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目的探讨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月行PICC置管单侧乳腺癌患者2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3组穿刺侧上肢外展角度分别设为45°、90°、160°,置管静脉均选择健侧贵要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肘上置管,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进行B超检查,如果在颈内静脉发现导管末端显影,即判定为颈内静脉异位。结果 45°组发生颈内静脉异位率为7.14%(5例),90°组为8.57%(6例),160°组未发生异位;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5,P0.05,);两两比较,160°组与45°组、160°组和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组和9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5°、90°和160°均可作为PICC的置管角度,可以不仅仅局限于90°,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置管角度,制订个性化的置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降低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8例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再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及PICC置管后和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导管异位率3.1%,穿刺点出血14.1%,静脉炎4.7%,静脉血栓6.3%,非计划拔管6.3%,堵管7.8%,导管相关性感染1.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再改良塞丁格技术,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ICC置管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状况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150例行PICC置管的单侧乳腺癌病人,分为3组,每组50例,根据美国护理协会《静脉输液实践标准》及相关文献,将3组穿刺侧上肢外展角度设为45°、90°、160°,置管静脉均选择健侧贵要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于肘上静脉置管,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现场B超判断导管末端位置,首次颈内静脉异位即判定为阳性。[结果]45°组有4例发生颈内静脉异位,90°组有5例发生颈内静脉异位,160°组未发生颈内静脉异位,3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21,P=0.078);160°组与4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160°组和90°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45°组和90°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结论]45°、90°和160°均可作为PICC的置管角度,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种穿刺方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200例行PICC穿刺病人,按穿刺方法分为3组,A组96例采用传统粗针穿刺,B组53例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C组51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比较3种穿刺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99例病人PICC留置达到了临床预期目的。A组穿刺前静脉评估优于B组。3组置管后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B组高于A组和C组。C组舒适度高于A组和B组。3组穿刺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穿刺术中可探测到异位于颈部静脉的导管,并及时将导管调整至上腔静脉内。[结论]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及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为恶性血液病人的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种穿刺方法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1年9月200例行PICC穿刺病人,按穿刺方法分为3组,A组96例采用传统粗针穿刺,B组53例采用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C组51例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比较3种穿刺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99例病人PICC留置达到了临床预期目的.A组穿刺前静脉评估优于B组.3组置管后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B组高于A组和C组.C组舒适度高于A组和B组.3组穿刺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在穿刺术中可探测到异位于颈部静脉的导管,并及时将导管调整至上腔静脉内.[结论]根据病人的血管情况及医院的条件选择合适的穿刺方法,为恶性血液病人的长期治疗提供安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欣  卞鸿雁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42-1043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的不同穿刺角度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1月~2011年12月行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法置管的6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穿刺角度分为两组,A组角度为15°~45°,B组角度为45°~83°.穿刺时分别记录一针穿刺成功率和静脉深度.结果 (1)A组和B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3.3%和90%,B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2)静脉深度:A组<1 cm,1 cm≤B组<2 cm时,两组不同穿刺角度在一针穿刺成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静脉深度≥2 cm时,B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穿刺前测量静脉深度;确立最佳穿刺角度;静脉深度较深时,适当增加穿刺角度,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血液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成功率.[方法]将6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穿刺置管.[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84.4%)高于对照组(54.5%).[结论]一次性采血针配合塞丁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病患儿PICC置管术,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技术在鼻咽癌患者诱导加同期放化疗中应用的利弊。方法按随机分配原则,单号置管的患者行传统PICC置管设为A组(35例),双号置管的患者行改良塞丁格技术设为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在舒适度、相关并发症、价格方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管舒适度、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改良塞丁格技术优于PICC技术,但改良塞丁格技术的费用高于PICC技术费用。结论改良塞丁格技术提高了诱导加同期放化疗鼻咽癌患者化疗时的舒适度,减少了相关并发症。但传统PICC技术有价格优势,对于血管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仍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联合水合氯醛应用于婴幼儿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的镇静效果及置管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婴幼儿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睡眠剥夺的护理干预联合10%水合氯醛灌肠后行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10%水合氯醛灌肠后行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时的镇静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发生率、导管异位颈内静脉发生率及操作时间。结果对照组镇静显效、有效例数为20例、14例,观察组分别为32例、12例,两组比较Z=-2.928,P=0.003;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38例,送管困难10例,导管异位颈内静脉10例,观察组分别为44例、2例和3例,两组比较P均0.05;对照组操作时间(31.98±5.72)min,观察组操作时间(29.09±4.47)min,两组比较,t=2.68,P=0.009。结论睡眠剥夺联合水合氯醛应用于婴幼儿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可提高镇静效果,提升置管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预防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2年10月~2014年3月我院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试验组送管前对导管进行塑形、当导管头端送至肩峰时再采用举臂贴头体位。置管后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时采用对导管塑形和举臂贴头法能明显降低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74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时机、部位、置管静脉及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方法。结果 174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率96.0%,置管后主要并发症有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渗液。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PICC穿刺时机宜选择在首次化疗时,穿刺部位首选右侧肘上贵要静脉、熟练技术及良好的维护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划-执行-检查-行动(PDCA)循环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PICC置管的94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PDCA循环护理干预,均通过电话或门诊形式随访6个月。比较2组PICC置管效果,记录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者PICC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留置导管时间(28. 06±2. 93) d长于对照组(21. 58±3. 27) d(P 0. 05)。2组PICC相关感染、静脉炎、导管移位和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渗血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PDCA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恶性肿瘤PICC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导管时间,有效预防渗血和非计划性拔管等置管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监测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59例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施行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PICC置管术,对照组采用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改良式塞丁格PICC置管术。观察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穿刺时间、穿刺口渗血、患者的疼痛感等情况。结果应用超声血管监测的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导管异位率低于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穿刺所花的时间及穿刺时的疼痛分值条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导针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实施超声血管监测,不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长穿刺时间,且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了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