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以此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诊断为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理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和留置导尿术,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在训练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路感染率较低(P<0.05),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减少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病人生活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治疗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80例脊髓损伤合并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在膀胱扫描仪指导下进行间歇导尿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间歇导尿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膀胱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及临床护理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显著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5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能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合并截瘫病人伴膀胱功能障碍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明珍 《中国康复》2009,24(5):355-355
目的:观察间歇性导尿术在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53例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及配合心理护理等。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治疗1个月后,53例患者膀胱容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残余尿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术及膀胱功能训练,配合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恢复SCI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减少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尿路感染,改善患者的忧郁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总结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重点是做好运动想象疗法,重视膀胱功能训练,根据康复训练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做好间歇性导尿护理。30例患者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动力学明显好转,均无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治疗仪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膀胱平衡时间的影响。方法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给予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膀胱治疗仪假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及建立膀胱平衡时间。结果经治疗8周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膀胱平衡时间实验组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治疗仪低频电子脉冲早期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减少残余尿量,加快膀胱平衡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78例患者根据就诊时间进行逐一排序,然后将双数患者分为实验组,将单数患者分为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护理干预结束后测量两组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并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和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最大排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发生尿结石、尿路感染及肾积水等并发症几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清洁导尿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能有效减少患者尿潴留量及并发症发生,保证治疗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明珍  蓝佼晖  罗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04-15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疗效。方法53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等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结果53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最佳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57例患者采用膀胱容量压力测定、间歇性导尿术、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健康教育等方法,观察患者康复疗效、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改变,并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9例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例可完全自主排尿。结论采用个体化康复护理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间歇性导尿术与口服消旋山蓖菪碱片联合手法训练及局部微波治疗对患者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对60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入院后即施以间歇性导尿,并对8例膀胱容量小于250ml及膀胱内压力大于80cmH2O的患者予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10mg/次,3次/d,微波治疗1次/d,同时施以手法训练;以上各项训练前及训练后第4周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观察疗效。结果本组患者训练后第4周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明显好转(P〈0.01)。结论间歇性导尿与口服消旋山莨菪碱片联合微波治疗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和自主排尿,减少尿路感染几率,缩短康复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丁岚  江静云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0):948-949
脊髓损伤(SCI)可导致患者受伤部位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身体部位出现功能丧失,感觉和运动障碍,反射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是一种可以导致终生残疾的损伤。要防止排尿障碍后引起泌尿系感染,需进行膀胱引流和排尿训练,以减少残余尿量在膀胱内储存。以往临床多采用留置导尿,  相似文献   

12.
刘文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51-1753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个体化饮水计划的护理效果。方法将58例脊髓损伤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实验组30例采取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个体化饮水计划训练称为联合训练,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为3个月。结果膀胱功能训练效果实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施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指数评定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实施后两组患者前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典型不良反应发生率比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实验组实施联合训练方法,解决了单纯的膀胱训练或饮水计划护理效果不佳的问题,强化了膀胱功能的训练效果。避免了反复插导尿管,减少了尿路感染的机会;减轻了在训练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促进了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 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本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8)和试验组(n = 9)。两组均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4 mg/d,共12周,试验组行盆底肌训练。治疗前后行尿动力检查,采用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量表、膀胱状况感知评分量表的差异,并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尿动力指标和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 > 3.674, |Z| > 2.646, P < 0.05)。试验组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首次收缩压力容积、逼尿肌漏尿点压力、逼尿肌最大收缩压力和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有改善(|t| > 2.194, P < 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行盆底肌训练可以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翠青  陈伟菊  刘静  肖萍  张红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2):1086-1087
目的探讨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方法2008年6月~2008年7月抗震救灾中我们共收治12名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护理,使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估疗效。结果经过平均22d肠道功能康复训练和专科护理,9例患者可自排大便。3例患者在亲属的帮助下,也能自排大便。Barthel指数记分法均〉4分,疗效满意。结论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肠道功能障碍,采用药物与物理方法对患者进行肠道功能训练让患者能够早日控制大便,走出家庭,走入社会,提高患者的自尊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凡国华  王林兰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621-1622
<正>脊髓损伤(SCI)是临床上很常见而且致残率极高的伤病。患者病后在相当长时间内、甚至终身瘫痪在床。由于长期卧床,易引起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压疮以及泌尿系感染、结石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而起立床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压力负荷,是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脊髓炎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运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经治疗的急性脊髓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加强排尿训练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患者早期给予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一月内排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排尿功能第15天恢复情况实验组显效10例,对照组4例;实验组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实验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15.67士1.82)d.实验组第15天PaCO2(47.8±6.1)mmHg,对照组(58.4士5.6)mmHg,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护理法,可有效促进急性脊髓炎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7.
<正>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是泌尿外科常用手术,是指因下尿道梗阻等原因由小腹部耻骨联合上缘穿刺进入膀胱,放置导管使尿液引流到体外的一种方法。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1]。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多种原因需要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我科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护理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将6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实施个体化自家清洁导尿(对照组)和优化导尿程序(试验组),2组均配合膀胱训练。结果 2组患者尿路感染及插管不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行(3.47±1.02)次训练、试验组进行(2.13±0.75)次训练后操作者即能熟练掌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尿道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导尿程序后的自家清洁导尿方法简单,易掌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益元灸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元灸20min/次,1次/天,6d/周,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彩超监测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并于8周后对两组进行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结束时彩超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对两组疗效分析显示:对照组有效率55%,治疗组有效率90%,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元灸是一种能够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减少并发症,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0.
董志英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9-2140
<正>护士上岗前培训是为了让护士在完成医学院校基础教育后让她/他们更好地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和程序而进行的一系列培训,起到与学校护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相互衔接的作用,并能更快地进入临床、适应临床。传统的新护士上岗前培训是由护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