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活血补髓汤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综合疗效的影响。方法分层抽样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10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髓芯减压术治疗,研究组在髓芯减压术同时应用活血补髓汤。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GP、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TC水平、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应用活血补髓汤可改善骨代谢、脂代谢及血液流变学,获得较好综合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研讨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状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9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依据其诊断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CT检查,研究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关节积液检出状况和股骨头坏死检出率。结果研究组确诊率80%高于对照组52.50%,漏诊率20%低于对照组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关节积液检出率6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应用价值高于CT诊断,检查的安全性和检出率相对更高,建议临床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清尿酸、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及骨膜蛋白(Periostin)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该院就诊且确诊的10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哮喘组)和11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尿酸、Eotaxin、Periostin水平,各组间进行比较,同时测量哮喘组患儿肺功能,并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儿童血清尿酸、Eotaxin及Periostin水平均低于哮喘组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持续期,且慢性持续期低于急性发作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血清尿酸、Periostin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慢性持续期血清Eotaxin水平与血清尿酸、Periostin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急性发作期血清中尿酸、Eotaxin、Periostin水平与第1s用力呼气量(PEV1)、呼气流量峰值(PEF)呈负相关(均P<0.05);慢性持续期血清中尿酸、Eotaxin、Periostin水平与PEV1呈负相关(均P<0.05);慢性持续期血清中尿酸、Periostin水平与PEF呈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患儿血清中尿酸、Eotaxin、Periostin水平增高,且急性发作期高于慢性持续期,尿酸、Eotaxin、Periostin水平与肺功能水平呈负相关,可为评价支气管哮喘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104U,罂粟硷30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细胞水平研究发现,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股骨近端成骨细胞增殖能力降低,股骨头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因此,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应在改善血供的同时,还应在坏死区局部补充具有成骨能力的种子细胞。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脉灌注联合局部穿刺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2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至股骨头供养动脉,灌注脲激酶30×104U,罂粟硷30mg;然后经旋股内动脉灌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经皮穿刺股骨头坏死区多点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量为2×107~2×108个。同期对照组34例股骨头缺血死患者,单纯采用动脉溶栓介入治疗进行比较。两组间隔2,4周再进行第2,3次介入治疗,3次为1个疗程。结果与结论:研究组32例患者,股骨头、颈区域狭窄闭塞血管再通,股骨头血管染色区域明显增大,坏死区域逐渐缩小29例;治疗后研究组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有效率为93.8%、临床治愈率为84.4%,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经动脉溶栓后灌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经皮穿刺局部多点注射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进程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2月老年股骨头坏死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7例,按照建档时间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护理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8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促进老年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且能显著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治疗肝肾两虚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120例采用股骨头坏死愈胶囊口服治疗,对照组110例采用活血健骨片治疗。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2个疗程。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愈胶囊治疗肝肾两虚型股骨头坏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与肢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5例。研究组采用MRI检测,参照组接受CT检测,比较两组诊断结果与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股骨头坏死阳性确诊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1期检出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在2、3、4期检出率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肢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可促进患者恢关节功能恢复提供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5):908-909
研究对象为2013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106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按入院时间以随机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研究组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与恢复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复查,研究组治疗总优良率为88.68%,高于对照组的66.04%(P0.05);术后1年回访,对照组患者恢复率为77.36%,低于研究组的92.45%(P0.05)。临床采用关节置换术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术后恢复效较佳,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疗法,研究组采用中医结合治疗(用大粗隆下钻孔减压、中药内服和外用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25例,好转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3.81%;研究组显效34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到92.86%。研究组在显效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可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磁共振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参数[坐骨股骨间隙(IFS)、股方肌间隙(QFS)]联合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67例(81髋),根据股骨头塌陷情况(X线摄片)分为非塌陷组38例(47髋)和塌陷组29例(34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IFS、QFS及各象限和总坏死体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ROC评估IFS、QFS和总坏死体积百分比联合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价值。  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病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水肿、ARCO分期、坏死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塌陷组比较,塌陷组IFS、QFS及各象限和总坏死体积增大(P<0.05),象限PIM坏死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RCO分期Ⅱ期、坏死形态周围型、骨髓水肿、IFS、QFS、总坏死体积百分比为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危险因素(P<0.05)。Spearman检验结果提示,IFS、QFS、总坏死体积百分比均与股骨头坏死塌陷呈正相关关系(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IFS、QFS和总坏死体积百分比联合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能(AUC=0.832)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时,其预测敏感度、特异性依次为73.52%、87.22%,临界点依次为16.98 mm、14.65 mm、11.12%。  结论  磁共振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参数IFS、QFS联合总坏死体积百分比预测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能较高,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可预防和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但其作用机制尚未阐明。肝素在体内与乙酰肝素酶呈动态平衡状态,可抑制其表达水平。目的:观察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股骨头坏死骨内及外周血液中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乙酰肝素酶在股骨头坏死中的病理生理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特发性股骨头坏死患者36例为实验组,按照国际骨循环研究会(ARCO)分期Ⅰ-Ⅳ期分为4组,每组9例;选取新鲜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9例做对照组;治疗前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含量;治疗中取ARCO Ⅱ-Ⅳ组股骨头内坏死骨组织,行Western Blot蛋白定量,行病理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与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血浆中的乙酰肝素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表达含量较对照组增加,随在病程进展而呈弧形改变,其中 ARCO Ⅲ期含量最高,Ⅳ期含量稍显下降,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坏死股骨头局部的乙酰肝素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强,在ARCO Ⅲ期含量最高,Ⅱ、Ⅳ期中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乙酰肝素酶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在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随着坏死程度的发展表达逐渐增高,在股骨头坏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越    杨祥雷  王辉  李会杰 《中国临床康复》2013,(23):4363-4370
背景:目前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方法有多种,提倡早期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观察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2年3月采用头颈开窗减压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单髋6例,双髋15例;年龄22-50岁,平均33:6岁;病史8个月-3年,平均1.4年;按ARCO分期标准,Ⅰ期7髋,Ⅱ期29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X射线及CT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1例(36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其中29髋疼痛消失,活动自如,X射线、CT显示股骨头密度、骨小梁结构、髋关节间隙比治疗前明显改善,疗效为优;6髋病情缓解,疗效为良;1髋病情加重,疗效为差,治疗总优良率为97%(35/36)。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0.9+5.6)分增至治疗后平均(90.5±5.1)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头颈开窗减压病灶清除自体髂骨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若要取得完美的治疗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MR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股骨头坏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MR DWI在股骨头坏死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应用MR SE-EPI-DWI序列对34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0个髋关节[根据Steinberg分期分为I~Ⅱ期(第1组)、Ⅲ~Ⅳ期(第2组)、Ⅴ~Ⅵ期(第3组)]及90名健康志愿者共180个髋关节进行图像采集,b值分别选取300、500、700s/mm2。应用Functool软件进行分析,得到ADC图。选取ROI为100mm2,测量双侧股骨头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值为300、500、700s/mm2时,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的ADC均值分别为(13.00±2.54)×10-4 mm2/s、(10.73±3.10)×10-4 mm2/s、(8.77±1.55)×10-4 mm2/s,正常股骨头的ADC均值分别为(3.63±1.34)×10-4 mm2/s、(1.87±0.76)×10-4 mm2/s、(1.49±0.53)×10-4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1组股骨头坏死区ADC值最小,第2组ADC值最大,而第3组ADC值又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 DWI可以清晰显示股骨头坏死的病变区域,ADC值对于区分正常及病变区域、指导股骨头坏死分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别阻断股骨头主要供血血管 ,观测股骨头血流动态改变、血管再生及病理改变 ,为临床选择不同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参考。方法 将实验兔旋股内、外侧动脉 ,根据不同组别分别结扎。于术后不同时间应用SPECT检测患侧头与健侧头、患侧头与干放射性计数比 ,半定量动态检测股骨头血流量及代谢的改变 ;拍X线平片 ,对股骨头墨汁染色切片 ,硬组织切片及荧光染色切片进行观察 ,并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 ,评价预后。结果 结扎旋股内、外侧动脉组及结扎旋股内侧动脉组的头 /头比及头 /干比明显下降 ,X平片示股骨头密度增高 ,切片荧光反映明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骨小梁结构紊乱 ,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扎旋股外侧动脉组的头 /头比及头 /干比轻度下降 ,比值增高不显著 ,X线平片示股骨头无改变 ,切片荧光反映不明显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显示骨小梁形态无明显变化 ,与前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墨汁染色切片示三组股骨头均有密集的血管 ,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及其分支为股骨头主要供血动脉 ;当股骨头血供受损严重 [(头 /头比 <0 7,(参考头 /干比 <1 8) ],并呈持续高代谢反应时 ,骨小梁承受应力能力差 ,后期出现塌陷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孙相祥  马建兵  李辉  段虹昊 《医学临床研究》2013,(10):1990-1991,1994
【目的】探讨血管中循环内皮细胞(CECs)、内皮祖细胞(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坏死组(A组),15例股骨颈骨折术后未出现股骨头坏死者为无坏死组(B组),健康体检者15例为健康组(C组)。所有受试者取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中CECs、EPCs水平。【结果】A组与C组比较CECs水平明显升高(P〈0.05),EPCs水平明显降低(P〈0.05),其中A组0期、Ⅱ期、Ⅲ期与Ⅳ期患者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B组CECs、EPCs水平与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E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7,P〈0.05),EPCs水平变化与股骨头坏死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P〈0.05)。【结论】血管中CECs、EPCs在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Periostin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及其与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将冠心病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心力衰竭分成冠心病组(54例)与心力衰竭组(46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并分析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与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和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白细胞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高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和心力衰竭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组LVEF、IL-10水平均低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与LVEF、IL-10均呈负相关(P<0.05),与LVMI、LVEDV、LVEDD及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t S、Periostin、NT-proBNP水平均存在明显升高,且与心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均存在密切相关性,其可能通过促进IL-1、IL-6及TNF-α的表达,抑制IL-10的表达进而参与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br〉 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