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巨核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产生血小板,其发育、成熟和血小板生成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调控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除骨髓之外,肺也是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主要场所。本综述以近年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概述了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及血小板生成的过程,重点解析了凋亡因子、miRNA、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白介素、转录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对血小板生成的调控作用。了解血小板生成调控机制,可有助于了解血小板相关疾病的病理机制,为临床上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调控巨核系造血的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综述有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在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巨核细胞的生成包括巨核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为未成熟巨核细胞。再进一步分化为成熟巨核细胞并释出血小板的过程。在巨核系造血的早期阶段,主要由TPO及IL-1,IL-3和PDGF调控;在分化的后期有TPO及IL-6和IL-11参与。多个转录因子也参与巨核细胞的分化过程,GATA-1,FOG-1和Fil-1主要作为早期至中期巨核细胞生成的调节因子。NF-E2则主要参与晚期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的调控。目前对血小板释放的机制还缺乏深入了解。一氧化氮可能通过引起巨核细胞的凋亡。参与血小板的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成分制品制备及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邱艳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9):725-727
血小板(Platelet)是骨髓内成熟的巨核细胞在血小板生成素等因素调控下,以每日(15-40)×109/L速度从其胞浆裂解脱落生成的无核细胞,并释放到循环系统,肺也能产生血小板,但仅占7%-17%.血小板在体内寿命只有7-11d,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因此,血小板成分制品在临床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血小板计数过低或血小板功能异常造成的出血.  相似文献   

4.
巨核细胞发育是一个涉及多极信号的复杂生物过程,包括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巨核系祖细胞的分化和成熟的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巨核细胞的发育和血小板的产生调控机制受多种造血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及相应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因子协同调控.从细胞的形态、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到RNA、DNA,巨核细胞的研究可谓发展迅速.现就目前所认识的调控巨核细胞成熟和促血小板生成的相关因子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组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群.既往认为,ITP发病机制为经典体液免疫机制,即通过自身抗体作用于未成熟血小板,使其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所致,并可影响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发育成熟.目前,细胞免疫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血小板、巨核细胞的细胞凋亡异常对ITP发病有影响,而一些细胞亚群比例异常和细胞因子水平异常被证实存在于ITP患者中,有关ITP患者基因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除此之外,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ema)5A与维生素D3的异常,也参与ITP的发病.笔者拟主要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凋亡、基因表达、氧化应激等方面,对ITP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网织血小板 (reticulatedplatelets,RP)是新从骨髓中释放的血小板 ,具有较高的止血活性 ,许多学者认为RP百分率(RP % )及其绝对值对于分析血小板生成动力学及血小板减少机制有重要意义[1 ,2 ] 。血小板生成素 (Tpo)是巨核细胞分化、成熟和血小板生成的特异性调节因子[3] ,被认为是诊断血小板减少的重要指标[4 ] 。我们对 10 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RP及Tpo水平进行了检测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 ①健康对照组 :正常健康献血员及健康体检者 6 0名 ,男 2 8名 ,女 32名 ,年龄 …  相似文献   

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机体对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和破坏过度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数量的维持与血小板生成和清除两方面机制有关。ITP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CD8+ T细胞等多种免疫因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介导血小板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该文将对血小板生成与清除机制及其在IT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是巨核细胞增殖、成熟,也是血小板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主要由肝脏和肾脏产生。肝病患者常会出现血小板的减少。我们对肝病患者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水平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免疫细胞化学(SABC)技术鉴定培养细胞,免疫荧光技术观察β-微管蛋白-Ⅲ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的分布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β-微管蛋白-Ⅲ在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分化第1天,β-微管蛋白-Ⅲ表达较弱;随着细胞的发育,分化第4天时β-微管蛋白-Ⅲ表达增强,其阳性反应物分布于核周,并伸出突起;β-微管蛋白-Ⅲ的含量也随着细胞的生长而增多;然而分化第7天时,β-微管蛋白-Ⅲ表达减少。结论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元过程中,细胞骨架蛋白——β-微管蛋白-Ⅲ影响和促进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检测网织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3例,急性白血病初发/复发42例,健康对照组93例,用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结果:血小板骨髓生成活跃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小板骨髓生成抑制组(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区分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方面,网织血小板检测明显优于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结论:网织血小板可反映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骨髓生成活性,对其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茗  李英 《现代护理》1998,4(3):32-32
或注血小板用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诸多疾病及大量输往库存血时,在血小板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其质量和疗效。因此,在输注血小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且掌握物注血小板的适应征主要适应征有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感染、药物或不明原因的骨肉造血受抑制等。2)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3)预防性血小板输血,在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血小板数少于50X10’/L~70X10’/L,应输往血小板制剂来防止出血。4)血小板受损而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例如体外循环病人…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的问题,血小板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其与特异性受体c-mpl结合后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通路,包括STAT3/5,MAPK/RAs及P13K.新一代的血小板生成素模拟物克服了重组血小板生成素携带的免疫源性,其通过不同方式激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并提高血小板数量,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带来希望.此外白细胞介素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也参与血小板的生成.单胺递质5-羟色胺是血小板内容物之一,已证实其是巨核细胞生长因子之一,通过与巨核细胞表面的5-HT2B受体结合而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本文拟就促进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和新的血小板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微管是组成细胞骨架的主要部分,具有聚合和解聚的动力学特性[1].由α-微管蛋白和β-微管蛋白异二聚体组成[2].γ微管蛋白参与微管的组装,但并非微管的组分.微管的动力学特性使其在细胞有丝分裂起重要作用,其中β-微管蛋白的过表达是恶性肿瘤早期形成的关键[3].Warburg效应指肿瘤细胞在氧气即使充足时亦经糖酵解途径代谢,消耗大量葡萄糖产生乳酸,这种现象被也称为肿瘤的有氧糖酵解[4].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即是这一过程的限速酶.它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并以二聚体形式存在[5].本文通过对比β-微管蛋白及M2型丙酮酸激酶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别,进一步探索这两种蛋白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分期的关系,寻求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早期诊断新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不仅参与止血和凝血,还与血栓形成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相关.近些年来,抗血小板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血栓生成等是抗血小板研究的重点.近年来,血小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一些实验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我们对抗血小板药物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制备与输注研究近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输血在治疗以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在观察血小板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时发现,用白膜法制备PCs,保存液中加入醋酸,水平震荡保存较好,并对血小板在保存期间的变化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制备与输注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血在治疗以血小板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些学者在观察血小板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的变化时发现,用白膜法制备PC_s,保存液中加入醋酸,水平震荡保存较好,并对血小板在保存期间的变化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表面具有丰富的糖萼,血小板糖基化在生理止血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调节血小板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并通过自身糖代谢系统动态重塑表面糖基化。血小板糖基化还参与了血小板衰老与清除,调节血小板数量;同时血小板糖基化异常与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冠心病以及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是潜在的抗血小板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凋亡是血小板在体内清除的重要途径,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如何提高血小板的生存时间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血小板凋亡途径、调控及其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方面认识的加深,通过凋亡过程清除"不需要"的血小板,或通过抑制血小板凋亡提升血小板数量,以维持机体血小板内环境稳态,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达到动态平衡,有望成为血小板相关疾病治疗的新策略,也为血小板贮存以及血小板输血治疗等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本文就血小板凋亡的诱导因素、凋亡途径、调控及其实验室诊断等最新进展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9.
<正>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并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确证血小板有吞噬病毒、细菌和其他颗粒的功能。以往临床静脉输注血小板的主要用途是治疗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和功能异常的患者;然而血小板作为1种多功能细胞,如今不仅在血栓形成和止血中发挥作用,而且在血管发生、组织修复和炎症等过程中也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以皮肤粘膜出血、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出血性疾病,主要由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和自身抗体引起,部分患者尚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因此PAIg和T细胞亚群的联合检测在此类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以期进一步探讨ITP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