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建卡并行常规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281例。其中体重指数≥24kg/m2的孕妇100例,为高BMI组;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范围内的孕妇181例,为正常BMI组。并将两组孕妇按照孕期增重分为三个亚组<9kg、9~18kg、>18kg。分析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高BMI组HDP、GDM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BMI组孕期增重的三个亚组的产后出血、GDM、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BMI组各亚组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GDM、巨大儿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呈现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孕前及孕期体重对于改善妊娠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营养健康教育控制孕妇体重对妊娠过程、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通过营养健康教育控制孕妇体重增加对妊娠过程、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门诊定期产前检查高于标准体重指数(BMI)的222例孕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1例,实验组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调控孕妇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对照组则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孕妇体重指数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实验组孕妇孕38周后高于体重指数、妊高征,产后巨大儿发生率及手术产率均较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妊娠期糖尿病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于标准体重指数的孕妇进行孕期营养健康教育指导,能减轻和控制孕期体重过度增加,可使孕妇获得良好的妊娠过程和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10例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住院分娩孕妇,均行产前检查。根据孕妇体重指数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55例孕妇体重指数(BMI)≥24作为观察组,另55例孕妇体重指数(BMI)为正常范围(18.5--24)间作为对照组;再依据孕期体重指数的增长幅度分为三组:孕妇体重指数(BMI)增长幅度〈4作为一组,孕妇体重(BMI)增长幅度在4"6间作为二组,孕妇体重(BMI)增长幅度〉6作为三组;观察并分析不同分组孕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BMI≥24)孕妇的妊娠不良结局在巨大儿、妊高症、GDM、产后出血、剖宫产及切口愈合不良等方面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正常体重),两组相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幅度过度者,其剖宫产、巨大儿、GDM、妊高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三组相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孕妇控制孕前体重并监测和控制孕期体重的增长幅度,可明显改善其妊娠的不良结局,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阴道分娩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按期完成产前检查的,年龄20-35岁之间,初产妇,无孕前合并症并分娩的28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期体重指数将样本分为三组:低体重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5)、超重组(BMI≥25),记录并比较各组产后血红蛋白浓度、新生儿出生体重、产后24h出血、产间发热发生率等。【结果】孕前低体重组相较于另外两组更容易发生产后贫血(P<0.05);超重组产后出血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三组间产间发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研究体重过低及超重均有可能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女孕前孕期体重指数对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1322例单胎初产妇,测量孕前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WI),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与正常体重孕妇相比,高体重孕妇的高体重儿发生率及低体重孕妇的低体重儿发生率显著增加,高体重孕妇剖宫产率升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孕前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剖宫产率相关。  相似文献   

6.
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与分娩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460例单胎足月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孕10周体重体数(BMI)以及整个孕期体重指数增长(△BMI)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肥胖组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消瘦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当△BMI>6时,巨大儿、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孕期体重指数的变化是影响分娩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前体重与产科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747例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根据产前体重指数(BMI)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BMI〈26 kg/m2),B组(26 kg/m2≤BMI〈28 kg/m2),C组(28 kg/m2≤BMI〈30 kg/m2),D组(BMI≥30 kg/m2),比较各组间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产前体重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产程阻滞、难产剖宫产呈增高趋势(P〈0.001,P〈0.05),产前BMI≥28 kg/m2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产前BMI≥30 kg/m2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难产剖宫产危险因素;产前体重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BMI与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呈正相关(P〈0.001)。结论:对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适当控制,有利于降低产前体重,减少产科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建议最佳产前BMI〈28 kg/m2,最高不应≥30 kg/m2。  相似文献   

8.
苏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4034-4035
将180例孕妇按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分为ΔBMI增长较小组(A组,36例)、ΔBMI增长适中组(B组,104例),ΔBMI增长较大组(C组,40例),比较分析A、B、C三组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差异。结果 A组的低体重儿、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GIGT、GDM、PIH、剖宫产、巨大儿、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C组的GIGT、GDM、PIH、剖宫产、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而C组的低体重儿发生率要显著低于A组(P0.05)。妊娠期体重增长指数过大或过小均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合理控制妊娠期体重增加有利于孕妇和胎儿孕产期安全,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情况,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2)、正常组(BMI 18.5 kg/m 2~<25.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 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妇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正常组、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并观察调整孕期增重范围后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预测早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12,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度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正常范围孕期增重值调整为10.5~15.0 kg时,增重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孕前BMI超重和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均会增高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可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产妇的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格发育情况。方法消除身高对体重增加的影响,999名单胎初产妇按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LG,n=168)、正常体重组(NG,n=600)和肥胖组(FG,n=231)。结果 FG组孕期体重增加和△BMI均较NG组少(P<0.01)。三组普遍存在孕期增重超标的现象。NG组新生儿身长、体重较其他两组结果高(P<0.01);NG组的胎儿生长指数高于LG组(P<0.01)。结论妇女孕期增重超标现象普遍。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产妇分娩的新生儿在宫内生长和最终体格发育结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体质量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更好的做好孕期保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分娩的有完整资料的单胎适龄期初产妇3 690例,从中选取330例,根据孕前的体质指数(BMI)(kg/m2)值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体质指数BMI≥24(超重或者肥胖),对照组的体质指数为:18.5≤BMI≤23.9(正常范围),分别比较各组间妊娠并发症及妊娠结局与BMI值的关系。结果实验组妊高症、糖尿病或血糖异常、巨大儿以及术后切口液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或者肥胖可增加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或者血糖异常、术后创面脂肪液化以及巨大儿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孕期应适当控制体质量,及早预防不良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性。方法收集4 614例分娩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不同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新生儿死亡、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耐糖量异常、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病率。结果低体质量组占13.5%,正常体质量组占70.5%,超重组占13.4%和肥胖组占2.6%。随着孕前BMI的增大,妊娠期的不良结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除新生儿死亡以外,在其他妊娠不良结局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发病率要明显要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的产后出血、耐糖量异常、新生儿死亡、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孕前BMI对妊娠不良结局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孕妇的孕前BMI控制,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徐志红  曾蔚越  周容 《华西医学》2006,21(3):477-478
目的:探讨妇女不同的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BMI变化和早产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间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1882例单胎产妇,测量其孕前身高、体重和终止妊娠前最后一次体重,计算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按孕前BMI分为A组(BMI<16.75kg/m2);B组(BMI在16.75~23.71kg/m2);C组(BMI>23.71kg/m2)三组,并随访其妊娠结局。按分娩孕周分为足月产、早期早产(<32周)和轻型早产(PTB≥32周)三组。分组分析不同孕前BMI、孕期BMI变化与早产不同类型的关系。结果:三组中早期早产孕妇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加均小于其它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早期和轻型早产的孕妇孕期BMI增加小于足月孕妇,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和C组早产与足月孕妇相比孕期BMI增加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早产组新生儿的身长、体重低于其它两组,其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的孕前BMI及孕期BMI变化对新生儿的体重、身长及预后有重要的影响。孕前低BMI与孕期低BMI增加与早产的危险性增加相关,尤其以早期早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变化对高血糖影响特点。方法2000年至2007年间对583名中年单纯性肥胖患者进行7年随访观察,根据体重变化分组(减重组、体重增高及体重无变化组),同时测定全部受试者随访前后血糖、血管内皮功能及与肥胖有关的身体测量指标。结果共随访到524例,随访7年前后体重、BMI较前均值较前有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空腹及餐后血糖均较前有所升高,血管内皮功能较前减退,差异有显著性。体重增加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OMA.IR、EDD变化均值大于体重不变及体重减轻组,差异有显著性;在控制年龄、性别后,偏相关分析显示:基线体重、随访BMI及体质量(BMI)变化均与空腹及餐后血糖呈正相关。ABMI与ABG变化有显著线性关系。结论体重增加与高血糖、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等密切相关,有效控制体重是预防高血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孕晚期女性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对产后6个月体质量滞留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9-10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接受产检的165名孕晚期(孕34~35周)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等,对孕晚期女性进行问卷调查,并于产后6个月随访,进一步调查体质量情况。结果产妇产后6个月平均体质量滞留为(5.69±2.64)kg,孕前体质质量指数、孕期增重、孕晚期焦虑、抑郁及家庭支持状况是其产后6个月体质量滞留的影响因素。结论为了预防产后体质量滞留,降低女性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除了产前体质量管理外,孕期女性心理状态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状况也应得到医护人员及家属的足够重视,并根据孕妇不同心理状态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以提高女性孕期和产后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7.
Obesity and excess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EGWG) in pregnancy increase the risk for adverse maternal and infant outcomes. Along with careful monitoring of weight gain during pregnancy,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a maladaptive response to the changes of pregnancy may help to avoid adverse outcomes. Simple physiologic markers such as resting heart rate (HR), heart period (HP), and blood pressure (BP) may be powerful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adaptation to pregnancy.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science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BMI] > or =30 kg/m(2)) and EGWG in pregnant women at rest in laboratory settings. The impact of differences in weight gain (kg and BMI) on pregnancy outcomes is also examined. A search was conducted for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85 to 2006 reporting data on body weight and HR or HP at rest from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r controlled trials conducted in laboratory settings involving pregnant women at low or high risk for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who were obese or had EGWG.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23 studies meeting inclusion criteria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BMI to HR, HP, and physiologic parameters. Autonomic responsiveness was found to be diminished in obese women with a BMI > 30 kg/m(2) and in women with high risk for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 which may indicate a maladaptive autonomic response that is imbalanced and disorganized and that reduces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demand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重或肥胖因素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5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30例。根据体质指数(BMI)将高血压组患者50例分为超重(BMI≥24kg·m^-2)或肥胖组(BMI≥28kg·m^-2)35例和正常体质量组(BMI〈24kg·m6-2)15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4mL,测量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U(ATII)含量。结果高血压组ET及AT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高血压组中超重或肥胖组BMI、ET、ATⅡ均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均P〈0.05);肥胖组ET及ATⅡ均高于超重组(均P〈0.05)。结论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血浆ET和ATⅡ水平较正常体质量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且超重或肥胖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体质量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超重及肥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妊娠结局是否存在影响目前尚无统一定论.目的:验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者体质量指数对其妊娠结局足否有影响.方法: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患者184例,按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偏瘦组(体质量指数<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 kg/m2≤体质量指数<24 kg/m2)、超重及肥胖组(体质量指数≥24 kg/m2).对患者实施超促排卵方案,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妊娠的确定等均按本中心工作常规进行.比较3组患者促性腺激素片j药天数和剂量、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的差别.结果与结论:在促性腺激素用量上,超重及肥胖组用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且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升高,促性腺激素用量随之增加.3组在促性腺激素刺激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日雌二醇水平、获卵数、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促排卵过程中,超重及肥胖患者与正常体质量及偏瘦患者相比,需要更大的促性腺激素用量;但在妊娠结局方面,超重及肥胖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