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分析失眠者与非失眠者关于睡眠的信念与态度看法的差异,识别失眠者错误的睡眠认知.方法:对35名失眠患者(失眠组)进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评,对39名健康受试者(非失眠组)进行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测评.结果:非失眠组DBAS总分(87.97±7.88)分高于失眠组(85.06±11.19)分,但差异没有显著性(t=-1.419,P>0.05);对量表的5个组成部分进行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其中失眠组在对控制和预测睡眠的能力评价和对失眠后果的估计比非失眠组差:从各个条目的均数来看,失眠组比非失眠组存在更多的错误认知;失眠组DBAS总分与PSQI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组比非失眠组存在更多的错误信念与态度,这些错误的信念与态度主要为对控制和预测睡眠的能力评价和对失眠后果的评估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焦虑症患者对睡眠的认知信念,为认知干预和临床护理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2011年4月-8月,利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对50例焦虑症的失眠患者(研究组),以及50例一般睡眠障碍患者(对照组)进行量表测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各因子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结论焦虑症患者比一般睡眠障碍者存在更多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焦虑症病人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6例焦虑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比较分析两组睡眠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睡眠障碍(0.78±0.34)分、睡眠时间(0.81±0.17)分、睡眠效率(0.92±0.31)分、入睡时间(0.68±0.12)分、PSQI评分(5.18±1.08)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焦虑评分为(30.09±5.7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9±5.99)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焦虑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使患者失眠的现象减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PSQI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互动式音乐治疗对中青年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抑郁程度、睡眠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中青年抑郁症伴失眠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疾病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音乐疗法。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评价2组患者抑郁程度,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2组患者睡眠质量,采用社会功能量表(SFRS)评价2组患者社会功能。结果:观察组HAMD-24评分(16.43±3.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8.65±2.97)分(P<0.05);SRSS评分(23.73±7.2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7.83±6.79)分(P<0.05);社会功能缺陷、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SFRS总分分别为(71.38±11.59)分、(66.38±11.49)分、(68.88±11.5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2.43±10.47)分、(78.05±11.23)分、(80.24±10.91)分(P<0.05)。结论:互动式音乐治疗有助于缓解中青年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抑郁程度,改善睡眠质量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与不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376例抑郁症患者,根据睡眠情况分为伴睡眠障碍组(258例)和不伴睡眠障碍组(118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其执行功能,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其抑郁症状。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伴睡眠障碍组的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概念化水平得分[分别为(2.05±1.91)分、(57.47±17.54)分、(44.05±21.46)分]均低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2.75±1.99)分、(62.42±16.20)分、(49.28±20.90)分],错误应答数和持续性应答数[分别为(68.16±21.34)分、(51.08±30.21)分]均高于不伴睡眠障碍组[分别为(61.81±20.91)分、(44.50±21.01)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不伴睡眠障碍组,受教育年限为主要影响因子,在伴睡眠障碍组,年龄与受教育年限共同影响患者的执行功能,睡眠障碍因子睡眠维持困难也对执行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它与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P=0.041)、与正确应答百分比呈负相关(P=0.045)。结论与不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相比,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年龄、受教育年限、睡眠障碍因子可能是伴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多道睡眠图中睡眠参数改变的生物学特点和可能机制。方法对35例抑郁症伴有失眠患者和40例正常人进行多道睡眠图检查,并进行睡眠参数比较。结果与对照组(12.45±3.17)min比较,抑郁症组睡眠潜伏期(26.84±5.31)min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4.4528,P<0.0001),且抑郁症组的觉醒次数多(P<0.001)、实际睡眠时间少(P<0.05),睡眠效率低(P<0.0001),浅睡(Ⅰ,Ⅱ期睡眠)增多(P<0.001),而深睡(Ⅲ,Ⅳ期睡眠)减少(P<0.0001),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延长、比例增加(P<0.0001),其潜伏期明显减少(P<0.0001)。结论抑郁症伴失眠患者存在诸多多道睡眠图异常,并与症状相一致,提示该失眠的发生机制可能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在社会心理因素方面的区别。方法按CCMD-2-R诊断标准收集50例抑郁症患者和40例焦虑症患者。对所有病例使用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A型行为问卷(TABP)进行调查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及家庭、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问题的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症组在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和主观支持分均显著低于焦虑症组(P<0.05,或P<0.01);焦虑症组的A型行为总分和TH、CH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抑郁症组(P<0.05或P<0.01)。结论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在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体艺术疗法改善青年抑郁症患者抑郁及失眠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2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青年抑郁症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抑郁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团体艺术治疗.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2组患者抑郁程度,比较2组患者睡眠质量优良率.结果:观察组HAMD评分(19.74 ±3.1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56 ±3.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优良率91.11%明显优于对照组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艺术疗法有助于改善青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及失眠症状,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睡眠质量和自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10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1科收治的62例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给予米氮平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于治疗前后,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患者的抑郁程度,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药物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通过计算自杀态度总分(SA)和自杀倾向得分评价药物对患者自杀风险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SA较对照组高,自杀倾向得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可有效改善重症抑郁症伴焦虑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安全性较高,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焦虑症患者对关于睡眠的认知信念,为认知干预和临床护理提供基础信息。 方法 2011年4月-8月,利用睡眠个人信念与态度量表对50例焦虑症的失眠患者(研究组),以及50例一般睡眠患者(对照组)进行量表测评。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各因子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 < 0.01)。 结论 焦虑症患者比一般睡眠障碍者存在更多的错误认知和不合理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失眠症患者睡眠认知状况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认知状况与睡眠质量间的关系。方法 2007年11月至2009年4月,应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检测解放军总医院皮肤科64例失眠患者的睡眠认知状况与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失眠患者的DBAS总分为(67.15±18.04)分,与PSQI成份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的积分之间均有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失眠患者存在严重的睡眠认知问题,且其错误的睡眠认知观念对患者自身的睡眠质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丝丝  潘集阳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348-2351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之间的差异以及此差异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诊断标准,共收录30例以失眠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总分≥17分.对照组共14例,均排除严重躯体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史及家族史.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定主观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PSG)评定客观睡眠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的主客观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及睡眠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抑郁症组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与PSQI及HAMD-17分数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缺乏主观睡眠满足感,存在夸大主观失眠严重程度的倾向,其主客观睡眠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此差异与HAMD-17睡眠障碍因子分存在相关性,提示抑郁症状在抑郁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钟小芬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552-1553
目的:验证高压氧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安眠调节作用。方法:应用高压氧治疗和常规治疗对98例单相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伴有明显失眠者(汉密尔抑郁量表得分≥16分)作疗效对比,高压氧组:心理治疗加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运用认知疗法和心理分析,口服舒乐安定,中药等对症治疗。每组均完成4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睡眠时间、早醒延迟时间、夜间觉醒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氧能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失眠人群睡眠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亚健康失眠人群的睡眠结构特征表现及其与失眠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微动敏感床垫睡眠监测系统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分别检测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情况和PSQI总分值.结果 46例亚健康失眠者的睡眠结构表现为睡眠总时间不足(26.1%)、浅睡期增多(100%)、深睡期减少(87.0%)、快速眼动期不够(60.9%)、入睡潜伏期过长(65.2%)、觉醒次数过多(47.8%)、觉醒时间过长(43.5%).46例亚健康失眠者的PSQI总分均≥7分.其中以12~16分的中度失眠为主(73.9%).PSQI与睡眠结构的各组成部分之间均不具备显著线性相关性(P0.05).结论 亚健康失眠者睡眠特征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表浅、易醒等,但其失眠的睡眠结构特征表现与失眠程度之间无明显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睡眠质量与睡眠信念、态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睡眠信念态度量表(DBAS-16)对100例COPD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COPD病人的睡眠质量较健康人群差,对睡眠不现实的期望和夸大失眠的不良后果是其主要的错误睡眠认知。[结论]不良的睡眠认知严重危害COPD病人的睡眠质量,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病人错误的睡眠认知,借助认知疗法帮助病人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皮质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CD4+水平与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古北分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就诊的慢性失眠患者49例作为慢性失眠组,同时选取本院体检健康的无失眠症状的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血清皮质醇、BNDF、CD4+水平;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九盒迷宫试验检测评估受试者的情绪、睡眠质量、认知和记忆功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皮质醇、BNDF、CD4+水平与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慢性失眠组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和HAMD-17、HAMD-14、PSQI评分为(451.78±82.65)μg/L、(8.04±3.27)分、(9.16±4.15)分、(13.76±2.1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21.19±71.38)μg/L、(3.27±1.35)分、(2.47±1.61)分、(3.46±1.02)分],血清BNDF和CD4+水平为(19.96±6.21)ng/mL、(24.73±6.47)%,明显低于对照组[(48.29±12.65)ng/mL、(39.19±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失眠组患者的MoCA-C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慢性失眠组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和注意力分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WM、SWM和ORcM错误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皮质醇与PSQI、SWM呈正相关(P<0.05),与MoCA-C呈负相关(P<0.05);慢性失眠患者血清中BNDF、CD4+与PSQI、SWM呈负相关(P<0.05),血清中BNDF、CD4+与MoCA-C呈正相关(P<0.05),CD4+与ORcM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失眠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BNDF和CD4+水平显著降低,与睡眠质量和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焦虑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8年5 月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睡眠障碍科焦虑症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织除了常规护理外,同时给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组间的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护理总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入睡时间(5.26 ±2.01)min短于对照组(8.64 ± 2.06)min,但观察组的睡眠总时长(7.69 ±1.21)h更长于对照组(5.21 ±1.36)h,且观察组的睡眠质量评分(4.36 ±0.36)分、生命质量评分(81.03 ±5.62)分、护理总满意率(96.00%)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生命质量评分分别:70.64 ±5.21 分、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差异性明显.结论:对焦虑症患者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长,能够提高其生命质量,且患者易于接受该种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验证曲唑酮对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安眠作用。方法35例单相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伴有明显失眠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得分≥24分完成4周治疗。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总睡眠时间、早醒延迟时间、夜间觉醒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HAMD睡眠因子分两组治疗前后明显改善(P<0.05或P<0.01)。曲唑酮能显著改善深度睡眠。除口干、便秘发生频率较高外(P<0.05),曲唑酮其它副作用发生频率不高于舒乐安定。结论曲唑酮的安眠作用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强迫症伴失眠患者强迫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淄博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强迫症伴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病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干预8周后,采用耶鲁-布朗OCD量表(Y-BOCS)测评2组患者强迫状态,采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价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Y-BOCS评分(15.28±6.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7.41)分(P 0.05);观察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1.36±0.29)分、(1.34±0.27)分、(0.87±0.27)分、(0.63±0.21)分、(0.11±0.06)分、(1.29±0.3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57±0.31)分、(1.59±0.29)分、(1.13±0.29)分、(0.87±0.14)、(0.23±0.10)分、(1.55±0.25)分(P 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强迫症伴失眠患者的强迫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失眠症患者的思维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失眠症患者的认知行为特征和其症状的产生及发展的关系,分析慢性失眠症患者的思维特点。方法:随机抽取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睡眠障碍门诊2004-01/07失眠症患者90例和配对睡眠正常者90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关于睡眠的非功能性的信念和态度量表修订版问卷以及思维控制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包括7个因子,每个因子按0~3等级记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关于睡眠的非功能性的信念和态度量表修订版由10个条目组成,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关于睡眠的非功能性的信念和态度越多。思维控制问卷由30个条目组成,包括6个纬度:认知转移、行为转移、社会支持、担心、惩罚和再评价,每个纬度的得分越高表示使用此种思维控制的方式越多。结果:发放问卷180份,回收完整问卷158份,有效率87.8%。最终病例组和对照组各79人,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失眠症患者关于失眠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和对于睡眠的控制的非功能性的态度和信念得分均高于对照组(19.48±2.90,14.14±5.87;11.06±1.79,8.11±2.74;7.82±1.44,5.01±2.07;t=9.86,7.25,8.01,P<0.01)。②慢性失眠症患者使用担心和惩罚的思维控制方式得分高于睡眠正常组(10.7±2.6,8.5±2.9;11.6±2.8,9.0±3.1;t=5.08,5.43,P<0.01)。③关于睡眠的非功能性的信念和态度与担心和惩罚的思维控制方式呈正相关(r=0.41,0.24,P<0.01)。结论:对于失眠症患者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时,要注意纠正失眠症患者关于睡眠的非功能性的信念和态度,并指导失眠症患者学习有效的思维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