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目的:以临界关闭压无创测定健康志愿者的脑血流调节下限,探讨CO2变化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进行。同步监测79名正常健康志愿者(均同意参加实验)在正常呼吸、屏气和过度换气时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桡动脉血压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并离线计算临界关闭压和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9名被试者全部进人结果分析。①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屏气时明显高于正常呼吸时[(69.4&;#177;15.0),(58.4&;#177;10.4)mmHg,P〈005],过度换气时明显下降[(44.0&;#177;10.8)mmHg,P〈0.05]。②临界关闭压:屏气时较正常呼吸时显著下降[(27.7&;#177;17.2),(31.2&;#177;12.5)mmHg,P〈0.05],过度换气时明显升高[(39.0&;#177;11.8)mmHg,P〈0.05]。③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过度换气时较正常呼吸明显下降[(32.0&;#177;6.4),(46.2&;#177;5.4)mmHg,P〈005]。④相关性分析:三种情况下的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均与临界关闭压负相关(r=-0.4189,-0.4870,-0.4661,P〈0.05),屏气和过度换气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也与临界关闭压的变化率呈负相关(r=-0.6105,-0.5551,P〈0.05),且低CO2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变化率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CO2分压的变化率呈“S”型曲线关系。结论:屏气CO2上升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上移,过度换气CO2下降时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下移,其机制和脑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对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8在广东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将14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电针组和模型组,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1d,7d.14d大鼠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40只SD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26只,假手术组18只,电针组54只和模型组54只。①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小于模型组(1.44&;#177;0.62,1.87&;#177;0.73;0.60&;#177;0.50,0.97&;#177;0.50,P〈0.05),再灌注14d电针组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0.20&;#177;0.41.0.27&;#177;0.46,P〉0.05)。②脑缺血再灌注1,7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80.72&;#177;1.37)%,(83.63&;#177;1.33)%,(77.58&;#177;1.30)%;(79.43&;#177;1.25)%,(81.65&;#177;1.65)%,(77.58&;#177;1.30)%,P〈0.001],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比电针组升高更明显(P〈0.001);再灌注14d后,电针组和模型组大鼠脑含水量下降[(78.66&;#177;1.30)%,(78.86&;#177;1.10)%],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缺血再灌注1d和7d后,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率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14.34&;#177;1.31)%,(18.84&;#177;1.41)%;(6.07&;#177;1.72)%,(8.86&;#177;1.18)%,P〈0.01]。缺血再灌注14d,电针组与模型组间脑梗死体积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5.77&;#177;1.07)%,(7.04&;#177;1.65)%,P〉0.05]。④再灌注1,7d后,电针组神经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较模型组轻;再灌注14d后,电针组脑细胞的超微结构损害仍比模型组轻。结论: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电针督脉经“大椎”,“百会”二穴可改善其神经行为学表现,减轻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范围,减轻脑细胞超微结构损害。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来提出的临界关闭压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脑循环的有效下游压,可客观反映动态调节的脑血管紧张度,即血管平滑肌收缩舒张的功能状态.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动态评价高血压对脑微动脉平滑肌收缩功能的损伤及其与病理形态改变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 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2-07/2003-08在中山大学生理科学实验室进行.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每组80只.方法高血压组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成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对照组除不上银夹外,其余处理同高血压组.两组动物在术后的第2,4,6,8,10,12,14及16周8个时间点各随机选取10只进行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的测定.测定完毕后在麻醉状态下取大鼠额顶叶脑组织,制成切片,定量分析脑微动脉的形态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动脉血压、临界关闭压.②两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脑微动脉形态参数.结果16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血压组平均动脉压于术后第6周起明显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大鼠术后脑血管临界关闭压逐步升高,于术后14,16周明显高于对照组[(63.75±7.43),(37.28±3.68)mm Hg;(67.37±15.57),(38.39±7.41)mm Hg,P<0.05].③高血压组大鼠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增加非常明显,于第8周后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④临界关闭压的升高与平均动脉压、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906 93,0.811 36,P均<0.05).并且血压升高的初期和血压较高后临界关闭压变化较明显,于血压上升明显期则改变不显著,呈倒"S"形改变(R2=0.996 2,P<0.05).结论高血压形成后脑微动脉平滑肌的收缩程度随动脉血压的动态升高而加强,血管紧张度相应提高,并且在高血压初期和血压较高后改变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的变化。 方法:实验于2003—05在暨南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完成,取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组)和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对照组)各30只,分别于3月龄,6月龄和12月龄测血压并处死,ABC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实验组使用兔抗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多克隆抗体。阴性对照用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替代-抗体。每只大鼠计数20~30片,取其均数计数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目,代表其密度。 结果:各组大鼠在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3,6,12月龄大鼠血压分别为[(97.5&;#177;12.0)、(107.3&;#177;9.8)、(113.3&;#177;12.8)mmHg(1mmHg=0.133kP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验组3,6,12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逐渐升高,分别为[(116.3&;#177;13.5)、(151.5&;#177;8.3)、(177.0&;#177;9.0)mmH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血压均高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大鼠尾壳核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中等大小,突起较多较长,还可见阳性神经纤维呈网状分布。大鼠尾壳核内的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密度改变:对照组和实验组3月龄无明显变化,实验组6月龄和12月龄明显减少。③对照组3,6和12月龄京都种威斯特大鼠尾壳核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无明显变化[(9.41&;#177;0.77),(8.64&;#177;1.28),(8.51&;#177;0.77)个/mm^2];实验组自发性高血压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与3月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个月(6.59&;#177;0.70),12个月(7.30&;#177;0.96),3个月(8.90&;#177;1.09)个/mm^2, P〈0.05],实验组6,12月龄大鼠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均低于同鼠龄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为模拟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良好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月龄而有不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尾壳核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改变有可能是通过影响血压调节中枢的交感活性而间接调控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压、体质量以及血清内皮素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18只高血压大鼠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经过10周的60min/d的训练,5d/周,与安静组一起测量其血压、体质量;取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①血压:运动前两组大鼠血压无显著差异,经过4,10周运动后运动组大鼠与安静组相比血压明显降低[(174.1&;#177;1.4),(185.0&;#177;1.4)mm Hg;(166.6&;#177;1.1),(193.9&;#177;1.8)mm Hg,P〈0.01]。②体质量:两组动物在生长过程中体质量均逐渐增高,但运动组增长的趋势低于安静组,经10周运动后运动组的体质量明显低于安静组[(344.60&;#177;2.57),(362.00&;#177;5.26)g,P〈0.05]。③内皮素:经过10周的游泳训练后,运动组内皮素明显低于安静组[144.75&;#177;4.45),(68.36&;#177;5.93)ng/L,P〈0.01]。结论:运动对高血压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有抑制作用,且高血压大鼠经过游泳训练后其血内皮素水平下降,而血压也随之下降,提示运动对高血压大鼠的降压部分是通过影响内皮素的产生和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依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异逆转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00—03/2005—04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7例,均未经降压治疗,且不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给予口服依贝沙坦(杭州诺塞菲-圣德拉堡制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观察心室舒张功能各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107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根据治疗前血压昼夜节律和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逆转情况分为杓型组29例、逆转组34例和未逆转组44例。①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心腔内径、室壁厚度和射血分数等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压组(P〈0.05)。治疗后逆转组和未逆转组患者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仍高于逆转组[(135.2&;#177;25.4),(125.1&;#177;29.6)mmHg;(87.4&;#177;36.1),(78.3&;#177;35.2)mmHg,P(0.05],并且血压昼夜节律仍呈非杓型。③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平均组织舒张早、晚期速度比值显著低于杓型组[(5.9&;#177;2.1),(6.0&;#177;2.4),(7.8&;#177;3.1)cm/s;0.68&;#177;0.56,0.67&;#177;0.49,0.95&;#177;0.39,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显著升高(P〈0.05),但未逆转组仍低于逆转组(P〈0.05);治疗前逆转组和未逆转组的平均组织舒张晚期速度明显高于杓型组[(9.5&;#177;2.8),(9.6&;#177;2.7),(8.6&;#177;1.7)cm/s,P〈0.05],治疗后显著降低(P〈0.05),但未逆转组仍高于逆转组[(9.0&;#177;1.8),(8.7&;#177;2.1)cm/s,P〈0.05]。结论:①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与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有关。②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逆转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以显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小脑失联络观象及中药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0-01在苏州大学附属二院种内科实验室进行。取15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川芎嗪组3组,每组5只。①给药:川芎嗪组大鼠在造模前半小时,给予川芎嗪50mg/kg(2.5mlAg)腹腔注射,其他2组不给药。②造模: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大鼠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正常对照组不造模。④小脑脑血流量的测定:采用氢清除法测定,正常对照组测1次,其他2组火鼠冉灌注1,3,6及24h时测定4次:结果:15只大鼠仝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对照组小脑脑血流节:右侧和左侧无显若差异[(1.35&;#177;007),(1.33&;#177;0.06)mL(g&;#183;min),P〉0.05]。②模型组小脑脑血流量:造模后左侧迅速下降(P〈0.01),特别是再灌注后1h,左侧显著低于右侧[(0.88&;#177;0.10),(1.29&;#177;0.03)mL/(g&;#183;min),P〈0.01]。③川芎嗪小脑脑血流量:右侧硅著高于同时段模型组右侧(P〈0.05或0.01),其中再灌注后1h最显著[(1.00&;#177;0.03),(0.88&;#177;0.10)mL/(g&;#183;min).P〈0.05]。结论: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可引起对侧小脑脑血流量序列性变化,川芎嗪可改善远隔区域脑灌注,在改善脑卒中预后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亚低温在脑梗死的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实施体表亚低温是否会影响血压,此影响有利还是有弊,需要进一步研究考证。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血压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其对脑保护功能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材料:实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进行。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0只。 方法:实验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h将动物置于4℃环境中,使肛温控制在(34&;#177;1.0)℃:对照组置于室温(20℃)环境中。所有动物在大脑中动脉阻塞后2h开始再灌注。用监护仪监浏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肛温和血压。24h后麻醉下处死动物,取脑组织作梗死灶总体积测定。 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实验前后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和血压变化。②两组大鼠梗死灶体积。 结果:①两组阻塞后的血压均较阻塞前明显升高[(150&;#177;7.2),(129&;#177;5.7)mmHg;(149&;#177;7.5),(130&;#177;2.2)mmHg,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开始亚低温后,亚低温组的血压明显降低(P〈0.01)。②亚低温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153.17&;#177;26.83)mm^3对(251.45&;#177;36.70)mm^3,P〈0.01]。 结论:亚低温在缩小脑梗死体积的同时,能引起血压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膳食钙对一氧化氮缺乏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及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22/20016—01—13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实验室及形态学实验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区组等分成4组(n=6):①对照组:基础饲料喂养,40mg/(kg&;#183;d)去离子水灌胃,饲养期间饮去离子水。②高钙组:第3周开始给予5.0%的高钙膳食,40mg/(kg&;#183;d)去离子水灌胃,饲养期间饮去离子水。③L-NAME+高钙组:第3周始将40mg/(kg&;#183;d)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溶于去离子水中每天灌胃,第7周停止给予L—NAME,开始给予5.0%的高钙膳食,饲养期间饮去离子水。④L—NAME组:第3周始将40me,/(kg&;#183;d)L—NAME溶于去离子水中灌胃,基础饲料喂养,饮去离子水。每周应用RBP—1型大鼠血压仪测量血压,10周后处死所有大鼠,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的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压:从实验第4周开始L-NAME+高钙组和L-NAM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高钙组(P〈0.01)。从第7周到第10周实验结束时,L-NAME组血压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1)。②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对照组低于高钙组和L-NAME+高钙组[(8.81&;#177;6.63),(14.80&;#177;5.32),(15.26&;#177;3.55)μmol/L,P〈0.05],但高于L-NAME组[(2.89&;#177;1.71)μmol/LP〈0.05];高钙组和L-NAME+高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L-NAME+高钙组则高于L-NAME组(P〈0.05)。③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照组低于高钙组和L-NAME+高钙组[(334.57&;#177;74.35),(436.09&;#177;69.35),(448.76&;#177;45.68)μkat/L,P〈0.05],但高于L-NAME组[(255.88&;#177;35.17)μkat/L,P〈0.05];高钙组和L-NAME+高钙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L-NAME+高钙组则高于L-NAME组(P〈0.05)。结论:①高钙膳食可以降低一氧化氮缺乏型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升高其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②高钙膳食可以增加正常血压大鼠体内一氧化氮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血压正常患者体质量指数、凝血状态等指标,了解两类患者心脑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选择2000—01/20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内分泌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123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502例;糖尿病血压正常组729例。观察所有患者的病程及体质量指数;所有患者均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体外血栓形成试验;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统计冠心病、脑血管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 结果:123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病程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5.76&;#177;0.39,4.57&;#177;0.49),F=28.71,P〈0.05;女:(5.58&;#177;0.69,4.55&;#177;0.31),F=28.71,P〈0.05]。②体质量指数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男:(24.76&;#177;0.46,20.11&;#177;0.76)。F=20.40,P〈0.05;女:(24.03&;#177;0.22,21.23&;#177;1.43),F=20.40,P〈0.05]。③血栓长度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糖尿病血压正常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26.14&;#177;4.54,24.35&;#177;2.69,8.26&;#177;1.56,F=54.81。P〈0.05)。④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及视网膜病变发生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10.96,5.08)%,(12.55,6.45)%,(23.51,14.68)%,χ^2=14.42,13.20,15.05,P〈0.01]。⑤尿白蛋白/肌酐阳性率比较: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明显高于糖尿病血压正常组(25.14%,11.80%,在35.79,P〈0.01)。 结论:与血压正常患者比较,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病程更长,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发生率均显著升高,因此应强化降压治疗,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