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研究吞咽相关任务时大脑皮质激活及偏侧化情况。 方法:纳入22名健康成年被试,在fNIRS采集过程中执行咀嚼及舌尖滑动任务,对任务激活脑区进行分析,并计算不同脑区的偏侧化指数。 结果:在执行咀嚼任务时,左侧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PMC)、左侧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PSC)、左侧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SMC)、左侧缘上回(supramarginal gyrus, SMG),右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右侧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 FEF)、右侧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及颞中回(middle temporal gyrus,MTG)、右侧额极区(frontopolar area, FPA)及右侧额下回三角区(pars triangularis, PTG)脑区明显激活。舌尖滑动任务则表现为双侧PMC、双侧PSC、双侧pSMC及左侧SMG脑区明显激活。同时在全脑及PMC、pSMC、PSC等脑区的激活呈现偏侧化模式。咀嚼任务主要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左侧偏侧化激活,舌尖滑动任务表现为局部脑区的右侧偏侧化激活。全脑左右半球间的偏侧化变异性较大,且与利手无关。 结论:fNIRS可应用于吞咽相关的脑功能研究。PMC、pSMC、PSC、SMG、STG、MTG、PTG等脑区与吞咽特定过程的神经调控有关,并表现为偏侧化激活模式,并且随着吞咽活动的进行,相关脑区的激活可能存在从左侧逐渐向右侧偏侧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健患侧手运动想象(motor imagery, MI)时大脑前运动区(premotor area, PMA)及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 M1)的脑电信号特征,明确手运动想象对双侧大脑激活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左侧肢体偏瘫患者18例,采用左右手MI训练,随机想象左右手运动,其中,想象左手运动30次,想象右手运动30次。记录随机MI时,M1区(导联25/26/27/29/30/31)及PMA(导联16/17/18/20/21/22)脑电信号,比较MI时不同脑区激活特点。 结果:无论患手或健手MI时,随着PMA脑电信号的增强,同侧M1区相应导联的脑电信号随之增强,呈现明显正相关性(均P<0.05)。患手MI时,PMA激活明显高于M1区(P<0.05),而健手MI对PMA和M1区激活的作用相类似(均P>0.05)。患手或健手MI时,均明显激活健侧M1区(P<0.05),余双侧大脑对应导联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本研究证明MI可同时激活PMA和M1区,而且无论是健侧或患侧MI,均明显激活健侧M1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RMNS)促醒疗法对健康人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将RMNS促醒治疗模式作为任务刺激,采用Block实验设计,给予受试者30 s刺激-30 s休息共重复6次,并同步采用大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进行成像扫描。使用SPM 12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时将同一受试者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的脑功能成像互为对照,分析其脑区激活情况。 结果 fMRI检查显示,RMNS促醒治疗模式下健康人脑正激活区主要集中在左侧初级运动皮质(M1)、皮质运动前区(PMC),双侧初级体感皮质(S1)、双侧次级体感皮质(S2)及左侧岛叶。与静息态相比,RMNS促醒刺激模式下上述激活脑区BOLD信号强度变化较大,T>5.84,P<0.05(FWE校正)。 结论 右侧正中神经电刺激促醒治疗能通过激活右手运动及感觉功能相关脑区,兴奋局部大脑皮质,产生一定促醒效应。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利用fMRI技术研究人体单侧主动踝背屈时双侧脑功能区激活情况,为力量训练交叉迁移的中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临床康复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选取8名健康青年男性右利腿志愿者,以右踝关节背屈主动用力最大等长收缩为刺激模式,采用组块设计,使用1.5T磁共振全身扫描仪进行fMRI数据采集,利用SPM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定位。 结果:右踝背屈主动运动主要激活脑区为双侧初级躯体运动区、双侧次级躯体感觉区、双侧运动前区、双侧运动辅助区、双侧小脑、双侧扣带回及对侧初级躯体感觉区。 结论:单侧踝背屈主动运动引起双侧大脑皮质多个运动相关皮质的激活,说明主动运动引起的交叉迁移现象可能存在大脑皮质机制,支持皮质参与的神经机制学说,也为进一步将交叉迁移效果应用到临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机制。 方法选取13例有单侧皮质或皮质下病灶的脑卒中首次合并吞咽障碍的患者作为吞咽障碍组,对吞咽障碍组患者行2~3周的吞咽障碍综合康复治疗;另选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行自主吞咽任务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查。把吞咽障碍组中经治疗后吞咽功能基本康复的7例患者设为康复组并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复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采集采用3.0 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回波平面成像(EPI)T2加权成像(T2WI)序列,统计参数图软件用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后处理;并计算偏侧性系数(LI)= (C-I)/ (C+I)(C为对侧半球激活脑体积,I为同侧半球激活脑体积);对康复组患者康复前、后激活脑容积的大小及LI值的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对照组激活脑区有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质、前扣带回、双侧岛叶等脑区。吞咽障碍组激活脑区位于脑桥、延髓、左侧小脑、左侧额前区、右枕叶、左侧岛叶等脑区。康复组激活脑区有双侧感觉运动区、双侧额前区、双颞上中回、左岛叶、双侧岛盖、前扣带回等。康复组中康复前病灶侧激活脑区容积小于病灶对侧激活脑区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病灶侧激活脑容积大于康复前病灶侧激活脑容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后LI值大于康复前L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感觉运动区、岛叶及扣带回等脑区激活减少或消失是导致吞咽障碍的原因。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康复前由健侧脑区部分代偿、康复后患侧吞咽相关脑区的激活可能是吞咽障碍康复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脑机接口(BCI)电刺激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中的可行性及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5例脑卒中患者并采用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其上肢功能进行康复训练(共训练1次),观察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后在执行运动想象(MI)任务时的在线准确率(CA)以及事件相关去同步电位(ERD)。 结果 5例入选患者康复训练前执行运动想象任务时的平均在线准确率为50.70%,康复训练后其在线准确率提升至58.94%;康复训练前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均表现ERD特征,康复训练后该2例患者两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较治疗前明显增强,并且患侧中央运动区ERD特征亦明显强于健侧中央运动区,1例脑卒中患者在训练前无明显ERD特征,经康复训练后患侧中央运动区表现出ERD特征,另外2例患者在康复训练前、后其双侧中央运动区均无明显ERD特征。 结论 基于BCI电刺激技术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患侧运动相关脑区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7.
事件相关去同步化(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ERD)和事件相关同步化(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ERS)是探讨研究脑功能非常有用的信号分析方法。本文对其在脑电磁信号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一、ERD/ERS的概述当大脑皮质某区域受到感官、动作指令或想象运动等刺激而开始激活时,该区域的代谢和血流增加,同时进行信息加工可以导致相应频段的脑电信号振荡的幅度减低或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 (rs-fMRI)比率低频振幅 (fALFF)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脑功能变化情况,探讨持续性麻木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有无电刺激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并要求被试对同一脉冲电刺激行麻木感强度评分。通过fALFF算法对有无电刺激脑fALFF值进行分析,并获得两者显著差异脑区,进一步将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无电刺激比较,给予电刺激fALFF值显著增强脑区: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显著减弱的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的脑区有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显著负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脑区,且与默认网络脑区密切相关,楔前叶 /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感差异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麻木感相关脑机制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静息态低频振幅(ALFF)的影响,以探讨该疗法的作用机制。方法:招募15例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和15名健康受试者。治疗组每天接受20min t DCS结合60min任务导向性训练,5次/周,共4周。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upper extremity,FMA-UE)、Brotez手功能测试和f MRI进行评估。健康组仅进行首次f MRI检查,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4周康复干预结束后,治疗组患者FMA-UE、Brotez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前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而试验组治疗后ALFF减弱的脑区有右侧颞上回、右侧中央前回、左侧楔叶;试验组治疗前后比则发现,治疗后患者ALFF增高的脑区为右侧小脑前叶。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静息态脑自发性活动产生显著影响,小脑前叶ALFF的增强可能是这种联合干预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中枢的激活特点。方法采用1.5T磁共振扫描仪对1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及15例正常中老年志愿者行组块设计的词语联想任务fMRI检查。采用SPM2软件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经组内和组间分析获得两组激活图及组问的差异图,观察有统计学意义的体素所在的脑区。结果最终10例患者符合实验要求并纳入研究,选取10if0年龄、性别相匹配正常男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词语联想任务脑激活区主要包括Broca区及其镜像区、辅助运动区、左侧岛叶前部等脑区。患者组脑激活区主要包括左侧额中回、左顶下小叶、右侧额下回、辅助运动区等脑区。对照组激活高于患者组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后部;未见患者组激活高于对照组的脑区。结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左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激活程度减低或消失,运动性语言中枢的损伤导致了失语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张亚菲  刘旸  张通 《中国康复》2020,35(11):576-581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MI)治疗对脑卒中后脑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运动想象组(MI)6例、执行运动(EM)组5例、对照组(CG)5例。3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MI组、EM组分别进行运动想象、实际动作治疗,每次30min,每周5次,为期4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并使用功能磁共振(fMRI)观察患手对指实际动作、想象时偏瘫对侧感觉运动区的激活情况,定量分析治疗前后cSMC区的激活强度t、LI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MI组及EM组FMA、STEF评分较前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MI组上述评分均更高于其它2组(均P<0.05)。治疗后,3组MBI评分均有提高,但组内及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想象与运动执行的激活部位相似:治疗前运动想象激活区主要位于双侧SMC区、双侧SMA区,治疗后,各组双侧SMC区激活强度有增大趋势,MI组对侧SMC区激活显著(P<0.05),且对侧偏侧化优势较CG组显著(P<0.05)。结论:运动想象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手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运动想象促进脑功能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 MRI)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功能的影响,探讨FES在皮层下脑卒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康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5例皮层下脑卒中患者,同时收集5例同期同年龄的健康者作为对照者。用FES仪刺激健康对照组左侧与皮层下脑卒中患侧的腕背伸和拇外展肌群,产生腕背伸和拇外展动作,刺激同时进行全脑的f MRI检查,获取脑功能图像。用SPM2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得到接受运动任务时2组脑区的激活图谱,比较2组感觉运动区(SMC)的激活强度和范围,计算SMC的单侧化指数(LI),并探讨其与上肢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FES主要激活了对侧脑区的SMC,对侧运动前区(PMC)、顶下小叶(IPL)、扣带回运动区(CMA)、小脑(CRB)等运动相关区域也有不同程度激活;皮层下脑卒中组出现更多同侧脑区激活,包括同侧SMC、IPL等。2组双侧脑SMC激活范围及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皮层下脑卒中组显示出同侧SMC激活增强的趋势,且LI值与Fugl-Meyer上肢评分呈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FES通过感觉输入和被动运动两种方式激活感觉及运动相关的脑区,这可能是FES改善皮层下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拟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皮质下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有关脑区功能连接状况。方法:对24例病灶位于左侧运动通路的皮质下脑卒中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4例正常对照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病变侧(左侧)顶下小叶为种子点,计算它与其他脑区的功能连接,利用双样本t检验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静息态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脑卒中组的运动想象相关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发生显著变化。脑卒中组病变侧顶下小叶与病变对侧脑功能连接显著下降,涉及的脑区(顶下小叶、辅助运动皮质、运动前区、额下回岛盖部和枕中回)多于病变同侧(辅助运动皮质和运动前区);顶下小叶与病变同侧的额下回岛盖部和双侧小脑外侧部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加。结论:静息态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分析成功显示皮质下脑卒中导致运动想象相关脑区功能连接受损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训练上肢对脑卒中患者与正常人脑可塑性的可能作用。 方法:对5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及5例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实验组)进行6周的计算机辅助训练,每周训练5次,在训练前、训练后分别在受试者屈伸左右腕关节时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并对实验组进行Fulg-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定。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运动左侧腕关节时,激活脑区主要在左额中央前回(同侧的感觉运动皮质区);治疗后,运动左侧腕关节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激活脑区在同侧感觉运动皮质区,但激活强度及体素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治疗前,运动右腕关节时,两者的激活脑区的部位相似,均在对侧的SMC区及同侧的小脑,但激活强度和体素较对照组小;治疗后,运动右腕关节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计算机辅助训练可诱导出大脑皮质功能区的重组与代偿,使其趋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测汉字情景记忆时皮层定位的价值及皮层定位的双侧不对称性.方法 10名健康右利手成人,以高频双字汉字作为刺激任务,行全脑fMRI,确定激活皮层的定位.结果汉字情景记忆时双侧多个脑区有激活,但两侧激活脑区不完全对称,编码加工时主要激活脑区为左侧纹外区和左侧颞叶梭状回,而提取加工时左侧顶叶楔前叶、左侧前额叶背外侧显著激活.结论汉字情景记忆时左右大脑半球激活区存在不对称性,fMRI可对此种功能皮层进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健康成年人手部主动、被动对掌运动时的脑激活区的特点,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9名健康成年人参加实验。以右手主动及被动对掌运动作为刺激模式,采用区块设计,利用SPM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测量位于对侧感觉运动区及运动前区的脑激活区的中点,并统计各脑区出现激活的频数。 结果主动及被动手对掌运动时主要激活的脑区包括:对侧感觉运动皮质(SMC)区、对侧运动前皮质(PMC)区、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及同侧小脑,其中对侧SMC区的激活频率最高;被动运动时所激活的对侧SMC和PMC区的几何中心较主动运动时偏后。主动和被动对掌运动均可引起运动相关脑区激活,两种运动模式所激活脑区在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被动运动所激活的对侧SMC和PMC区几何中心较主动运动偏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动态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与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的不同时序组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脑功能连接的即时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将1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依次给予单纯tDCS治疗、单纯FES治疗、tDCS和FES同步治疗、先tDCS后FES时序治疗,每种干预各1次,洗脱期为2天。干预前后进行f NIRS检测,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采用相关分析和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利用NIRS-SPM工具包计算不同干预下氧合血红蛋白的脑激活图。结果:发现单纯FES治疗、tDCS+FES同步治疗、tDCS_FES时序治疗下激活脑区显著于单纯tDCS治疗(P=0.023),而tDCS_FES时序治疗下脑区激活显著于单纯FES治疗和tDCS+FES同步治疗组(P0.05)。相关分析发现不同治疗方法下运动区相关皮质FC均较干预前增多,依次为tDCS_FES时序治疗、单纯FES治疗、FES+tDCS同步治疗、单纯tDCS治疗。图论分析显示单纯tDCS或FES治疗在局部/全局网络效率、小世界方面程度相似,tDCS+FES同步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脑区连接效率优于单纯电刺激治疗,tDCS_FES时序治疗在改善脑区域连接效率方面最明显。结论:tDCS或FES的单纯或联合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增强患者的脑功能连接和效率,提高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但建议临床多采用tDCS_FES时序治疗,有助于促进运动区脑神经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激活似然估计(ALE)荟萃分析方法观察长期专业技能训练诱发运动相关专业人员大脑灰质结构的可塑性。方法 于CNKI、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Google scholar检索2005年1月1日-2020年6月12日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VBM)运动相关专业人员大脑灰质变化的文献,以Ginger ALE软件包对检索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1项研究,包括396名专业运动员(试验组)和538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左侧脑岛、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左侧楔前叶及右侧颞上回灰质体积增大;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顶、左侧海马旁回、右侧丘脑、右侧小脑后叶、右侧额上回及左侧楔前叶灰质密度增加。结论 运动相关专业人员多个脑区灰质结构可塑性可能与其所受长期专业技能训练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脑机接口结合功能性电刺激(BCI-FES)在中枢神经康复中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对1例40岁男性脑卒中后左侧上肢重度瘫痪患者进行4周的基于运动想象的BCI-FES训练,训练前后各进行一次系统上肢功能评价及包含“运动”及“想象”组块的fMRI检测,进行功能激活图的绘制.结果:经过为期1个月的训练后左手最快抓握速度提高24.7%,左手抓握运动时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激活表现为出现病灶同侧主要运动区(M1)及辅助运动区(SMA)的激活,病灶对侧M1区及运动前区(PMC)激活较训练前减弱.左手运动想象任务时出现了双侧SMA及病灶同侧右后顶叶的激活.结论:脑机交互技术可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重塑.BCI-FES应用于存在脑损伤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研究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任务下脑区的激活特征,探讨运动性失语的发生机制。 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运动性失语患者9例设为病例组,接受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及图片命名任务状态下BOLD-fMRI检查。采用SPM8软件对fMRI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及统计分析,并与年龄相近的健康成人组作对比,分析两组间激活脑区的差异。 结果健康成人组激活脑区一致性较好,均为视觉、语言、认知相关脑区,包括双侧额下回、颞上回、岛叶、基底核;左侧额上回、额中回、中央前回、丘脑、颞中回(P<0.005)。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激活脑区差异较大,可见如下特点:①所有患者左侧或/和右侧视觉处理有关皮质区(额中回、颞中回、舌回、梭状回等)均有激活;②左侧半球激活体积较对照组健康人明显较少(P<0.01);③左侧额下回(Broca′s区)、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等与语言相关的脑区仅有部分激活,且激活较对照组健康人减弱;④右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左侧颞下回等脑区较对照组健康人激活增强(P<0.05)。 结论语言表达过程可能与多个相关脑区组成的网络有关,右侧半球参与了正常语言的产生过程。脑卒中后失语是由于病变通过直接破坏语言功能区或远隔效应所致,左侧半球多个脑区及右侧额下回(Broca镜像区)激活减弱,右侧半球部分脑区激活相对增强。右侧额下回在失语后不同的时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