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簇发性斯皮茨痣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报告1例簇发性斯皮茨(Spitz)痣(良性幼年黑素瘤)。患儿男,10岁。1年前左耳郭出现1枚小丘疹,曾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将丘疹切除,术后2个月在手术切口周围出现数个丘疹,并逐渐增大,融合成斑片,部分皮损呈乳头瘤样。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Spitz痣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簇发性Spitz痣。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总结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2005年1月至2020年1月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320例Spitz样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20例患者中,男141例,女179例,年龄0 ~ 65(12.5 ± 11.7)岁,病程1个月至30年;其中,Spitz痣307例,不典型Spitz肿瘤(AST)8例,Spitz痣样黑素瘤(SM)5例。皮损多为单发,可见于头面部、躯干和四肢,边界均清楚。307例Spitz痣皮损以黑色(132例,43.0%)和红色(108例,35.1%)为主,多数色素均匀(262例,85.3%)且表面平滑(272例,88.6%)。Spitz痣存在特殊临床亚型,11例 (3.6%)发生在斑痣上,11例 (3.6%)呈簇发性,6例(2.0%)播散性,7例(2.3%)结节性,1例(0.3%)为瘢痕疙瘩样。Spitz痣特征性病理表现包括表皮内痣细胞呈Paget样扩散(123例,40.1%),真表皮交界处出现Kamino小体(74例,24.1%),痣细胞呈水平带状(177例,57.8%)及楔形分布(118例,38.4%),痣细胞巢周围出现裂隙(177例,57.8%),可见生理性核分裂象(117例,38.1%),核染色质均细腻。根据特殊组织病理表现,Spitz痣又分为色素性上皮样Spitz痣(9例,2.9%)、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13例,4.2%)、血管瘤样Spitz痣(8例,2.6%)、疣状Spitz痣(12例,3.9%)、黏液样Spitz痣(10例,3.3%)、晕痣样Spitz痣(4例,1.3%) 等。4例AST皮损为黑色,7例色素均匀,3例皮损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细胞均有轻度至中度的异型性,均可见核分裂象(7例为2 ~ 6个/mm2),5例核染色质粗糙。3例SM皮损呈红色,4例色素不均匀,3例表面粗糙;特征病理表现包括黑素细胞呈Paget样扩散(3例),瘤细胞呈无极性浸润性生长且均未见成熟现象,均有明显异型性,并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象(3例, > 6个/mm2),核染色质均粗糙且核膜明显着色。结论 Spitz样肿瘤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Spitz痣的临床及病理亚型繁多,AST同时具有Spitz痣和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瘤样Spitz痣的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20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9例血管瘤样Spitz痣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结果:9例血管瘤样Spitz痣患者中男5例,女4例。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内上皮样、梭形细胞或两者混合增生,散在或呈小巢状分布在增生的厚壁小血管周围及增粗的胶原纤维间,痣细胞间及血管周围可见较多的肥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增生的细胞均表达S-100蛋白、S-100A6蛋白和Melan-A,血管内皮细胞CD31阳性且平足蛋白(D2-40)阴性。结论:血管瘤样Spitz痣是Spitz痣罕见的组织亚型,其组织病理有一定特征性,应注意与血管肿瘤及退行期的恶性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Spitz痣、非典型Spitz肿瘤和Spitz样黑素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征有重叠, 三者鉴别极具挑战。该文结合Spitz样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 综述其免疫组化特点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方法在本组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Spitz痣又称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cell and epithelioid cell nevus),是一种后天发生的良性黑素细胞增生性疾病,在组织病理上容易与黑素瘤混淆.本病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颜面部和四肢,通常表现为后天发生的单发丘疹.多发性Spitz痣较为罕见,根据其临床皮损形态和分布的不同又分为簇发性Spitz痣和播散性Spitz痣.现将笔者诊断的3例播散性Spitz痣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索性梭形细胞痣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8例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9例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表现为梭形或上皮样痣细胞增生并伴有显著的胶原硬化和均质化,色素性梭形细胞痣表现为真、表皮交界处梭形细胞增生并伴有纤细的色素颗粒沉积.结论:结缔组织增生性Spitz痣和色素性梭形细胞痣是Spitz痣中较少见的特殊类型.其中色素性梭形细胞痣需要与黑素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9岁。右侧颧部丘疹、结节半年,皮损为多发的褐红色丘疹、结节,融合成斑块,呈乳头瘤样。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符合Spitz痣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确诊为多发性簇发性Spitz痣。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泛发型斑点状黑子样痣。患儿男,2岁,就诊时发现双上肢和躯干等部位有巨大的咖啡斑,在其基础上散布多个斑点状黑子样痣和Spitz痣。根据病变的发生过程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斑点状黑了样痣的一个亚型。  相似文献   

9.
正Spitz痣是一种少见的来源于黑素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上大于1cm的儿童Spitz痣更为罕见。"A-T"皮瓣是修复口唇组织缺损的一种常用方法。笔者报告了1例位于口角的儿童巨大Spitz痣,切除后采用A-T皮瓣修复缺损,重建口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患儿男,2岁7月。因发现右侧口角肿块5个月,逐渐增大,于2014年3月25日就诊于我院。就诊前5  相似文献   

10.
斯皮茨(Spitz)痣是一种来源于黑素细胞的后天性良性肿瘤,又称为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痣(spindle cell or epithelioid cellnevus)、良性幼年性黑素瘤.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及四肢.皮损多为单发,但也可多发.多发性皮损临床少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 例多发性簇发型Spitz 痣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组织中弹力纤维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Weigert间二苯酚—碱性品红染色法检测皮肤黑素瘤、色素痣及Spitz痣中弹力纤维的表达。结果 51例色素痣中见弹力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30例Spitz痣中,28例见弹性纤维广泛散布于痣细胞团间,2例弹力纤维减少;53例皮肤黑素瘤中,50例肿瘤团块内弹力纤维基本消失,3例存在少量且散在弹力纤维,弹力纤维在皮肤黑素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色素痣组与Spitz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弹力纤维染色有助于皮肤黑素瘤与色素痣及Spitz痣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mRNA结合蛋白3(IMP3)在良性痣及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恶性黑素瘤进展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IMP3抗体对28例恶性黑素瘤、8例Spitz痣、6例发育不良性痣和25例良性痣患者的标本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8例恶性黑素瘤组织标本中23例IMP3阳性,8例Spitz痣中4例阳性,6例发育不良性痣中2例阳性,25例良性痣均不表达.IMP3在黑素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Spitz痣及发育不良性痣(P<0.05),侵袭性黑素瘤表达明显高于原位黑素瘤(P<0.01).结论 IMP3可能是良性痣发展至恶性黑素瘤的一个生物学标志,在鉴别黑素瘤和良性痣之间存在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患儿,女,1 岁。左眉弓上方内侧结节半个月。皮肤科查体:左眉弓上方内侧有一个半球形的红色结节,大小约 0.8 cm×0.6 cm,表面破溃、浆液性渗出,边界清楚。皮肤镜检查示红色均质背景,周边有黄白色鳞屑,呈现“落日征”。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并角化不全,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局部表皮高度水肿,水疱形成,表面可见浆痂。局部表皮内及真皮全层大量上皮样细胞增生,局部围绕附属器排列,细胞形态尚温和,偶见核裂。免疫组化:HMB-45(部分弱+),Melan-A(-),S-100 (+),Ki-67 (3%+),CD163(-),CD68(-)。诊断:Spitz 痣。完整切除皮损,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4.
【摘要】 Spitz痣的诊断主要依据病理改变。本文作者结合在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的学习体会,详细分析Spitz痣病理结构特征、细胞学特征以及机体对Spitz痣的反应,希望有助于临床医师对Spitz痣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左前臂肿块半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于左前臂伸侧出现鸽蛋大小红色结节,直径约1~2cm,无瘙痒及疼痛。4个多月前,患者在当地医院行切除术,术后未行病理检查。很快于原切除部位再次长出类似肿块,近1个月肿块生长迅速至鸽蛋大小。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皮肤科情况:左前臂伸侧可见一鸽蛋大小的暗红色圆形肿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岁。下颌部皮肤丘疹3个月,渐增多。皮肤镜检查:苍白色及淡红色背景下可见均匀的团块状或点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未见明显角化过度,棘层增生。真表皮交界处见多个痣细胞巢,其大小形态较为一致,与角质形成细胞间有裂隙。痣细胞体积较大,胞质丰富,呈嗜酸性染色,为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未见细胞不典型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诊断:簇发性Spitz痣。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77岁 ,4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足跟处有一约黄豆大小的黑斑 ,抓破后有少许渗液 ,感疼痛 ,被诊断为“老年色素痣” ,经CO2 激光治疗后半年长至约 2cm×2cm大小 ,行病检示表皮突延长 ,基底层黑色素细胞显著增生活跃 ,多呈上皮样和胞浆空泡状的不典型细胞 ,排列杂乱 ,明显异形 ,可见不典型瘤细胞沿基底层向两侧展开 ,有的已突破基底膜 ,诊断为肢端雀斑样痣黑色素瘤。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后 4月左足跟外侧又长出黄豆大黑斑 ,并逐渐扩至母趾甲大小 ,患者即接受化疗 5个月 ,黑斑虽有缩小 ,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却肿至黑桃大小 …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一女婴,出生时右颞侧延及右耳后大片褐色斑,右颊部、右耳前及上方皱褶处散在浅褐色至深褐色皮疹,直径0.5~1cm,群集分布。取4处皮损活检,病理示梭形一上皮样细胞 Spitz 痣,一处伴有混合痣成分。所有标本的表皮与真皮交界  相似文献   

19.
报告5例发生在斑痣上的Spitz痣,其中1例位于下肢,4例位于面部.5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在斑痣上出现的红色或褐色丘疹,组织病理检查均为Spitz痣.  相似文献   

20.
对2011-2017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25例Spitz痣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患者中男11例,女14例,其中﹤10岁患者16例。皮损位于面部12例,下肢5例,上肢4例,躯干3例,头皮1例。皮损主要表现为扁平隆起或半球形,多有色素增加。84%的Spitz痣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16% Spitz痣结构不对称或境界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