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平均风险人群结直肠腺瘤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该人群结直肠腺瘤的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行肠镜检查并符合平均风险人群条件的677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和肠镜结果,分析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的检出情况,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的检出率分别为13.1%(89/677)、2.7%(18/677)。年龄增长、超重或肥胖、吸烟是发生腺瘤的相关因素(P0.05)。≥50岁(50~60岁:OR=1.789,95%CI:1.067~2.999,P=0.027;≥60岁:OR=2.183,95%CI:1.154~4.130,P=0.016)、吸烟≥400支/年(OR=1.948,95%CI:1.146~3.310,P=0.014)是结直肠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OR=3.444,95%CI:1.034~11.480,P=0.044)是进展期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50岁、吸烟≥400支/年是发生结直肠腺瘤的危险因素,若同时合并2型糖尿病则增加进展期腺瘤的风险,上述指标为制订平均风险人群结直肠腺瘤筛查策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8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理结果分为结直肠腺瘤组(n=58)和结直肠癌组(n=22);另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的资料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Hp感染情况的差异及Hp感染在结直肠肿瘤组中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另将结直肠腺瘤组按腺瘤部位、数目、最大径、蒂部分型和病理分型分亚组,比较各亚组间Hp感染情况。结果结直肠腺瘤组Hp感染阳率为70.7%(41/58);结直肠癌组Hp感染阳性率为72.7%(16/22);健康对照组Hp感染阳性率为45.0%(36/80)。结直肠腺瘤组、结直肠癌组Hp感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997、5.308,P均0.05)。Hp感染在不同年龄、性别结直肠肿瘤患者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p感染在不同部位、最大径、数目、蒂部分型、病理分型的结直肠腺瘤患者中,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p感染可能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但在不同性别、年龄的结直肠肿瘤患者中,Hp感染无明显差异,另外,Hp感染与结直肠腺瘤的大小、部位等参数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将结直肠腺瘤组纳入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204例,对照组纳入110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Hp感染与结直肠腺瘤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腺瘤组Hp感染阳性率为54.9%,高于对照组的4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直肠腺瘤组中,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患者Hp阳性感染率高于BMI25 kg/m~2患者,有糖尿病史患者Hp阳性感染率高于无糖尿病史患者,有吸烟史患者Hp阳性感染率高于无吸烟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于近端腺瘤患者的Hp阳性感染率低于发生于远端腺瘤患者,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Hp阳性感染率低于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腺瘤患者Hp感染可能与BMI、糖尿病史、吸烟史以及腺瘤部位、上皮内瘤变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肠镜诊断为结直肠息肉并行Hp检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记录研究对象年龄、性别、是否感染Hp、肠息肉大小及息肉病理分型等,比较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患者一般资料、息肉病理类型的差异。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Hp阳性组患者31例,Hp阴性组患者71例。Hp阳性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71.0%,22/31)较Hp阴性患者(36.6%,26/71)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中腺瘤性息肉高级上皮内瘤变比率(19.0%,4/21)高于Hp阴性患者(3.8%,1/26),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患者中,Hp阳性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高于Hp阴性患者(17/24比18/49,P0.05)。在女性患者中,Hp阳性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与Hp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5/7比8/22,P0.05)。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年龄40岁、息肉位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1 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及腺瘤伴上皮内瘤变的比率(分别为74.1%,20/27;81.2%,13/16;60%,9/15)明显高于Hp阴性的患者(分别为25%,7/28;41%,16/39;26.8%,15/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年龄≤40岁、息肉位于右半结肠、息肉大小≥1 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比率(分别为50%,2/4;60%,9/15;81.2%,13/16)高于Hp阴性的患者(分别为33.3%,3/9;31.2%,10/32;73.3%,11/15),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阳性患者的结直肠腺瘤比率高于Hp阴性患者。Hp阳性肠息肉患者中男性、年龄40岁、息肉位于左半结肠、息肉大小1cm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卵圆孔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隐源性卒中(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各数据库,纳入关于卵圆孔封堵治疗与药物治疗CS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 584例患者。与药物治疗相比,PFO封堵治疗后复发性卒中发生率降低(OR 0.47,95%CI 0.33~0.65;异质性P=0.18,I2=29%);两种治疗方案发生TIA风险(OR 1.02,95%CI 0.54~1.94;异质性P=0.03,I2=57%)、出血风险(OR 0.95,95%CI 0.57~1.58;异质性P=0.32,I2=14%)和死亡风险(OR 1.35,95%CI 0.40~4.55;异质性P=0.03,I2=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治疗组新发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增高(OR 5.73,95%CI 3.08~10.67;异质性P=0.28;I2=20%)。结论:PFO封堵治疗在预防复发性卒中方面优于药物治疗,但封堵治疗可能会增加新发房颤或房扑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窄带成像内镜下结直肠腺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窄带成像内镜(NBI)下结直肠腺瘤表面特征,评价NBI在鉴别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结直肠息肉患者纳入该研究,将NBI内镜下病变黏膜表面形态分四型,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黏膜表面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的关系.另外,取30张图像进行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结果 对入选的156例患者259个病变包括增生性息肉105个,结肠腺瘤154个进行NBI检查,增生性息肉主要表现为Ⅰ型(81/1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以Ⅱ型为多(96/12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以Ⅲ型和Ⅳ型为著(24/34).Ⅰ型预测增生性息肉即区分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7.1%、90.9%,Ⅱ型微血管形态预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0.0%、79.1%,Ⅲ型和Ⅳ型预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0.6%、93.3%.观察者间一致性评价结果示kappa值0.784(CI,0.635,0.915),提示评价强度为较好.结论 结直肠腺瘤在NBI下有腺管开口形态和微血管形态的显著特征,借此可区分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为内镜实时诊断及治疗结直肠病变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内镜下息肉切除后常有残余组织存在,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处理结直肠无蒂扁平隆起型息肉切除后的残余组织,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2004/2007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33例患者的61枚结直肠息肉行内镜下电切治疗,术前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类型,电切后氩离子凝固术处理息肉残基,治疗初始输出功率为40~50 W,如凝固不全,则每次逐渐递增5 W,直至将病灶完全清除.术后1,3个月内镜随访,复发者行病理检查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果:①61枚息肉均经ICC200圈套器切除,残断均以氩离子凝同术凝同治疗,一次性治疗均满意清除.②平均2.4个月随访中31例(93.9%)患者的59枚(96.7%)息肉破坏完全.其中2例直肠腺瘤性息肉治疗后1个月出现复发,病理检查为绒毛性腺瘤.③最终输出功率和病变大小呈正相关(r=0.97,P<0.05),输出功率在绒毛性腺瘤、管性绒毛性腺瘤和管性腺瘤、增生和炎性息肉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④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中,18例出现腹胀,1例出现黏膜下气肿,其余无特殊并发症.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结直肠息肉残基的处理方法,位于直肠较大的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应使用较高的功率,并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有关结直肠DPPB的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筛选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选用RevMan 5.3.5软件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结直肠DPPB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O = 1.39,95%CI:1.12~1.72,P = 0.002);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发生结直肠DPPB的风险增高(O = 1.79,95%CI:1.07~3.00,P = 0.030;O = 0.53,95%CI:0.38~0.75,P = 0.000);直径大于1 cm的息肉较小于1 cm的息肉更易发生结直肠DPPB(O = 0.35,95%CI:0.21~0.59,P = 0.000);有蒂息肉发生结直肠DPPB比无蒂息肉风险更高(O = 2.37,95%CI:1.12~5.00,P = 0.020);与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相比,腺瘤性息肉患者DPPB明显升高(O = 3.02,95%CI:1.81~5.03,P = 0.000)。结论 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息肉直径、息肉形态和病理类型均为影响结直肠DPPB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异常隐窝病灶(ACF)对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的预警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染色放大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CF对结直肠病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CF组患者增生性息肉、非进展型腺瘤性息肉、进展型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A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F增加了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对该类患者应提高警惕,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结直肠腺瘤的临床特点,为老年结直肠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经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行病理学检查提示为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老年患者共1272例,中青年患者861例,除外恶性肿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结直肠腺瘤的数量、大小、发生部位、病理类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老年结直肠腺瘤组中,出现便秘症状的患者比例要高于非老年组结直肠腺瘤患者(31.2%比20.9%,P0.001)。而在非老年组中,更多的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症状(45.5%比40.2%,P=0.008;36.7%比25.6%,P0.001)。老年组患者多发腺瘤情况要多于非老年组(39.9%比31.5%,P0.001);直径≥10 mm腺瘤的数量也多于非老年组(30.0%比14.1%,P0.001);绒毛状腺瘤比例也高于非老年组(19.0%比16.6%,P0.001)。结论老年患者结直肠腺瘤较中青年患者具有更高的恶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及癌变组织抑癌基因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和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3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30例非腺瘤性息肉、60例腺瘤性息肉及30例肠癌组织中PTEN、COX-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相关性。结果 PTEN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肠黏膜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正常肠黏膜、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肠癌组织COX-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PTEN阳性率低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PTEN阳性率低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PTEN阳性率低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中直径≥1 cm者COX-2阳性率高于直径1 cm者,绒毛状腺瘤COX-2阳性率高于管状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组织COX-2阳性率高于早期腺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和肠癌组织PTEN和COX-2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 PTEN和COX-2可能共同参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并起重要负协同作用;联合检测或可预测腺瘤癌变,对腺瘤癌变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及镜下特征,评估此术式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指导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行EMR切除息肉的437例(687枚)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腺瘤癌变以及高危性腺瘤-低危性腺瘤-非腺瘤性息肉分组法,以年龄、性别、临床表现以及息肉内镜、病理特征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分析,观察EMR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安全性。结果息肉内镜下检出率为48.28%,进行EMR治疗的息肉占全部息肉的34.90%,其中高危腺瘤占17.08%,从非腺瘤性息肉到高危性腺瘤,随着癌变可能性的增加,息肉发生部位从近端结肠向远端结肠转移,其形态更容易表现为有蒂息肉,且黏膜分叶和黏膜改变发生率逐渐增加。大肠息肉癌变与息肉有蒂、分布在远端结肠、直径大于1.0 cm、腺瘤含绒毛样成分、息肉黏膜分叶、充血、粗糙和糜烂有关。EMR治疗息肉,一次性切除率为99.70%,并发症发生率为1.14%。结论高危性腺瘤和癌变腺瘤在结直肠分布及内镜下表现中存在一定的特征,该院针对大小为0.5~3.0 cm的息肉,采用EMR联合钛夹治疗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可有效阻断腺瘤-大肠散发性癌这一演化进程,是防治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中的结直肠肿瘤部分增加了MUTYH-相关息肉病(MAP)的内容[1]。2002年AL-Tassan等[2]首次报告MUTYH基因突变与人类肠肿瘤有关,该研究发现,一个多发性结直肠腺瘤/腺癌家族7个兄弟中3个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表现类似,但没有APC基因突变,不支持FAP;同时也没有检出肿瘤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不支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对MUTYH的分析发现,生殖细胞系双等位基因复合性杂合性突变导致其编码的165位和382位氨基酸改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将这类息肉命名为MUTYH-相关息肉病。该病变伴有结直肠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数量的息肉,具有进展为恶性的倾向。国内对其研究报道很少[3,4],还没有典型病例报告。本文就其诊断标准、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简述,旨在加强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提高临床病理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连续粪便隐血试验(FOBT)阳性人群应用结肠镜二次筛查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选取FOBT阳性2 192例为目标人群,应用结肠镜进行二次筛查结直肠癌。发现息肉样病变即取活检或摘除,病理确诊。分析筛查数据,计算初筛阳性人群中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人群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结果 2 048例完成结肠镜检查,检出结直肠肿瘤307例,检出率为14.99%(95%CI:12.89%~17.01%)。其中结直肠癌33例,检出率为1.61%(95%CI:0.91%~2.03%);进展期腺瘤92例,检出率为4.49%(95%CI:3.88%~5.12%);非进展期腺瘤182例,检出率为8.89%(95%CI:7.81%~10.01%)。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13),年龄段越大结直肠癌发病率越高(P0.05)。结论 FOBT阳性人群应用结肠镜二次筛查结直肠癌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56例结直肠绒毛状腺瘤患者(试验组)和68例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可能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1. 9±0. 8 mmol/L,24. 3±3. 8 kg/m~2,6. 2±0. 9 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 5±0. 9 mmol/L,22. 5±2. 9 kg/m~2,5. 6±0. 8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为结直肠绒毛状腺瘤的危险因素(OR=1. 86,95%CI:1. 05~3. 68,P=0. 03; OR=2. 45,95%CI:1. 00~6. 04,P=0. 04; OR=1. 23,95%CI:1. 02~1. 50,P=0. 04)。结论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与结直肠绒毛状腺瘤发生相关,应注意对上述指标异常人群的结肠镜筛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自幽门螺杆菌被发现以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其在胃肠道的感染与多种消化道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已经公认为癌前病变~([1]),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病是否相关,本研究意在通过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与肠道息肉相关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水平与结直肠息肉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作为结直肠息肉组,10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血液样本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血脂和脂蛋白的浓度。息肉组根据病理特征对大肠病变进行分类: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腺瘤根据息肉的数量和组织学类型将分为非晚期和晚期腺瘤两类。比较各组血脂和脂蛋白浓度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结直肠息肉组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23、-3.03、-2.46,P均<0.05),结直肠息肉组中的腺瘤患者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6、-2.14,P均<0.05),其中晚期腺瘤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49、-3.22,P均<0.05),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B对结直肠息肉预测价值的AUC分别为0.59、0.63。结论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B与息肉的发生有关,联合使用可作为临床诊治结直肠息肉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内镜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7年3月该院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行内镜切除术且有术后随访资料的患者67例,统计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特征和可能影响术后息肉复发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及数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内镜切除术后1、2和3年息肉复发率分别为7.5%、17.7%和23.5%。术后3年息肉累计复发率为41.8%,其中高级别瘤变累计复发率为7.5%。高龄、肥胖、直径 2.0 cm息肉和多发性息肉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息肉数目是息肉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1,95%CI:1.056~9.641)。结论结直肠息肉伴高级别瘤变内镜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率较高,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术前息肉数目是预测息肉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及其产生的毒力因子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并分析Hp感染对炎症反应以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358例ACS患者和327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的Hp-IgG,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清抗CagA抗体以及抗VacA抗体。分析血中炎症反应标志物及血脂水平,比较合并Hp感染的ACS患者与非Hp感染者之间的差异。结果①ACS组H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7.8%和44.3%,P<0.05),去除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后,Hp感染仍增加患ACS的危险性(OR=1.48,95%CI1.09~2.00)。②Ⅰ型Hp感染增加患ACS的危险性(OR=2.02,95%CI1.43~2.87),而中间型和Ⅱ型Hp感染并未明显增加患ACS的危险性。③合并Hp感染的AC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炎症反应物CRP、纤维蛋白原、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P<0.05)。④合并Hp感染的ACS患者和健康对照者TC、TG、LDL和Lp(a)水平均高于非Hp感染者,HDL低于非Hp感染者(P<0.05)。结论Hp感染是导致ACS的独立危险因素,Ⅰ型Hp感染可能更增加患ACS的危险性。Hp感染可能通过诱导全身炎症反应并影响脂质代谢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C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结直肠腺瘤、腺癌的关系。方法对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排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其中患结直肠腺瘤、腺癌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研究组),无结直肠腺瘤、腺癌的2型糖尿病患者51例(对照组),测定2组的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空腹c肽(4.20±1.22)nmol/L,糖化血红蛋白(8.68±1.62)%;对照组空腹C肽(3.01±1.28)nmol/L,糖化血红蛋白(7.42±1.02)%。研究组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空腹c肽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腺瘤、腺癌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