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危重患者经静脉途径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有2种方法.一是将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液中,用50 mL注射器,经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可根据患者血糖情况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特别适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患者[1].二是将胰岛素加入袋装的全营养混合液(17NA)或葡萄糖液(GS)中连续16~24 h输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5%葡萄糖注射液对腹泻患儿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并与10%葡萄糖注射液对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共入选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对照组(25例)静脉输注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测定患儿给药前、给药后15、30、60min的血糖和血胰岛素水平。结果:实验组血糖和血胰岛素的波动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100ml剂量中5%葡萄糖注射液对血糖和血胰岛素的影响小于10%葡萄糖注射液。  相似文献   

3.
张雯怡 《护士进修杂志》2013,(13):1181-1182
目的探讨简便、高效、平稳控制舌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血糖的方法。方法将36例舌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为1∶3直接混入TPN袋内经外周静脉输入;实验组采用胰岛素加入TPN输液袋与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内血糖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注TPN液前及8h后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输注TPN液16h及24h后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加入TPN输液袋与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相结合控制血糖的方法能改善舌癌术后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胰岛素加入全合一营养袋内或经静脉泵同步输注时患者血糖的变化。方法将48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有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成滴注组和静脉泵组。滴注组为胰岛素直接加入全合一营养袋中静脉滴注,静脉泵组为胰岛素加入注射器内微量泵入。于输液开始前、输液至1 000 mL、输液至2 000 mL、和输液完毕2 h测定患者的血糖水平,连续监测数天至肠外营养停止使用止。结果 2组各时点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滴注组有5例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改由静脉泵输入胰岛素。结论胰岛素加入全合一营养袋内或经静脉泵同步输注2种方式对有糖尿病需肠外营养的患者血糖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此类患者采用经静脉泵同步输注的同时根据血糖结果调节胰岛素用量的方式来控制血糖,效果明显优于滴注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胰岛素在全静脉营养时不同的给药方法对患者血糖和尿糖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12月我科食管贲门癌术后患者,在相同的TPN配方条件下选择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诺和灵R(中效胰岛素)采用静脉营养袋以微量泵的形式按比例同步泵入;实验组则将诺和灵R加入全合一营养袋里输注,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输液泵和输液速度进行控速管理。分别测量两组患者在开始输注营养液时、输注1000ml时、输注2000ml和剩余100ml时所对应时点的血糖和尿糖(连续测7d)以及所对应时点的胰岛素的浓度和活性(保留3d)。结果:两组给药方法各时点胰岛素的活性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gt;0.05),胰岛素的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活性稍降低;两组各时点的胰岛素浓度相互之间无明显差异(P&gt;0.05);两组组内,组间各时点的血糖及尿糖均无明显差异(P&gt;0.05);两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gt;0.05)。结论:为了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将胰岛素加入营养袋中进行输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伴有糖尿病的腹部大手术后危重患者完全胃肠外营养期间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腹部大手术后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1周(或以上)的伴有糖尿病的危重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组和胰岛素盐水微量输液泵静脉持续输入组,分别监测血糖水平、低血糖发生以及切口感染和愈舍情况。结果 CSII组和对照组胰岛素应用后血糖均明显下降;治疗后第1天、第2天CSII组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3—7天两组血糖比较无统计学意义;CSII组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感染率、伤口愈合障碍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CSII控制腹部大手术后TPN支持期间伴有糖尿病危重患者的血糖,与传统静脉胰岛素滴注相比,血糖控制平稳,发生低血糖情况少,且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及愈合障碍等并发症,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置换液或透析液糖浓度对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在2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患者中,分别采用高糖和低糖置换液或透析液行CRRT,高糖组8例使用葡萄糖浓度高于50mmol/L的置换液或透析液,低糖组15例使用葡萄糖浓度低于10mmol/L的置换液或透析液,比较CRRT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结果:高糖组CRRT后第一日血糖为(27.2±5.3)mmol/L,经置换液中加入胰岛素(每2g~4g葡萄糖加入1U胰岛素),以及皮下、静脉给予胰岛素后,5例血糖降至8.7mmol/L~17.3mmol/L,3例血糖仍在20.0mmol/L以上;低糖组患者CRRT后第一日血糖水平为(9.5±3.1)mmol/L,无需另外加用胰岛素,没有发生低血糖。结论:CRRT时使用低糖置换液或透析液,患者的血糖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8.
微量泵静滴胰岛素控制危重患者高血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微量泵静滴胰岛素控制危重患者高血糖以提高此类患者的存活率。方法:本文62例合并高血糖的危重患者均用微量泵静脉胰岛素控制血糖,并与62例血糖正常的危重患者比较。结果:危重患者的高血糖经微量泵静滴胰岛素均能控制,其存活率与血糖正常的危重患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控制静滴胰岛素能使高血糖平稳降到目标值,有利于此类患者的营养支持及其他治疗性药物的应用。胰岛素用量遵循小剂量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患者中约90%是2型糖尿病,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15.1%[1],对这些患者,特别是对合并高血压、肾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静脉给药时通常选择5%的葡萄糖注射液作药物的溶液.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为防止输注过程血糖浓度升高,临床通常按照教科书3~4g葡萄糖加入1U正规胰岛素(RI),即葡萄糖和RI按1∶4比例配制,以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血糖波动[2].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有血糖升高的现象,而血糖含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对保证人体各组织器官特别是脑组织的正常功能活动极为重要[2].为此本研究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以探讨输注不同配制比例的葡萄糖胰岛素溶液对患者血糖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减少二磷酸果糖(fructose—1,6-diphosphate sodium,FDP)所致静脉刺激的干预方法。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直接输入FDP)及观察组(在应用FDP前后输入5%葡萄糖液50ml,并在穿刺部位上方置化学冰袋),比较两组患者局部静脉的刺激症状。结果对照组中均出现中、重度静脉刺激症状,而观察组无l例患者出现重度刺激征状,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静脉输注FDP前后输入5%葡萄糖液配合输注过程中冷敷,可有效减轻FDP对静脉的刺激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岛素在胃肠外营养(TPN)时不同给药方法对病人血糖和尿糖的影响。[方法]将我科同一医生治疗的食管癌或贲门癌术后病人,在相同的TPN配方条件下选择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将诺和灵R采用三通与静脉营养液同步泵入;实验组将诺和灵R加入全合一营养液袋中输注,两组病人输液均用相同的输液泵、相同的输液速度进行控速管理。分别测量两组病人在开始输注营养液时、输注1000mL时、输注2000mL时和剩余100mL时的血糖和尿糖(连续测7d)以及所对应时点的胰岛素浓度和活性(留3d样本)。[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胰岛素活性均轻微下降、胰岛素浓度均轻微升高,但两组组内各时点的胰岛素活性、胰岛素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点胰岛素活性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点尿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血糖、各组内各时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在TPN时不同的给药方法对病人血糖和尿糖控制效果差异不明显,将胰岛素加入营养液袋中进行输注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输注不同成分液体对母儿血糖及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影响华容县人民医院(414200)李桂华谭湘云为了探讨剖宫产术输入含糖和不含糖的液体对母儿的影响,本文观察了剖宫产术中静脉输入平衡液和葡萄糖液时,母儿血糖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的变化。1资料和方法11一般...  相似文献   

13.
胰岛素持续泵入加餐前注射对术前高血糖控制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因常并发或合并多种疾病而需要手术,术前往往要求血糖在较短时间内控制达标。传统的方法是将胰岛素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或餐前皮下注射,雷艳等曾报道应用微量泵输注胰岛素优于静脉滴注。为了达到安全、快速、平稳降低血糖的目的,寻找一种新的胰岛素给药方式,2004年2月-2005年6月,我科对67例需要快速控制血糖的住院糖尿病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泵入胰岛素加短效胰岛素餐前皮下注射,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对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血糖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重症患者在静脉输注胰岛素时安全、有效和平稳降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上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等,运用专案改善方法制订相应胰岛素输注和血糖监测质控方案,对2014年下半年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进行血糖管理,对比对照组(上半年)和干预组(下半年)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剂量、开始和停止胰岛素时血糖值。结果两组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0%和2%(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期间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11.83±4.98)h和(10.15±5.34)h(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平均一次静脉输注胰岛素的剂量平均秩为54.96和44.94(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开始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18.70±3.70)mmol/L和(16.82±2.98)mmol/L(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停止使用胰岛素时的血糖值分别为(8.80±2.20)mmol/L和(9.88±2.31)mmol/L(P0.05)。结论通过专案改善,可降低ICU静脉输注胰岛素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胰岛素输注剂量,提高护士预防低血糖的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15.
对氨基水杨酸钠(PAS-Na)能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四氢叶酸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为二线抗结核药。临床上常用每日8g-12g加入5%葡萄糖渡中静脉输注,但在配制时,传统的方法是常规开启5%葡萄糖。PAS-Na安瓿消毒后,抽取5%葡萄糖液3mL~5mL并注入PAS-Na安瓿中(每支0.2g),然后摇动,直到完全溶解,再用注射器抽吸注入5%葡萄糖液内。这种方法耗时,有时PAS-Na溶解不充分。抽吸时容易堵塞针头;另外溶解PAS-Na后拔出针头摇晃再抽吸时,又增加了一次污染的机会,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下面介绍一种快速配制PAS-Na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对重症患者静脉输注胰岛素时安全有效和平稳降糖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6月收治的65例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静脉输注胰岛素;将7~12月收治的63例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护理专案改善方法。比较两组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每次胰岛素累计量、开始及结束时胰岛素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每次胰岛素累计量、开始及结束时使用胰岛素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方法对重症患者静脉输注胰岛素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减少静脉输注胰岛素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的剂量。  相似文献   

17.
对26例早产儿血糖浓度和尿糖进行动态观察:7倒入院前静脉输注葡萄糖患儿血糖浓度均大于70mmol/L,平均为(13.3±5.6)mmol/L,5例尿糖阳性;19例入院前未静脉输注葡萄糖患儿血糖浓度为(1.79±1.07)mmol/L,5例发生低血糖症;所有26例患儿入院后经微量输液系输注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稳定在正常范围,为(3.89±1.01)mmol/L。结果提示对早产儿应早期合理应用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稳定,防止高血糖症和低血糖症对早产儿神经系统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定时摇晃输液瓶,以规范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操作方法。[方法]取500mL 10%葡萄糖溶液玻璃瓶6瓶,分别在输液瓶中注入12U胰岛素摇匀,将各瓶挂于输液架上模拟人体输液过程,自然输注,滴速为50gtt/min,其中3瓶设为摇晃组,每隔10min摇晃1次,另外3瓶设为非摇晃组;每隔50mL(记录时间为20min)取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液体中胰岛素浓度。[结果]摇晃组胰岛素浓度较为均匀,而非摇晃组胰岛素浓度发生明显变化。[结论]采取定时摇晃输液瓶的方法,规范静脉输注胰岛素可有效提高病人输注胰岛素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输液泵和微量泵联合应用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重症患者血糖控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遵医嘱按葡萄糖4 g:中性胰岛素1 U配制含糖液体静脉滴注,中性胰岛素50 U加入生理盐水50 ml经微量泵静脉注射,根据血糖控制方案调整泵速维持患者血糖在4.4~8.3 mmol/L.实验组30例,胰岛素不加入含糖液体,采用输液泵控制含糖液体24 h匀速输入,中性胰岛素50 U加入生理盐水50 ml经微量泵按葡萄糖4 g:中性胰岛素1 U与含糖液体经同一条静脉同步静脉注射,以此为基础量,再结合血糖控制方案调整微量泵速维持患者血糖在4.4~8.3 mmol/L.比较2组血糖控制的水平、安全性、有效性及护士工作量.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高血糖指数(highperglycemic index,HGI)和达到靶血糖范围的时间明显降低,维持靶血糖范围的时间明显延长;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抢救治疗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严重低血糖的次数和护士工作量等方面,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双泵法能改善重症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而护士工作量无明显增加,因此较传统血糖控制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危重病患者抢救中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室(ICU)危重患者的预后。方法将116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CT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IT组),每4h监测1次床旁血糖。当CT组血糖>11.9mmol/L时,皮下注射中性可溶性胰岛素控制血糖在10.0~11.1mmol/L;当IT组血糖>6.1mmol/L时,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在4.4~6.1mmol/L。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提供的平均热量、每日胰岛素用量、每日简化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评分、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CD4^+/CD8^+,死亡、低血糖、肾功能损害(血肌酐>221/μmol/L)和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34.2μmol/L)、输红细胞及发热(口温>38.5℃)例数。结果CT组病死率(44.83%)远远高于IT组(12.07%),差异有显著性(P<O.01);患者ICU住院时间、使用呼吸机时间、气管插管留置时间、每日早6时平均血糖、每日TISS-28评分均明显高于IT组(P<0.05或P<0.01);每日胰岛素用量、HLADR、CD4^+/CD8^+均明显低于IT组(P<0.05或P<0.01)。两组并发症比较,CT组患者发生肾功能损害、输注红细胞及发热例数均明显高于IT组(P均<0.01)。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危重患者血糖在4.4~6.1mmol/L水平确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