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癌MRI表现与术后ER、PR、C-erbB-2、Ki-67、TopoⅡα等分子表达的相关性,初步探讨MRI反映乳腺癌分子生物学变化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国人原发性乳腺癌的MRI影像特征,用数据系统(BI-RADS)记录乳腺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用免疫组织化学PS法测定肿瘤组织ER、PR、C-erbB-2、TopoⅡα及Ki-67的蛋白表达。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病灶的形态、形状、边缘、强化方式及时间信号曲线形态与各蛋白表达间的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达峰时间、最大强化率与各生物学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MRI肿块型病变易有TopoⅡα表达;非肿块型病变、不规则病灶及内部均匀强化病变易有C-erbB-2表达;环形强化病变不易有PR表达;最大强化率高的肿瘤易有C-erbB-2表达;达峰时间短的肿瘤易有TopoⅡα、Ki-67表达。结论 MRI影像特征可初步预测乳腺癌部分生物因子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综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32例怀疑乳腺癌的患者在抑脂条件下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变化,制作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在抑脂条件清晰显示下,乳腺癌具有:①恶性肿瘤形态学特征;②强化多呈早期环形强化并逐渐向内填充;③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呈流出型。结论 MRI技术综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I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乳腺癌,分析病灶的MR形态学、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点、ADC值等,并与肿块型乳腺癌及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比较。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呈多发区域性(31%)、区域性(38%)及段性强化(31%)为主;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呈不均匀强化及簇状强化为主(各占38%及44%)。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呈Ⅱ型平台型(50%)为主,与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非肿块型乳腺与良性病变的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范围为(1.094±0.297)×10~(-3)mm~2/s,与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与非肿块型良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有一定差别。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强化的乳腺癌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73例,术前MRI动态增强均表现为非肿块型强化。行DWI扫描(b=0,800 s/mm2),测定病灶的ADC值。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测定HER-2的表达情况,应用t检验、Spearmen秩相关分析病灶的ADC值与HER-2表达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分析获得诊断HER-2阳性表达的最佳阈值。结果 HER-2阳性组ADC值为(1.028±0.171)×10-3 mm2/s,阴性组的ADC值为(0.931±0.176)×10-3 mm2/s,且HER-2阳性组ADC值高于阴性组(t=2.212,P=0.030)。ADC值与HER-2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94,P=0.012)。ROC曲线分析得到判断HER-2表达的最佳A DC诊断阈值为0.977×10-3 m m2/s,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67.3%。结论非肿块型强化的乳腺癌的病灶ADC值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可为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浸润性导管癌(I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ADC值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共45个病灶)经病理学证实为IDC的动态增强MRI及DWI表现,测量肿块的早期强化率、ADC值,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对不同病理学分级IDC的早期强化率、TIC曲线分型及ADC值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其与病理组织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43例IDC中,Ⅰ级8例,Ⅱ级24例,Ⅲ级11例。不同级别IDC两两比较,早期强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IC曲线分型、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DC的TIC曲线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关系(r=0.40,P<0.01),与ADC值呈负相关(r=-0.79,P<0.01)。正常乳腺组织与不同病理组织分级IDC的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动态增强MRI的TIC曲线结合ADC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IDC的组织学分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磁共振资料,将146例磁共振增强扫描呈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患者纳入研究,测得ADC值,并分析其与Nottingham分级系统、不同免疫组化因子表达、淋巴结是否转移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理学分级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ADC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275,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HER-2不同状态时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473,P=0.143),ER、PR及Ki-67不同表达状态组间AD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25、0.019、0.025),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0、-0.253、-0.249)。结论ADC值与肿块样强化的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癌部分预后因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MRI形态学及动态增强表现,提高对DCIS的认识,并进一步分析MRI表现与组织学核级别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为DCIS患者的MRI表现,研究其MRI形态学特点及动态增强表现,并分析MRI特点与组织学核级别的相关性。结果 22例患者中,非肿块样强化14例(段样强化9例,其内部均表现为轨道样或簇状小环样强化;区域性强化4例;线样强化1例),肿块样强化8例,均有恶性肿瘤征象,如分叶、毛刺、不均匀强化等。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曲线5例、Ⅱ型曲线12例、Ⅲ型曲线5例;早期强化率包括早期缓慢强化2例、早期中度强化8例、早期快速强化12例。早期强化率及病灶大小与组织学核级别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31和0.002;动态增强曲线类型和形态学表现与组织学核级别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4和0.225。结论乳腺DCIS的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结合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可较全面评价DCIS组织学核级别程度,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3.0T MR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浸润性导管癌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69病灶)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均采用3.0T MRI行平扫、动态增强及DWI序列扫描,分析病灶的MRI影像学特征,包括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特征、时间-信号曲线(TIC)及ADC值。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比较浸润性导管癌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同时采用成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3型曲线间ADC值有无差异。结果 65例(69例病灶)浸润性导管癌表现为肿块型[58.0%(40/69)]或非肿块型[42.0%(29/69)],边缘不规则,T1WI呈等[36.2%(25/69)]或低信号[63.8%(44/69)],T2WI呈稍高[27.5%(19/69)]或高信号[72.5%(50/69)],DWI呈稍高[49.3%(34/69)]或高信号[50.7%(35/69)],增强扫描肿块型呈早期不均匀强化,内部间隔强化,非肿块型以导管样及簇集状强化为主,TIC以Ⅱ型[56.5%(39/69)]、Ⅲ型[37.7%(26/69)]曲线为主,ADC平均值(0.93±0.21)×10^-3mm^2/s,尚不能认为3型曲线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182,P=0.834〉0.05)。结论应用3.0T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序列,能较好的显示病变形态及强化方式,结合形态学表现、血流动力学及功能学特征,有助于对浸润性导管癌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MRI表现,分析其功能MRI参数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4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52例ILC(ILC组)、132例浸润性导管癌(IDC组),术前均接受乳腺MR检查。对比分析2组MRI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及ADC值差异,探讨ILC组功能学参数值与Ki-67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与IDC组比较,ILC组Ki-67指数降低(t=-3.50,P<0.01),更易出现非肿块样强化(χ2=48.74,P<0.01),ADC值及达峰时间(TTP)值均升高(t=2.48、2.98,P均<0.05)。ILC组Ki-67指数与ADC值呈负相关(r=-0.67,P<0.01),与早期强化率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 乳腺ILC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术前诊断ILC及评估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乳腺叶状肿瘤(PTs)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PTs MRI表现,包括形态学、平扫信号强度、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采用配对设计资料£检验比较PTs和正常乳腺组织ADC值的差异.结果 10例乳腺PTs术后病理诊断良性6例,交界性3例,恶性1例.MRI上6例表现为分叶状,4例为椭圆形;7例边界清晰,3例欠清;10例PTsMRI平扫T1WI均呈较低信号;T2WI脂肪抑制或STIR呈较高信号,其中2例肿瘤内见低信号分隔,2例见不规则囊性极高信号影;PTs于动态增强初始期呈快速强化,初始期后TIC 2例呈Ⅰ型,8例呈Ⅱ型;9例行DWI检查,肿瘤均表现为高信号,平均ADC值为(1.32±0.18)×10-3 mm3/s;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90±0.21)×10-3 mm3/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P<0.05).结论 乳腺PTs的MRI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但这些表现为非特征性,确诊仍需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5例乳腺黏液癌MRI与免疫组化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黏液癌,分析对照MRI表现及免疫组化指标。结果单纯型22例,混合型13例。MRI上表现为肿块22例,非肿块6例,结节状7例;平扫T_1WI低信号24例,等信号9例,混杂高信号2例;T_2WI抑脂高信号15例,稍高混杂信号20例;动态增强早期呈典型环形强化11例;时间信号曲线呈流入型9例,流出型强化9例,平台型强化17例;全部病灶ER、PR、HER-2、Ki-67阳性率分别为91.43%(32/35),68.57%(24/35),28.57%(10/35),62.86%(22/35)。单纯型具有较高的ER、PR阳性率,混合型具有较高的Ki-67、HER-2阳性率;ER、PR与强化形态相关,HER-2与最大径及形状相关,Ki-67与TIC曲线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乳腺黏液癌的MRI表现与免疫组化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及联系。  相似文献   

12.
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与C-erbB-2、p5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肿块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癌基因C-erbB-2、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超声造影资料,术后对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学方法测定C-erbB-2、p53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超声造影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乳腺癌患者肿块C-erbB-2、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1%(23/51)和41.2%(21/51).②51例乳腺癌患者肿块的增强模式均以向心性、快速增强、高增强为主,与C-erbB-2及p53表达无关.③C-erbB-2、p53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均出现灌注不均匀的几率增加,两者间有关联(P<0.05),且C-erbB-2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出现灌注缺损的几率增加,与阴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erbB-2、p53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肿块出现放射状或穿支血管的几率增加,两者间有关联(P<0.05),尤其以后者较为显著(P<0.01).结论 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与C-erbB-2、p53阳性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曲线类型与早期强化率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乳腺病变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观察分析病变增强后血流动力学特点,包括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及96s、144S早期强化率。结果对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的灵敏度为0.842,特异度为0.762,AUC值(ROC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083;96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526,特异度为0.857,舯C值为0.7193;144S早期强化率(%)的灵敏度为0.737,特异度为0.857,AUC值为0.8534。结论在诊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方面,96S、144s早期强化率与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三者相比:96S、144S早期强化率的特异度较高;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的灵敏度较高;144S早期强化率的AUC最大,即144S早期强化率的诊断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表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28例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前行MR扫描,根据MRI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描述乳腺癌的MR表现。术后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ER、PR、Her-2、Ki67的表达情况,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和二元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分析其与MRI表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分叶征和Ki67表达呈负相关(P=0.014);环形强化和ER、PR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02,P=0.016);Ⅲ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和Ki67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2)。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表现参数与生物学预后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MR表现对病灶的生物学行为和患者预后进行评估。肿瘤环形强化和Ⅲ型曲线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雌、孕激素受体 (ER、PR)与C -erbB -2癌基因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 ,对 15 8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了ER、PR和C -erbB -2检测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R、PR和C -erbB -2的表达率分别为 6 8 4 %、6 2 0 %、5 4 4 %。ER的表达与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 P <0 0 1) ;C -erbB -2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P <0 0 5 ) ,与ER、PR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C -erbB -2表达阴性及ER、PR表达阳性 4年无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较高。结论 :ER、PR的测定有利于选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C -erbB -2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C -erbB -2阴性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乳腺癌患者10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ER、PR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8.1%、49.5%、59.0%。ER表达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5),ER、PR表达一致率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5)。E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肿瘤大小、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癌旁组织病理学形态无关。PR表达及ER不同阳性强度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ER、PR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R、PR对评估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