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不同来源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的致病力情况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实验组小鼠分为R组和H组,分别经呼吸道吸入接种分离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的PM菌株(竹鼠寄生株)及广西地区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iosis marneffei,PSM)患者血液的PM菌株(人感染株)活菌悬液,7天后处死并解剖,肉眼观察肺脏感染情况;取左肺下叶组织行真菌培养并比较阳性率差异;取左肺上叶组织行病理切片观察了解其病理改变;取右肺组织匀浆接种PDA平板培养基25℃培养48h后计数菌落,比较二者肺组织菌载量,同时分析安慰剂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R组和H组)感染PM后发病率100%;两种不同来源的PM感染小鼠后肺脏肉眼观察无明显差异;感染不同来源PM的小鼠肺组织菌载量无差异;不同来源PM感染的小鼠肺脏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安慰剂组小鼠有轻微病理改变;空白对照组小鼠无病理改变。结论两种不同来源的PM菌株经呼吸道吸入感染途径均可引起小鼠肺部致病;竹鼠寄生株PM与人感染株PM对小鼠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生化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酵母相生化及药敏特性。方法:14株野生菌株和16株人感染株马尔尼菲青霉菌酵母相分别进行生化和抗真菌药药敏检测,分析其生化反应特点。结果:全部菌株均能同化葡萄糖、海藻糖、赤藓醇、麦芽糖和纤维二糖,均不能利用硝酸盐且尿素酶试验均阴性,野生株和人感染株生化反应总体无差异(P>0.05)。抗真菌药的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和两性霉素B。人感染株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低于野生株(t=191.5,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和人感染株生化表型基本相同;在临床治疗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时,应根据抗真菌药敏测试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3.
广西银星竹鼠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动物与人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 收集 16只广西银星竹鼠进行真菌学研究。结果 从 15只竹鼠体内分离出与人类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病原菌一致的马尔尼菲青霉菌 ,阳性率达 93 .2 %。结论 野生竹鼠自然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 ,但无病态 ,其可能为该菌的贮存宿主。其分泌排泄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致人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 ,在免疫功能低下时而致病  相似文献   

4.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它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尤其是HIV感染者的严重播散性感染。近年来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已成为东南亚艾滋病患者继结核病和隐球菌病之后第三位最常见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如未能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死亡率高达91.3%。因此,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在原发性小鼠新生隐球菌皮肤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我们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的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新生变种标准野生株B3501与格特变种标准株ATCC32609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平均时间。结果:2种变种的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丘疹、结节、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只在免疫正常小鼠的皮损形成时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新生变种与格特变种的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推测2种变种对原发性皮肤感染的致病力可能无差异,新生变种发病较多可能与其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野生银星竹鼠携带马尔尼菲青霉菌(PM)基因多态性。方法用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法对40株从广西不同地区野生银星竹鼠体内寄生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40只野生银星竹鼠自然携带PM阳性率100%。微卫星标记多态性分析法以高区分度(0.992)把40株PM分为22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型。微卫星引物Ⅰ,Ⅱ,Ⅲ分别检测到13,9和6个等位基因。广西银星竹鼠体内寄生马尔尼菲青霉菌基因型共分为5类;最常见的是3类,共15株(37.5%)。桂中地区以1类为主,10株中占7株(70%);桂北地区以2类为主,9株中占7株(77.8%);桂南地区以3类为主,5株中占4株(80%);而桂西地区9株全部属于3类;4类和5类仅出现在桂东地区,7株中分别为6株和1株(分别占85.7%和14.3%)。结论广西银星竹鼠自然携带之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地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隐球菌多糖荚膜在小鼠原发性皮肤新生隐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笔者建立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模型构建方法,将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与荚膜缺陷株cap64分别皮内接种于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损真菌培养与组织病理检查确证感染。观察2种隐球菌感染的病程,比较皮损形成与消退的时间。结果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皮下接种于BALB/c小鼠后,均可以在免疫抑制与非抑制的BALB/c小鼠皮肤上产生结节、丘疹、溃疡、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皮损可以自愈,真菌培养与病理确证为隐球菌感染。2种菌株感染的病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野生株与荚膜缺陷株新生隐球菌均可以造成BALB/c小鼠相似的皮肤感染。荚膜可能不是小鼠皮肤隐球菌感染的主要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申克孢子丝菌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方法 ①收集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并提取DNA,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扩增。②BALB/c小鼠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观察实验动物发病及病变情况。③发病小鼠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接种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分离株菌悬液后小鼠病变内申克孢子丝菌孢子数量及分布。结果 ①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分离株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带型差异较明显:播散型分离株可见1800bp、850bp、500bp、180bp,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见1400bp、800bp、700bp、500bp,皮肤固定型分离株见2500bp、1400bp、1000bp、700bp。②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菌悬液的BALB/c小鼠比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发病早、病变部位广且死亡率高;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的小鼠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小鼠皮损出现早、病变范围广且严重。③实验BALB/c小鼠病变皮肤及内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注射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明显多于注射皮肤淋巴管型分离株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而后者较注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分离株的小鼠病变内孢子数量多。结论 不同临床型别孢子丝菌病的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差异、致病力与孢子丝菌病不同临床型别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尔尼菲青霉病是由具有双相性的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少见深部真菌病 ,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贫血、咳嗽、体重减轻、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和特征性的皮损 ,以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较少。我们报告 1例以肠道症状为首发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皮肤粘膜疾病的病种分布、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78例艾滋病患者住院期间皮肤粘膜疾病的种类、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艾滋病皮肤粘膜损害复杂,以真菌、病毒感染为主,分别为165例(92.7%)、120例(67.4%),疾病种类依次为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状粘膜白斑、马内青霉病、带状疱疹等23种。有2种以上皮肤粘膜疾病者128例(71.9%)。91.6%的艾滋病患者皮肤粘膜疾病发生于CD4 T淋巴细胞小于200 cells/μL时,其中发生于小于50 cells/μL占74.7%。结论:艾滋病皮肤粘膜损害以真菌、病毒感染为主,皮损的镜检、真菌培养可作为艾滋病皮损常规检查之一,皮肤马内青霉感染是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部分皮肤粘膜病变可作为诊断疾病进入艾滋病期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体外加入氟康唑培养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菌的外分泌蛋白质变化情况。方法11株马尔尼菲青霉菌分别接种于含8μg/mL和不含氟康唑的30mL沙氏液基(SDB)中,25℃培养1周。E-test法测定不同培养液中菌丝对氟康唑的药敏。同时提取培养液中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比较外分泌蛋白质差异。结果含氟康唑SDB中的马尔尼菲青霉菌菌丝悬液均变为玫瑰红色,不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悬液颜色不变红。含氟康唑SDB中菌丝氟康唑MIC值显著增高(P<0.01),而且分泌67.5kDa蛋白质。结论在25℃沙氏液基中,8μg/mL氟康唑可以诱导马尔尼菲青霉菌产红色色素并分泌67.5kDa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林生地霉皮损分离株和血液分离株的致病性。方法制备林生地霉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入不同免疫状态的昆明小鼠体内,观察各组小鼠21天内的平均存活天数和10日内的肾脏组织载菌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林生地霉感染后免疫抑制小鼠从感染后第2天开始出现死亡,而免疫正常小鼠在21天内均无自然死亡。在同一免疫状态下,皮损分离株组和血液分离株组比较,小鼠平均存活天数和肾脏组织载菌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无论是皮损分离株还是血液分离株,免疫抑制小鼠的平均存活天数明显短于免疫正常小鼠(P<0.01),同时免疫抑制小鼠的肾脏组织载菌量亦明显高于免疫正常小鼠(P<0.01)。结论不同来源的林生地霉菌株在相同免疫状态下致病性无显著差异;而不同的免疫状态其致病性不同。  相似文献   

14.
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致病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的致病性。方法 制备申克孢子丝菌野生株的细胞悬液,注入小鼠体内,于接种后第1周开始至第10周,视发病情况每周分批处死、剖检,观察发病情况。结果 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通过不同注射途径进入小鼠体内后均可导致小鼠致病;其产生色素的黑色菌株与不产生色素的白色菌株致病性无差异(P>0.05);腹腔组与尾静脉组比较致病性有差异(P<0.05).结论 申克孢子丝菌的野生株均具有致病性;黑白菌株致病性无显着差异;不同的致病途径致病性不同。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分析广东省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诊断要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1988-2003年发生于广东的15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特点及治疗反应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10例,女5例;发病者没有一定的职业区别,但并发艾滋病患者多为司机和无业人员。13例伴发有各种免疫缺陷的基础病,如艾滋病、结缔组织病、肾移植等。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主要为发热、消瘦、皮疹、呼吸系统症状等。皮损组织切片可见成堆的PAS染色阳性的圆形或腊肠形孢子。15例患者中4例为皮肤限局性感染,11例为系统性感染;9例死亡,5例治愈,1例放弃治疗。分离于不同部位的15株病原菌经形态学、培养的双相性皆证实为马尔尼菲青霉,其中11株经DNA测序也得到进一步证实。结论 广东近年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增多,且伴发艾滋病者增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