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难度大,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1]。已有临床研究证实,机器人技术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2]。川平疗法——反复促通疗法(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3]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提出的新型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机器人结合川平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生存患者70%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存在[1],其中超过50%的卒中患者存在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2]。研究发现,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损害要重于下肢,况且其恢复也较下肢困难[3]。尽管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技术水平使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有所改善,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生存质量仍然较低[4]。因此,在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中,偏瘫上肢功能的康复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探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约有30% ~ 36%的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遗留有上肢功能障碍[1-2],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以促进神经、肌肉反应能力的一种常用易化技术[3].大量文献报道已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PNF技术也可以恢复患者运动功能[4],但目前关于针刺结合PNF技术改善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见报道.笔者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中应用针刺结合PNF技术,观察其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收到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是一常见病、多发病 ,其致残率居于首位 ,可以导致不同程度的高级脑机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低下以及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丧失等 ,对社会、个人及家庭等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脑卒中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损伤 ,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非常大 ,直接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而且偏瘫侧上肢的恢复较下肢要慢、效果要差。所以准确、及时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偏瘫侧上肢的评定及康复尤为重要。1脑卒中偏瘫侧上肢的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评定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①临床运动学及神经学方面 :如各个关节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对上肢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治疗4周、12周时,观察组上肢运动及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过程中应用镜像疗法结合强制性运动训练,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体感觉障碍在脑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见但易被忽视,本体感觉障碍可加重患者的上肢运动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预后。本文从脑卒中上肢本体感觉障碍、临床采用的简易和成套评估工具以及机器人评估等方面,对上肢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本体感觉评估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上肢机器人在脑卒中上肢本体感觉的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对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系统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上肢运动功能[1],但国内对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因素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收集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相关资料,对影响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预后主要因素,为制订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而且恢复较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技术及方法进展进行综述。主要的康复技术和方法有双侧上肢训练、镜像疗法、体操棒训练方法、音乐疗法、运动想象疗法、上肢康复机器人、虚拟现实游戏、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经颅磁刺激和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  相似文献   

9.
正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脑血管疾病,70%—80%的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多种功能障碍[1],上肢功能障碍成为脑卒中后明显的后遗症之一,而手功能的恢复更为困难[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其重返社会的康复目标难以实现,故目前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成为目前康复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在脑卒中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中,生物反馈疗法是通过调控内脏活动,以使患者对自身肌肉收缩予以有效控制,运动导向性训练依据功能缺陷,行针对性治疗措施[3]。本文将两者同步结合起来,用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旨在明确应用优势,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行研制的可穿戴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陆敏  魏凤芹  肖峰  彭军 《中国康复》2012,27(6):411-413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2组均接受基础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进行上肢Brunnstrom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上肢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FMA-UE和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且能促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 方法 选择上海市青浦区香花桥社区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处于Brunnstrom I~Ⅲ级,下肢处于BrunnstromⅣ级以上,采用棍棒操训练,干预一年后对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综合功能有了提高,FCA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功能部分恢复,下肢和手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中医药适宜技术棍棒操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最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综合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每天进行1次常规康复训练及1次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周治疗5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上肢部分,FMA-UE)、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评价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和MBI评估均有明显提高(P0.05),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组的FMA-UE和肩关节前屈、水平内收、水平外展主动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上肢机器人系统对于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训练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训练。结果实施上肢机器人训练后,治疗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机器人训练能加速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偏瘫后强化上肢本体感觉刺激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接受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的治疗及疗效。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二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接受上肢各关节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疗法。上肢综合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法和Barthel指数法。结果:治疗组患者上肢综合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中,应对上肢本体感觉进行强化刺激,以提高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74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接受脑卒中二级预防,实验组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布置居家作业康复治疗。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后3个月接受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上肢功能的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Barthel指数评分,经3个月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居家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中后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亚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亚急性期脑卒中并发认知障碍的偏瘫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脱落2例)和试验组(n=33,脱落3例)。两组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认知训练,试验组接受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MoCA、MMSE、FMA-UE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22.11,Z>4.79,P<0.001),试验组MoCA总分及部分维度分,MMSE总分及部分维度分,FMA-UE总分及手臂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2.06,Z>3.19,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改善亚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主要原因,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最佳时间是发病后3个月,超过这个时期,上肢恢复将很困难[1],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的出现,为卒中后上肢运动的恢复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康复方法。Wolf进行了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临床实验[2],研究表明,强制性运动可明显促进患侧上肢的恢复,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3]。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而肩痛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等上肢并发症多于脑卒中后l—3个月出现[1],发生率为16%—84%[2],偏瘫随后出现有肩痛、肩关节障碍使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40名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名。2组患者均接受每周6天的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还接受上肢作业治疗活动指导训练。观察组另外接受水中上肢运动指导训练,均为每天1次,每次45min,每周6d,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均采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2组的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观察组的上述2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水中运动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