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胶原酶尾状核注射法制备动物模型.检测脑出血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的脑系数[(82.9±3.6)×10-4比(86.1±3.3)×10-4]和脑含水量(78.75%±0.57%比79.99%±0.67%)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54.8±6.7)nmol/g比(70.-)nmol/g活性显著提高[(2.324±0.090)kNU/g(1)kNU/g<0.01.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自由基损伤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从海马齿状回(DG)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变化揭示脑脉通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机制及其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方法造成老龄大鼠脑缺血3 h、再灌注6 d模型,观察脑脉通大、中、小剂量(分别为26.0、13.0、6.5 g·kg-1·d-1)对脑I/R大鼠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学变化、DG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变化的影响.以尼莫地平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 模型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阳性细胞、BrdU/神经元核蛋白(NeuN)双标阳性细胞、BrdU/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脑脉通各组、尼莫地平组神经症状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及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以脑脉通中剂量组最低,分别为(0.77±0.92)分、(78.17±1.99)%、(33.71±3.01)个/mm2;BrdU阳性细胞、BrdU/NeuN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其中以脑脉通中剂量组最高,分别为(187.03±7.15)个/mm2,(42.14±3.09)个/mm2.结论 脑缺血可激活大鼠DG神经干细胞增殖;脑脉通拮抗脑I/R损伤机制与其促进DG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且以脑脉通中剂量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核转录因子-κB(NF-κB)、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变化揭示补阳还五汤抗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方法复制脑缺血动物模型,将96只老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6 mg·kg-1·d-1)组和补阳还五汤(0.9 g·kgM-1·d-1)组,观察各组脑缺血(I)3 h和再灌注(R)1、3、6和12 d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病理学变化以及NF-κB、HSP70和NOS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均显著升高,NF-κB、HSP70、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均增强(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降,NF-κB、iNOS、nNOS表达减弱,HSP70和eNOS表达增强(P<0.05或P<0.01);与尼莫地平组比较,补阳还五汤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NF-κB、iNOS、nNOS表达减弱,eNOS表达增强(P<0.05或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抗脑I/R损伤的机制与抑制NF-KB、iNOS、nNOS表达和上调HSP70、e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全血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脑组织血红素氧化酶-1(HO-1)活性的变化及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对其的影响.方法:77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n=7)、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n=35)及L-THP治疗组(T组,n=35).I组和T组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1、3、12、24和48 h各时间点检测脑组织匀浆HO-1活性、环磷酸鸟苷(cGMP)及血中COHb含量,并与S组比较.结果:①I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后HO-1活性、COHb含量及cGMP水平均明显高于S组(P均<0.01).②T组的HO-1活性及COHb在脑缺血/再灌注1、12、24和48 h时均显著低于I组(P均<0.01),3 h时略低于I组,差异无显著性;HO-1活性在各时间点均高于S组(P均<0.01);COHb含量在24 h和48 h时略低于S组,但差异无显著性,其余各时间点均高于S组(P均<0.01);cGMP水平均显著低于I组(P均<0.01),但高于S组(P<0.01).③苏木素-伊红(HE)染色I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在脑缺血/再灌注3 h后显著减少(P<0.01),应用L-THP后存活神经元数目明显高于I组(P<0.01).结论:L-THP可通过抑制HO-1活性使一氧化碳(CO)和cGMP水平下降,减少神经元丢失,提高存活神经元数目,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P2Y1受体抑制剂MRS2179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MMP-9表达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MRS2179组各15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经侧脑室注射5μL人工脑脊液(aCSF),MRS2179组侧脑室注射5μL MRS2179(2 nmol)。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假手术组不予缺血。缺血再灌注24 h后,应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染料(EB)溢出量定量检测BBB通透性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假手术组、MRS2179组的脑含水量分别为(81.72±0.23)%、(77.65±0.27)%、(79.92±0.24)%(n=6),模型组高于假手术组(P<0.01);MRS2179组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1),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模型组梗死侧脑组织血管外EB溢出量为(1737.60±67.46)ng/g,显著高于假手术组(324.18±63.35)ng/g(P<0.01);MRS2179组梗死侧脑组织血管外EB溢出量为(1165.15±93.26)ng/g,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n=6)。假手术组、模型组、MRS2179再灌注24 h梗死边缘区脑组织中相对MMP-9蛋白含量分别为(0.52±0.05)、(1.69±0.08)、(0.99±0.10)(n=3),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MRS2179组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1)。结论:P2Y1R抑制剂MRS2179可能通过降低MMP-9表达,降低BBB通透性,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通脑精对大鼠局灶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电凝阻断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 ,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 (NO)、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及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 (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的变化。结果 :通脑精 (2 g/kg)能显著增加血浆和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 ,P <0 .0 1 ,降低血浆中NO、MDA含量和脑组织中NOS活性 ,P <0 .0 1。结论 :通脑精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机理与降低血浆中NO、MDA含量和脑组织中NOS活性及增加脑组织中SOD活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芪菖治瘫口服液是否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产生影响,为研究开发中药新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三动脉夹闭法造成大鼠脑缺血模型动物,同时用芪菖治瘫口服液、补阳还五汤、维生素E灌胃给药7d,1次/d。分为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芪菖治瘫口服液高剂量组、低剂量组、补阳还五汤组及维生素E组。检测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和NOS含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17.27±2.11)μmol/g与NOS含量(0.13±0.03)μmol明显低于手术对照组犤(44.72±7.72)μmol/g(0.27±0.05)μmol,P<0.01犦;各给药组大鼠脑一氧化氮及NOS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手术对照组,而高于模型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芪菖治瘫口服液可明显增加脑内一氧化氮和NOS含量,改善脑组织内环境,进而保护脑组织和治疗脑梗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PD)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直接向脑组织内注入神经毒剂6-羟基多巴损毁脑黑质致密部的方法建立PD大鼠模型.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D模型组和抑颤汤治疗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5周起PD大鼠旋转行为特征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后大鼠脑组织多巴胺(DA)受体亲和常数(Kd)和最大结合量(Bmax)以及神经降压素免疫活性物(NT-IR)含量的变化.结果 抑颤汤能明显改善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使治疗后大鼠每40 min的平均旋转次数从(349.56±62.28)圈降为(61.63±17.93)圈,P<0.01].与模型组比较,抑颤汤组大鼠损毁侧脑组织DA受体Bmax和Kd明显提高[Bmax(304.350±19.328)nmol/kg比(264.630±22.124)nmol/kg,P<0.05;Kd(1.476±0.546)nmol/L比(1.248±0.658)nmol/L,P<0.01];损毁侧脑组织NT-IR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37±29.15)μg/kg比(152.68±26.21)μg/kg,P<0.01].结论 抑颤汤能调节PD模型大鼠大脑释放神经降压素,增加脑内DA含量,促进受损脑黑质神经细胞修复,从而改善PD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9.
芹菜素对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芹菜素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抗炎作用及意义.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芹菜素组,后两组按再灌注时间分为0.5 h组和4 h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急性局灶性大鼠脑I/R模型;分别用干湿法和甲酰胺浸泡法定量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伊文思蓝(EB)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比色法测定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及TNF-α、IL-1β含量、iNOS活性均显著升高,并与时间呈正相关(P<0.05或P<0.01).芹菜素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及TNF-α、IL-1β含量、iNOS活性均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芹菜素对急性局灶性脑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TNF-α启动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局部脑缺血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3/08在广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进行。取7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模型组、辛伐他汀组3组,每组24只。辛伐他汀组大鼠灌胃辛伐他汀20mg/kg,1次/d,连续7d,最后一次灌胃1h后缺血模型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线栓法复制左侧脑缺血2h再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仅分离动脉,不缺血。观察各组大鼠术后24h神经功能评分(3~18分,评分越高越好)、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以及脑组织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NO和Na -K ATPase的改变。结果:经补充后72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评分: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缺血模型组(15.87±0.83,14.25±0.71,P<0.01)。②脑含水量: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缺血模型组[(79.56±1.14)%,(81.13±1.36)%,P<0.05]。③脑梗死体积: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缺血模型组[(173.7±15.92),(239.94±22.01)mm3,P<0.01]。④脑组织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Na -K ATPase活性:辛伐他汀组明显高于缺血模型组(P<0.05)。⑤脑组织线粒体丙二醛和NO含量:辛伐他汀组明显低于缺血模型组(P<0.01)。结论: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大脑中动脉阻断后引起的脑内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自由基的生成,稳定线粒体功能,增加ATP的生成,从而对缺血脑组织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 将15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通过月桂酸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来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大鼠脑内VEGF阳性细胞数和VEGF mRNA表达,同时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结果 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明显升高[(2.80±0.45)分比0],川芎嗪组神经功能症状得到明显改善[(1.80±0.45)分,P<0.01].假手术组大鼠脑内有少量VEGF阳性细胞表达[(11.70±1.83)个/mm2],模型组VEGF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35.28±2.88)个/mm2,P<0.01],VEGF mRNA表达增强(0.26±0.08比0.20±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组VEGF阳性细胞数[(47.16±3.78)个/mm2]明显增多(P<0.01),同时VEGF mRNA表达(1.12±0.11)也显著加强(P<0.01).结论 川芎嗪增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VEGF的表达,是其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氧胺酮对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s 2,UCP 2)表达的影响及在脑保护作用中的机制. 方法 45只体质量在250~300 g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降压再回输法建立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电图出现低幅持续性7 Hz、30~40μV的θ节律为脑缺血模型成功标志.对照组(C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未放血降压及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缺血损伤组(1组):放血法使平均动脉压降到(40±5)mmHg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 min,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氯胺酮干预组(K组):放血降压、夹闭双侧颈总动脉与Ⅰ组相同,侧脑室内注射氯胺酮(1.0 mg/kg).于再灌注6 h后断头取脑组织,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海马UCP 2mRNA表达(n=7);免疫组织化学(IH)法检测海马UCP2蛋白表达(n=8).RT-PCR、IH结果应用方差分析(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C组UCP2 mRNA(0,91±0.02)表达比较,Ⅰ组脑I/R后6h UCP2 mRNA(1.06±0.02)和K组脑I/R后6 h UCP2 mRNA(1.18±0.0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 2 mRNA表达高于Ⅰ组(P<0.05);C组UCP2蛋白少量表达(17.91±5.49),Ⅰ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31.56±4.01)和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44.61±4.96)表达升高(P<0.05).K组脑I/R后6 h UCP2蛋白表达高于Ⅰ组(P<0.05). 结论 氯胺酮促进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I/R)后海马UCP 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兔肝组织甘油三酯(TG)、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与血浆内皮素-1(ET-1)之间的关系,探讨TG、MDA、SOD与ET-1在NAFLD发病中的相互作用.方法 40只日本大耳白兔数字法随机分为重度NAFLD组(重度组)、轻度NAFLD组(轻度组)、空白对照组(对照组).重度组给予高脂饲料160 g·兔-1·d-1,轻度组给予高脂饲料80 g·兔-1·d-1+普通饲料80 g·兔-1·d-1,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160 g·兔-1·d-1.饲养13周.实验前后采集血浆标本,检测TG、胆固醇(TC)、ET-1;检测肝组织匀浆MDA、SOD、TG浓度;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脏病理学.结果 (1)血浆TC、TG:饲养后重度组TC、TG分别为(32.12±1.25)mmol/L、(6.02±2.12)mmol/L,轻度组分别为(18.34±2.10)mmol/L、(4.39±1.93)mmol/L,与饲养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TG、TC高于轻度组(P<0.01).(2)肝组织TG:重度组(0.71±0.07)mmol/L、轻度组(0.52±0.08)mmol/L,与对照组(0.29±0.10)m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组织MDA浓度:重度组(219.87±25.57)nmol·mg-1·pro-1、轻度组(154.91±26.98)nmol·mg-1·pro-1,与对照组(99.95±20.87)nmol·mg-1·pro-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肝组织SOD活性:重度组(27.49±8.17)nU·mg-1·pro-1、轻度组(48.76±7.37)nU·mg-1·pro-1,与对照组(64.47±7.89)nU·mg-1·pro-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血浆ET-1浓度:重度组、轻度组ET-1明显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肝脏病理学:重度组呈重度NAFLD,轻度组呈轻、中度NAFLD,对照组为正常肝脏组织.结论 TG沉积量、脂质过氧化及血浆ET-1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降低TG在肝脏的沉积,抑制过氧化反应,降低血浆ET-1浓度对抑制NAFLD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时脑组织血红氧化酶-1(HO-1)活性及全血炭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的变化在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7只,脑缺血再灌注组(I组)35只.将I组大鼠制作为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模型成功后1 h,处死S组大鼠;I组分别于1、3、12、24及48 h时各处死7只,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HO-1活性及一氧化碳(CO)和cGMP含量;计数海马CA1区单位面积神经元存活数.结果:①模型建立1 h时脑组织HO-1、COHb及cGMP含量即达高峰,后逐渐降低,于3 h后又逐渐升高,至48 h再次达第2次高峰.②与S组比较,I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在模型建立1 h时无明显变化,3 h后显著减少,至48 h仍维持于1较低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时脑内HO-1高度表达,内源性CO水平升高,提示HO-CO-cGMP系统可能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后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5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复制脑I/R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不结扎;黄芪治疗组在制模后即刻经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ml/kg.采用干湿重法、分光光度计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及咬合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ZO-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83.12±0.28)%比(78.14±0.26)%)],EB含量(μg/g:419.3±19.4比85.4±12.7)明显增多,Occludin和ZO-1的阳性血管数(个)明显减少(Occludin:28.5±4.2比90.3±4.7,ZO-1:34.8±6.2比118.5±8.9,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81.06±0.42)%比(83.12±0.28)%],EB含量(205.9±17.0比419.3±19.4)显著减少,Occludin阳性血管数(62.7±3.5)和ZO-1的阳性血管数(98.6±5.3)显著增加(均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脑1/R后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黄芪注射液上调Occludin,Z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脉通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拮抗钙超载,调节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失衡状态,阻断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脑脉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6-酮-前列素1α、血栓素水平的影响,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做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1997-10/1998-02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模型制备,自由饮水,常规饲养.②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67 mL/kg,2次/d.③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2次/d.④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 mL/kg组:腹腔注射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 mL/kg,2次/d.方法:各组大鼠用药48 h后,于麻醉状态下快速断头处死,立即取出脑组织,从两半球中间切开分成两份,一份在低温下制备脑组织匀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待测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水平评估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平衡状态、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评估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情况.另一份立即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评估脑水肿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Ca2+含量评估钙超载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③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82.27±1.32)%,(77.24±1.36)%;(267.47±15.69),(37.55±13.23)μg/g,P<0.01],4个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脑脉通注射液3.33 mL/kg组效应最强[78.74±1.41)%],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最弱[(81.45±1.52)%].复方丹参注射液各组Ca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Ca2+含量与模型组接近[(253.66±12.85)μg/g,P>0.05].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86.18±3.17),(131.86±4.67)μkat/g,P<0.01],经过治疗后脑脉通3个剂量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P<0.01),脑脉通注射液3.33 mL/kg组效应最强[(119.02±4.00)μkat/g],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接近(P>0.05).模型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高于正常组[(52.46±3.25),(32.29±2.23)μmo1/L,P<0.01],各治疗组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而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 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35.68±2.86),(41.54±2.47),(45.71±3.14),(47.8 4±2.71)μmol/L,P<0.01].③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模型组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4个治疗组均能提高6-酮-前列素1α含量,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 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43.84±2.98),(35.01±4.32),(29.97±3.81),(22.89±3.64)ng/g,P <0.01].模型组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经治疗后4个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降低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且存在剂量差异,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 mL/kg组的效果低于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 mL/kg组[(40.58±1.34),(32.85±1.43),(34.31±1.39),(37.27±1.52)ng/g,P<0.01].结论:脑脉通注射液可减轻脑水肿、拮抗钙离子、调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系统失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效应,且有一定的效量关系,脑脉通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模型(MCAO/R),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48 h和72 h时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行为学评分,同时检测脑组织内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I/R组和S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增加(P<0.01),S组Glu和Asp的浓度上升(P<0.05),I/R组Glu和Asp的浓度上升明显(P<0.01)。S组大鼠行为学评分低于I/R组(P<0.01),脑组织中Glu和Asp浓度较脑I/R组低(P<0.05)。结论七氟醚后处理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中Glu和Asp含量,达到神经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一氧化氮、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神经细胞损伤之间的联系。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实验室完成。32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每组各8只。采用4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N-3-苯甲基-乙脒(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特异性抑制剂)45μmol/kg或SL327(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特异性抑制剂)100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缺血2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量的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的变化。结果:Wistar大鼠32只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对照组增高[(0.42±0.03),(0.21±0.02)μmol/g;(44.7±4.1),(19.6±1.8)nmol/L;1.07±0.04,0.25±0.02;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模型组降低[(0.31±0.02),(0.44±0.03)μmol/g;(29.5±2.4),(46.3±4.2)nmol/L;0.70±0.03,1.10±0.04;P<0.01]。②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较模型组降低(P<0.01)。③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对照组升高(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模型组低(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的一氧化氮可能通过环磷酸鸟苷激活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90RSK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了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治疗组(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脑缺血2 h后再灌注。治疗组于脑缺血1 h给予丁苯酞混悬液(按体质量80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组给予腹腔注射相同容积的0.5%Tween80溶液。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TTC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用免疫组化法(SABC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水平,应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两样本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组织未发现脑梗死病灶;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1.50±0.55)分]较模型组[(2.67±0.52)分]低(P<0.01),治疗组脑梗死体积[(22.33±4.48)%]明显低于模型组[(33.84±3.37)%,P<0.01];模型组脑组织PARP-1、AIF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6.17±2.79)个/400倍视野、(14.67±2.07)个/400倍视野]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5.83±0.75)个/400倍视野、(4.00±1.79)个/400倍视野,均P<0.01],治疗组脑组织PARP-1、AIF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67±2.66)个/400倍视野、(9.17±2.93)个/400倍视野]较模型组少[分别为(26.17±2.79)个/400倍视野、(14.67±2.07)个/400倍视野,均P<0.01]。结论丁苯酞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ARP-1/AIF通路及细胞Parthanatos样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大鼠脑内注射凝血酶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及脑水肿的变化以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血脑屏障通透性之间的关系,分析凝血酶对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取雄性Wistar大鼠90只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n=15),注凝血酶6,24,72h,5,7d组及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脑右尾状核内注射凝血酶10U(50μL)。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假手术组在术后2h处死,分别进行注射点周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血脑屏障通透性、脑组织含水率的测定。应用伊文思蓝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应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应用阳性细胞计数法评估。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水通道蛋白4染色阳性细胞数: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39.53±2.07),(18.40±1.24)个/视野,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为(51.93±1.67)个/视野,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21.60±1.45)个/视野,P<0.01]。②脑组织含水率: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③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注凝血酶6h组即高于假手术组(P<0.01),注凝血酶24h组达到高峰,随后下降,注凝血酶7d组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脑内注射凝血酶,可导致注射点周围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增加,其变化趋势与脑组织含水率、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相一致。提示水通道蛋白4参与了大鼠脑内注射凝血酶后的脑水肿形成,其变化可能是凝血酶破坏了血脑屏障完整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