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世清  王海斌  邱波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67-5569,i003
目的:研究表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作为承载软骨细胞生长载体和促进软骨修复的能力,观察高脱乙酰度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 methy chitosam,CMCTS)经关节腔注射对实验性兔膝骨关节炎软骨退行性变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日本大耳白兔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实验组于术后第2周始经关节腔内注射2g/L高脱乙酰度CMCTS 0.15mg/kg,每两周注射1次,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0.15mg/kg。实验组与对照组于第6周分别随机处死大白兔各9只,剩余大白兔于第12周处死,对比两组大白兔股骨髁关节软骨的大体改变和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比两组软骨MMP-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退行性变软骨的大体评分及病理变化轻于对照组(P&;lt;0.05)。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两组6周MMP-1灰度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84,P=0.007),12周MMP-1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11,P=0.013)。结论:高脱乙酰度CMCTS能明显降低骨关节炎软骨MMP-1的表达水平,并延缓软骨的退行性变,具有软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趋化因子广泛存在于炎症反应组织当中,起诱导炎症细胞趋向炎症组织参与免疫应答的作用,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在骨关节炎致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目的:分析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的趋化因子信号通路表达改变情况,为阐述其在骨关节炎致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造模后1,2,4周取右膝关节标本,采用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研究软骨下骨全基因表达,利用差异基因分析、信号通路分析的方法分析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表达改变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发现一系列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造模后1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2,4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在极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软骨下骨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在关节软骨缺损及骨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中,软骨细胞可过度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各种异常刺激均可能打破基质金属蛋白酶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间平衡,从而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退变,软骨细胞功能下降和失调。目的:观察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周期性张应力对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单侧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术后10周分离软骨细胞体外培养,非手术侧软骨细胞为正常组,术侧软骨细胞随机分为高应力组、低应力组及对照组,加载幅度为sin00%,0.1,1.0,OHz的周期性张应力,于24h、48h、1周、2周和4周后RT-PCR测定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3,9,1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加载周期性张应力24h后,正常组及对照组间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3,9,13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加载周期性张应力1周、2周及4周后高应力组和低压力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发现,低应力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3,9,13的表达持续下降,加载周期性张应力24h与4周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力学载荷可影响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关节软骨缺损病理的发生发展与应力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表明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作为承载软骨细胞生长载体和促进软骨修复的能力,观察高脱乙酰度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chitosam,CMCTS)经关节腔注射对实验性兔膝骨关节炎软骨退行性变及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日本大耳白兔行右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切断术,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实验组于术后第2周始经关节腔内注射2g/L高脱乙酰度CMCTS0.15mg/kg,每两周注射1次,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注射生理盐水0.15mg/kg。实验组与对照组于第6周分别随机处死大白兔各9只,剩余大白兔于第12周处死,对比两组大白兔股骨髁关节软骨的大体改变和病理变化,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比两组软骨MMP-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退行性变软骨的大体评分及病理变化轻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两组6周MMP-1灰度值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084,P=0.007),12周MMP-1灰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11,P=0.013)。(结论:高脱乙酰度CMCTS能明显降低骨关节炎软骨MMP-1的表达水平,并延缓软骨的退行性变,具有软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多病因退变性关节疾病。早期进行骨性关节炎的防治尤其重要。但获取足量的适合研究的早期骨性关节炎的人类骨标本十分困难。目的:观察关节不稳方法建立骨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关节软骨组织学变化。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右膝内侧半月板及内侧副韧带,对照组仅切开关节囊。于术后1,2,4,6,8周取右膝关节标本,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析大鼠骨关节炎病程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术后2,4,6,8周,实验组关节软骨退变程度呈现轻度糜烂、溃疡磨损、严重磨损、骨赘形成等病理变化。②术后1,2,4,6,8周,实验组关节软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该实验采用内侧副韧带切断+内侧半月板切除方法成功建立了大鼠膝关节骨关节炎模型,且造模后4周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类似于人类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表现,是研究早期骨关节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少阳生骨方对大鼠在体软骨损伤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大鼠在体软骨损伤关节液中IL-1β水平及和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选用在相同条件下喂养的6~8周清洁级SD大鼠,制作成关节软骨损伤动物模型,按照组内均衡一致原则随机编为3组,即少阳生骨方组实验组(S组)、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组对照组(A组)和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K组),每组9只。于造模完成后的第二天,开始灌胃药物,S组少阳生骨方灌胃,A组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灌胃,K组生理盐水灌胃。对比观察少阳生骨方及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后不同时期(4周、8周、12周)关节液中IL-1β水平和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的影响。结果三组关节液中IL-1β水平检测,S组和A比较:第4、8、12周A组高于S组(P〈0.05);第4、8、12周K组高于S组(P〈0.05);第4、8、12周K组高于A组(P〈0.05)。治疗前后自身比较:S组第8周、第12周均低于第4周(P〈0.05);A组第8周、第12周均低于第4周(P〈O.05);K组第4周〉第8周〉第12周(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S、A组软骨缺损修复组织的数量及质量均优于K组,S组的修复效果强于A组。结论通过和解少阳的方法可显著降低关节液中导致软骨细胞损伤的炎性介质IL-1β水平,提高软骨损伤后修复组织中Ⅱ型胶原的表达,从而有助于软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丝素蛋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目的:观察多孔丝素蛋白支架原位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效果。方法:建立免双侧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缺损植入多孔丝素蛋白支架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缺损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大体标本:术后12周,实验组骨缺损腔表面完全被新生骨覆盖,材料无脱出;对照组骨缺损腔内充满肉芽组织,骨不连。②×射线骨密度测定:术后2,6,12周,两组骨密度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高,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③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2周,实验组岛状新生骨及骨小梁明显增多,而且粗大而致密,材料内部明显疏松,部分区域塌陷;对照组宿主骨边缘可见散在分布的新生骨组织,但并无粗大骨小梁形成。④骨形态发生蛋白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2,6,12周,两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阳性细胞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同期实验组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多孔丝素蛋白支架用于原位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膝骨关节炎的病理学改变不可逆转,属中医“痹证”范畴,治疗目的是缓解或解除症状,延缓关节退变。健膝强骨丸方是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经验方,可补益肝肾,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强骨健膝。目的:观察健膝强骨丸对膝骨关节炎兔模型膝骨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分别运用改良Hulth术制备兔膝骨关节炎模型。造模后第6周,给药组予健膝强骨丸0.1 g/kg 灌胃,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4周后通过软骨Mankin’s 评分方法行兔膝关节软骨评分,电镜下观察软骨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膝关节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7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给药组兔膝关节软骨病理退变程度较其他2组轻,膝关节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量较其他2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健膝强骨丸可增强膝骨关节炎模型兔关节软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从而促进膝关节软骨再生,减少软骨变形坏死,达到治疗关节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制作雌性C57小鼠(对照组)与ERp基因敲除(ERβ^-/-)小鼠(实验组)两组小鼠单侧股骨滑车(d=0.6mm)的全层软骨下骨缺损模型,于术后1、2、3、4周取材,应用MircoCT扫描,比较两组在缺损模型愈合过程中的骨体积分数(BV/TV)的差异来对比观察骨修复过程。【结果】两组骨缺损模型在1周内即开始出现新骨,4周已骨性愈合。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缺损区域BV/TV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不同;实验组在1周、3周和4周三个时间点BV/TV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BV/TV值时间效应与处理交互效应也有统计学意义(F=2259.412,F=15.207,均P=0.000)。【结论】ERβ在骨修复过程中呈现负性调节新骨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栋琪  王民  刘英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138-140,I0004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分析其在软骨代谢变化中的意义,为关节软骨的修复重建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实验于2004-05/12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骨病教研室完成。选择清洁级健康成年SD雌性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脊髓损伤组和对照组,各18只。按改良Allen打击法建立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T10椎板切除术。伤后1,3,6周麻醉下处死,两组每时间点均为6只。用AβC法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免疫组化染色及通过倒置光学显微镜及成像系统行灰度值扫描,对大鼠膝关节软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进行观察并采用SPSS 12.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脊髓损伤组在术后6d因泌尿系感染死亡1只,对照组组术后3d因硬膜外血肿死亡1只,后补齐进入结果分析大鼠36只。①免疫组化观察阳性表达信号为红色颗粒状,主要定位于胞浆和胞膜部位。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主要分布关节软骨表层中,阴性对照均呈现弱表达状态。②脊髓损伤后第1,3周时肿瘤坏死因子α阳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181.13&;#177;7.34,193.19&;#177;8.64;178.02&;#177;5.05,190.78&;#177;8.59;P〈0.05),第6周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175.56&;#177;6.05,192.98&;#177;8.26,P〈0.01)。③在脊髓损伤1周时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6周时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82.25&;#177;4.73,191.40&;#177;6.87;176.85&;#177;7.68,191.41&;#177;8.53;P〈0.05)。 结论:脊髓损伤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时间上的早期性,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则随着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而增强,两者在第3周时关节软骨中表达均增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有研究表明在骨缺损的状态下,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目的:观察不同长度兔桡骨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方法:将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麻醉下用线锯造成兔左前臂桡骨中段0.5和3.0 cm的骨缺损。结果与结论:Western blot检测显示,0.5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蛋白表达量在损伤后1,3,4周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且每组均较损伤即刻明显增加(P 〈0.05);3.0 cm骨缺损组骨缺损部位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相对表达量在损伤后3周达到高峰(P〈0.05),其峰值水平明显高于0.5 cm骨缺损组(P〈0.05),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对骨痂的生成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显示,损伤后3,4周,3.0 cm骨缺损组的骨痂生成量较0.5 cm骨缺损组明显减少(P〈0.05)。证实,兔桡骨3.0 cm的骨缺损部位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明显上调,但还不能使该长度的骨缺损自行愈合。  相似文献   

12.
王浩  王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4,(21):3334-3340
背景:有研究表明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等因子在诱导细胞分化、促进软骨修复过程中起到重要调节作用;软骨下钻孔治疗软骨缺损在临床已广为应用,但其与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等因子联合应用的相关研究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将软骨下钻孔技术与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缓释载药微球(hyaluronic acid-coated 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1,HA/CDMP-1)相结合,观察其对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并通过与单纯钻孔组及HA/CDMP-1微球组治疗结果比较,观察两者有无协同效应。 方法:用透明质酸包被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制备缓释微球冻干保存,制备兔实验膝关节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后将兔随机分为模型组、钻孔组、HA/CDMP-1微球组和钻孔联合HA/CDMP-1微球组,分别采用生理盐水关节腔注射,软骨缺损区钻孔,HA/CDMP-1微球关节腔注射,软骨下钻孔并HA/CDMP-1微球注射。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8,12,16周,组织学观察结果提示,钻孔联合HA/CDMP-1微球组软骨缺损区修复组织覆盖面积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甲苯胺蓝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钻孔联合HA/CDMP-1微球组修复的软骨组织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或P〈0.05)。结果证实,软骨下钻孔与关节腔内注射 HA/CDMP-1联合应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近期疗效满意,提示两者可能发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br〉 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关节冲洗液在膝关节镜手术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膝骨性关节炎病人46例随机分为两组,曲安奈德组行关节镜手术时采用曲安奈德关节冲洗液进行冲洗,生理盐水组行关节镜手术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术前及术后24 h分别抽取患膝关节液2 mL,检测氧化亚氮(N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曲安奈德组NO降低及SOD活力提高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1)。[结论]在关节镜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手术过程中使用曲安奈德洗液,可以明显地改善关节内细胞因子的含量,提高关节镜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田有粮  李月  李茜  金鑫鑫  王媛  朱宏 《中国康复》2010,25(6):444-446
目的:观察长圆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以探讨治疗该病的最佳方法。方法: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长圆针组和传统针组各30例。长圆针组根据经筋自四肢末端向心性循行分布规律,以足三阳、三阴经筋受损的筋结点用长圆针进行刮拔,每周1次。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每日1次。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评分和症状体征评分法进行评定和比较2组疗效。结果:长圆针组治疗3次,传统针组治疗30次后,VAS和症状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长圆针组明显低于传统针组(P〈0.05);临床疗效比较,长圆针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针组(46.7%、100.0%与23.3%、86.7%,P〈0.05)。结论:长圆针不仅能对KOA关节局部神经络穴位发挥针刺治疗作用,还能对病变组织进行松解、剥离及减压,阻断骨关节炎形成的病因,使关节内外应力平衡,达到解除疼痛、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背景:Deluxe-PS 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 KSS 评分、HSS 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选择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或选择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在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面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双膝重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双膝同期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拟行全膝关节置换的双膝重度骨关节炎患者60例(90膝)分为2组:单膝组(30例,30膝)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双膝组(30例,60膝)行双膝同期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2组患者在感染、肺栓塞、死亡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双膝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置换后失血量及输血量均高于单膝组(P〈0.05)。置换后1年随访时,2组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膝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单膝组(P 〈0.05),提示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心血管并发症方面的风险略高,对存在心血管系统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行双侧同期全膝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背景: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的骨水泥分布模式对疗效是否有影响,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观察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两种骨水泥分布模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1年11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61例伴真空裂隙征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矫正情况,记录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分布及邻近椎体骨折等并发症情况,以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的程度,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活动功能受限程度。结果与结论:根据椎体内骨水泥分布的X射线或CT表现分为团块状组29例和海绵状组32例。团块状组骨水泥注射量(5.20±0.62)mL,海绵状组骨水泥注射量(4.80±0.66)mL,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6个月以上的随访,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Oswest功能障碍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海绵状组同期疼痛缓解明显优于团块状组(P〈0.05)。两组治疗后3d及末次随访时前缘及中线椎体高度、后凸角较治疗前明显恢复(P〈0.05),团块状组同期在影像学指数恢复上优于海绵状组(P〈0.05)。继发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团块状组为14%,海绵状组为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漏渗率方面团块状组为17%,海绵状组为25%,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海绵状骨水泥分布比团块状分布模式更能有效稳定地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漏渗率更高。团块状分布模式比海绵状分布模式更能恢复椎体的高度,治疗后继发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