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22例,冠心病组65例,冠心病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23例(AMI组),稳定型心绞痛18例(SAP组)。分别应用全自动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免疫法、ELISA法检测4组血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和UAP组血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及SAP组(P〈0.05或P〈0.01);SAP组各指标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BNP及D-二聚体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顾红娟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10):1683-168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超敏CRP(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和3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浆BNP和超敏CRP水平检测。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hs-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血浆BNP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BNP及hs-CRP水平可以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血浆B型脑钠肽(BNP)、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18例老年ACS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8例,同期入选体检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BNP、D-D和hs-CRP值及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三指标间的差异;AMI组患者根据Killip分级行心功能分级,同时按BNP水平分为四个等级,比较分析Killip心功能分级与BNP水平的关系;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观察随访期间的药物治疗和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MI组血浆3项指标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中,Killip分级Ⅱ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Ⅳ级者共35例,按BNP水平分级24级者分别为7、12、16例,BNP水平4级患者数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BNP水平3级与1、2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D-D均升高者发生不良临床事件的次数明显高于都正常者(P<0.05);BNP、D-D中仅一项高的患者组比较略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NP、D-D和hs-CRP的水平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程度,联合分析有助于老年ACS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该院心内科收治的272例冠心病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检查结果分为3个亚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9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92例;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对象的血浆D-D、FIB水平,血清Hcy及全血hs-CRP水平。结果 SAP组、UAP组、AMI组的D-D、FIB、Hcy及hs-CRP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随着Killip分级的增加,AMI患者D-D、FIB、Hcy及hs-CRP水平亦逐渐升高,其中D-D、FIB和Hcy水平在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hs-CRP在各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D-D、FIB、Hcy及hs-CRP 4项指标可提高冠心病早期诊断的阳性率。结论 D-D、FIB、Hcy及hs-CRP 4个实验室指标与冠心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该4项指标有助于冠心病患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22例,冠心病组65例,冠心病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UAP组),急性心肌梗死23例(AMI组),稳定型心绞痛18例(SAP组)。分别应用全自动免疫比浊法、化学发光免疫法、ELISA法检测4组血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和UAP组血清hs-CRP,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组及SAP组(P<0.05或P<0.01);SAP组各指标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各指标水平高于UA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BNP及D-二聚体是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AMI患者早期心功能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至12月住院的AMI患者80例按心功能分为KillipⅠ级组、KillipⅡ级组及KillipⅢ、Ⅳ级组,按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分为单支组、多支组,选择同期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48h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BNP浓度。结果 AMI各级心功能患者BNP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随Killip级别的升高,BNP浓度呈递增,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MI冠状动脉病变单支组及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多支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单支组(P<0.01)。结论 AMI患者血清BNP水平与患者早期心功能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预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00例行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研究对象,PCI术后随访半年,依据AMI患者术后是否心力衰竭分为疾病组(38例)和正常组(62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检测血清D-D、cTnI、hs-CRP水平与心功能[血浆B型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的LVEF与D-D、cTnI、hs-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的血清D-D、cTnI、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疾病组的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LVEF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AMI患者的LVEF与D-D、cTnI、hs-CRP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术前血清D-D、cTnI、hs-CRP水平检测对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80-2081
分析观察血浆B型钠尿钛(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MA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将112例MAI患者纳入研究,对比不同梗死部位、不同Killip分级、不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患者血浆hs-CRP、BNP水平。前臂AMI组hs-CRP、BNP水平高于下壁AMI组;Ⅰ~Ⅳ级患者hs-CRP、BNP依次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发生心血管事件组较未发生组hs-CRP、BNP高;治疗后患者hs-CRP、BNP明显下降(P均0.05)。hs-CRP、BNP与AMI梗死部位、病情、心血管事件相关,可用于预后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GHb)、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探讨GHb、D-D、hsCRP和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组,同时选取3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GHb、D-D和hs-CRP。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组的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单纯糖尿病组3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时D-D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检测GHb、D-D和hs-CRP水平有助于2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尿肽(BNP)和 D‐二聚体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其在 ACS 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诊断为 ACS 的患者121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7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研究对象血液 BNP 及 D‐二聚体水平,并对检测结果在各组中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 患者血清 BNP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其中 AMI 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高于 UAP 患者(P<0.05)。结论 ACS 患者血清 BNP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血清 BNP 、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可以准确反映 ACS 患者的病情,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血浆中B型钠尿肽 (BNP)、内皮素 (ET)、C 反应蛋白 (CRP)、A型钠尿肽 (ANP)水平变化 ,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及免疫放射分析法对 4 6例AMI患者治疗前后和 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中BNP、ET、CRP、A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MI患者血浆中BNP、ET、CRP、AN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正常对照组与AMI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BNP与CRP在AMI治疗前水平呈正相关 (r =0 .874 ) ,治疗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r =0 .6 5 4 ) ,AMI治疗前后ANP与ET呈正相关 ,但AMI经溶栓和相应的支持治疗后ANP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P >0 .0 5 ) ,而BNP、ET、CRP水平虽然下降明显 ,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BNP、ANP、ET、CRP水平的变化说明其参与了AMI的发生、发展 ,特别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和 (或 )破裂及血栓形成 ,其炎症因子是主要因素。因此 ,4项指标的观察分析对AMI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 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 h以及7、14和28 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人院3~5 d和28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 h达高峰,7 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 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 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脑钠肽和D二聚体对老年心功能不全预后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钠肽和D二聚体对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36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A组);35例老年无症状性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B组);104例有症状性老年心功能不全患者,Ⅱ级心功能不全患者34例(C组);Ⅲ级3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D组);Ⅳ级心功能不全患者35例(E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比较各组间血浆D-二聚体及脑钠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各组血浆D-二聚体及脑钠肽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不全组随着分级的增加,D-二聚体及脑钠肽水平显著增高,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及脑钠肽两者呈正相关性。结论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着程度的加重,D-二聚体及脑钠肽和NYHA分级有良好的相关性,有助于患者的临床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D-二聚体(DD)检查在血压正常的肺血栓栓塞(PT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和(或)肺动脉CT成像(CTPA)明确诊断的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病例,以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次大面积PTE组)21例和B组(非大面积PTE组)26例,通过其血浆中的cTnI、BNP和DD的水平高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P和cTnI血浆水平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查有助于排除诊断,血浆cTnI、BNP水平在次大面积PTE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应用血浆cTnI、BNP和D-二聚体检查在血压正常的PTE患者中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的AMI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2组.①常规治疗组38例,患者在无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低分子肝素及阿司匹林等治疗.②阿托伐他汀组4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口服,每晚1次,服药时间为3个月.③选择同期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成年人20名为健康对照.经超声心动图检测80例AMI患者以及20名健康对照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浆BNP的浓度.观察测定2组AMI患者治疗前(梗死后24 h内)、治疗后3周、治疗后3个月LVEDd、LVEF、LVFS和血浆BNP浓度.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2.0软件包.结果 ①常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1、1.39、1.82,2.19、1.44、2.07,P均>0.05);在治疗3个月时LVEDd、LVEF及LVF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5、6.40、7.58,18.01、22.37、20.78,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61、8.89、5.43,P均<0.05).②2组AMI患者在梗死后24 h内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AMI患者在治疗3周和3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BNP水平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8、7.06、6.29、7.24,P均<0.01),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治疗3周、3个月比较血浆BNP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8、8.11,P均<0.05).③2组AMI患者治疗后3个月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r1=-0.48,r2=-0.58,P均<0.01).结论 ①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改变早于心脏结构的变化.②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AMI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逆转心室重构.③血浆BNP水平可作为评价AMI心功能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浆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6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7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4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1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血浆BNP和hs-CRP水平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三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hs-CRP水平分别与UAP组和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和AMI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Gensini评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hs-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可以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20例非冠心痛者作为对照组.检测AMI患者发病16-20 h以及其他研究对象入院时的血浆BNP浓度,同时测定所有患者FIB浓度.比较各组间BNP、FIB的差异.结果 ①AMI组平均BNP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5.233、10.133、11.800,P均<0.01),UAP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4.809、5.884,P均<0.01),SAP组高于对照组(t值为2.830,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BNP高于单支和O支病变组(t值分别为10.262、15.366,P均<0.01).②AMI组平均FIB明显高于UAP组、SAP组和对照组(t值分别为3.871、5.403、6.505,JP均<0.01),UAP组平均FIB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720,P<0.05),SAP组和对照组FIB无明显差异(t值为1.211,P>0.05).多支病变组平均FIB高于单支和O支病变组(t值分别为4.983、6.364,P均<0.01).结论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BNP、FIB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冠心病的病变范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B型钠尿肽(BNP)联合检测对心力衰竭(HF)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测定128例明确诊断为HF的不同病因、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入院时、治疗开始后48 h及出院时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水平,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并与50名健康对照组比较,随访观察患者心脏事件的再发生。结果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水平在HF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越差,其浓度越高(P均<0.01);三者在HF患者不同时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三者联合检测在HF患者早期敏感性为94.5%,明显优于单项检测(P均<0.01);随访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组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出院时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P均<0.01)。结论血清cTnI、hs-CRP和血浆BNP在HF患者中明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对HF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