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住院的癌痛患者实施一体化护理,给予癌痛评估→实施镇痛→观察记录→健康教育→随访.癌痛评估时采用“常规、量化、全面、动态”的评估原则,应用药物镇痛联合非药物镇痛方式,动态观察记录镇痛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建立双向疼痛随访体系,并使疼痛评估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流程中.经观察应用于80例中重度疼痛患者,发现患者的癌痛及止痛的错误认知及消极态度率明显降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意象疗法在改善癌症患者疼痛程度及焦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癌痛患者84例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均提供常规药物镇痛和护理。此外实验组接受意象疗法干预。分别于入院当天及入院第7天记录疼痛次数,采用数字评估量表法(NR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焦虑程度。结果实施意象疗法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疼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疼痛程度NRS评分和焦虑症状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镇痛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提意象疗法有助于癌痛患者疼痛及焦虑情绪的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甲蓝硬膜外用药对癌痛及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部位在躯干或下肢的癌痛患者40例,其中癌痛20例,癌痛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20例,根据疼痛部位选择不同硬膜外穿刺点,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亚甲蓝混合液。观察镇痛效果、镇痛后止痛药使用情况、用药间隔期疼痛程度、有效镇痛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好,较注射前镇痛用药减少60%以上,镇痛用药间隔期显著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在1个月以上。20例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差,较注射前镇痛用药量减少25%~50%,有效镇痛时间12~18 d。40例患者均未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心律变化等症状,大小便、饮食及双下肢活动均正常。结论亚甲蓝硬膜外用药对晚期癌痛疗效有显著效果,且安全可靠,未见不良反应发生。在癌痛伴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前应用此镇痛方法,会产生更好的镇痛效果。而此镇痛方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的癌痛疗效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护理干预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86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镇痛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作疼痛评估,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2h、24h、48h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采取多模式镇痛护理,可对术后疼痛有效控制,促进康复,减轻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宫缩性疼痛护理的影响。方法 2017年3-5月,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产科行剖宫产术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疼痛干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疼痛干预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预防性镇痛,包括急性疼痛服务团队、术前进行宫缩痛镇痛宣教、关腹时空白期镇痛衔接、宫缩痛超前评估、多模式重叠效应药物管理、医源爆发性宫缩痛的预防镇痛护理。比较两组产妇术后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康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疼痛强度、不良反应、产妇康复情况及其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多模式预防性镇痛能有效减轻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宫缩性急性疼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剖宫产术后早期疼痛护理质量和产妇满意度,加快产褥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P)在癌痛患者镇痛治疗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癌痛镇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CP模式。评价2组疼痛控制效果、疼痛知识掌握、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好,癌痛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患者生活质量高,对医护满意度高。结论 CP应用于癌痛患者健康教育可提高镇痛效果,转变护士服务意识,提高护理质量,体现护士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7.
浦凤燕   《护理与康复》2018,17(9):98-100
总结1例经鞘内植入输液港应用吗啡镇痛泵治疗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的护理体会。重点是做好鞘内输液港的护理、吗啡镇痛泵的护理,加强出院指导及出院后吗啡镇痛泵的延续性护理,促进患者癌痛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本例患者出院时疼痛控制效果满意,疼痛评分小于3分。连续随访6个月,患者每日镇痛泵追加次数在3次以内,阿片类药物相关并发症较前减轻,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前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大剂量吗啡联合氯胺酮经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5例晚期顽固性癌痛患者应用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超大剂量吗啡以及氯胺酮治疗,采用数字评估量表法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组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2例,中度缓解2例,有效缓解率达100%。结论:晚期顽固性癌痛治疗中应用吗啡联合氯胺酮经自控镇痛泵静脉泵入给药,操作简便、镇痛作用强、效果满意,既可减轻反复肌内注射的痛苦,又可提高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马点玉 《当代护士》2018,(2):130-131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癌痛患者出院期间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出院的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实行出院时常规指导,并对实验组实施延伸护理。比较两组出院3个月后疼痛控制效果及控制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疼痛控制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疼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验组用药依从性好于对照组。结论开展延伸护理有效提高了癌痛患者出院后用药的依从性,提高了镇痛效果,提升了患者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处方剂量的影响因素,为居家宁养护理中正确给予镇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居家宁养的100例中、重度疼痛的癌症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镇痛,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准,观察疼痛程度、疼痛部位、性别、年龄与用药剂量的关系.结果 重度疼痛患者的维持剂量高于中度疼痛患者,而不同疼痛部位、性别、年龄患者的维持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疼痛程度是唯一影响芬太尼透皮贴剂处方剂量的因素,实施镇痛治疗时应首先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鼻喷剂对癌症爆发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42例在口服吗啡缓释片疼痛缓解期间出现了爆发痛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2例)给予布托啡诺鼻喷剂1mg(一喷剂量),对照组(20例)肌注吗啡注射液10mg,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镇痛起效时间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VAS评分、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托啡诺鼻喷剂治疗癌症爆发痛,采用正确护理方法镇痛效果好,起效快,使用方便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对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患者术后减轻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60例义眼座植入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镇痛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疼痛综合护理措施,采用NRS疼痛评价量表评估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疼痛综合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义眼座植入患者术后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子疼痛记录单在围术期患者疼痛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患者围术期疼痛评估需求,设计首次疼痛护理记录单、再次疼痛护理记录单和镇痛泵疼痛记录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于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全程评估与干预管理。结果近25 000例手术患者的疼痛评估使用了疼痛护理记录单,镇痛泵疼痛记录单应用于11 023例镇痛泵留置患者的疼痛评估;镇痛泵留置患者静息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从9.09%下降至3.68%,运动痛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从45.58%下降至12.46%;电子记录表完整性检查结果为97.4%,护士对电子记录表的使用满意度达98.6%。结论围术期电子疼痛记录单符合临床手术患者疼痛管理需求,具有快速录入、格式统一、保存能力强的特点,便于临床疼痛质量监控与数据统计分析,对疼痛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观察非住院镇痛治疗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对286例癌痛患者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接镇痛泵,根据疼痛的程度对时间、用药量进行随时的调整,并根据患者的耐药情况改变止痛药液的配方。结果本组患者用药后10min疼痛开始减轻,15min疼痛消失。提示此镇痛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在癌症患者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对160例不同程度癌痛病人进行了统计,随机分为干预组与药物组。干预组80例,用非药物性护理干预镇痛;药物组80例,按三阶梯药物止痛;并将干预组采用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与药物止痛结合,与药物组疗效对比。结果 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于轻、中度癌痛患者有明显效果,疼痛缓解有效率可达80%,与药物组无明显差别;但对于重度疼痛,缓解效果不明显,疗效不如药物组;将非药物性护理干预与药物镇痛结合应用,可大大提高镇痛效果,有效率达95%。结论 正确、适时、及时应用非药物性护理干预,对减轻癌症病人痛苦、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在中重度癌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9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癌痛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的癌痛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爆发性癌痛发生率、疼痛控制效果及患者认知度、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爆发性癌痛发生率为42.22%,明显低于对照的7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当前疼痛程度、过去24h内最严重疼痛程度及过去24h内平均疼痛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认知度、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的癌痛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中重度癌痛患者爆发性癌痛发生率,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1例直肠肛管恶性肿瘤术后骨转移伴难治性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对患者疼痛性质、程度及药物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提出个体化镇痛给药建议。治疗后,患者疼痛控制稳定,不良反应可耐受。临床药师参与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能够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规范临床合理使用镇痛药物。  相似文献   

18.
张喜江  董丽敏  刘佳惠  毕秋萍  张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49-5549,5557
为观察非住院镇痛治疗对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对286例癌痛患者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留置导管接镇痛泵,根据疼痛的程度对时间、用药量进行随时的调整,并根据患者的耐药情况改变止痛药液的配方。结果本组患者用药后10min疼痛开始减轻,15min疼痛消失。提示此镇痛方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护理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及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科收治的80例肝癌介入术患者,根据住院号尾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镇痛护理。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焦虑情绪及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术后6h、12h、24h、48h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2h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护理能够显著缓解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减轻焦虑,减少镇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院外延续护理对癌痛出院患者镇痛效果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预计生存3个月以上128例癌痛出院患者,均有服用盐酸吗啡片。按单双数随机分组,单数为实验组,实验组按照实验方案在常规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基础上实施院外延续护理,院外延续护理小组通过家庭访谈及面谈,电话随访形式对实验组肺癌患者出院后进行3个月癌痛干预;双数为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未接受院外延续护理。结果干预3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评分及镇痛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外延续护理能有效提高癌痛患者镇痛效果,增加镇痛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