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Caspase-3抑制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局部缺血的脑组织中,神经细胞死亡主要有2种方式:以缺血中心区为主的神经细胞坏死,以缺血半暗带为主的神经细胞凋亡。经近年来对凋亡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凋亡时procaspase被激活,引发caspase家族蛋白的瀑布式级联激活,最终引起一系列细胞骨架蛋白及细胞修复酶等靶蛋白裂解,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42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及rTMS组,其中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又细分为80%运动阈值(MT)组、100%MT组及120%MT组。将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rTMS组各亚组大鼠于制模24 h后分别给予不同强度20 Hz rTMS刺激,假刺激组大鼠给予假性磁刺激,模型组于制模后未给予其他特殊处理。于实验进行14 d后采用透射电镜、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WB)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及BDNF表达。 结果通过电镜观察发现,rTMS组各亚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超微结构损伤明显轻于模型组及假刺激组;通过WB技术检测发现,100%MT组和正常组BDNF光密度值均较假刺激组明显增高(P<0.05),正常组和rTMS组各亚组BDNF光密度值虽然也高于模型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发现,各组大鼠BDNF阳性光密度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20 Hz、特定强度(尤其是100%MT)rTMS能促进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超微结构修复及BDNF表达,这可能是磁刺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加了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突然减少或中断后导致脑细胞缺血、缺氧,从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目的在于尽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细胞,但均不能使缺血性脑卒中后形成的缺血区神经细胞完全存活,而且由于受到时间窗的限制,溶栓治疗也不能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对于干细胞移植的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已有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作为一种多潜能干细胞,能在体内环境中被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发挥神经功能修复作用[1-4]。但对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较多的争议。因此,BMSCs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修复方面的机制已成为目前关于BMSCs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现将BMSCs在神经功能修复方面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及对其及时、精准的影像学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及时间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不同的影像学技术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缺血半暗带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提供依据,进而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成对关联刺激(PAS)对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皮质突触超微结构、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及PAS组,每组15只。手术对照组和PAS组采用线栓法行右侧MCAO造模,假手术组行同样操作,但不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模成功后24 h,PAS组给予0.05 Hz、共90对脉冲的PAS干预,持续30 min,每天1次,连续28 d(周围神经电刺激强度为6 mA,波宽200 μs;经颅磁刺激强度120%RMT),手术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正常饲养但不给予任何干预。术后28 d取大鼠脑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半暗带皮质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检测缺血半暗带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缺血半暗带皮质BDNF mRNA表达水平。 结果 ①术后28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对照组和PA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减小(P<0.05);与手术对照组相比,PAS组突触界面曲率、突触活性区长度及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增加(P<0.05)。②术后28 d,与假手术组相比,手术对照组和PAS组皮质神经元凋亡比率明显增加(P<0.05);PAS组皮质神经元凋亡比率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③术后28 d,PAS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及手术对照组(P<0.05),手术对照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 结论 PAS可调节缺血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抑制神经元凋亡,而上调缺血半暗带皮质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的二次损伤包括释放对受损组织完整性造成严重伤害的信号分子,导致损伤半暗带区在初始损伤后的几分钟至几天内发生一系列演变,但演变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这些二次损伤可能通过细胞凋亡、神经胶质增生、兴奋毒性、钙稳态破坏、自由基产生、血脑屏障破坏、缺血性损伤及水肿形成等进程,导致细胞功能和损伤扩散的改变~([1])。这种动态进程,涉及神经细胞和血管,成为TBI的潜在治疗目标。本文旨在综述TBI后损伤半暗带区的病理生理改变,为TB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脑卒中是继心肌梗死、癌症之后第三大死亡原因,约8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灌注急剧下降,数分钟内出现缺血性梗死,缺血中心产生不可逆损害,周围有一可变的低灌注区,有存活的细胞(即缺血半暗带)。根据此理论,应用溶栓剂溶解血栓,通过脑血管的再通重建脑血流,可挽救缺血的脑组织。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caspase-9依赖凋亡通路的干预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从细胞凋亡及其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芪棱汤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芪棱汤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2、4、6、12、24和48h不同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观察再灌注24h脑皮质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形态改变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cyt C)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变化。结果:芪棱汤对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和再灌注24h组病理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减轻线粒体水肿,减少内部嵴断裂和基质颗粒的脱落,维持线粒体的基本形态,降低缺血半暗带区凋亡指数,减少cytC和caspase-9的表达。结论:芪棱汤对线粒体介导的caspase-9依赖的凋亡通路有干预作用,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功能,稳定线粒体膜,抑制cytC和caspase-9的释放和激活,降低细胞凋亡率,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I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触发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血脑屏障受损、离子失衡、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等,最终导致缺血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坏死。其中,血脑屏障受损是IS患者出现脑水肿、出血转化及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而神经炎性反应在血脑屏障受损及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主要围绕胶质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介导的神经炎性反应与IS血脑屏障受损及修复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IS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机制进行实验性研究。方法 应用鼠大脑中动脉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进行组织病理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①缺血 1、2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轻 ,缺血 4小时再灌注脑损伤最重 ,中性粒细胞出现在缺血损伤区 ,与单纯缺血 4小时损伤程度相当。②缺血 1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最多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少于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 ;缺血 3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几乎是缺血 1小时再灌注组的 1/ 4,并与坏死细胞掺杂 ;缺血 4小时再灌注 ,凋亡细胞不存在 ,主要以坏死细胞为主。结论 缺血性损伤发生不可逆时 ,在损伤中心区有中性粒细胞出现 ,循环破坏严重。不同强度的缺血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从缺血损伤中心到半暗带 ,较温和的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 ,剧烈脑缺血损伤以细胞坏死为主 ,坏死细胞的出现与中性粒细胞的出现相伴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cl-2、Bax蛋白对脑缺血耐受的作用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方法检测不同时程通心络组、全脑缺血-局灶脑缺血再灌注组及单纯局灶脑缺血组大鼠的神经行为评分、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通心络组的神经行为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脑缺血半暗带的Bcl-2蛋白表达增高而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减少。结论通心络增加脑缺血半暗带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增强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红素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半暗带区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红素干预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16只。假手术组大鼠仅分离血管,不结扎不插入线栓;胆红素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h后,胆红素干预组经腹腔注入2 mmol/L胆红素2.5mL,对照组经腹腔注入2.5mL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各组采用TNUEL检测缺血半暗带区域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半暗带区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缺血半暗带区域氧化应激分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8-羟脱氧鸟苷(8-hydroxydeoxyguanosine,8-OHdG)含量。结果再灌注24h后,胆红素干预组和对照组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率[(27.8±2.6)%、(47.8±7.0)%]、半暗带组织Bcl-2相对灰度值(1.9±0.3、1.4±0.3)、Bax相对灰度值(2.0±0.1、2.8±0.2)、caspase-3相对灰度值(1.9±0.2、3.0±0.1)、MDA[(4.9±0.3)、(11.3±0.2)μmol/g]和8-OHdG[(3.5±0.1)、(5.3±0.2)μg/L]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7±2.5)%、0.8±0.3、1.2±0.1、1.2±0.1、(2.7±0.2)μmol/g、(2.1±0.1)μg/L](P0.05),SOD和GSH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胆红素干预组细胞凋亡率、Bax、caspase-3、MDA和8-OHd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cl-2、SOD和GS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红素可降低缺血半暗带区域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并提高脑组织抗氧化应激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3.
凋亡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概述神经系统的细胞通过凋亡或坏死发生死亡 ,分别涉及主动和被动细胞机制。研究证实 ,在缺血性脑损伤的急性期 ,不仅出现细胞坏死 ,同时出现大量细胞凋亡 ,细胞坏死位于缺血中心区 ,而凋亡主要在缺血半暗带 ,但在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期 (delayedneuronaldeath ,DND)则以凋亡为主[1] 。1.1凋亡 (apoptosis) 源自希腊语 ,是秋天树叶凋落的意思。 2 0世纪 6 0年代 ,人们就注意到细胞自发死亡与消失的现象。 1972年 ,Kerr首先将这种细胞死亡命名为凋亡 ,也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programmedcelldeath ,PCD) ,即为一连串连续性细胞变化 ,最…  相似文献   

14.
脑梗塞临床用药中的护理问题首都医学院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0050)梁建姝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脑梗塞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梗塞病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有高血压。缺血区可分为半暗带和坏死区,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疾病的87%。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16.
1缺血性脑卒中的远隔缺血预适应与后适应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易再发,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治疗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治疗,但溶栓适应证、溶栓时机和溶栓风险均限制其使用,且溶栓后可能会发生再灌注损伤,加重神经损害。因此探究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虽然各种治疗方法不断进展,但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挽救缺血半暗带,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尽量恢复缺血脑组织的正常血供,防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可修复组织称为半暗带, 治疗脑卒中的关键是对半暗带进行溶栓, 但是半暗带存在的时间窗具有高度不稳定性, 需要成熟的无创性成像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发展情况进行准确判断。MR对比剂能够显著提高组织对比度、靶向特定病理相关标志物, 在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对MR对比剂在缺血性脑卒中血脑屏障渗漏、炎症反应、分子靶向、干细胞示踪几个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空动态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时间、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及二时空、时效关系的比较。方法:采用光化学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模型,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与TUNEL技术观察局灶性脑梗死3~48h,3~6d后神经细胞凋亡与坏死情况。结果:坏死细胞主要集中于梗死区,凋亡细胞分布于半暗带区,二均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性扩展;光照后3h梗死中心有大量坏死细胞出现,而凋亡细胞于梗死后6h才出现,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二均有明显的增加,坏死细胞于梗死后24h达高峰,凋亡的神经细胞在3d达高峰。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坏死细胞主要位于梗死区,凋亡细胞主要分布于半暗带区,并均呈半球状向四周放射性扩展。细胞凋亡的出现较晚,可能使抗凋亡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脑缺血半暗带可定义为存在于脑梗死周围,功能受损,但结构完整仍有挽救可能的缺血脑组织。通常情况下,脑血流量减少到低于临界阈值(10~15ml/100g/min)时,将导致细胞内的ATP无氧糖酵解,Na^+/K^+泵为高度ATP依赖性离子泵,Na^+/K^+泵的失活,导致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半暗带的血流灌注水平处于功能障碍但形态学完整的临界状态。半暗带存在脑不可逆损伤组织的周围,该区域血流量减少,在最初的数个小时内,还不致于引起不可逆组织损伤,但这是个短暂的动态过程,缺血性半暗带区细胞以凋亡的形式会在缺血后存活数天。因此利用影像学手段早期界定半暗带的存在和范围,以指导动脉内溶栓或静脉溶栓治疗,将变的越来越重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在其周边带存在一可逆的半暗带部分,在半暗带区注入外源性基因或改变神经元的基因表达,可保护半暗带,阻止脑卒中后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新的基因不断发现。对药物治疗无效及不能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基因治疗脑卒中是一种希望和新的可探索的治疗方法。文章对脑卒中的基因治疗的原理、实验方法、治疗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