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苏州地区急诊创伤镇痛治疗的现状,为规范急诊创伤镇痛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苏州地区二级及以上16家医院急诊医生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急性创伤患者镇痛治疗的时机、适应证、疼痛分级、药物选择以及未给予镇痛治疗的原因等.结果 共发出问卷160份,收到有效答卷139份,回收率为92.7%.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急诊创伤患者立即采取镇痛者仅为6.5%,采用疼痛评分者为58.3%.积极采取镇痛治疗的创伤主要包括单纯四肢骨折(66.9%)和烧伤(58.3%).使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杜冷丁(64%).造成延迟或不给予镇痛治疗的担忧主要包括,镇痛治疗干扰对创伤的诊断和病情的观察(47.5%)、镇痛药物造成呼吸抑制(44.6%)等.结论 苏州地区存在对急诊创伤镇痛治疗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镇痛药物副作用认识片面等较为普遍的现象.表明加强急诊镇痛治疗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疼痛研究协会越来越关注患者的急性疼痛,对于急性疼痛的治疗,医务人员已经从保守治疗变为主动治疗,镇痛方式也逐渐向多模式过渡,但急性疼痛的镇痛不足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创伤骨折患者存在的急性疼痛问题,本课题组组建了疼痛护理小组,通过小组的建设,疼痛知识的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活动,提高了护士及患者对疼痛的认知水平,增加了患者实施疼痛自我管理的意识,从而得到专业的疼痛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我院外科收治创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级镇痛模式对患者进行镇痛治疗,比较镇痛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水平、部分分级患者镇痛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镇痛2 h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水平均低于镇痛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VAS评估分级,Ⅰ级患者15例,Ⅱ级患者23例,Ⅲ级患者12例。三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91.30%、100.0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发生恶心呕吐2例,头痛头晕2例,低血压1例,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00%。结论:三级镇痛模式在急诊创伤患者治疗中,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给予针对性镇痛治疗,具有显著镇痛效果和镇痛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目前急性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前疼痛管理的现状,为制定实用、有效的疼痛控制操作流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50例急性下肢骨折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150例急性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中,术前未做外固定处理者为38.67%,未给予药物镇痛处理者为77.30%,未给予冷敷处理者为78.00%。本组患者搬运前后的疼痛评分分别为(9.57±0.51)分和(9.91±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6,P0.01)。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对疼痛评估的重视程度,合理分配急诊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正确使用镇痛药物,以期为制定实用、有效的疼痛控制操作流程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严重创伤,特别是车祸伤救治是日常急诊急救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创伤后1h被称为"黄金1h"[1],而这段时间恰恰是患者到达医院急诊抢救的时间。危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室可尽快明确诊断,伤情评估并获得确定性治疗,大多数患者都可救治成功。故危重创伤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急诊科的工作效能及医疗水平[2]。如何突出抢救的时效性,使创伤患者到达医院急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2例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实验组)与85例经历过缺乏爱伤观念和搬运动作不细致、不规范、不耐心的早期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对照组),采用VRS疼痛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同时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别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观察其镇痛开始显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结果: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P〈0.05)。术后有轻度疼痛即开始用药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开始用药,其镇痛显效时间快且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适时给予镇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疼痛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疼痛处理的不充分现象却还是很普遍.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作为整个救治过程的重要部分,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院前阶段(在野外初步评估和处理,包括脱离现场);早期医院阶段(在急诊室的初步评估和处理);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其中院前疼痛管理尤为薄弱环节.为了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国际上创伤患者院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各种不同镇痛方法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2例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实验组)与85例经历过缺乏爱伤观念和搬运动作不细致、不规范、不耐心的早期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对照组),采用VRS疼痛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同时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别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观察其镇痛开始显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结果: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P<0.05).术后有轻度疼痛即开始用药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开始用药,其镇痛显效时间快且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适时给予镇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9.
创伤患者院前疼痛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疼痛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疼痛处理的不充分现象却还是很普遍。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作为整个救治过程的重要部分,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院前阶段(在野外初步评估和处理,包括脱离现场);早期医院阶段(在急诊室的初步评估和处理);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其中院前疼痛管理尤为薄弱环节。为了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国际上创伤患者院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各种不同镇痛方法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创伤骨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9~11月我科住院11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即成立疼痛护理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全员系统化疼痛护理知识培训,制定落实创伤骨科疼痛护理评估流程及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规范化药物镇痛,积极的患者疼痛教育,并与2012年5~7月住院的设为对照组的90例未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患者进行比较,比较创伤后术后疼痛评分、平均住院日和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开展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提高。结论:在创伤骨科病房中开展疼痛护理,实施规范化疼痛护理管理流程,能够减轻患者创伤术后疼痛,促进功能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创伤疼痛是急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对于创伤后镇痛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标准。吗啡是急诊最常见最有效镇痛药物之一,大多数情况,吗啡能达到满意效果,但对于部分患者,吗啡不能达到满意的镇痛效果,此外,过量的吗啡有导致过度镇静与呼吸抑制的风险〔1-2〕氯胺酮可提供安全的镇静,同时也可产生抗焦虑与遗忘作用〔3-5〕。使用氯胺酮最大好处是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改善在阿片类药物控制不佳的严重疼痛患者镇痛作用〔5〕。  相似文献   

12.
陈丽芳  徐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21,25(12):110-112,118
目的探讨路径化疼痛管理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在创伤骨科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围术期骨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路径化疼痛管理结合视频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疼痛评分、功能锻炼的落实率、平均住院时间及睡眠时间、镇痛控制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围术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功能锻炼的落实率、镇痛控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径化疼痛管理结合视频健康教育应用于创伤骨科围术期患者,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的镇痛控制满意度,促进功能锻炼,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水平、对待创伤患者围术期体温监测和管理的态度,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我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1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3.39%的急诊科护士明确低体温的定义,91.26%的急诊科护士认为最接近体核温度的部位是直肠,急诊科护士能列出16种导致低体温的原因,10条复温注意事项。结论:急诊科护士对创伤患者低体温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和深入,对体温监测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新新  何晓红  安娟 《妇幼护理》2023,3(12):2881-2883
目的 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创伤骨科病房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时间段在我院接受 治疗的 80 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分配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40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 理方法,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应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的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者疼痛感评分、疼痛持续时间、 住院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疼痛持续时间显著短于 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睡眠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创伤骨科患者而言,疼痛评估和镇痛护理措施的应用,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 疼痛,缩短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对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相关因素 ,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 15 6例因创伤致疼痛性失眠的骨科患者疼痛时间与失眠的关系 ,疼痛强度与失眠的关系 ,以及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对镇痛的态度及其对失眠的影响。结果 :疼痛引起失眠主要发生在创伤后 1~ 5天内 ;随着疼痛的减弱 ,失眠人数亦渐减少 ;部分失眠患者 (2 9.6 % )和医护人员 (39.0 % )认为要忍受疼痛。结论 :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 ,正确认识和控制疼痛 ,改善疼痛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621-4622
观察并分析使用地佐辛治疗急性创伤疼痛的效果。选择收治的314例急性创伤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7例。研究组用地佐辛实行镇痛,对照组则选曲马多实行止痛,观察并对比两组止痛的情况。通过治疗,研究组止痛总体有效率为95.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地佐辛治疗急性创伤疼痛患者,不仅治愈的效果较高,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且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成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调查156例因创伤致疼痛性失眠的骨科患者疼痛时间与失眠的关系,疼痛强度与失眠的关系,以及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对镇痛的态度及其对失眠的影响。结果疼痛引起失眠主要发生在创伤后1~15d内;随着疼痛的减弱,失眠人数亦渐减少;部分失眠患者(29.6%)和医护人员(39.0%)认为要忍受疼痛。结论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控制疼痛,改善疼痛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8.
陕敏娟  王峻 《全科护理》2020,18(23):2972-2976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病人术后早期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病人术后疼痛危险因素量表,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395例骨科创伤择期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疼痛危险因素与术后疼痛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职业、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对待疼痛的态度、对待疼痛的心理准备、手术类型、受伤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术前躯体活动、术前肢体固定、手术时间、等待手术天数、术后躯体活动、麻醉方式、术前NRS评分、是否使用镇痛泵以及术前是否使用镇痛剂是创伤性骨科病人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对待疼痛的态度、对待疼痛的心理准备、术前躯体活动、术前肢体固定、麻醉方式以及术前是否使用镇痛剂是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创伤病人术后疼痛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减轻骨科创伤病人术后疼痛强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创伤骨科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总结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将本院创伤骨科行手术治疗且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镇痛的8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仅给予疼痛常规护理措施)及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各440例,2组均护理干预1周后比较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同期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护理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相比较(P0.05)。结论创伤骨科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良好,同时予以预见性护理可显著提高自控镇痛泵镇痛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疼痛性失眠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156例因创伤致疼痛性失眠的骨科患者疼痛时间、强度与失眠的关系,以及患者本人和医护人员对镇痛的态度及其对失眠的影响.结果 疼痛所导致的失眠主要发生在创伤后1~5 d;随着疼痛的减轻,失眠人数亦渐减少;部分失眠患者(29.6%)和医护人员(39.0%)认为要忍受疼痛.结论 护理人员应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和控制疼痛,改善疼痛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