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干细胞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少突胶质细胞,可能从根本上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神经元缺失及神经胶质细胞变性,进而改善患儿脑功能障碍,从理论上达到根治目的。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来源干细胞经不同途径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疗效。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2/2011PubMed数据及万方数据库有关脑性瘫痪的治疗及不同来源干细胞在治疗脑性瘫痪等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在动物神经功能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已有很多国内外报道,但目前其在人体的临床应用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虽然胚胎、骨髓血、胎儿脐带血、脐带来源的干细胞已在部分医院应用到脑性瘫痪患儿中,并取得了初步的疗效,其具体评定标准及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是儿童时期最常见且终生存在的运动性残疾,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治疗此类疾病带来了希望.近两年国内外出现有关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的撤道,这给脑性瘫痪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阐述了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干细胞机制,并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动物实验及临床中的有效应用,为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可行性提供依据.但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还存在一些问题:移植仍然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如何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快速增殖;如何实现神经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如何评价神经干细胞移植以后患儿的改善情况,移植时机,移植量,移植部位,移植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均有待于基础和临床学科的共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胚胎期SD胎鼠脑内WWOX表达与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的发育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尼氏染色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发育时段胎鼠脑内WWOX的表达及神经干细胞和神经元的发育特点。结果尼氏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E11-E13胎鼠脑发育仍处于神经管阶段,神经管上皮组成细胞多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前体细胞,WWOX表达呈下降趋势;E15天后,神经干细胞多已分化成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神经干细胞迅速减少,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等细胞成分在脑内迅速发育、增多,此期在SD胎鼠脑内新生的神经胶质细胞及脉络组织中的WWOX表达呈缓慢上升趋势,并维持至成年。结论在胎鼠脑发育过程中WWOX与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与神经元的发育没有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神经生物学和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使通过细胞移植增加脊髓神经数量、减少胶质瘢痕和空洞的形成成为可能.目的:复习相关文献,就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方法:以 "neural stem cells,transplant,spinal cord injury"为英文检索词,以"神经干细胞,移植,脊髓损伤" 为中文检索词,由第一作者检索1997/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有关神经干细胞鉴定、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应用方面等方面的文章.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对2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有产生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并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功能等.文章从神经干细胞的鉴定及特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可能机制,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关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移植后的长期生存及表型稳定性,以及逃脱分化及选择性程序的很少部分胚胎干细胞,可能会自在移植后的移植位点扩增并形成肿瘤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5.
背景: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黄芩苷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但考虑到体内实验中血脑屏障的存在,黄芩苷能否通过血脑屏障主要细胞成分而发挥诱导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能力还不清楚.目的:分别将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观察在模拟体内复杂微环境条件下,黄芩苷能否定向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并促进分化神经元的成熟.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水平的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3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和南开大学医学院完成.材料:取孕14 d SD大鼠,用以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Transwell装置,分别将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用含有10 μmol/L黄芩苷的培养基作用 7 d,并设置空白对照组.以β-tubulinⅢ标记未成熟神经元,MAP-2标记成熟神经元,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主要观察指标:应用细胞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分化后β-tubulinⅢ、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比例,以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黄芩苷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芩苷可显著增加β-tubulinⅢ阳性细胞比例(P<0.05).与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芩苷对β-tubulinⅢ、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影响(P>0.05).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黄芩苷可显著增加MAP-2阳性细胞比例(P<0.01).黄芩苷作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48 h,可以显著上调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基因表达(P<0.01);作用72 h可显著上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基因表达(P<0.01).结论:黄芩苷作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黄芩苷同时作用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并促进其成熟,可能与黄芩苷调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生长因子分泌,改善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性瘫痪是目前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严重瘫痪的主要疾病之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多为支持和对症治疗。随着DNA的重组技术和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转基因细胞及细胞系移植已成为脑移植研究新的热点。目前关于细胞移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实验研究主要在新生动物缺氧缺血脑损伤后急性期,所用细胞类型主要是干细胞,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入脑内后最长可以存活8个月,并能迁移到损伤区并分化为不同表型的神经细胞可部分改善模型动物的神经行为学障碍。然而干细胞移植后分化为目的神经元的比例较小,这也可能是神经改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神经于细胞存在于人类神经系统中,具有自我更新、活跃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向脑内病变部位迁移以及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疗法已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策略,其目的是替代、修复或加强受损的细胞或器官的生物学功能,是基因疗法的一种理想的靶细胞。应用主要集中以下几方面:①直接细胞移植进行替代治疗,神经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的来源,可以通过神经干细胞的体外移植或体内神经干细胞的激活,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与已经存在的细胞结构整合到一起。②作为基因载体,携带治疗作用的报告基因进行移植,从而达到细胞替代和基因治疗的双重作用。③通过对牛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研究,诱导自身的神经千细胞分化进行神经自我修复。可广泛应用于脑外伤、脑血管病后脑功能损伤、脑瘤及其他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人胚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在正常成人脑脊液中的分化情况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原代培养的人胚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置入含有正常成人脑脊液培养基 (DMEM/F12 +B2 7+ 3 0 %脑脊液 )使其分化 ,在分化的不同时间对分化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计数产生的各类神经细胞的比例。结果 正常成人脑脊液能诱导人胚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与其在胎牛血清中的分化相比星型胶质细胞比例增多 (P <0 0 5 ) ,而其他类型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正常成人脑脊液能诱导人胚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 ,神经干细胞在脑脊液中可以存活和分化 ,为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培养条件下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一定浓度范围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体外诱导可获得较高的神经元分化比例.目的: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体外诱导人脐带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样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第5代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用5,10,20 μJ/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5,10,20 μg/L.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单独或联合诱导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另设空白对照组无任何干预措施.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于实验第1,3,6天分别进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计数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结果与结论:①向神经细胞诱导后,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明显改变,胞体收缩,胞核部分折光性增强,出现类似于树突及轴突样结构.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能显著提高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其中20 μg/L.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20 μg/t.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诱导人脐血源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样细胞的比例最高.提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体外诱导,均能够分化为神经样细胞.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神经营养因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脑组织中具有再生能力的神经干细胞在体外是否具有直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作用还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两种诱导条件下体外分化成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能力.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分2组培养,一组细胞应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另一组细胞与已培养成球的神经干细胞共培养进行诱导,共培养之前行Brdu标记.诱导3 d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贴壁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原纤维和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单独诱导组间充质干细胞在诱导24 h后胞体回缩呈锥形,突起延长且数量增多,有神经元样形态,且细胞间相互连接成网络状,3 d后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原纤维,其中少部分同时表达酪氨酸羟化酶.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组神经干细胞球很快解离,迅速贴壁,共培养的贴壁细胞大量增殖且多呈神经元样,胞体细长多突起,相互间连接成网,多数贴壁细胞分别单独表达神经原纤维和酪氨酸羟化酶,少数细胞可见Brdu/神经原纤维,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Brdu/酪氨酸羟化酶双标阳性.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干细胞存在的情况下可定向转化为神经元,并有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可能.在该实验条件下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效果好于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婴幼儿脑性瘫痪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光电公司生产的MEB~5304K诱发电位测定6~18月龄婴幼儿脑性瘫痪68例,对照组30例。结果 干听觉诱发电位随着刺激强度减弱,阳性率增加,且发现脑瘫患儿主要为外周性听路损害,75.34%为两侧性损害。结论 干听觉诱发电位有助于早期发现脑瘫患儿存在的听力障碍。  相似文献   

13.
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人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脑性瘫痪(CP)合并重度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取孕11周正常发育人胚胎前脑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为人神经干细胞球,并经前囟穿刺注入7例严重视觉障碍CP患儿的脑室。结果移植后,4例患儿在很短时间即出现视觉功能改善,伴有闪光视觉诱发电位、功能核磁的改变。结论人NSCs移植对部分重度视觉障碍脑瘫患儿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干细胞具有修复和替代受损脑组织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目的: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随访过程中有3例患儿失访。顺利完成研究的17例患儿治疗后1,3,6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总分及A(卧位与翻身)、B(坐位)、C(爬与跪)功能区得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总分及B(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抓握能力)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以治疗后1个月的提升速度最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对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differences in playfulness between young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 delays and children who are typically developing, and the comparative effects of two interventions (one focused on improving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patterns, the other a 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 [NDT] session) on children's playfulness were examined in this stud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est of Playfulness (ToP) also were examined. METHOD: Three trained raters used the ToP to score 38 children, half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 delays and half typically developing, as they played with their mothers. Mental ages of the children ranged from 3 to 18 months. The mother-child dyads in which the children had 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 delays were then randomly assigned 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fter a 1-hr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mother-child interaction, the children were rescored on the ToP. RESULTS: After examination of ToP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and developmental delays were found to sco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the ToP than their peers who were typically developing. In addition, children whose mothers received an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the ToP after intervention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However, the gain scores of children whose mothers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 were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hildren who received direct NDT.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when the shared goal of parents and therapists is to enable children to express their inherent playfulness,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may be more potent than intervention directed at improving the child's developmental skills.  相似文献   

16.
Biofeedback devices have been used successfully to improve head control and symmetrical standing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This clinical report describes a biofeedback seat insert developed to improve erect sitting posture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ho have inadequate trunk control. The seat insert is easily placed against the back of any seating device. A momentary-contact pressure switch on the seat insert is activated when the child exerts pressure on it by extending his trunk. The pressure switch then activates a videocassette recorder or can be adapted to activate a television or radio. Five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participated in this evaluation of the biofeedback seat insert. The results of this evaluation show that the children used the biofeedback seat insert effectively to actively improve their sitting posture by voluntarily extending their trunk against the pressure switch. The biofeedback seat insert offers physical therapists a valuable therapeutic training tool to encourage carry-over of improved sitting posture away from the clinical sett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大量研究证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可被诱导分化为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物的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起到替代修复的作用。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正常足月剖腹产胎儿的脐血,经肝素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并经腰椎穿刺注入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者体内。结果与结论:移植后患者肢体的肌肉痉挛程度和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与移植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和随访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李迎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88-4592
背景: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临床研究热点。目的:分析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天津红桥医院儿科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80例,按治疗方法分别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分别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治疗和单独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儿治疗后脑性瘫痪综合功能评定表及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分值均有所提高(P<0.05),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分数、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升高(P <0.05),且试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所有患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小儿重症脑性瘫痪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