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素娟  刘雪琴 《护理研究》2008,22(4):849-850
介绍了国内外虐待老人的现状,从容易遭受虐待的老年群体、虐待老人的原因和发生虐待老人的场合综述了现代社会虐待老人的特征。提出护理人员在预防、发现和解决虐待老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蓉蓉  孙慧敏 《护理学报》2017,24(23):23-27
目的 综述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国内外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日后开展相关研究、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纳入近5年内关于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筛选及内容提取.结果 描述了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国内外发生率,从受虐者、施虐者、养老机构、社会环境4个角度进行归纳,分析影响虐待老人的影响因素.结论 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影响因素尚存在争议,进一步探索我国养老机构虐待老人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预防或减少虐待事件的发生,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由于老龄化而引起的一些社会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就是虐待老人。从全球情况来看,如果遭虐待老人的比例保持不变,随着人口老龄化,受害者人数将迅速增加,到2050年将增至3.2亿人[1]。1虐待老人的定义与类型1.1虐待老人的定义虐待老人的概念最早是在1975年巴克尔医师发表的《虐待祖母》中首次提及虐待老人的问题。之后,西方国家对虐待老人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了解老年痴呆照顾者对虐待老人的认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老年痴呆家庭照顾者和8名机构照顾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Colaizzi的关于现象学资料的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老年痴呆照顾者对虐待老人的认知可归纳为以下4个主题:(1)对虐待老人的理解局限,以有意的打骂和疏于照顾为主;(2)虐待老人的原因多为孝心、责任心缺失;(3)应通过自我约束减少虐待;(4)对虐待老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大多以可见的躯体伤害为主,对痴呆患者受虐感知不确定。结论老年痴呆照顾者能够认识到虐待老人是错误行为,但对其缺乏全面的认识。对此,应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明确"虐待老人"的定义,提高痴呆照顾者对虐待老人的认知,通过法律和社会支持,减少虐待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编制照顾者虐待老人知信行量表.方法 在文献分析、面对面访谈、专家咨询和课题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量表条目的编制,形成量表初稿,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200名老年人照顾者进行预调查,通过t检验法、相关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方法进行条目筛选.结果 构建了照顾者虐待老人知识、态度、行为3个分量表,各分量表的条目数分别为22、14和15个.结论 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作为了解照顾者虐待老人知信行的测评工具,并为对照顾者的健康教育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6.
2001-2006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2001-2006年合肥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预防控制措施,为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06年合肥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麻疹监测系统的麻疹发病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表格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6年合肥市共报告麻疹病例1530例,报告发病率5.66/10万。2001-2004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呈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55%上升到2004年的80%,2005、2006年逐年下降,病例构成分别为64%、52%。8月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增加,2001-2006年分别为4%、6%、11%、5%、13%、21%。市区麻疹发病率高于农村。2005年流动人口麻疹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0%,主要是集中在市区的城乡接合部和各高校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麻疹疫苗(MV)常规免疫工作,适时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提高免疫覆盖率,消除免疫空白;根据麻疹流行的新趋势,对目前麻疹疫苗的免疫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杨铁链  韩发维  李华 《疾病监测》2012,27(4):274-276
目的 了解山西省古交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对古交市2005-2011年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5-2011年古交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720例,年均发病率48.30/10万。2006-2007年和2010-2011年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季节性高峰出现在每年的4-6月和12月至次年1月。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市街道和矿区街道、乡镇高于农村乡镇。2~14岁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3.06%,男女病例性别比1.70∶1。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9.31%、26.94%和10.00%。 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是古交市发病率较高的前10位传染病之一,必须采取以2~14岁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为主的控制措施,同时做好小学、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春艳 《疾病监测》2011,26(8):623-625
目的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2006 - 2010年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全市梅毒报告资料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梅毒疫情的流行特征。 结果 5年共报告梅毒308例,年均发病率为34.15/10万,呈高发态势,年均环比增长速度为17.96 %,发病数位居甲、乙类传染病前5位;以Ⅰ期梅毒与隐性梅毒为主,构成比分别占44.81%和36.36%,Ⅱ期梅毒与隐性梅毒呈上升趋势;发病以市区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6.82%;男女发病数性别比为1 ∶ 1.10,男性以Ⅰ期梅毒为主,女性以隐性梅毒为主,女性梅毒增长幅度高于男性;发病集中在30~45岁,占全部病例的48.05%,45岁年龄组女性发病显著高于男性,45岁年龄组男性发病显著高于女性;职业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7.40%。 结论 满洲里市梅毒发病率正处于高发态势,需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对青壮年、文化水平较低的性活跃人群、外来人口、特殊行业人群等高危人群、重点人群梅毒监测工作,采取婚前、术前、分娩前的筛查筛检,提供免费梅毒咨询检测服务和规范化梅毒诊疗服务,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措施,加大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探讨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348起,累计报告病例7 389例,死亡140例。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1.61%和57.60%,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60.71%。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及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44.83%和90.71%,且病死率最高。集体食堂是食物中毒人数最多的场所,占总体的35.13%,其次为饮食服务单位。真菌类食品、肉类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25.86%和11.78%,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2位。结论 夏秋季节是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我国食物中毒的主要类别,毒蕈是导致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因素,家庭、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毒蕈和肉类制品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种类。建议各地结合本地区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气候等特点,根据不同类别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特点,在重点时间、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做好监测预警、食品安全监管、健康教育和医疗救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10.
熊荣珍 《中国临床研究》2014,(8):1027-1028,1031
目的了解2013年当涂县境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当涂县2013年手足口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其病原学检测均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进行。结果 2013年当涂县共报告手足口病583例,报告发病率为123.26/10万。发病高峰为4~7月(发病391例,占全年发病的67.1%);男女性别比例为1.36∶1;病例主要集中在≤3岁组(发病482例,占总发病的82.7%);以散居儿童为主,聚集性发病主要集中在幼托机构;病原学检测显示感染以肠道病毒(EV)71型和其他EV为主。结论 2013年当涂县手足口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别、年龄和地区特征,3岁以下婴幼儿是防控重点人群,托幼机构是防控重点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并做好人群健康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