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神经源性膀胱(NB)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这类患者常并发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如果不正确处理,有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尿失禁和上尿路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现将间歇导尿对尿路感染影响的研究综述如下。1 NB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尿路感染是NB最常见的并发症,当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引起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排尿功能障碍导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潴留、充盈性尿失禁等症状,容易出现泌尿系统的感染,导致肾盂肾炎、肾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2])。有研究表明,69%—92%的SCI患者会伴发神经源性膀胱,所以积极采取有效、最佳的方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意义重大~([3])。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改良  相似文献   

3.
郎红娟  杜艳玲 《中国康复》2017,32(2):155-157
正若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处理不当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有效的膀胱管理措施可减少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疗法等~([4])。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刺激疗法是利用特定参数的电流,刺激组织器官或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通过对效应器的直接作用,或对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年来因脊髓损伤的神经原性膀胱的病例进行分析,从而对不同方法预防患者因留置导尿后而造成患者的尿路感染进行探讨。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因髓损伤的神经原性膀胱留置导尿的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0.1%碘伏处理亲水型重复使用的导管,试验组采用导管干燥器处理亲水型重复使用的导管,观察在间歇导尿中尿管细菌学情况及无泌尿系感染的阳性临床症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尿管细菌明显少于对照组泌尿系感染的阳性临床症状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尿管干燥器在清洁间歇导尿中可以对患者的尿路进行很好的预防,同时减少尿路感染,并降低了泌尿系感染的阳性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正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子宫广泛性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为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由于手术范围大,可能将进出膀胱的副交感神经随同宫旁组织、主韧带及盆腔淋巴一并切除。同时,在进行膀胱、输尿管剥离时,容易引起神经源性膀胱麻痹,导致病人对膀胱充盈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自主排尿受到影响,出现尿潴留(UR)~([1])。传统的UR处理方法为持续留置尿管,而间歇性导尿(IC)与持续留置尿管相比有更多  相似文献   

6.
术前导尿时机与患者血压、心率改变,膀胱、尿道黏膜损伤,麻醉苏醒期尿管相关的膀胱刺激征的发生率,进而造成泌尿道感染等情况有密切关联~([1]).  相似文献   

7.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或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很多~([2])。其中脑胶质瘤术后的神经功能受损是发生病人排尿困难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3])。2015年8月我科收治1例胶质瘤切除术后病人,该病人带尿管入住我科,通过对病人进行临床及康复评估,认为病人排尿困难是由于胶质瘤术后神经功能受损有关,结合病  相似文献   

8.
正妇科手术主要在盆腔内进行,女性生殖器官与膀胱尿道邻近,术中对膀胱尿道及盆腔神经丛的刺激均可能影响术后自主排尿情况,因此尿潴留是妇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尿潴留的传统处理方法是留置导尿,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但也增加了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1])。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学者首次使用间歇导尿的方法代替留置导尿,认为定时排空膀胱比持续留置导尿效果更好,更符合生理要求~([2])。  相似文献   

9.
正膀胱憩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膀胱憩室是由于膀胱壁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憩室壁含有肌纤维。继发性膀胱憩室多继发于膀胱出口梗阻性病变,由于长期膀胱内压力增高,使膀胱黏膜从逼尿肌间束中向外膨出形成~([1])。膀胱憩室可因尿潴留继发膀胱结石、反复难以控制的泌尿道感染,甚至诱发膀胱肿瘤等,其治疗原则为在去除梗阻原因的基础上切除膀胱憩室~([2]);传统的手术方法为先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然后再二期行开放的膀胱憩室切除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尿漏、尿外渗~([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主研发的智能导尿装置,对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留置导尿患者拔管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并发尿失禁的患者45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和Burnay分类,给予脑卒中后常规治疗、留置尿管护理及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使用自主研发的智能导尿装置控制尿液引流,对照组患者急性期尿路管理采取定时夹闭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达到拔管指征时留置尿管的时间,以及拔管后尿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拔管1个月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好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智能导尿装置控制留置导尿期间的尿液引流和拔管时机,是一种简易、有效的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方法,可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扫描仪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残余尿测定的相关性。方法:2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自行排尿后间歇导尿前采用膀胱扫描仪进行残余尿测定,随即间歇导尿测量实际尿量,比较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结果:128次膀胱扫描仪测得的尿量与间歇导尿测得的实际尿量成线性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97,其中103次(80.4%)的测量误差在实际值的上下20%范围之间。结论 :膀胱扫描仪测定残余尿存在相关性,膀胱扫描仪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间歇导尿具有指导意义,可减少盲目间歇导尿的次数,减轻尿路损伤和感染。  相似文献   

12.
正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bladder pain syndrome/interstitial cystitis,BPS/IC)是一个以尿频、尿急以及膀胱和(或)盆腔疼痛症状为主的临床诊断。国际尿控协会及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指南将其定义为:反复出现的随膀胱充盈膀胱区疼痛加重,排空后症状缓解并伴有其他症状,如白天和晚上尿频症状加重,但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和其他明显的病因证据~([1])。本文就BPS/IC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尿动力学特点及检查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膀胱功能测定的护理配合要点、检查结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尿路扩张患者多表现为膀胱低顺应性、逼尿肌过度活动、高逼尿肌漏尿点压、相对安全容量显著降低、残余尿量显著增多、膀胱活动低下等,尿动力学检查后患者并发泌尿系感染的风险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结论神经源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扩张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时需加强相关的护理配合,如严格控制膀胱充盈速度及重复检测次数、及时留置导尿管持续引流尿液或进行清洁间歇导尿、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并有效预防检查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 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 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 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 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 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 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5.
长期留置导尿的患者如果未做膀胱功能训练就拔除尿管,往往会导致排尿困难、尿失禁或尿潴留,有时患者可能因拔管后无法正常排尿而需要重新导尿,这为患者带来了痛苦,也为护理工作带来难度。因此,如何选择拔管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临床上常常是将尿管夹闭2~4h等患者有尿意后开放,待尿液排空后再夹闭尿管,以这种方法来训练膀胱功能后拔除尿管。这种方法虽然能减少重新导尿的几率,但在临床上对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的判断,往往是凭护士的临床经验。本研究通过测定膀胱内压来判断膀胱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拔管,比起盲目拔管及凭经验拔管成功率高,现报道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拔管时机对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分层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9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9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经过循证护理论证,及院内尿管材质、型号进行的水囊测定试验结果制订的拔管方法。对照组拔管时机为膀胱空虚、患者没有尿意情况下拔除尿管,等尿意出现时,再协助排尿;观察组拔管时机为膀胱处于充盈状态且患者有尿意时,借助腹压使尿管随尿液自然排出。比较两组患者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和拔管后尿控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排尿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尿频、尿急及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膀胱测压容量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拔管后72 h控尿率和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全麻术后留置尿管患者膀胱充盈且有尿意时拔管可以降低尿管相关下尿路症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患者恢复膀胱功能,提高尿控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拔出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了脊髓损伤患者33例。按照简单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5例。实验组患者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对照组患者拔除尿管、进行间歇导尿的指征为患者尿管测压〉28cm H2O(1cm H2O=0.098kPa)。比较2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留置尿管期间泌尿系统感染率,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间歇导尿次数。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实施间歇导尿1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要少于对照组,间歇导尿次数要少于对照组。结论在患者每日输液量〈500ml、无压疮、膀胱容量测定〉150ml的指征下,拔出尿管、实施间歇导尿,缩短了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了泌尿系统感染,对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8.
戴路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93-7493
目的探讨截瘫患者泌尿系感染的相关原因,根据原因进行相应护理,以降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对42例截瘫患者在无菌技术下导尿,早期关闭导尿管,定时放尿,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加强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对策。结果 2例泌尿系感染患者入院后经积极治疗和进一步预防护理,症状得以控制;其余的截瘫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及拔除尿管后膀胱功能训练期间无泌尿系感染发生。结论泌尿系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加强对可能引发泌尿系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行间歇导尿前是否进行"扳机点"叩击提供循证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降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结合患者的病史、具体表现,提出所要解决的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问题,检索文献以获得相关证据,依据循证医学三结合原则(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患者意愿相结合)制订护理方案。结果检索后纳入8篇临床指南,2篇Meta分析和7篇随机对照试验。当前证据表明,尽管间歇导尿前不常规推荐行"扳机点"叩击,但是在脊髓不完全损伤、手功能良好、强烈意愿摆脱尿管患者,在保证患者上尿路安全的前提下,行"扳机点"叩击能帮助患者建立反射性膀胱。结论应用循证医学方法,采用高质量的证据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患者间歇导尿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膀胱功能恢复效果,有效建立反射性膀胱,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时使用的最佳导尿方法。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自我清洁间歇导尿法,观察组使用无接触式间歇导尿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掌握导尿方法的学习次数、导尿管污染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掌握间歇导尿方法学习次数更少(Z=-4.400,P0.001),尿管污染率(χ~2=5.880,P=0.015)和尿路感染发生率(χ~2=4.043,P=0.044)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无接触式清洁间歇导尿法更有利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尿路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