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重孕妇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系统产检并分娩的500例单胎孕前体重指数(BMI)超重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修订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低体重组(BMI18.5)、正常BMI组(18.5≤BMI≤24.9)、超重组(25≤BMI≤29.9)和肥胖组(≥30)。超重组孕期总增重范围(7-11.5Kg)。超重组按照孕期增长幅度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出血的人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体重增长≥11.5kg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不足组及体重增长正常组(P0.05)。三组对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过多将增加妊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加强孕前及孕期宣教、控制孕期体重及营养干预,将会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单位为kg/m2)分组的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按期完成产前检查并分娩的5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2018版《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提出孕前及孕期体质量增加建议,将样本分为四组: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各组按其不同总增长幅度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记录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产后出血的人数,并计算其发生率。结果孕前低体重及正常体重组的孕妇孕期不同体重增长范围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不同体重增长范围与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组的孕妇孕期体重不同范围的增长致分娩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肥胖组的孕妇孕期体重不同范围的增长致分娩后巨大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研究超重组、肥胖组孕前BMI数值过高、孕期体重增长过快,均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前肥胖与妊娠不良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单胎、足月、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49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不同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18.5kg/m2≤BMI23.9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7.9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比较四组孕妇一般资料和分娩结局情况。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体重增加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大学以上学历孕妇所占比率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低体重组(P0.05)。低体重组与正常体质量组各项妊娠结局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差异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剖宫产、新生儿死亡和巨大胎儿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正常体质量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和肥胖对妊娠不良结局具有相关性,临床应特别重视对文化程度低的孕妇进行体重控制管理。通过对孕前体质量的控制,可以有效地改善妊娠结局,保证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孕期根据人体代谢动态测定分析仪对孕妇营养进行客观评价,制定个性化膳食指导,从而减少孕期过度增重的发生率,进而降低孕期并发症、妊娠不良结局和巨大儿发生率。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单胎妊娠产妇272例,按体重不同分为分为两组,各136例。干预组为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孕妇,对照组为体重正常的孕妇,分别予以营养个体化供给管理措施(人体代谢动态测定分析仪,编号ZY2017000113)和常规产科营养管理措施,观察两组孕产妇体重增长、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妊娠结局和围生儿结局。结果:对照组孕妇体重增长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贫血患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FGR在两组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及分娩方式在两组间无差别(P>0.05)。新生儿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畸形,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通过人体代谢动态测定分析仪对干预组的超重和肥胖孕妇加强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孕期增重,可以达到和对照组正常BMI孕妇一样的分娩结局,因此,人体代谢动态测定分析仪在临床上可以更加客观的指导孕期营养,减少产时、产后并发症,改善分娩结局,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5.
徐静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335-2336
【目的】探讨18岁以下妇女的妊娠及分娩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2月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分娩的18岁以下的孕妇396例(观察组)及同期分娩的21~29岁孕妇4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未婚、忘记末次月经、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早产、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率。【结果】观察组未婚、忘记末次月经、低体重儿、新生儿窒息、早产及围产儿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少年妇女妊娠将导致不良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427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BMI情况,将孕妇分为消瘦组(BMI<18.5 kg/m 2)、正常组(BMI 18.5 kg/m 2~<25.0 kg/m 2)、超重、肥胖组(BMI≥25.0 kg/m 2)。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的孕期增重标准将孕妇分为增重不足组、增重正常组、增重过多组。比较不同组别的妊娠结局,并观察调整孕期增重范围后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超重、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巨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产后出血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巨大儿及剖宫产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高,其中3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超重、肥胖预测早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712,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过度预测巨大儿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4,预测效果尚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正常范围孕期增重值调整为10.5~15.0 kg时,增重正常组妊娠期糖尿病、贫血、产后出血和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孕前BMI超重和孕期体质量增长异常均会增高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可预测孕妇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对初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我院正规产检及分娩的800例初产妇,根据孕前BMI将其分为3组:消瘦组(BMI< 18.0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0~23.9 kg/m2)及超重组(BMI≥24 kg/m2),观察孕前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根据孕期BMI增长将其分为3组:A组:BMI增长<5,B组:BMI增长5~7,C组:BMI增长>7;进一步分析孕期BMI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孕前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与消瘦组[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6%(7/66)、5.7%(39/682)、3.8%(2/52),剖宫产率分别为60.6%(40/66)、46.8%(319/682)、40.4%(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孕期BMI增长>7者,巨大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MI增长<5及BMI增长5~7者[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10.7%(30/280)、1.3%(2/152)、4.3%(16/368),剖宫产率分别为[62.5%(175/280)、39.5%(60/152)、39.4%(145/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阴道分娩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孕前超重及孕期BMI增长过多对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巨大儿发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建卡并行常规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单胎孕妇281例。其中体重指数≥24kg/m2的孕妇100例,为高BMI组;体重指数在18.5~23.9kg/m2范围内的孕妇181例,为正常BMI组。并将两组孕妇按照孕期增重分为三个亚组<9kg、9~18kg、>18kg。分析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高BMI组HDP、GDM及巨大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两组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BMI组孕期增重的三个亚组的产后出血、GDM、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BMI组各亚组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孕期增重大于18kg的亚组HDP、GDM、巨大儿与其他亚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过高与不良妊娠结局呈现正相关,保持良好的孕前及孕期体重对于改善妊娠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体质量、降钙素原(PCT)与孕期血糖的相关性。【方法】375例孕妇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正常组238例、超重组105例和肥胖组32例;按PCT浓度分为低浓度组360例、中浓度组88例和高浓度组18例,对三组孕妇进行血糖检测并比较分析。【结果】空腹血糖(FPG)异常、PCT异常、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异常和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均随孕妇体重升高、PCT浓度升高呈增加趋势,不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均P<0.01);孕前 BMI与 PCT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孕妇体重、PCT与孕期血糖密切相关,孕妇体重与PCT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产前检查以及住院分娩的3000例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BMI不同将其分为孕前低体重组(A组)、孕前正常体重组(B组)和孕前体重超重组(C组)。依孕期BMI增长情况分为BMI增长不足组(A1组)、BMI增长适宜组(B1组)和BMI增长过多组(C1组)。比较三组妊娠糖尿病、新生儿窒息、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早产儿情况。结果 C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剖宫产、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B组(P0.05);A组新生儿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高于C组、B组(P0.05);C1组剖宫产、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巨大儿发生率高于A1、B1组(P0.05)。A1组新生儿窒息、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明显高于B1组、C1组(P0.05)。结论孕前BMI及孕期体重的控制对妊娠结局有不同的影响,控制孕期体重在适宜范围内,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单胎超重产妇产程特点以及围产期结局。方法 以2003年“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针对我们国家的BMI标准,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0≤BMI27.9为超重,BMI≥28.0为肥胖,将孕前超重24.0≤BMI27.9的310例妊娠晚期(28-42周)单胎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650例孕前正常体重18.5≤BMI23.9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活跃期起点、活跃期时限、宫口扩张速度、产程时间、分娩结局等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产妇分娩孕周、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产检次数、孕期运动、新生儿体重、产后42天体重滞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长于研究组;各组产妇活跃期起点分布、观察组/对照组3cm 98例(31.6%)/395例(60.8%),4cm 90例(29.0%)/118例(18.2%),5cm 83例(26.8%)/68例(10.4%),≥6cm 28例(9.1%)/31例(4.8%);研究组产妇临产后宫口每进展1cm所需时间中位数高于对照组产妇。6cm之前对照组1cm进展时间较研究组更短(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地诺前列酮栓与球囊引产,研究组产妇引产有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BMI的增加,超重产妇会发生延期妊娠,引产宫颈成熟有效率低,通常于4-6cm进入活跃期,超重影响了第一产程时间,但对第二产程无影响,对于超重产妇孕期产前检查时即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分娩时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应对产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量指数(BMI)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性。方法收集4 614例分娩的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孕前BMI不同将其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比较各组的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新生儿死亡、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耐糖量异常、产后出血等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病率。结果低体质量组占13.5%,正常体质量组占70.5%,超重组占13.4%和肥胖组占2.6%。随着孕前BMI的增大,妊娠期的不良结局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除新生儿死亡以外,在其他妊娠不良结局中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发病率要明显要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质量组的产后出血、耐糖量异常、新生儿死亡、剖宫产、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P0.05),而子痫前期、妊娠高血压、巨大胎儿、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的孕前BMI对妊娠不良结局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孕妇的孕前BMI控制,可以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回顾2020年1~12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192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绒毛膜羊膜炎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15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影响因素,探讨早期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化验指标;同时比较其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结果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超标,院前破水,孕期贫血,孕晚期超声羊水指数<8 cm,胎膜早破(PROM)后阴道操作引产以及产时破水>24 h是足月PROM产妇发生CAM的高危因素。2组患者发热前或分娩前24 h内末次白细胞计数(WBC)≥12×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NE%)≥75%,C-反应蛋白(CRP)≥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NE%≥75%及CRP≥6 mg/L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较高。2组患者剖宫产率,分娩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产褥感染/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围产儿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严重影响母婴分娩结局,应加强宣教孕前控制体重,孕期注意体重管理,注意孕期贫血的纠正,普及院前胎膜早破正确处理方法,重视孕晚期超声检查;应尽量减少阴道操作同时注意无菌操作。分娩前血常规及CRP检查对于发现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有重要意义。建议足月胎膜早破患者尤其是合并高危因素者,定期动态监测血常规及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正规产检、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16例为研究对象,孕前BMI<18.5为体重过低组、18.5≤BMI<23为正常组、23≤BMI<25为超重组、BMI≥25为肥胖组,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为观察指标,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前BMI≥25的肥胖组剖宫产率高于正常组,顺产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巨大儿发生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孕前BMI与妊娠结局有关,做孕前检查,控制孕前BMI<25,可以降低剖宫产率和巨大儿发生率,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及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艺纯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33-2134
【目的】探查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分娩方式的利弊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住院分娩产妇268例,其中156例直接实行剖宫产(剖宫产组),112例选择阴道试产(阴道试产组),比较两组母婴并发症。【结果】阴道试产组中,有89例试产成功(试产成功组),试产成功率79.4%,有23例试产失败改剖宫产(试产失败组)。阴道试产组的先兆子宫破裂率显著高于剖宫产组(P〈0.05),产后出血及产后发热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P〈0.01),阴道试产失败组的先兆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及产后发热发生率、住院费用较阴道试产成功组明显增高(P〈0.05;P〈0.01)。【结论】经阴道试产有其优缺点,但要严格掌握指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措施对高危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3月收治的98例高危妊娠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产后出血情况、分娩结局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为(187.43±16.50) ml、(349.51±22.79) ml,少于对照组的(214.54±18.47) ml、(376.04±17.5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分娩结局发生率8.16%、产后出血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的24.49%、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高危妊娠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改善分娩结局,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增重对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110例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住院分娩孕妇,均行产前检查。根据孕妇体重指数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55例孕妇体重指数(BMI)≥24作为观察组,另55例孕妇体重指数(BMI)为正常范围(18.5--24)间作为对照组;再依据孕期体重指数的增长幅度分为三组:孕妇体重指数(BMI)增长幅度〈4作为一组,孕妇体重(BMI)增长幅度在4"6间作为二组,孕妇体重(BMI)增长幅度〉6作为三组;观察并分析不同分组孕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体重指数BMI≥24)孕妇的妊娠不良结局在巨大儿、妊高症、GDM、产后出血、剖宫产及切口愈合不良等方面均明显多于对照组(正常体重),两组相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幅度过度者,其剖宫产、巨大儿、GDM、妊高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三组相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孕妇控制孕前体重并监测和控制孕期体重的增长幅度,可明显改善其妊娠的不良结局,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并分析395例足月初产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情况的数据,评价孕前体质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值与新生儿体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按孕前体重指数将观察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18.5~24.9 kg/m2),超体重组(BMI≥25.0 kg/m2);按孕期体重增加值11.0kg、11.0~17.9 kg、18.0~24.9 kg、≥25.0 kg将观察对象分为四组;按出生体重2500 g、2500~3999 g、≥4000 g将观察对象分为低体重出生组、正常体重出生组、巨大儿组;按产前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及高血压组。结果①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孕期体重增加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期体重增加值增大,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应增加。③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期体重增加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前体重指数增加及孕期体重增加值增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结论合理调整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加体重,可以在保持新生儿体重正常的情况下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张广意  马嫔  徐丽莉  米光丽 《护士进修杂志》2023,(21):1960-1965+1970
目的 探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住院分娩的752例GDM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妊娠期体重监测与评价标准,将GDM患者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度组。分析比较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孕前低体重47例(6.25%)、正常体重399例(53.06%)、超重肥胖306例(40.69%);孕期体重增长不足47例(6.25%)、增长适宜295例(39.23%)、增长过度410例(54.52%)。(1)校正混杂因素后,与孕前正常体重组相比,孕前超重肥胖组发生妊娠期高血压(OR=2.715,95%CI为1.438~5.126,P=0.002)、子痫前期(OR=4.727,95%CI为1.854~12.055,P=0.001)、剖宫产术分娩(OR=1.469,95%CI为11.039~2.077,P=0.030)、妊娠合并贫血(OR=1.606,95%CI为1.132~2.278,P&...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指数(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建卡产检的孕妇,排除内、外科合并症和代谢异常性疾病,测量身高、记录孕期体重、回顾的孕前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检测结果。跟踪分娩时体重和分娩结局。随访登记完善并且单胎分娩的孕妇共1930例。结果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发生有明确影响,孕前BMI≥24kg/m2时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为10.48%,明显高于孕前BMI<18.5和18.5~23.9的孕妇(P<0.01或P<0.05)。孕期体重增加≥15kg组与<15kg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明确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