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已经受到了广泛地关注,且国外有学者已将其应用到了竞技体育中。本文对tDCS对人体运动能力的作用效果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后认为,传统的tDCS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或者正常人改善肌肉力量、延缓肌肉疲劳、促进运动技能学习等。但由于受到传统tDCS设备的限制,常见的导线式电极刺激只能在实验室中由专业人员进行操控,不利于运动员运动专项训练的实际应用;而便携式tDCS刺激器在运动员专项运动训练和提升其运动能力方面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经调控技术基于皮质修复机制,通过电或化学方法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辅助神经网络重建,促进功能恢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技术近年来在吞咽障碍康复中被广泛应用,且疗效显著。吞咽障碍患者可根据大脑皮质受损情况,选择适宜的恢复模型,通过电极部位、频率的选择,实施不同的神经调控干预策略,兴奋、抑制或调控大脑目标皮质,从而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经颅直流电刺激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微弱的直流电,通过颅骨作用于大脑皮层,提高或降低皮层的活动兴奋性。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调节健康志愿者的疼痛阈值,改善术后疼痛,并能减轻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在机制研究基础上,细化和选定合适的刺激参数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和深部脑刺激等神经调控技术已在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如帕金森,癫痫,抑郁症)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仍存在直流电刺激深度浅、经颅磁刺激刺激精度受限等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对超声波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展,低强度超声(SLIUS)经颅脑刺激这种新的神经调控治疗脑神经疾病的方法,因其具有无创、高空间分辨率以及高性价比等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LIUS主要通过非热效应发挥作用,在诸多脑神经疾病(如:创伤性颅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等)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就该技术近年在脑神经疾病治疗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经颅光生物调节或经颅激光治疗是指利用单光源或多光源,经颅脑定位后从颅单侧或双侧直接或间接照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起到光生物调节作用的一种技术。近年来,随着脑功能检测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经颅超声等广泛应用于临床,非侵入式激光神经调控技术在临床上应用较少。本文就光生物调节在脑疾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及其可能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运动诱发电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颅电刺激可引发相对同步的肌肉反应,即运动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反应的潜伏期与快传播性皮质脊髓束的激活一致,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很多方面,但存在可能同时诱发疼痛的问题。而经颅磁刺激可刺激神经和大脑,且几乎没有疼痛,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人体大脑的生理学诸方面,包括运动功能和各种大脑疾患的病理生理。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等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t DCS由于其不良反应小、刺激面积大、操作简单,在失语症的治疗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t DCS由放置于颅骨外的阴极和阳极两个表面电极片构成,以微弱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  相似文献   

8.
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康复领域中应用广泛, 其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系统及非运动系统症状均有改善作用。本文从作用机制及不同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案切入, 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光遗传学技术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总结, 了解不同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治疗原理、分析其应用现状及困境, 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别从电生理学、组织学方面观察经颅磁刺激及局部直流电刺激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探讨其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共选取20只SD大鼠,将其制成周围神经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经颅磁刺激组及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分别采用电生理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磁刺激对周围神经潜伏期、波幅、神经传导速度及周围神经髓鞘结构、数量的影响,并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进行比较。结果2组大鼠分别经20d相应处理后,发现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受损坐骨神经的波幅明显增高,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组织学方面,可观察到经颅磁刺激组有大量新生神经髓鞘出现,其数量显著多于局部直流电刺激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颅磁刺激组的髓鞘结构也较局部直流电刺激组清晰、完整。结论通过电生理学及组织学观察,发现经颅磁刺激在促进受损周围神经再生、修复方面,其疗效可能优于局部直流电刺激。  相似文献   

10.
赵越  尹昱  赵振彪  王晓晗 《中国康复》2020,35(7):375-378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在国内外神经康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技术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非侵入性脑刺激可通过诱导突触形成、重组等途径改变神经通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吞咽失用症及其与大脑皮质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A-B实验设计,对2例吞咽失用症患者采用经皮电刺激配合手法训练3周前后、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3周后评估舌运动、口面失用及进食能力。利用脑电非线性分析观察1例吞咽失用症患者,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前后安静闭眼、反射性和自主性吞咽状态下的大脑皮质电活动,记录6名健康者脑电图作为对照。结果:经皮电刺激配合手法训练后,患者吞咽能力均没有任何改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后,患者自主性与无意识状态下舌运动均明显改善,口面失用评分由10分恢复到34—36分,均拔除鼻饲管。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前,1例患者自主性吞咽时患侧中央、颞顶区皮质兴奋性明显低于反射性吞咽,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后,自主性吞咽时脑区皮质兴奋性与反射性吞咽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为吞咽失用症提供了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吞咽失用症的恢复可能与吞咽皮质兴奋性提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然而单次经颅直流电刺激的后效往往只能维持几个小时。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在SD大鼠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注射6-羟基多巴胺制作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并完全随机分成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对前两组大鼠初级运动区进行连续刺激10d,电流强度为80μA,刺激时间为30min/d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照组不施加电刺激。结果与结论:重复阳极或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鼠平均转速的减小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P<0.05),刺激的后效可持续二三周;而对潜伏期和旋转持续时间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若保持两刺激组的刺激时间、刺激强度、刺激位置一致,则发现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较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大鼠平均转速的减小更显著。结果提示使用重复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显著减小帕金森大鼠的旋转运动中的平均转速,且阴极刺激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正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可以调节脑皮质的兴奋性,协助诱导神经可塑性发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重要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之一,相比其他神经调节技术,tDCS具有容易操作、安全、价廉等优点,因此其临床应用越来越广,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其在脑功能障碍疾病治疗中的作用。tDCS通过微弱持续的直流电对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调节,一般认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替代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PD最经典的方法之一,在PD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但随着疾病的发展疗效也会逐渐减弱,长期服药患者还可能出现运动症状并发症,甚至加速神经退行性变。本综述旨在为神经调控调控技术[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脑深部电刺激(DBS) 以及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等]在调控PD患者运动和非运动功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供初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王伟  宋为群 《中国康复》2021,36(1):56-60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利用持续低强度直流电的技术,来改变神经可塑性和皮质兴奋性。在基础研究和康复领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已应用在心理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多学科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中。作为研究感知觉的一种工具,可以从直接干扰大脑活动中和测量行为结果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理和心理打击,而且后期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近年来,干细胞技术被证明可能通过细胞替代、促进血管再生以及抗炎调控等机制改变脑可塑性。此外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最常见的经颅磁刺激以及经颅直流电刺激可能通过调控皮质兴奋/抑制平衡,增加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强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调控卒中模型的脑可塑性。另外通过神经移植手术建立新的神经通路也为脑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成对关联刺激理论观察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对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颅直流电组和联合刺激组,3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针刺组取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针刺治疗;经颅直流电组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治疗;联合刺激组在行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同时针刺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疗。在首次治疗前、治疗4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以及盆底肌电评估分析膀胱功能及盆底肌电电生理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盆底肌电快肌、综合肌、慢肌收缩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ICI-Q-SF评分明显降低、I-QOL评分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3组间快肌纤维快速收缩波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综合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肌纤维收缩波幅变化比较:联合刺激组较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刺激组ICI-Q-SF、I-QOL量表分值变化明显大于针刺组和经颅直流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经颅直流电组比较,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足运感区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盆底肌肉的耐力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神经调控技术为神经回路功能障碍所致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经颅低强度聚焦超声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与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电刺激相比,其穿透能力更强,可聚焦于毫米级区域,实现更为精准的双向、可逆的神经调控。本文回顾了经颅低强度聚焦超声的发展历程,以特发性震颤、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抑郁症为例介绍了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综述了近年来经颅低强度聚焦超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TMS)是基于法拉第电磁原理的电生理技术,它产生的磁场能量能够穿透头皮和颅骨,刺激大脑,产生一定强度的感应电流,使神经细胞膜电荷累积,最终导致去极化,从而对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兴奋或抑制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e,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电生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失语症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一种语言交流障碍,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以及社交影响巨大。失语症大脑恢复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大脑的突触可塑性进行语言功能区域的网络重塑,从而恢复语言功能。基于脑网络重塑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失语症的早期以及恢复期的治疗中均被证明有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经颅磁刺激(TMS)和镜像神经元治疗(MNT)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3项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电或化学方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引起相关语言功能区的皮质兴奋性改变,从而达到改善失语患者语言功能(听理解、图片命名、复述、日常交流等方面)的目的。tDCS作为一种新的安全性高、携带方便且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不同电流、不同电极放置来调节大脑神经元活动治疗失语症,且治疗效果具有后续效应。TMS技术安全无创,通过选择不同的频率、不同的刺激部位,激活相应大脑区域皮质及皮质下神经元轴突,改善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镜像神经元区域与重要的语言功能区位置吻合,通过激活患者镜像神经元,可辅助修复和重塑受损语言网络,从而改善患者命名、复述和听理解等语言功能。且镜像神经元与运动、感觉和语言的关系都可作为失语症治疗的切入点。神经调控技术与神经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学的交互应用也成为失语症治疗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