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镜像疗法最先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镜像疗法的机制包括镜像神经元系统,视觉反馈-运动观察,运动通路易化以及经胼胝体连接、抑制通路等。大多数研究认为脑卒中患者患肢对侧的肢体(健侧)运动引起运动同侧大脑半球皮质激活,锥体束传导特性改变,进而影响受支配肌肉的运动和功能恢复,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缺陷、加强运动功能(如手指运动、腕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2.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作为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治疗技术,最早应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近年在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Ⅱ型的康复中也有应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可改善患者疼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可能与镜像神经元的激活、运动代表区兴奋、视觉反馈及大脑皮质去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正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MN)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它们不仅在个体执行特定动作时放电,在个体观察其他同类执行相同或相似动作时也兴奋,这类神经元能像镜子一样映射出其他个体的动作,因此被命名为镜像神经元~([1])。分布在不同脑区的镜像神经元构成了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s system,MNS)。众多研究发现该系统提供了"观察-执行匹配机制~([2])",该机制在动作理解、动作模仿、运动想象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系统评价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的作用。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Open Gray、CBM、CNKI、Google Scholar、VIP、WanFang Data中关于镜像治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15年12月。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2个RCT,共8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评分表、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上肢Brunnstrom分期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分别为5.39、3.98、0.72,95%CI分别为(2.63,8.14)、(2.64,5.31)、(0.42,1.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6.11,95%CI(2.31,9.92),P=0.002],镜像疗法组脑卒中患者VAS评分与无镜像视觉反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MD)=-1.09,95%CI(-1.94,-0.24),P=0.01]。 结论 镜像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且在脑卒中的早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对于疗效的远期持续性尚不明确,仍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RCT,以求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镜像神经元系统提供了一种动作观察-执行匹配机制,在动作观察、动作模仿、运动想象及运动学习等神经生理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虚拟现实疗法及脑-机接口技术等的重要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镜像神经元是二十世纪末期神经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在神经康复中已经被用于认知障碍、言语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尤其在运动功能康复中,近年来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产生许多新的康复治疗方法,如动作观察疗法、运动想象疗法、镜像疗法、脑机接口技术等,尤其是动作观察疗法在运动功能康复中具有重要的潜力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将依据文献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镜像视觉反馈(mirror visual feedback,MVF)是镜像神经元理论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联系视觉与运动属性的一类特殊神经元,是20世纪90年代初Rizzolatti等[1]在猴子身上发现的。在试验中,他们观察到猴子执行某一动作时,前运动皮质中有特定的神经元放电,而同时,当这一动作被呈现于猴子视野中时,该特定的神经元同样也会放电,他们将这些像镜子一样映射其他人动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镜像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ISI Web of Knowledge、OVI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镜像疗法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2年4月。由2名独立的研究人员依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方法,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合并分析。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1软件和GRADEprofiler 3.6软件。 结果共纳入9个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上肢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46,95%CI(-11.61,10.69)];镜像疗法训练6周后,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73,95%CI(-5.02,6.47)];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0.61(0.15,1.07),0.92(0.09,1.7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痉挛评价量表(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26,95%CI(-0.55,0.22)],但随访6个月时,脑卒中患者的MAS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30,95%CI(-0.56,-0.04)];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及随访6月时,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独立评定(FIM)自我照顾部分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分别为4.81(2.74,6.87),8.67(3.50,13.83)];镜像疗法训练4周后,脑卒中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与无视觉反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29,95%CI(-6.60,-1.98)]。依据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结局指标治疗4周后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的质量属于中等质量,随访6个月时的Brunnstrom手功能评分及MAS评分的质量属于低质量,治疗4周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FIM评分和治疗4后的MBI评分的质量属于极低质量。 结论现有资料显示,镜像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纳入研究量少,文献质量不高,且研究对象样本量小,功能评估方法差异大及结局指标评估时间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故仍需开展大样本量、多中心、实验设计更完善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开发的康复技术,近年用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Ⅰ型的康复,研究显示可改善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可能与提高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脑功能重组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动作观察疗法,每天治疗2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共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另外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观看相同动作视频时进行功能磁共振(fMRI)检查,观察、对比2组患者相应脑功能区激活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FMA评分[(49.88±4.62)分]及MBI评分[(72.19±9.6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MRI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观看动作视频时其大脑初级运动区(M1)、运动前区(PMC)及辅助运动区(SMA)激活体素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M1、PMC及SMA区激活体素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动作观察疗法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重组,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