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心肺衰竭患者应用经皮心肺辅助循环系统(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system,PCPS)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4年12月至2010年9月应用PCPS支持的13例重症心肺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危重冠心病严重主干病变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  相似文献   

2.
经皮心肺支持(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PCPS)是一种辅助呼吸循环技术,即经皮由人体股动脉和股静脉分别插入导管,与离心泵和膜肺连接的闭路所构成的心肺辅助系统[1].Phillips等[2]最早报道了应用便携式经皮人工心肺装置,以后引入临床,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迅速,但在我国仍鲜有报道.我们于2008-09初对1例因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搏骤停患者采用PCPS在术前进行心肺功能的支持使患者得以有机会进一步进行冠脉搭桥术.我们在此抢救过程中对PCPS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体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重症心肌炎起病急,病情凶险。一旦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极高,而经皮心肺辅助循环系统(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 system,PCPS)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有效的床旁辅助循环支持系统,对重症心肌炎的治疗已取得越来越多医生的关注。浙江省人民医院自2006年12月至2012年6月应用PCPS治疗重症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病例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滕中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918-1919
暴发型心肌炎(Fuminant Myocarditis)临床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起病急、病情凶险且发展迅速,病死率极高,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经皮心肺支持系统(PCPS)是一种近年来开展有效的床旁辅助循环支持系统,适时应用PCPS是暴发型心肌炎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我科应用PCPS救治2例暴发型心肌炎患者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肌炎(FulminantMyocarditis)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极高,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适时应用经皮心肺支持系统(PercutaneousCardio-PulmonarySupportSystem,PCPS)是最有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1]。我科于2003年1月应用PCPS在国内率先救治1例重症心肌炎患者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27岁,因发热、胸闷、气促4d,以“重症心肌炎,心源性休克,心功能Ⅳ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收入科。入院查体:体温37.6℃,脉搏42次/min,呼吸24次/min,在大量升压药作用…  相似文献   

6.
心肺联合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肺衰竭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心肺联合移植术后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我院于2003年6月成功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采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现已存活15个月,并生活质量良好.现将患者与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1例心肺联合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园园  周俊 《现代护理》2005,11(19):1659-1660
心肺联合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肺衰竭的有效方法,正确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是心肺联合移植术后能否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我院于2003年6月成功为1例先天性心脏病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施行了心肺联合移植术,术后采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现已存活15个月,并生活质量良好.现将患者与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脏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本次研究1 例AMI 并发心脏破裂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应用经皮心肺循环支持(percutaneous cardiopulmonary support,PCPS)辅助,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诱发多脏器衰竭的临床急救与护理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32例大面积心肌梗死合并心肺骤停引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MSOF)患者的临床急救与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 本研究32例患者均行心肺复苏,其中5例患者完全恢复自主呼吸,住院25~35 d痊愈出院,死亡27例.复苏后发生功能衰竭的器官分别为外周循环衰竭28例占87.50%,肺功能衰竭22例占68.75%、脑功能衰竭12例占37.50%,肾功能衰竭9例占28.13%,胃肠道功能衰竭8例占25.00%.复苏后合并功能衰竭的器官越多患者死亡率越高.结论 准确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除需具有多专科医疗护理基础知识外,还应熟练掌握各科监护仪器的使用,及时给予护理与治疗,注意维持良好的呼吸、循环、胃肠及肾功能,积极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治疗,是患者康复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床旁心肺整合超声在指导心肺衰竭患儿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心肺衰竭(呼吸衰竭与循环衰竭两种类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采用床旁心肺整合超声流程(BLUE流程)对病因进行诊断,分析其超声表现,根据BLUE流程诊断结果结合液体治疗流程(FALLS流程),为患儿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86例患儿经床旁心肺整合超声诊断,有48例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超声表现为患儿胸侧呈少量B线分布、胸侧肺组织与左心系统结构、功能征象正常,给予患儿保护性肺通气与变化体位通气治疗后病情好转并转移至普通病房;38例诊断为心源性肺水肿,超声表现为患儿肺部弥漫着均匀的B线,并伴有左心室、心房扩张,左心增大、收缩功能下降等,在给予患儿提升通气参数、多巴酚丁胺强心、扩管及利尿等治疗后,患儿病情好转。结论床旁心肺整合超声应用于心肺衰竭患儿的诊断与治疗中,能监测患儿血流动力学,快速诊断病因,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指导,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心肺联合移植(CHLT)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围手术期处理复杂。我院2003年7月-2012年8月完成心肺联合移植3例,无早期死亡,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肺联合移植(CHLT)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1],国外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展此手术以来,已取得较为满意的远期疗效,而中国自80年代至今,心肺联合移植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2].本院2003年7月-2012年8月共完成心肺联合移植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脏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1].由于手术后应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造成患者免疫机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可累及任何器官,尤以肺部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常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74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复苏后预后效果.结果:74例患者中存活19例,存活率为25.67%;不幸死亡55例,死亡率为74.32%;19例存活着中7例患者永久性昏迷,永久性昏迷患者存活时间范围在9月-2年;51例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中2种功能障碍不全者16例,3种功能障碍不全者27例,4种及4种以上功能障碍不全者8例;55例死亡患者因2种器官衰竭死亡12例,因3种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0例,因4种器官衰竭死亡23例.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组51例患者,未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组23例,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死亡率、住院天数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病情更严重,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周艳荣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4):384-384,F003
心肺联合移植术是一种治疗终末期心肺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肺部管理对于术后整个恢复过程非常重要。我院于2003年6月25日为一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艾森曼格综合征患者成功实施心肺联合移植术,至今存活460d,生活质量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心肺原位移植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和长期内科治疗无效的终末期心脏病人带来了希望。本院于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对2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肺功能衰竭患者施行了心脏原位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并获得成功。现将有关感染控制方面的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体外膜肺(ECMO)抢救危重症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的效果并予以Meta分析。方法: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方式,检索国内外核心数据库。纳入ECMO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危重症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借助RevMan 5.2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结果:与传统机械通气组相比,ECMO组可显著降低危重症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RR=0.33,95%CI:0.21~0.46,P0.01);且有利于降低危重症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RR=0.41,95%CI:0.29~0.58,P0.01)。结论:ECMO抢救危重症合并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术的危险性及其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气管插管术的危险性及其处理王钢生谭洁芳作者单位:510080广州市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对早期采用呼吸支持疗法以治疗心肺功能衰竭的患者,经口插入带套囊的气管导管是进行呼吸支持疗法和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患者心肺功能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构建心肺衰竭病人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院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基于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框架,运用文献分析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及热图分析法构建心肺衰竭病人行ECMO治疗院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共进行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85.7%和100.0%,意见提出率分别为52.4%和11.1%,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89,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和0.223。最终形成的心肺衰竭病人行ECMO治疗院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1项、三级指标32项。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心肺衰竭病人行ECMO治疗院际转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可为心肺衰竭病人行ECMO治疗院际转运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对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12~2013-02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院内心肺复苏成功(ROSC 20 min以上)的113例患者,并排除发病时未满18周岁、资料不完全、早期家属放弃抢救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引起心脏骤停等病例.将入选的病例按复苏后是否出现早期心血管衰竭(ROSC后12 h之内收缩压小于80 mm Hg,需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或原有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20%)分为早期心血管衰竭组和非心血管衰竭组.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113例,其中78例发生早期心血管衰竭(69.02%),死亡率87.18%,其余35例未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为31.43%.本研究发现,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中有60%患者发病病因为心脏疾病.初始心律为非除颤心律(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抢救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且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患者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及复苏前存在SIRS、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研究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中有69.02%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较未发生心血管衰竭者明显增高,且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SIRS及血糖紊乱是成功复苏后早期出现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