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观察手转胎头纠正枕位异常的效果,探讨施术时机、手法、注意事项。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枕位异常者43例,采用手转胎头方法纠正。并设50例为对照组比较。结果手转胎头组43例成功37例,失败6例,成功率86%。两组结果提示,手转胎头组顺产率明显提高,剖宫产率明显下降,并发症无增加。结论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可有效纠正异常胎位,变难产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分娩,采用手转胎头术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后位1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8例中转位成功117例,失败21例,成功率84.8%,无胎儿头皮损伤及颅内出血;无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阴道手转胎头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无副作用、容易掌握等优点,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朱鸣萍  杨瑾 《新医学》2008,39(5):318-319
目的:探讨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横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5例持续性枕横位产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93例)采用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对照组(112例)则采用徒手旋转胎头,其后,2组均采用Kielland产钳牵引娩出胎儿。比较2种方法的成功率及母体、新生儿损伤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93例均顺利分娩,成功率为100%;对照组100例顺利分娩,成功率为89%,2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母体损伤(包括子宫颈裂伤、阴道壁血肿、会阴切口感染)以及新生儿损伤(头皮血肿、面部皮肤擦伤)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持续性枕横位时用Kielland产钳旋转胎头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产程中使用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方位异常,使难产变为顺产,降低剖宫产率。方法临产后宫口开大6 cm以上,胎膜已破,先露在棘下0.5~2.0 cm,阴道检查确定为枕后位,随机分为两组,A组进行徒手旋转胎头术,根据旋转结果决定分娩方式;B组严密观察产程,在良好的产力下试产2 h,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分娩方式,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结果 A组通过手转胎头有90%以上旋转成功,其剖宫产率为15%。B组仅有20%的枕后位可自然转正,剖宫产率为82%,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新生儿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胎方位异常是降低剖宫产率、促进阴道分娩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妊娠37—42周。先兆临产经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对照组48例。两组均行催产处理,其中观察组加用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胎背为脊前方位的矫正方法;对照组仅进行卧位指导,即让产妇朝向胎背的对侧方向侧卧,比较两组生产结果。结果 观察组有35例经阴道分娩,占83.3%;对照组仅12例经阴道分娩,占25.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30.55,P〈0.01)。结论 活跃期施行徒手矫正持续性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叶秀枝 《护理研究》2010,(2):324-325
[目的]探讨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8cm~10cm时手抱膝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术纠正头位异常的效果。[方法]将140例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8cm~10cm时处于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足月妊娠健康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实施阴道内徒手旋转胎头术,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膀胱截石位),观察组采用手抱膝位(双腿屈曲,双手抱膝,双腿靠近腹壁并外展),观察两组自然分娩率及其新生儿出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转胎头成功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第一产程活跃期宫口开大8cm~10cm时手抱膝位配合徒手旋转胎头术可以提高旋转成功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且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娩活跃期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产程进入活跃期110例,经加强产力,改变母体体位等处理,胎方位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阻滞的持续枕后位、枕横位,施行经阴道徒手旋转儿头,辅以经孕妇腹部推儿背为脊前方位联合手法。结果:徒手纠正胎头位置异常成功98例,失败12例,其中持续性枕后住11例,直后位1例,总成功率为89.09%。结论:本法可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住为枕前位,改善胎头俯屈,降低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崔郁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8):3463-3464
胎头位置异常是引起难产的首要原因,尤其是枕后位与枕横位在头位难产中占首位[1],国内报道其发生率为9.6%,与国外报道10%的发生率相近[2],因此如何矫正枕位是预防头位难产的关键,从而降低剖宫产率和产科并发症,提高围产医学质量,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确保母婴安全[3].  相似文献   

9.
头先露不能以枕前位分娩者,称为胎头位置异常,而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头位难产发生率最高的胎头位置异常.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时的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是目前降低围产期母婴发病率的关键.现对142例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对胎儿枕后位的矫正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分娩的90例枕后位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徒手旋转胎头来纠正枕后位,观察组在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枕后位。评价两组产程情况以及产妇与围生儿不良情况。[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与总产程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为11.11%、0.00%、2.22%,低于对照组的33.33%、13.33%、17.78%(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2.22%、2.22%,低于对照组的20.00%、20.00%(P0.05)。[结论]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可以有效矫正胎儿枕后位,保证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11.
44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手法旋转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手法旋转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效果,对我院1999年1月至12月44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采取手法旋转。结果显示;44例中转至枕前位43例,失败1例,成功率为97.72%。说明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适时采用手法旋转,不仅可以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降低剖宫产率,阴道手术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而且操作简单,见效快,成功率高,是处理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4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分娩方式及产程进展及围产儿预后。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479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研究组)和随机抽取同期分娩479例枕前位(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情况、分娩情况及围产儿预后。结果①研究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参研究组产钳助产、剖宫产、静滴催产素,软产道损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研究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研究组宫口扩张延缓、胎头下降延缓、胎头下降停滞、第二产程延长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是常见的头位异常,产程中及早发现,积极处理,部分枕横位及枕后位可机转为枕前位分娩,如处理不当,导致难产、母婴危险性增高,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9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产妇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结果:枕后位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均较枕前位组延长(P<0.01),产程异常发生率、阴道手术产率、剖宫产率及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P<0.05,P<0.01)。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处理不当可使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正确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结合永存动脉干的手术矫治,探讨超声心动图、CT及右心导管技术对永存动脉干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41例超声诊断永存动脉干的患者,其中19例已行CT检查,17例(均完成超声和CT检查)行外科手术治疗,将超声、CT、右心导管及术中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超声可实时显示心内结构畸形,明确绝大多数永存动脉干的诊断及分型,但对于心外血管的走行和空间结构仍然依赖于CT检查,而评价肺动脉高压的程度和性质,评价手术适应症,则需要右心导管术.结论 超声可以及时、准确地诊断永存动脉干,已成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手段.同时仍需结合CT及右心导管检查,合理利用多种影像检查的优劣势,准确诊断,评估手术适应症及预后,为临床提供更为精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永存动脉干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二维(2DE)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I)对永存动脉干(PT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TA患者的二维及多普勒的超声表现,并与右心导管造影结果对照。结果:7例患者经右心导管造影检查均为PTA,其中超声检出6例,1例被误诊为波乐氏四联征(F4)。7例患者均伴有较大的室间隔缺损,1例伴有右位主动脉弓畸形。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是诊断PTA的有效方法,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的优点,胸骨上窝声窗的检测有助于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8.
19.
胸骨上窝切面探查残存左上腔静脉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5例经超声诊断的残存左上腔静脉(PLSVC),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文献中各家均采用左室长轴及四腔心切面间接诊断PLSVC的存在,本文用胸骨上窝、左锁骨上窝切面直接显示了PLSVC,与RSVC对应,略平行于降主动脉,并可测定内径和因流速度,比切面提供了PLSVC的全貌及引流的全过程,有利于心血管内外科的治疗,且准确率高,优于其它切面。这一技术简单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