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及综合性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182例PICC置管成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PICC相关性血栓分为研究组(出现,n=15)与对照组(未出现,n=167)。对比两组一般情况、病例资料、PICC导管信息等,评估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提出综合性干预对策。结果①两组年龄、性别、每日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带管时间、导管移动、穿刺点异常、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每日卧床时间 12 h、单次置管穿刺次数≥2次、合并糖尿病、导管移动、穿刺点异常、体质量指数 28 kg/m2、D-二聚体500μg/L为成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加强评估,根据结果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以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因操作简单、创伤性小、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已成为老年临床护理中广泛使用的静脉给药方式,但PICC作为异物长期存于患者体内,使用过程中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其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导管相关因素,置管操作相关因素,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早期识别风险和预防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廖孟庭 《全科护理》2016,(28):2925-2928
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特点、诱发因素以及预防和护理研究进展。指出在PICC相关性血栓的某些诱发因素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无症状的血栓得不到筛查,成为隐匿性血栓。因此有必要对PICC置管的病人定期进行血栓筛查,识别早期小血栓;对于存在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病人应及时做好血栓的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血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PICC并发血栓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血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血栓的80例PICC肿瘤患者作为非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类型、置管时间(d)、活动度、体质量指数(kg/m2)、合并糖尿病、血栓史、使用预防性的抗凝药物以及病情程度均为导致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的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预防性的抗凝药物、置管时间( 7 d)、肿瘤类型(恶性)、活动度(安静)、合并糖尿病、存在血栓史、病情重、年龄(≥60岁)为导致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可根据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接受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80)及对照组(n=80),对照组PICC置管期间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PICC置管期间应用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对患者血栓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置管期间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期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TP)、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肢体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风险评估与处置表的应用能及时识别PICC患者置管期间血栓发生的高危风险,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PICC后并发DVT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PICC并发上肢DVT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0例未发生上肢DVT的PICC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PICC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ICC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DVT史、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导管型号、D-二聚体水平、恶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恶性肿瘤、化疗是PICC并发上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恶性肿瘤、均可增加PICC并发上肢DVT风险,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上肢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栓风险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PICC置管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予置管后1 w、2 w时间点完成血管彩超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血栓组、无血栓组。两组均在PICC置管前T0(0~1 d)、置管后T1(4~7 d)两个时间点检测TEG和D-D;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的预警效能(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块形成时间(K)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K、CI、最大振幅(MA)、血细胞凝块形成速率(ε)及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预警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血栓弹力图和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D-D检测用于PICC血栓风险中效果理想,能实现早期预警,获得较高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危重症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并发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预防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该院PICU收治的19例PICC并发静脉血栓患者设为血栓组,选择同期117例未发生静脉血栓的PICC患者设为非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两组PICC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ICC型号、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5 mg/L是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ICC型号≥3F、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增加PICU儿童PICC并发静脉血栓风险,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险评估干预对减少血液病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并发症的效果评价。[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常规操作规程下行PICC置管的67例病人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2012年10月对PICC置管前进行风险评估干预的67例PICC置管病人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并发症、置管时间、计划外拔管指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静脉炎、血栓并发症及计划外拨管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结论]血液病病人PICC置管前给予风险评估干预可以提高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为病人提供了一条无痛性输液通道,具有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导管不易脱出、液体流速不受病人体位影响、避免化疗药物外渗、保留时间长、可由护士床旁置管等优点,目前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1]。但是PICC置管后可能发生静脉炎、血栓、导管误入颈静脉等并发症的风险,而这些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累积效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693例肿瘤化疗 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探讨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结果1693例患者中,有34例出现血栓,发生率2.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导管类型、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合并疾病、导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化疗药物、化疗反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科化疗患者PICC导管增加了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在决定患者置管前,注意评估患者的凝血指标是否适合置管,选择合适的导管,以及重视置管后干预和维护,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 PICC引起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级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术后PICC患者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头颈部肿瘤术后PICC置管患者使用相同的血栓风险评估表筛查风险等级,将血栓风险等级中的中风险、高风险分别排序号,设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92例,其中中风险、高风险分别46例。对照组两个风险等级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风险者,给予常规护理加特定电磁波,高风险者在中风险护理基础上,加用红花酒精外敷置管静脉皮肤投影区。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栓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中风险及高风险等级患者FIB指标低于对照组,PT及APTT指标较对照组延长,但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风险患者D-D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患者D-D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发生率为11.96%,对照组为29.35%,均主要发生于高风险等级,两组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颈部肿瘤术后患者PICC置管后按血栓风险等级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降低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血栓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肿瘤科护士的PICC培训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2月—10月应用PICC相关血栓防治知识掌握状况问卷调查河南省7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3所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肿瘤科护士。结果肿瘤科护士对PICC血栓防治知识掌握程度均分为(57.45±17.00)分;参与护理教学和参加过相关培训是影响护士对PICC血栓防治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因素,可解释知识掌握情况29.4%的变异度。结论肿瘤科护士对PICC血栓防治知识的掌握处于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鼓励护士参与临床教学,以及加强PICC专业培训是提升肿瘤科护士对PICC血栓防治知识掌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以其操作简便、留置时间长、安全可靠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患儿。但在临床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会导致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一旦血栓发生,不仅会延误治疗,增加患儿的痛苦,而且会加重患儿病情,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对白血病患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展开综述,以期能为预防白血病患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置管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并归纳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留置PICC导管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68例,对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置管静脉、置管肢体、疾病严重程度、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值、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的改变与发生静脉血栓有无相关性及血栓形成的时间.结果 确诊静脉血栓13例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重型胰腺炎患者发生血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静脉右头静脉发生血栓概率最高(37.5%),左、右上肢肘正中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2.0%、4.7%),左、右贵要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0.6%);血栓形成患者PT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患者APTT、FIB、D-D均明显高于血栓未形成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PICC置管后形成血栓的平均时间(12.6±7.8)d,血栓最早可发生在置管后第3~4天.结论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变及置管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静脉血栓的形成,护理人员要加强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意识,置管前严格评估患者凝血指标,置管时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后进行综合护理干预,以降低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本院行PICC置管的白血病患者1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治疗过程中PICC在白血病化疗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0例患者中12例(7.5%)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其与置管感染与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PICC置管过程中主要感染危险因素有置管时间、化疗疗程、换药次数、穿刺次数、患者年龄等,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干预,预防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延长置管时间,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各种原因均可导致PICC血栓的发生,文献[2]报道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2%~26%。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何有效地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是临床护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8月~2014年8月入住我院的239例置入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ICC相关静脉血栓患者数38例,其余201例为非血栓患者。分别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方法对影响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PICC置管之后,至形成血栓的时间为(17.19±2.09)d;38例血栓患者中,其中20例患者形成血栓的时间均在PICC置管之后的10d之内,构成比为52.63%(20/38),有30例患者形成血栓的时间在PICC置管之后的20d之内,构成比为78.95%(30/38),其余8例均在置管20d之后,构成比为21.05%(8/38);(2)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得出影响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如下几点:使用ESA,治疗剂量抗凝,PICC相关感染,住院以及血小板数。结论影响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应该注重对这些影响因素加以控制,并采取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寻求预防PICC发生静脉炎的针对性防护措施,延长导管的留置时间。方法对226例PICC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回顾性总结,将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置入长度、留置时间与发生静脉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26例PICC患者中发生静脉炎37例占16.37%,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5例,细菌性静脉炎10例,血栓性静脉炎2例;贵要静脉发生静脉炎18例,肘正中静脉8例,头静脉11例。患者PICC置入长度与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留置时间与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穿刺静脉、留置时间因素与发生静脉炎具有相关性,针对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保证PICC安全性,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病人携带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静脉血栓的易发因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回顾191例乳腺癌病人携带PICC期间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分析总结静脉血栓形成的易发因素,探讨预防血栓形成的措施。[结果]5例病人在携带PICC不同时期发生静脉血栓形成,血栓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病人本身的因素、置管操作中的细节、血管的选择、置管后的预防措施等。[结论]针对乳腺癌病人携带PICC治疗期间静脉血栓的易发因素,应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已发生的血栓要妥善处理,以便让PICC产生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