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董晓歌  李霞  刘颖 《护士进修杂志》2021,36(24):2217-2221
目的 调查分析老年淋巴瘤患者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症状体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血液病科住院的528例老年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评估工具进行调查,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老年淋巴瘤患者中发生CIPN共370例,发生率为7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固定照顾者、化疗前合并贫血、接受过CIPN系统健康教育、化疗时进行训练干预和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与老年淋巴瘤患者发生CIPN有关(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未接受过CIPN系统健康教育、化疗时未进行训练干预、无固定照顾者、高血清NGF水平及化疗前合并贫血均是老年淋巴瘤患者CIPN症状体验的危险因素(OR=8.960、12.003、3.507、1.602和11.745,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高血清NGF水平和化疗时未进行训练干预是老年淋巴瘤患者CIPN症状体验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与决策树模型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3和0.881(P<0.05),均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结论 老年淋巴瘤患者CIPN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未接受过CIPN系统健康教育、化疗时未进行训练干预、无固定照顾者、高血清NGF水平和化疗前合并贫血均是老年淋巴瘤患者CIPN症状体验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接受化疗的2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等8个可能对恶性淋巴瘤化疗后口腔炎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256例肿瘤患者经1个化疗疗程后口腔炎的发生率为37.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之间口腔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口腔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可能相关.年龄>50岁、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分期晚、口腔自洁习惯差、有齿龈病变史、BACODP和BACOP化疗方案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干预上述因素预防化疗后口腔炎的发生,并在口腔炎发生后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丁兰  林敏  林惠芳 《现代护理》2006,12(20):1926-1928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接受化疗的25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等8个可能对恶性淋巴瘤化疗后口腔炎发生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256例肿瘤患者经1个化疗疗程后口腔炎的发生率为37.9%,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之间口腔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不同性别的口腔炎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病期、口腔自洁、口腔环境、化疗方案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可能相关。年龄>50岁、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分期晚、口腔自洁习惯差、有齿龈病变史、BACODP和BACOP化疗方案可能是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口腔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干预上述因素预防化疗后口腔炎的发生,并在口腔炎发生后采取及时、合理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杜鸿昱  张素仙  周敏 《临床荟萃》2013,28(3):258-260
目的 探讨应用利妥昔单抗(R)+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185例应用R-CHOP方案及272例应用CHOP方案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析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可能因素.结果 185例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有26例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14.1%,272例应用CHOP方案的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率为6.6%;在应用R+CHOP方案的患者中年龄、化疗周期、白细胞下降、住院时间长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应用R+CHOP方案化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感染率高于应用CHOP方案的患者;R+CHOP方案组患者中年龄、化疗周期、白细胞下降、住院时间长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淋巴瘤患者贫血的发生情况、影响因素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对上海地区4所综合性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501例淋巴瘤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统计分析贫血相关临床资料。结果501例淋巴瘤患者中178例(35.5%)伴有贫血;初治淋巴瘤289例,其中贫血患者99例(34.3%);调查过程中新发贫血136例(42.1%);整个调查过程,贫血患病率达6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治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生与年龄、病理类型、有无骨髓浸润、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相关;初治淋巴瘤伴有贫血的患者较无贫血患者疗效差。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3~5分(P<0.001,OR=4.230,95%CI 2.339~7.650)及化疗(P<0.001,OR=11.049,95%CI 5.149~23.711)是新发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PS评分)与贫血显著相关。结论淋巴瘤患者贫血发病率及患病率高,贫血的发生与严重程度与淋巴瘤患者疗效及体能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资料,其中有14例患者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占比为16. 09%。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静脉血栓的相关单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D-二聚体水平、导管型号、病理类型、吸烟史;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结论肺癌化疗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须动态监测血糖、D-二聚体水平,积极给予患者信心和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行化疗的淋巴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瘤化疗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分期、高血压、糖尿病和4个疗程无缓解是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多且复杂,积极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对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丁瑶 《天津护理》2018,26(4):458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放疗晚期肿瘤患者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7年1月住院行联合放化疗且留置PICC导管患者673例,诊断分析其PICC相关静脉炎发生情况,单因素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并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化疗联合放疗肿瘤患者PICC导管静脉炎159例,静脉炎发生率为23.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睡眠不良、置管次数、浅静脉化疗、放化疗疗程、机体免疫状态、血栓形成及置管部位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次数、浅静脉化疗、放化疗疗程、血栓形成等因素是PICC相关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正常免疫状态对PICC相关静脉炎发生发挥保护性作用。结论 晚期恶性肿瘤联合放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炎发生与机体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应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预防措施,降低PICC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治疗并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300例,分析其病历及临床资料,对可能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PICC留置时间、单次置管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前瞻性调查血液科2010年9月-2011年2月入院的206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了解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法.结果 206 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36.9%;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口腔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和粒细胞数目.结论 白血病化疗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临床应密切关注患者血象的变化,及时采取积极的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尽量缩短其住院时间,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及HBV阳性NH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NHL患者及同期就诊的其他患者796例(排除肝癌患者)HBV感染情况,将285例NHL患者分为HBV阳性组(n=51)和HBV阴性组(n=234),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BCL-2蛋白、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影响NHL预后的因素。结果285例NHL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均高于其他患者(均P<0.05),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低于其他患者(P<0.05)。HBV阳性组B细胞型居多(P<0.05),两组在肝功能、乳酸脱氢酶(LDH)水平、Ann Arbor分期、IPI评分、ECOG评分、化疗后HBV再激活、BCL-2蛋白表达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BV阳性组治疗总反应率低于HBV阴性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HBV阳性、化疗后HBV再激活、肝功能异常、血清LDH升高、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ECOG评分≥2分以及BCL-2蛋白高表达是影响NHL患者总生存率的不利因素(均P<0.05),而获得缓解是有利因素(P<0.05)。结论NHL患者HBV感染率高于其他患者,HBV阳性NHL多分期晚,治疗反应率低,提示NHL的发生和发展与可能HBV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A组(n=60)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B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绝经状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情况、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D-二聚体、放疗情况、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病理类型、术式、转移位置、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行PICC置管患者比例、术后化疗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及VTE对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经细胞学或病理确诊为肺癌,接受系统性治疗的50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VTE组(71例),非VTE组(436例)。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VTE发生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507例患者VTE发生率14.0%(71/507)。单因素分析示肺癌VTE组患者的Ⅲ~Ⅳ期、合并高血压病、心力衰竭、D-二聚体≥1.05mg/L、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的比例显著高于非VTE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卡氏体力状态评分(Karnofsky score,KPS)、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化疗、放疗、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等变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Ⅲ~Ⅳ期、合并高血压病、D-二聚体≥1.05mg/L、CVC是影响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生存曲线,VTE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2.0个月(95%CI:32.278~51.722),非VTE组为49.0个月(95%CI:44.234~53.766),差异有显著性(P=0.041)。结论临床分期Ⅲ~Ⅳ期、合并高血压病、D-二聚体≥1.05mg/L、CVC是肺癌患者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肺癌合并VTE的患者预后差,积极防治肺癌患者VTE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VTE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组织分型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1988年9月至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53例PG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围手术期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不同病理分型,其影响预后相关因素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53例PGL患者发病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4岁,中位年龄58岁)。本组病例组织分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占64.2%(34/5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6%(12/53)。Ann Arbor临床分期:ⅠE期22例(41.5%,22/53)、ⅡE期19例(35.8%,19/53)、ⅢE期1例(1.9%,1/53)、ⅣE期10例(18.9%,10/53)。随访资料完整的53例患者中,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1%、47.2%、32.1%,总体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1)、年龄(P=0.028)、肿瘤大小(P=0.004)、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病理组织分型(P=0.006)、Ann Arbor分期(P=0.02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根治度(OR=3.611)、病变组织分型(OR=1.729)、Ann Arbor分期(OR=1.509)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影响MALT预后相关因素中性别(P=0.028)、手术根治度(P<0.001)、侵犯脏器(P<0.001)以及Ann Arbor分期(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DLBCL预后与患者胃肠道炎性病变、溃疡等良性疾病史存在相关性(P=0.003)。 结论肿瘤根治度、侵犯脏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组织分型是影响原发性胃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患者性别、手术根治度、侵犯脏器、Ann Arbor分期与MALT的预后存在相关性;患者胃肠道疾病史与DLBCL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措施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06例DLBCL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肿瘤细胞来源以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按IPI评分,低中危者61例(57.5%),中高危者45例(42.5%);按AnnArbor分期,Ⅰ期8例(7.6%),Ⅱ期16例(15.1%),Ⅲ期54例(50.9%),Ⅳ期28例(26.4%);25例(23.6%)患者伴骨髓受侵,其中16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ECOG评分≥2分、67例(63.2%)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伴B症状者59例(55.7%).106例DLBCL患者完全反应(CR)63例(59.4%),部分反应13例(12.3%),病情稳定3例(2.8%),死亡29例(27.4%),治疗总有效率为71.7%,4年总生存率为72.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ECOG分级、肿瘤细胞来源、LDH水平、有无骨髓侵犯、治疗策略的选择、是否获得CR均与预后有关.COX核型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非生发中心来源(HR=4.24,P=0.001)、骨髓侵犯(HR=2.08,P=0.012)、是否获得CR(HR=2.72,P=0.006)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HR =2.58,P=0.009)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骨髓侵犯、不同肿瘤细胞来源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肿瘤细胞的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同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患者的疗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DLBCL的最佳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同时探索影响生存和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收集到47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发病年龄40(12-82)岁,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1.47:1。中位随访28(1-112)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49.3%。ECOG评分0-1分组与≥2分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51.6%和0(P=0.001);IPI评分0-1分组与≥2分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60.0%和40.6%(P=0.027);淋巴瘤分期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61.3%和31.7%(P=0.005);无B症状组与有B症状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79.0%和30.1%(P=0.013);治疗前血浆中EBV-DNA <5×102/ml组与≥5×102/ml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60.4%和33.3%(P=0.003);单纯化疗组、放化疗联合组及放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比较,5年OS率分别为12.9%、86.5%和62.5%(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NK/T细胞淋巴瘤患者OS的因素有ECOG评分、IPI评分、Ann Arbor分期、B症状、血浆EBV-DNA水平和治疗模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B症状、血浆EBV-DNA拷贝数和治疗模式是NK/T细胞淋巴瘤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ECOG评分、B症状、EBV-DNA拷贝数、治疗模式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20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分子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状况分析,探讨该病的治疗策略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对2005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202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及基因异常、治疗及预后状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以Ann Arbor分期、B组症状、国际预后指标(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及MYC、HXO11、BCL-2基因表达作为研究参数,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预后的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病例5年的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率与无事件生存(event-free survival,EFS)率分别为61.9%和53.9%;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的患者与使用单纯化学疗法的患者相比,OS率及EFS率均显著提高,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携带BCL-2基因表达将明显降低患者的OS率和EFS率,该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 <0.05);COX回归分析模型多变量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CL2基因高表达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放-化疗综合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单纯化疗方法;Ann Arbor分期、BCL-2表达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其与国际预后指数(IPI)之间的相关性。应用磁珠法和速率法分别检测75例淋巴瘤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的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结果表明:①淋巴瘤患者APTT、FIB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和〈0.01),表现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不同年龄和结外病灶数之间凝血4项指标均改变不明显(p〉0.05);②Ⅲ期和Ⅳ期患者APTT和FIB与Ⅱ期患者比较显著增高(p〈0.05和〈0.01),Ⅳ期患者FIB较Ⅲ期患者增高(p〈0.05);有全身症状患者FIB显著高于无症状者(p〈0.01);③LDH升高患者APTT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且FIB明显高于LDH正常患者(p〈0.05)。体力状态(PS)2-4分患者FIB明显高于PS0-1分患者(p〈0.01);④低中危、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中危和高危患者FIB较低危患者增高(p〈0.05);⑤有全身症状、LDH升高、PS2-4分、Ⅲ-Ⅳ期淋巴瘤患者FIB升高病例数与对应无症状、LDH正常、PS0-1分、Ⅱ期患者比较明显增多(p〈0.05或0.01)。FIB与LDH水平、PS评分、Ann Arbor分期以及危险分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或0.01)。结论:淋巴瘤患者常存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受Ann Arbor分期、全身症状、LDH水平和体力状态的影响,且FIB可能是反映淋巴瘤患者预后的有关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完全植入性静脉输液港血栓(TIAP)形成因素。方法选取某院肿瘤中心及肿瘤医院2019年1月—2020年2月139例癌症化疗TIAP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资料、置管情况、TIAP形成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TIAP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患者年龄、高凝状态、癌症分期、化疗方案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c分析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5岁(OR=2.342,P=0.038)、高凝状态(OR=2.363,P=0.040)、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OR=2.485,P=0.027)、采取forfiri化疗(OR=2.771,P=0.013)为TIAP形成的4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癌症化疗患者完全植入性静脉输液港血栓形成概率较大,如果治疗过程中将其作为主要的静脉通路时需给予对应的预防及监督措施,提升使用安全性,确保患者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肺癌化疗患者176例,统计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例数,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肺癌化疗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PICC置管期间是否发生相关性静脉血栓分为病例组50例与对照组12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穿刺次数、同步放疗、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肢体活动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结果显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有BMI≥25、合并糖尿病、腺癌、置管前D-二聚体>0.5 mg/L、置管肢体过度或缺失活动(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受多因素影响,需强化预防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