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S100-6蛋白在急性脑梗死(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连续测定ACI患者发病后第3、7、14天时GFAP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并分析其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结果GFAP血清水平在ACl发病第3、7、14天均高于对照组,并且GFAP高峰时间在发病第7天,并持续增高到发病后第14天;S100-β蛋白高峰时间在发病后第3天,并在发病后第7、14天恢复正常。GFAP、S100-β蛋fj的血清浓度与脑梗死的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相关。结论GFAP和s100-β蛋白可参与ACI发病早期的病理、生理及修复过程,故检测两者的血清浓度对于及早诊治本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景红  李娜  王建华  王天俊  郭振华  高俊淑 《临床荟萃》2011,26(23):2033-2035,203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S100—β蛋白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连续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n=60)发病后3、7和14天VEGF和S100—β蛋白血清浓度,头颅CT或MRI测量梗死灶的最大直径,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结果①VEGF血清含量在脑梗死发病3天、7天和14天分别为(440±54)ng/L、(598±83)ng/L和(506±68)ng/L,均高于对照组(245±29)ng/L(P〈0.01),VEGF高峰时间在发病7天(598±83)ng/L,显著高于3天和14天(P〈0.05),并持续增高到发病后14天;S100—β蛋白发病3天血清浓度(0.76±0.15)μg/L高于对照组水平(0.10±0.03)μg/L(P〈0.01),并在发病后7天、14天恢复正常。②VEGF的血清浓度与梗死灶的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S100—β蛋白与大面积梗死灶及重型脑梗死有关。结论VEGF和S100-β蛋白血清含量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明显增高,表明VEGF和S100-β蛋白在发病早期参与了脑梗死病理生理过程,并可能参与了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和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纳入2003—10/2004—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急诊留观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为脑梗死组;随机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34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集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1,3,7,14天肘正中静脉血5mL.置于普通干管,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立即保存于-80℃冰箱中待测。对照组血清为健康者清晨空腹时同样方法采集,每人只测一次。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测定系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分别于第1,3,7,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保护脑细胞、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治疗14d后.按康复状况分为显效组(基本痊愈或显著进步).进步组(进步)和无效组(无变化或恶化)。在患病第3天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对患者的意识障碍程度进行评分。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对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①86例患者发病第1、3、7、14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9.1&;#177;3.2),(18.9&;#177;5.2),(11.7&;#177;4.5),(8.2&;#177;1.6)μg/L.t=9.91,17.05.10.45,15.67.P〈0.001];且第3天明显高于第1,7天(t=14.96,10.45,P〈0.001)。②脑梗死组患者发病第3天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与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75,P〈0.01),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91,P〈0.01)。③显效组、进步组、无效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4.9&;#177;2.6),(18.6&;#177;1.5),(24.5&;#177;1.2)μg/L,F=23.1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含量升高,且随病程发展不同时期升高的程度不同,其含量可反映脑梗死的病情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脑损害程度及估计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脑梗死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LP-PLA2和Hcy水平,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S)标准将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并分析各组LP-PLA2和Hcy水平与CNF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LP-PLA2和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Hcy水平与CNF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5,P0.01),而血清LP-PLA2水平与CNF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032,P0.05)。结论血清LP-PLA2和Hcy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关;Hcy水平越高,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探讨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后第1、3、7、14天血清TGF-β1,水平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TGF-β1水平在起病后第1、3、7天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至第14天则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rs=-0.10,P=0.26;rs=-0.154,P=0.082).TGF-β1可能是预后独立的保护性因素(β=-0.101,OR=0.904,P=0.002).结论:血清TGF-β1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相关性,对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悦  吴军  尹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0):116-1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浆颗粒膜蛋白140动态变化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03-07/2004-07首次发病收住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70例脑梗死患者,均在入院第1,3,14,30天取肘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自愿者25例,在体检当天测定血浆颗粒膜蛋白140的浓度。所有对象均采用改良爱丁堡与斯堪的那维亚量表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轻度缺损(1-15分)、中度缺损(16—30分)、重度缺损(31-45分)]。 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25例正常对照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入院第1天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较正常对照组高[(27.72&;#177;5.98)。(15.42&;#177;5.07)μg/L,(t=8.86,P〈0.01)],3d达高峰[(39.16&;#177;4.27)μg/L,(t=5.98,P〈0.01)],14d已下降[(21.36&;#177;5.21)μg/L,(t=3.75,P〈0.05)].30d基本正常(17.69&;#177;6.46)μg/L,(t=1.25,P〉0.05)]。②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变化与梗死灶直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呈正相关(r=0.637,r=0.815,P〈0.01)。 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颗粒膜蛋白140浓度的动态监测为判定缺血性卒中病情变化及预后提供了一项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因素。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3—01/1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住院患者57例,其中脑卒中57例(脑出血组21例,脑梗死组36例),并以同期到本院作体检的健康人28例作为对照组。方法:所有被试者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mL,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肌酐等含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出血组患者根据CT摄片计算出每例患者的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被试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肿体积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患者和28例健康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男性和女性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高于同性别对照组[(25.2&;#177;21.4),(18.3&;#177;10.9),(11.5&;#177;2.9)μmol/L:(22.8&;#177;18.9),(14.7&;#177;7.4),(10.8&;#177;2.6)μmol/L,P〈0.05~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基本接近(P〉0.05)。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5),与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86,-0.111,P〉0.05)。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39,P〉0.05),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性(r=0.225,0.42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变化及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相关性。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于发病后3、14 d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预后。发病后90 d门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比较2组血清IGF-1水平及与预后、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发病后3、14 d时血清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显著进步亚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高于恶化亚组(P0.05),而其他亚组血清IGF-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呈正相关(r=0.612,P0.05)。结论: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判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丰 《中国临床研究》2014,(12):1485-1486
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和丹参注射液,对照组加用丹参注射液。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天测定血清Hcy水平,同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第15天血清Hcy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第4、7、15天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7、15天出现神经功能改善(P〈0.05),治疗第15 d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有利于减轻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16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进行NIHSS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NSE浓度和SOD活力。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和第30天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NSE浓度降,SOD活力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呼吸、脉搏、血钾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促进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胜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8):699-700,704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74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hs-CRP含量,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组间血清Hcy、hs-CRP水平两两比较,Hc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1,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7例脑梗死患者和133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 Hcy水平。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患者分成轻、中、重3组,并分析各组 H cy水平与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组 H cy 水平为(21.39±9.02)μ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74±3.11)μmol/L ,且随病变程度增加而升高;其轻、中度组 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 r=0.569,P<0.01和 r=0.604,P<0.01);而重度组 H 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相关性( r=0.037,P>0.05)。结论 H cy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患者血清谷氨酸浓度的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2002-08/2004-10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在其起病后1,3,7,14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连续检测血清谷氨酸浓度。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抽取一次的血清测谷氨酸浓度作为对照组观察。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15分(轻度)12例和16~30分(中度)12例患者的血清谷氨酸浓度发病后第1天分别为(64.49±15.12)和(75.34±15.18)mmol/L,发病第3天分别为(80.79±13.24)和(95.71±11.56)mmol/L,发病第7天分别为(71.54±10.38)和(83.17±12.96)mmol/L,均低于同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1~45分(重6例者犤(98.21±18.76),(128.29±17.96),(89.35±10.26)mmol/L,F=20.66,P均<0.05犦。脑梗死组在病程第1,3,7天3个时间点上血清谷氨酸浓度为(78.42±19.25),(98.78±22.97),(80.90±12.77)mmol/L,与对照组犤(55.32±11.62)mmol/L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3,P<0.05)。至第14天,血清谷氨酸水平犤(55.80±11.12)mmol/L犦接近正常水平。结论:脑梗死后血清谷氨酸浓度在第3天最高,逐渐下降,至第14天接近正常,其升高程度与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三七总皂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甙(P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的影响。探讨三七总皂甙的脑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7d内的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为PNS干预组(常规药物治疗加三七总皂甙)32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30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含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活性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分别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前,PNS组和对照组血清TNF-α,IL-6活性水平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周后,PNS组血清TNF-α,IL-6活性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IHSS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Barthel指数评分则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PNS组的血清TNF-α,IL-6活性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分别为r=-0.741,P〈0.05;r=0.732,P〈0.05),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767,P〈0.05:r=-0.809,P〈0.05)。结论:三七总皂甙可能通过抑制脑梗死后TNF-α,IL-6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联素(APN)水平变化,探讨两者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90例脑梗死患者和87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Hcy、APN水平,并分析其与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PN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γ=0.453,P〈0.01);AN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负相关(γ=-0.732,P〈0.01)。结论血清Hcy、APN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两者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脑梗死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首次发病的24小时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其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于发病后1天、2天、4天、8天、12天分别为(261.7±128.4)μg/L、(382.8±151.6)μg/L、(302.7±138.4)μg/L、(283.5±121.3)μg/L、(236.6±112.9)μg/L,与对照组水平(147.1±108.6)μg/L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以发病后2天水平升高尤著,此后呈避渐降低的趋势。大梗死灶组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I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灶组(F=6.179,P〈0.01),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灶大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482,P〈0.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天血清MMP-9水平呈直线负相关(r=0.536,P〈0.001)。预后不良组血清MMP9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蛆。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血清MMP-9水平明显升高,提示MMP-9可能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越大、脑损伤越重,血清MMP-9升高越明显。血清MMP-9水平可能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32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急性脑梗死非糖尿病患者33例(脑梗死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3例(糖尿病组)和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脑梗死+糖尿病组和脑梗死组分别于起病后3、14d检测血清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90d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判断预后情况;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入院后3、14d检测血清IGF-1水平,并与脑梗死+糖尿病组、脑梗死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3、14d时血清IGF-1水平[(88.08±24.22)、(114.43±24.54)μg/L]低于脑梗死组[(99.73±20.25)、(125.89±20.35)μg/L]、糖尿病组[(106.45±19.29)、(127.14±19.11)μg/L]和对照组[(152.50±28.56)、(152.56±26.40)μg/L](P0.01),脑梗死组与糖尿病组IGF-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糖尿病组3、14d时NIHSS评分(7.44±2.34、4.34±1.86)及90d时MRS评分(2.22±1.21)均高于脑梗死组(5.48±1.87、2.61±1.87,1.64±0.99)(P0.05);3、14d时NIHSS评分与3、14d时脑梗死+糖尿病组(r=-0.934,P=0.004;r=-0.821,P=0.000)和脑梗死组(r=-0.807,P=0.008;r=-0.653,P=0.005)IGF-1水平呈明显负相关,90d时MRS评分与3、14d时脑梗死+糖尿病组(r=-0.309,P=0.031;r=-0.306;P=0.029)和脑梗死组(r=-0.308,P=0.045;r=-0.369,P=0.037)IGF-1水平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可用于判断病情轻重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选择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电针组(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81,P<0.01)。结论电针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脑梗死的不同时期,监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变化,并分析与之相关的因素。方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2-07/2003-02收治脑梗死患者28例,发病24h内入院,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期测定血清IL-6水平并与对照组21例比较,检验该因子与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根据非参数统计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IL-6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水平与对照组无差异,不同梗死体积组之间无差异。脑梗死急性期IL-6水平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有相关性(r=0.43425,0.6173,P<0.05),与梗死体积、梗死部位、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无相关性(r=0.2587,0.1225,0.18353,-0.0279,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IL-6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评分、白细胞计数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86例脑梗死[急性期脑梗死(急性期组)患者56例,根据梗死灶的容积大小分为3组:大梗死灶组26例、中等梗死灶组5例和小梗死灶组25例;恢复期脑梗死(恢复期组)患者30例]患者和31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采用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S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56例急性期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结果急性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组(P均〈0.05),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SSS评分、NIHSS评分、梗死灶容积均无相关性(r=0.139、-0.060、-0.034、0.202、-0.098、-0.026,P均〉0.05)。结论sICAM-1、sVCAM-1可能参与了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及再灌注损伤,而与梗死灶的大小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