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玮  章莹  吴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1-1204
目的:研究证明,骨唾液酸蛋白可能与骨形成和骨改建有关。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大鼠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比。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②实验方法:应用重组人骨唾液酸蛋白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别与β-磷酸三钙复合并植入直径8mm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其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β-磷酸三钙只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术后8周取出标本,行大体、X射线、组织学观察及各种植入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植入物未完全吸收,周围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①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在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形成新骨,与宿主骨相连接。但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新骨密度、骨组织成熟程度均较骨形态发生蛋白低。②颅骨缺损植入物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β-磷酸三钙组及空白对照组俨〈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高(P〈0.05)。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在骨缺损环境中具有成骨效应,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对比,骨唾液酸蛋白成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修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诱导卵磷脂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研究所完成。实验动物由第四军医大学动物研究中.0提供,基因技术研究所提供。设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24只大耳白两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兔长骨骨活性节及科东为组骨华分重院由机入医料随植复成京材兔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片,其中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卵磷脂片。术后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各组12只兔均纳入最后分析。①骨缺损修复的影像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②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表现: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③骨密度值比较:实验组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卵磷脂复合材料对兔桡骨节段骨缺损具有很好的修复效果,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成骨活性,卵磷脂可以作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一种新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3.
骨宝合剂改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疼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小忆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77-297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瘘”、“骨痹”范畴,骨宝合剂以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为法,通过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作用,使骨代谢中碱性磷酸酶下降。尿钙/尿肌酐下降,骨密度升高,具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且口服安全。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实验构建的羟基丁酸-羟基辛酸共聚体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并且降解产物无毒性。 目的:将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羟基丁酸-羟基辛酸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复合培养,观察支架骨层血管化效果。方法:运用溶剂浇铸-颗粒沥滤法,制备具有骨层/骨与软骨界面层/软骨层3层结构的羟基丁酸-羟基辛酸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将传代培养至第3代的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到一体化骨软骨支架骨层支架上,MTT法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活性,10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内的生长状况。 结果与结论:一体化骨软骨支架外观具备明显的3层结构,各层之间连接紧密,骨层疏松多孔,各层支架孔隙均匀且相通,一体化支架孔隙率为78%。兔肾微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上分裂增殖良好,复合培养10 d后,细胞在骨层支架内呈立体生长,中间界面层内未发现细胞,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细胞黏附生长于骨层支架孔隙间,细胞依附支架的多孔结构生长,形成管腔样结构,但细胞并未长入中间界面层。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890&;#177;99),(3010&;#177;108),(3106&;#177;116)m/s;(2720&;#177;96),(2910&;#177;101).(3100&;#177;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时胫骨下段骨小连的治疗办法。方法:总结2004-03/2008-09采用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38例胫骨骨不连的体会。结果:38冽骨不连最终均达到骨性愈合,非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6~12个月,感染性骨不连骨愈合时间8~24个月。结论:采用单臂外同定支架治疗胫骨骨不连,对骨不连断端的血循环及骨潜能干扰小,有利于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骨髓复合人工骨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0-2006-06用人工骨复合自体骨髓治疗骨不连患者12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应用跟外侧血清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距骨坏死5例,结果显示:术后3-4个月后X线片距骨密度及形态明显改善,8个月距骨形态恢复正常,并经3-10年的随访,疗效肯定。具有以下优点,(1)清除死骨及彻底减压:(2)重建跑骨血液循环(3)带血管的骨膜植入可为跑骨带入成骨效应成分,加速骨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酒精储存同种异体骨的有效保存期。方法无菌采取同种异体骨浸入95%酒精中1-2周后,制成骨块或骨条,分置于75%酒精容器内储存。受体30例,分成A(8例)、B(14例)、C(8例)3组,分别植入储存1个月、3-6个月、〉6个月的酒精储骨。储骨植入前常规病检、观察骨轮廓外形,术后受区摄X线片、^99m℃-MDP核素扫描,并观察临床反应。结果凡储存〉6个月储骨外形轮廓变得不完整、细胞坏死或崩解,受区X线骨量少或无,核素扫描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储存1个月或3-6个月的储骨,外形仍然完整,受区X线骨量较多或中等,受区核素扫描大多显影清晰,显放射性浓聚。3组均无明显不良临床反应。结论酒精储存的异体骨保存期1个月或3-6个月者移植有效。〉6个月者无生物活性、移植后难以建立血运。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为行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术后找到一种长期且有效的影像学监测手段,提高骨延长成功率。方法:对19例接受Ilizarov骨搬移术的患者分别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及第24周行高频超声检查、X线检查和临床评估,在超声声像图及X线平片上观察新生骨痂形态、密度,对新生骨痂量做半定量分析、测量搬移距离并做对比。结果:超声与X线对新生骨痂的半定量评分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认为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24周超声与X线显示骨痂填充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16周超声与X线显示骨痂填充量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第1周、第3-4周、第6-8周、第14-16周,超声与X线对搬移区距离的测量值差异不明显,第24周,二者对搬移区长度的测量值产生明显差异。结论:与X线相比,高频超声在未矿化的更早期可以观测到新生骨痂,但在矿化后期提示作用有限,可以把超声联合X线作为Ilizarov骨搬移术后一种长期的常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何大为  金岩  骆凯  李石保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6):39-41,T0002
目的:以矿化诱导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材料修复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观察骨髓基质细胞修复自体颅骨缺损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2-05/08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组织病理教研室完成。选取健康SD大鼠8只,随机分为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4只/组。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将矿化诱导的大鼠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水凝胶、陶瓷化骨粉混合,向其中加入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 10μg、转化生长因子-β 50ng,修复自体颅骨8mm直径缺损。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以单独水凝胶/陶瓷化骨粉修复颅骨8mm直径缺损。术后6周取材,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改良Mallory三色法以及彩色图像分析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 结果:实验纳入8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6周大体标本观察:两组大鼠的植入物牢固嵌在骨缺损处,未见脱落、移位,表面被纤维被膜包绕,被膜内可见少量毛细血管,两组植入物无明显差别。②两组术后6周骨形成情况比较:苏木精-伊红染色: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有大量网格状的骨形成,仍有部分水凝胶残留,周围是条索状软骨样组织和纤维组织。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水凝胶部分吸收,陶瓷化骨颗粒和水凝胶粒周围只有少量的骨样或软骨样基质形成,大部分为纤维结缔组织。改良Mallory’s三色法: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的创缘断端附近的网状骨为砖红色的成熟骨,植入物的中心部可见蓝色的新生骨,以及散在的黄色毛细血管。而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只见少量不规则红色的骨样基质,以及黄色毛细血管。③两组术后6周骨基质及成熟骨基质面积值的比较:重组人骨形态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组骨基质面积、成熟骨基质面积明显均多于陶瓷化骨粉/水凝胶复合物对照组[(8207.22&;#177;46.31),(375.05&;#177;25.83);(6376.73&;#177;78.35),(134.44&;#177;14.62)μm^2;P均〈0.051。 结论:陶瓷化骨粉/水凝胶与骨髓基质细胞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转化生长因子-β等生长因子联合作用下能够成功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颅骨极量缺损明显好于单独应用陶瓷化骨粉/水凝胶。  相似文献   

12.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attractonprotein-1,MCP-1)可趋化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调节骨形成或骨吸收,招募它的主要细胞因子MCP-1在调节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MCP-1有望成为治疗骨损伤的一种值得探索的生物学治疗新途径。本文综述了MCP-1在骨感染、骨发育、骨重建时的诱导,应用于骨损伤时可增加单核细胞招募数量及其治疗骨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前交叉韧带重建及其腱-骨愈合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自体胭绳肌腱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广泛开展,腱骨愈合的影响因素和促进方法成为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影响腱-骨愈合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骨的性质、应力刺激以及移植肌腱与隧道的匹配关系等,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主要包括生长因子、金属蛋白酶阻断剂、骨保护素等试剂和间充质干细胞、物理方法的运用。目前在促进腱-骨愈合方面已探索出一些较有潜力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大多数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或者牵涉到复杂的实验室技术,在进入临床应用之前,对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尚需进。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科2003-01~2005-12采用额颞扩大骨窗人路,行颅内血肿清除,去大骨瓣减压,加小脑幕裂孔切开治疗重型颅脑损伤89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破骨样细胞是指体外诱导培养的破骨细胞,具有破骨细胞的特征,产生的数量较大,基本能够代替原始破骨细胞应用于研究。主要介绍了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25-羟胆钙化醇、白细胞介素6等诱导培养破骨样细胞和其诱导机制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01/2005-12有关破骨样细胞诱导培养及机制等相关文章,检索词“osteoclasts,ODF,M-CSF,1,25-DihydroxyvitaminD3,IL-6”,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破骨样细胞,破骨细胞”,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破骨样细胞培养方法的研究。②有关破骨样细胞诱导机制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19篇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研究,26篇符合要求被选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①破骨样细胞的诱导培养:破骨样细胞的细胞来源广泛,诱导剂也不同。(砻破骨样细胞的诱导机制: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25-羟胆钙化醇,白细胞介素6等各种细胞因子具有其各自的诱导机制,但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最终通过OPG/RANKL/RANK系统发挥作用。结论:破骨样细胞的诱导培养已逐渐成熟,其具体机制得到初步揭示。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25-羟胆钙化醇、白细胞介素6等各种细胞因子虽然最终通过OPG/RANKL/RANK系统来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但各因子间复杂的网络作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骨量情况,分析引起骨量流失的因素,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质量。方法:选择2000-01/2003-12在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院门诊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的围绝经期妇女860人。按年龄分为2组,40~49岁组444人,50~59岁组416人。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所有测试者的跟骨进行检测,检测后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以获得相关因素资料,问卷内容包括年龄,孕产史,哺乳时间,体育运动,是否绝经,是否补充钙剂及激素替代疗法,是否有影响骨量情况的疾病如慢性肾脏病、慢性消化不良、严重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结石病、糖尿病等,是否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问卷统一格式,统一印制。在问卷填写过程中,作者使用相同的指导语,由测试者按照填写要求自行完成。如无法自己填写,由作者按照测试者的回答完成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当场收回。骨质疏松评定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不超过1个标准差,T-评分&;gt;-1为正常;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1-2.5个标准差,-2.5&;lt;T-评分&;lt;-1为骨量减少;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2.5个标准差以上,T-评分≤-2.5为骨质疏松;骨矿含量或骨密度较成年人骨量峰值减低2.5个标准差以上并且出现了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这些标准可用于中轴或外周骨的测定。主要观察两组骨量分布特点及绝经与骨量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发放问卷860份,回收合格860问卷份,有效率100%。①骨量分布特点:40~49岁组444例,骨量减少发生率为25.7%(114/444),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10.8%(48/444);50~59岁组416例,骨量减少发生率为34.6%(144/41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1.2%(88/416),50~59岁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0~49岁组(55.8%,36.5%,X^2=32.17,P&;lt;0.05)。②绝经与骨量的关系:骨量流失包含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40~49岁组绝经妇女69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47.8%(33/69),未绝经妇女375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34.4%(129/375),绝经妇女骨量流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X^2=4.53,P&;lt;0.05)。50~59岁组绝经妇女352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58.6%(206/352),未绝经妇女64例,骨量流失的发生率为40.6%(26/64),绝经妇女骨量流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X^2=7.03,P&;lt;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骨量的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绝经期妇女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绝经妇女。  相似文献   

17.
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骨修复中应用的研究近况。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9-01/2005-06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文献,检索词“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one tissue engineering,gene therapy”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中文数据库1999-01/2005-06相关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文献,检索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出包含研究目的的文献,筛选与目的有关的文献。纳入标准:①骨修复与骨组织工程。②骨形态发生蛋白2。排除标准:①文献中重复研究和综述文章。②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中文文献67篇,英文文献55篇,另有英文摘要近百篇。符合标准的文章15篇。排除的文献多为重复研究或非骨组织工程研究。 资料综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而促进新骨形成,并具有强大的异位成骨作用。载体或基因释放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有效修复骨缺损。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基因治疗研究为修复骨缺损提供了新途经。 结论: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骨缺损是肯定可行的,但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1年2月-2004年8月收治下肢长管骨骨折后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导致骨不连者13例,采用原位植骨。内服外用中草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院2003-2005年采用经内踝截骨入路治疗距骨颈骨折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龙  肖增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1):149-152
目的:根据近年来应用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治疗骨不愈合的研究近况,探讨这种微创骨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5-12相关骨不连、骨诱导,注射型材料、骨修复的文献,检索词“fracture nonunion,bone induction,carrier,pereuhancous”,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BM1994-10/2004-10相关可注射型的骨修复材料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骨不连;骨诱导;载体”,并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包括骨诱导材料。骨不连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①骨不连与骨诱导。②经皮注射型材料,成骨方法。排除标准:①骨感染、骨良恶性肿瘤。②综述文献、重复研究、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综合:可注射型的骨修复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具有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其中,自体骨髓及复合物可以通过基质细胞的分化和骨基质的合成,促进骨愈合。骨形成蛋白及复合物作为一种高效诱导成骨因子,可以作用于间充质细胞或骨髓基质细胞,使其转化为软骨和骨细胞,具有良好的骨诱导特性。磷酸钙骨水泥及复合物作为一种骨传导材料,常作为骨诱导剂的缓释载体,形成复合生物活性材料,使其既具有骨传导能力,又具有骨诱导能力,明显提高了骨缺损的修复效果。骨基质、骨基质胶、胶原(主要是I型胶原)及复合物具有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的双重性能,如与其他力学性能较好的材料联合应用可望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成纤维细胞的成骨潜能,而多种骨生长因子的联合应用具有更好的促进成骨效果。但临床应用外源性生长因子还存在着因子来源、费用及其免疫反应和副作用等问题。金葡菌作为一种毛细血管增殖剂,能刺激毛细血管向骨折端长入,近年已广泛运用于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治疗。而脐血和胎盘注射液在促进成骨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可注射性骨修复材料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固定方式,并进一步研究解决注射材料的有效性,持续性,载体的选择以及移植部位异位骨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