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氟桂利嗪对缺血性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背景:神经元本身因缺血引起损伤以及缺血后再灌注导致神经元损伤是缺血性脑损伤的两大原因,二者均伴有神经元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这种变化的重要意义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可能是各种损伤因素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造成脑缺血损伤的各种因素最后作用的共同通路,即各种因素最后是通过增高的钙离子来产生神经毒性。目的: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氟桂利嗪的治疗意义。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和第四军医大学电镜中心。实验材料为孕15d昆明种二级孕鼠由本校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清洁级。干预:将培养的神经元随机分为缺血组,氟桂利嗪预处理组以及对照组,利用Ca2 指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神经元,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利用四唑蓝(四唑蓝)比色试验检测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程度。缺血组神经元给予类缺血处理10min,氟桂利嗪组2min预处理后,类缺血处理10min。对照组给予含糖的人工脑脊液,混合气体为50mL/LCO2的氧气,10min后进行实验。干预者为作者本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神经元经相应处理后,神经元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细胞活性变化。结果: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10min后,缺血组神经元  相似文献   

2.
胡志云  姜长斌  尹林  张文娣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45-147,i0002
目的:氟桂利嗪是通过血脑屏障的细胞钙超载阻滞剂。探其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发发生后沙上鼠空间分辨学习的影响及对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将健康雄性蒙古沙土鼠56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24),氟桂利嗪组(n=24),后两组又分为缺血5min后再灌注2d及7d组和Y迷宫组3个亚组,每亚组8只动物。缺血再灌注组和氟桂利嗪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氟桂利嗪组术后胃灌氟桂利嗪5mg/kg,1次州,直至处死前1d;其他两组胃灌生理盐水0.5mL。术后第4天利用Y迷宫检测动物空间分辨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获得所需天数及条件反射次数。实验沙土鼠脑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内显微结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电镜技术桧测观察。结果:经补充56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学习获得所需天数:缺血再灌注组多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5.88&;#177;0.99,2.00&;#177;0.76,2.13&;#177;0.64,P〈0.01),假手术组和氟柱利嗪组比较无差异(P〉0.05)。②Y迷宫学习获得条件反射次数:3组间无差异(P〉0.05)。③术后7d脑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缺血再灌注组少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8.95&;#177;2.29),(65.04&;#177;8.09),(42.13&;#177;5.90)个/视野,P〈0.01],氟桂利嗪组仍少于假手术组(q=10.94,P〈0.01)。④脑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可见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早期形成大量的多泡体,并广泛分布于CA1区神经元树突,是凋亡早期的特征性表观,5mg/kg氟桂利嗪可明显减少CA1区神经冗的脱失。结论:脑缺血5min造成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迟发性死亡,同时产生空间分辨学习能力的可逆性损害。5mg/kg的氟桂利嗪治疗性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同时对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氟桂利嗪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是否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受损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方法:把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符合临床及脑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的急性缺血性梗死的60例患者分为氟桂利嗪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h分别进行脑弥散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缺血核心部位及半暗带面积的变化。结果:氟桂利嗪组在治疗后12h半暗带面积为(0.40&;#177;0.23)cm^2,与本组治疗前(2.05&;#177;0.77)cm^2及治疗12h后对照组(0.71&;#177;0.22)cm^2相比较,缺血半暗带均有明显改善(P&;lt;0.001)。同时缺血核心部位的面积也明显缩小(P&;lt;0.001)。结论:氟桂利嗪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性半暗带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军宪  万琪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20-1121,W001
目的:观察类缺血后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及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不同钙阻滞剂的作用。方法:采用孕小鼠皮层神经元培养技术,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神经元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10min后,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尼卡地平组(P<0.01)。类缺血处理10min后再灌注2h细胞损伤程度较尼卡地平干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尼卡地平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降低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类缺血后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及细胞活性的变化,探讨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与细胞内钙离子的关系及不同钙阻滞剂的作用。方法采用孕小鼠皮层神经元培养技术,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神经元形态结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结果给予神经元类缺血处理10min后,神经元内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尼卡地平组(P<0.01)。类缺血处理10min后再灌注2h细胞损伤程度较尼卡地平干预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尼卡地平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降低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将ECV.304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仅予空白RPMI-1640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200,500,l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盐酸氟桂嗪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盐酸氟桂嗪及终浓度分别为100,200,500,1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培养。②细胞活性检测:用四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4h后,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③细胞质中[Ca^2+]i的测定: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0min后,利用Ca^2+rxj 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细胞,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 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200,500,1000μmol/L时各组的反映细胞活性A值低于对照组(0.156&;#177;0.009,0.148&;#177;010,0.134&;#177;0.007,0.177&;#177;0.011,P〈0.01),也低于含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0.168&;#177;0.011,0.160&;#177;0.009,0.148&;#177;0.007,P〈0.05,0.01)。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降低。②在同型半胱氨酸组中,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反映细胞质中[Ca^2+]i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同型半胱氨酸各浓度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含相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P〈0.01)。 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其作用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密切相关。②盐酸氟桂嗪能减轻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细胞损伤,可能与其直接抑制由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Ca^2+的内流,减轻细胞质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氟桂利嗪是通过血脑屏障的细胞钙超载阻滞剂。探其对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发生后沙土鼠空间分辨学习的影响及对脑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6在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将健康雄性蒙古沙土鼠56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n=8),缺血再灌注组(n=24),氟桂利嗪组(n=24),后两组又分为缺血5min后再灌注2d及7d组和Y迷宫组3个亚组,每亚组8只动物。缺血再灌注组和氟桂利嗪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氟桂利嗪组术后胃灌氟桂利嗪5mg/kg,1次/d,直至处死前1d;其他两组胃灌生理盐水0.5mL。术后第4天利用Y迷宫检测动物空间分辨学习能力,包括学习获得所需天数及条件反射次数。实验沙土鼠脑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内显微结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及电镜技术桧测观察。结果:经补充56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Y迷宫学习获得所需天数:缺血再灌注组多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5.88±0.99,2.00±0.76,2.13±0.64,P<0.01),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比较无差异(P>0.05)。②Y迷宫学习获得条件反射次数:3组间无差异(P>0.05)。③术后7d脑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缺血再灌注组少于假手术组和氟桂利嗪组犤(8.95±2.29),(65.04±8.09),(42.13±5.90)个/视野,P<0.01犦,氟桂利嗪组仍少于假手术组(q=10.94,P<0.01)。④脑组织病理变化:电镜观察可见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早期形成大量的多泡体,并广泛分布于CA1区神经元树突,是凋亡早期的特征性表现,5mg/kg氟桂利嗪可明显减少CA1区神经元的脱失。结论:脑缺血5min造成海马CA1区神经元选择性迟发性死亡,同时产生空间分辨学习能力的可逆性损害。5mg/kg的氟桂利嗪治疗性用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同时对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功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氟桂嗪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都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目前还不明确。目的:通过研究氟桂嗪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转化生长因子Ⅰ型,Ⅱ型受体(TβRⅠ,Ⅱ)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氟桂嗪与TGFβ信号转导途径在抗脑缺血损伤方面的联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蒙古沙鼠60只,9月龄,体质量(90&;#177;5)g,随机分为脑缺血组、氟桂嗪治疗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其中脑缺血组、氟桂嗪治疗组各有缺血再灌6h,1,3,7d组,共计10组,每组6只。干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作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氟桂嗪治疗组实验前1d给沙鼠喂食氟桂嗪[按20mg/(kg&;#183;d)]。采用原位杂交检测TβRI基因表达情况,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主要观察指标:脑组织病理变化,及脑内TβRI,ⅡmRNAs的表达。结果:氟桂嗪治疗组在再灌注各个时间点脑组织损伤程度均明显轻于脑缺血组。各组沙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胞浆均有TβRI.ⅡmRNAs阳性表达。棕褐色颗粒主要位于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胞浆中,但表达程度有所不同。假手术组的TβRI,ⅡmRNAs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稍高但无明显差异(P&;gt;0.05)。氟桂嗪治疗组中缺血再灌注6h,1d.3d TβRI,ⅠmRNAs表达较脑缺血组稍高,但无明显差异(P&;gt;0.05)。7d时同脑缺血组相比TβRI mRNAs的表达下降[每1000个细胞中可见阳性细胞数为(78.87&;#177;1.48)个比(85.23&;#177;1.71)个](P&;lt;0.01),而TβRI ⅠmRNAs表达增高[每1000个细胞中可见阳性细胞数为(75.40&;#177;2.19)个比(49.28&;#177;2.32)个](P&;lt;0.01)。结论:氟桂嗪能抑制缺血再灌注后TβRI mRNAs的过度表达,避免TβRI和ⅡmRNAs表达比例失调,可能有利于TGF-β的信号传递,有利于抵御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脑细胞延迟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神经衰弱患者的重心平衡功能障碍与氟桂利嗪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神经衰弱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情况,比较氟桂利嗪和三环类药物的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衰弱患者随机分为氟桂利嗪和三环类药物治疗组,用EAB-100重心平衡测定仪进行治疗前后平衡功能的观察。结果:神经衰弱患者平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重心弥散,经氟桂利嗪治疗后重心轨迹图显示重心集中于中心。氟桂利嗪治疗组治疗后力学波谱(Freq)睁眼(0.32&;#177;0.06)Hz和闭眼(0.39&;#177;0.08)Hz状态下均较治疗前[(0.43&;#177;0.07),(0.53&;#177;0.08)Hz]好转(t=8.940,9.037,P&;lt;0.05)。身体重心距坐标系中心的最大偏移距离(ARD)治疗后睁眼(3.20&;#177;1.47)mm,闭眼(4.80&;#177;1.86)mm较治疗前[(6.60&;#177;1.32),(8.41&;#177;1.73)mm]好转(t=4.468,t=6.455,P&;lt;0.05)。三环类药物治疗组与氟桂利嗪组治疗效果相似,Freq与ARD均较前好转(t=7.127~12.352,P&;lt;0.05)。结论:氟桂利嗪是一种具有抗组胺、抗5-羟色胺和抗多巴胺活性的选择性钙离子内流阻滞剂,对神经衰弱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氟桂利嗪是否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受损神经元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方法:把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符合临床及脑核磁共振检查诊断的急性缺血性梗死的60例患者分为氟桂利嗪组与对照组各30例,并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h分别进行脑弥散核磁共振检查,观察缺血核心部位及半暗带面积的变化。结果:氟桂利嗪组在治疗后12h半暗带面积为(0.40±0.23)cm2,与本组治疗前(2.05±0.77)cm2及治疗12h后对照组(0.71±0.22)cm2相比较,缺血半暗带均有明显改善(P<0.001)。同时缺血核心部位的面积也明显缩小(P<0.001)。结论:氟桂利嗪对急性缺血性梗死缺血性半暗带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托吡酯、氟桂利嗪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慢性颞叶癫痫模型的干预效果。 方法:实验于2004—12在中山大学电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8—10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0只,右侧海马植入双极电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12只。对照组植入电极不予电刺激,单纯刺激组仅给予电刺激,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刺激前90min分别给予40mg/kg氟桂利嗪、80mg/kg托吡酯及上述剂量两药联合灌胃。观察点燃率,点燃速度及异常脑电发放时间。经历全面痫性发作后,主动脉灌注法处死动物做右侧海马部尼氏体(标记神经元)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标记星形胶质细胞)染色并计数。对照组大鼠与其他组饲养相同天数后处死做病理检查。 结果:对照组动物无死亡,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有11,10,11,11只大鼠充分点燃并完成后续实验。成功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首次全面点燃所需刺激次数分别为[(16.36&;#177;4.32)、(18.40&;#177;3.86)、(24.36&;#177;7.71)、(32.01&;#177;9.46)次],平均异常脑电发放时间分别为[(46.24&;#177;12.22)、(43.52&;#177;13.40)、(30.92&;#177;6.73)、(25.20&;#177;3.86)s]除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对照组、单纯刺激组、氟桂利嗪组,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动物右侧海马神经元计数均值分别为[(5958.5&;#177;167.5)、(4838.5&;#177;70.0)、(5159.0&;#177;175.5)、(5480.5&;#177;219.5)、(5547.0&;#177;321.0)个/mm],星形胶质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2162.5&;#177;173.0)。(3282.0&;#177;163.5)、(2872.0&;#177;163.0)、(2532.5&;#177;82.0)、(2502.5&;#177;1375)个/mm^2,除托吡酯组和联合用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两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托吡酯对大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有明显抑制效果。氟桂利嗪作用不明显。联合用药时有一定的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氟桂利嗪干预后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表达的变化规律及钙拮抗剂一氟桂利嗪的干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3-03/09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取66只成年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脑出血组30只,氟桂利嗪治疗组30只;脑出血组及氟桂利嗪治疗组又分别于出血后0.5h,6h,24h,72h,120h5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6只。②造模及给药:运用胶原酶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氟桂利嗪药粉用生理盐水配成1g/L混悬液,出血前ld及出血后连续5d,氟桂利嗪治疗组大鼠1mg/kg腹腔内注射给药,1次/d。③观察指标:经末端脱氧核糖核苷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和二氨基联苯胺染色,测定脑出血后各时点血肿周围神经元凋亡表达。 结果:66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凋亡细胞增多,0.5h开始升高(100.88&;#177;9.43)个/视野,6h明显增多(171.83&;#177;19.07)个/视野,24h达高峰(217.88&;#177;22.56)个/视野,72h血肿周围凋亡细胞数逐渐减少(164.50&;#177;14.07)个/视野,120h基本接近正常(54.00&;#177;12.46)个/视野。出血后各时间点与正常组(27.5&;#177;6.95)个/视野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氟桂利嗪治疗后0.5h,6h,24h,72h,120h 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分别为(81.17&;#177;11.29)个/视野,(101.67&;#177;10.54)个/视野,(129.83&;#177;9.28)个/视野,(71.5&;#177;16.27)个/视野,(30.67&;#177;8.09)个/视野,与脑出血组相应时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氟桂利嗪明显抑制脑出血后各时点血肿周围凋亡表达,对实验性脑出血神经元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缺血性脑损伤后,如何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缺血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再次缺血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阿魏酸钠亦被证实能减少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阿魏酸钠是否能增强脑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85只,体质量250~300g。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非缺血对照组(10只):仅结扎双侧椎动脉而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对照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③缺血预处理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2min后24h再次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④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25只):缺血预处理后,再次夹闭颈总动脉前30min,尾静脉注射阿魏酸钠(200mg/kg)。非缺血对照组分为再灌注后2,7d二个亚组(各5只);缺血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及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12,24h,2,7d五个亚组(各5只)。各组在相应时点将大鼠断头取脑,于视交叉后2.2mm切取冠状脑片,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皮层和海马CAl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 结果:实验大鼠8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层及海马CA1神经元计数:缺血7d时,缺血预处理组和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高于缺血对照组(268&;#177;8.5,244&;#177;12.5,135&;#177;5.6,P〈0.01)。②大脑皮层及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对照组(12h:1.2&;#177;0.8,15.5&;#177;2.1,39.8&;#177;3.9;24h:1.8&;#177;1.6,39.3&;#177;11.8,191.3&;#177;19.1;2d:2.8&;#177;1.2,68.3&;#177;13.6,328.4&;#177;24.0,P〈0.01);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加强此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改善家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微循环障碍所致颈源性眩晕的效果,并与氟桂利嗪进行阳性对照.方法:取6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4组,每组16只.①造模:200 g/L组织硬化剂-775注射液10 mL注射至模型组、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左侧颈椎横突软组织,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②治疗: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作双侧“风池”“听宫”“外关”穴电针处理(峰值电压4~6 V,刺激频率10 Hz),氟桂利嗪组以氟桂利嗪1.67mg/kg进行胃灌注,1次/d,连续14 d,其他两组不干预.③观察指标:平行秋千分别产生&;#177;0.17 G、&;#177;0.34 G和&;#177;0.5 G直线加速度刺激家兔前庭,测定诱发的眼震电图频率;经颅多普勒检测基底动脉和左、右侧椎动脉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激光多谱勒血流计检测左侧内耳血流量.结果:37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眼震电图频率:对照组&;#177;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的显著高于&;#177;0.17 G(P<0.05).模型组、氟桂利嗪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电针组&;#177;0.5 G直线加速度诱发眼震电图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电针组3种直线加速度和氟桂利嗪组&;#177;0.5 G诱发眼震电图频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0.001).②血流速度:模型组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氟桂利嗪组左、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减慢(P<0.01~0.001),电针组左侧椎动脉和氟桂利嗪组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针组左和右侧椎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显著快于氟桂利嗪组(P<0.05).③内耳血流量:模型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0.05),电针组和氟桂利嗪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01,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并通过增强内耳微循环局部调节改善内耳血供和前庭-眼反射,恢复前庭功能.其效应优于氟桂利嗪.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高血糖条件下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探讨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对高血糖条件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建立高血糖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高血糖组(n=18)、盐酸氟桂利嗪+高血糖组(简称氟桂利嗪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比较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相同再灌注时间点,氟桂利嗪组比高血糖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P〈0.05;相同时间点氟桂利嗪组较高血糖组梗死体积缩小,其中再灌注3、6h组间比较P〈0.05,再灌注24h组间比较P〈0.01;脑组织病理形态观察:氟桂利嗪组与高血糖组各再灌注时间点比较,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结论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能减轻高血糖条件下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和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分组:将ECV-304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仅予空白RPMI-1640培养基培养;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200,500,1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盐酸氟桂嗪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ol/L盐酸氟桂嗪及终浓度分别为100,200,500,1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共培养。②细胞活性检测:用四唑盐法检测,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4h后,测定各孔吸光度值A。③细胞质中[Ca2 ]i的测定:各组细胞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培养20min后,利用Ca2 指示剂Flu-3AM作为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探针负载培养的细胞,共聚焦技术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为200,500,1000μmol/L时各组的反映细胞活性A值低于对照组(0.156±0.009,0.148±0.010,0.134±0.007,0.177±0.011,P<0.01),也低于含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0.168±0.011,0.160±0.009,0.148±0.007,P<0.05,0.01)。且随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A值逐渐降低。②在同型半胱氨酸组中,随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加反映细胞质中[Ca2 ]I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强。同型半胱氨酸各浓度组平均荧光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也高于含相同浓度同型半胱氨酸的盐酸氟桂嗪组(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损伤作用,其作用与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密切相关。②盐酸氟桂嗪能减轻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细胞损伤,可能与其直接抑制由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Ca2 的内流,减轻细胞质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对同型半胱氨酸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2/08在西京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人脐静脉内皮株细胞培养,取第4—7代指数生长期细胞,接种到96孔板,24h细胞贴壁后换液,加入药物处理,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组及盐酸氟桂利嗪组3组,正常对照组,仅予空白RPMI-1640培养基培养24h;同型半胱氨酸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20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24h;盐酸氟桂利嗪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mmol/L盐酸氟桂利嗪及终浓度分别为100μmol/L、20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培养24h。以上每组各种浓度共8孔。用ELISA法检测各组不同培养条件下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吸光度值(波长490nm)。 结果:同型半胱氨酸组中随着培养液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增加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吸光度值从(0.143&;#177;0.013)增至(0.175&;#177;0.00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可溶性血管黏附分子1从(0.112&;#177;0.008)增至(0.147&;#177;0.0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10μmmol/L的盐酸氟桂利嗪+10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组与相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组相比吸光度值也减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μmmol/L的盐酸氟桂利嗪+200μmol/L、500μmol/L、1000μmol/L同型半胱氨酸组的吸光度均低于相同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盐酸氟桂利嗪明显抑制同型半胱氨酸所诱导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的表达。 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能够减少同型半胱氨酸引起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黏附分子的上调,可能对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脑缺血后离子通道通透性的异常和神经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的紊乱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钠通道激活引起的去极化是脑缺血损伤的始动环节。 目的:采用膜片钳技术测定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持续性钠通道电流的影响,分析氟哌利多是否对脑缺血损伤产生保护?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麻醉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材料:实验于2002-04/2003-04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麻醉实验室完成。选择出生10-14d未断乳的SD大鼠14只,每只鼠各选择2个海马CA1区细胞,共28个细胞,随机分为4组: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μmol/L组、氟哌利多10μmol/L组、氟哌利多30μmol/L组,7个/组。 方法:酶消化法急性分离全部大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通过低氧和无糖法制备神经元缺血模型。选择贴壁良好、呈三角形或星形、胞体较亮,折光性良好、突起明显、胞浆均匀一致、核仁明显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Y-tube”系统快速给药,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各自给予氟哌利多3,10,30μmol/L,缺血对照组不给药。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以及缺血3min和5min时钠通道电流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 结果:实验选用14只大鼠脑海马CA1区的28个细胞,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持续钠电流的记录: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dCl20.5mmol/L及钾通道阻滞剂TEA20mmol/L,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下给予长为400ms的方波刺激,可记录到一个较小的、激活较晚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内向电流,经河豚毒素阻断证实为持续性钠电流。②脑缺血时海马CA1区神经元持续性钠电流的记录:缺血对照组缺血3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1.60&;#177;0.21)倍,缺血5min时持续钠电流增加为正常情况的(2.87&;#177;0.45)倍,差异显著(P〈0.05)。③不同浓度氟哌利多对脑缺血时持续性钠电流的影响:缺血对照组、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钠电流的基础值分别是(77.42&;#177;15.17)pA,(87.44&;#177;21.56)pA,(84.13&;#177;20.06)pA,(80.22&;#177;19.30)pA,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5min后氟哌利多3,10,30μmol/L组持续性钠电流分别为(105.36&;#177;17.16)pA,(94.74&;#177;18.88)pA,(84.88&;#177;13.94)pA,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21831&;#177;9.34)pA。 结论:在钳制电压-105mV、刺激电压-30mV条件下,脑缺血损伤时持续性钠电流增加,氟哌利多可能通过抑制持续性钠电流的增强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探讨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对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8)、阿司匹林+盐酸氟桂利嗪组(治疗组,n=18),各组按脑缺血90min再灌注3h(n=6)、6h(n=6)、24h(n=6)分为3个亚组。比较两组在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和脑组织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治疗组相同再灌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变性、坏死的神经元减少,空泡化改变减轻,组织间水肿减轻。结论阿司匹林联合盐酸氟桂利嗪预处理能减轻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缩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及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20.
脑缺血预处理后Caspase-8蛋白的表达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8蛋白表达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预处理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25只)和缺血组(25只)。四血管阻断法复制全脑缺血模型,尼氏和TUNEL染色法观察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和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aspase-8蛋白在缺血预处理后表达变化情况。结果:①缺血7d时,缺血预处理组皮质及海马CA1区神经元数无显著变化[(2.68&;#177;8.5)个/视野],缺血组神经元数则显著减少[(135.0&;#177;5.6)个/视野]。②缺血预处理组Caspase-8蛋白缺血12h表达升高[(125.6&;#177;9.0)个/视野],24h达高峰[(167.0&;#177;8.1)个/视野]:缺血组(caspase-8蛋白缺血6h表达升高[(154.2&;#177;18.4)个/视野],12h达高峰[(222.8&;#177;17.1)个/视野]:各对应时点缺血组Caspase-8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增多。③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组均在缺血12h皮质及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多[(15.5&;#177;2.1),(39.8&;#177;3.9)个/视野],缺血48h凋亡细胞数达高峰[(68.3&;#177;13.6),(328.4&;#177;24.0)个/视野],但缺血组凋亡细胞数较缺血预处理组显著增多。结论:全脑缺血可能通过诱导Caspase-8蛋白的表达增多,启动细胞凋亡,导致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缺血预处理延缓并降低缺血后Caspase-8蛋白表达并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是其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