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银屑病患者病前心理状态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SCL-90九项因子分为指标,探讨银屑病患者病前主要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以及人格特征、心理社会应激对其严重程度的影响。对97名银屑病患者与71名对照组的研究结果显示:银屑病患者病前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抑郁、焦虑和恐怖情绪,并且主要受到病人人格特征、负性生活事件频数和强度以及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对银屑病发病的心理社会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银屑病患者中瘙痒发生率、瘙痒程度等临床特征及其影响瘙痒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112例银屑病患者,评价其瘙痒特征及影响瘙痒的相关因素。结果 112例银屑病患者中83%存在不同程度瘙痒,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瘙痒与否与年龄、疾病活动度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病程、家族史、吸烟、饮酒及身体质量指数(BMI)无相关性,瘙痒程度与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浸润程度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红斑、鳞屑无相关性。结论大多数银屑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瘙痒症状,年纪越大、皮损越广泛、浸润程度越高以及处在进展期的银屑病患者瘙痒越剧烈。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银屑病患者的瘙痒特征并评价其生活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价银屑病患者的瘙痒特征和生活质量。结果:131例银屑病患者中有89.31%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其中87.18%的患者因瘙痒影响心情,62.39%因瘙痒影响睡眠;相关分析显示,瘙痒强度、频率、持续时间与银屑病严重程度和皮损红斑、浸润、脱屑呈正相关(P0.05)。结论:大多数银屑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方法选择的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治疗银屑病的方法多达数百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如此众多的治疗方法如何作出评价 和选择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我们认为,对于银屑病的治疗应该考虑如下几点。一、银屑病的特点1.病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当前对银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 段。很多实验研究都提出银屑病与体内或皮损中某种物质的增加或减少有关,但重复实验后 其结果往往又不尽相同,其意义更难以确定。因此,针对某一实验结果而设计的治疗方案往 往是不成功的。2.病情轻重差异的显著性:寻常型与特殊类型银屑病病情差异很大,即使在寻常型银屑病…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MicroRNAs(miRNAs)与银屑病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其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包括调控T细胞、细胞因子、固有免疫及调节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分化、皮肤屏障等方面。miRNAs在血清和组织中均可以稳定存在,未来可能成为银屑病诊断、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后反应及预后的新的标志物。本文对miRNAs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脓疱性银屑病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脓疱性银屑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6例脓疱性银屑病患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方法进行诊断和分类,并对其病史资料、临床特征和治疗经过进行分析。结果:该76例脓疱性银屑病在同期就诊的银屑病患者中占8.6%,其中以局限性居多.占71.0%.主要累及掌跖部位;泛发性病例中5种临床亚型均各有2~6例患者,表现为程度不一的红斑、脓疱和鳞屑根据不同的皮疹特点给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长波紫外线(UVA)、维A酸等综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有效率为49.2%结论:脓疱性银屑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在不同患者间差异较大。新的分类方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银屑病是细胞免疫介导性疾病?   总被引:48,自引:10,他引:38  
寻常型银屑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皮肤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令人困惑。过去认为银屑病的特征为角质形成细胞(KC)增殖与分化异常、伴显著的炎症细胞浸润。近年在银屑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上有了显著的突破,现认为银屑病是多基因遗传背景下的T细胞异常的免疫性疾病。几十年来,有关银屑病中KC、T细胞、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形态、功能等方面的探索和争论一直不断推动着实验皮肤病学的发展。这些探索和争论不仅促进人们寻找更有效的抗银屑病药物,而且大量已发表的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银屑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银屑病的心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皮肤科门诊及住院部的银屑病患者,采用一般情况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进行调查。结果银屑病患者述情障碍的发生率为44.4%,高于正常成人(1.8%);银屑病患者TAS总分、因子Ⅰ、因子Ⅱ、因子Ⅲ评分均高于正常人;银屑病患者TAS总分与文化程度、皮损体表面积(BSA)、瘙痒评分、食欲相关,TAS因子Ⅰ、因子Ⅱ与文化程度、BSA、瘙痒评分、食欲相关,TAS因子Ⅲ与年龄、文化程度相关。结论银屑病患者述情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述情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文化程度、BSA、瘙痒评分和食欲。  相似文献   

9.
不同严重程度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探讨不同严重程度银屑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设计生活质量问卷,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社会交往、心理等几个方面,调查504例18岁以上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由医生完成银屑病的严重度评价(PASI积分)。最后用SPS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498例银屑病患者因病情轻重不同,对患者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心理的影响不同。表现为饮食受限占63.3%,睡眠差占40.2%,穿衣受限占59.0%,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及公用设施受影响占26.5%,理发或美容时遭到拒绝占15.1%,患者收入受到影响占31.2%;这些表现在病情严重的患者中更明显。皮损发生在阴股部的患者性生活受到极严重影响。银屑病患者在社交或其他公共场所感到不自在者占58.8%,与人交往的愿望受限占43.3%,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占29%,尽量避免与他人握占占25.8%;随病情加重愈加明显。54.9%的患者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总觉得别人在有意回避自己者占26.6%。64.4%的患者因为自己的银屑病焦虑不安,83.1%的患者经常担心银屑病会复发或加重。15.9%的患者曾有轻生的想法,中重度患者中比例增加。结论: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银屑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和心理的影响较大;应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上治疗银屑病,除皮肤科躯体治疗外,传授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应付疾病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心理治疗,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服转移因子(OTF)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OTF对38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且用分子生物学中原位杂交的实验方法对细胞因子白介素8(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在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中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OTF能明显改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炎症,总有效率为60.52%,相关细胞因子在治疗后皮损中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下调。结论 OTF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与抑制引发银屑病炎症的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红皮病12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红皮病的病因及并发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红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患者中73.3%红皮病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其他致病原因依次为药物过敏、肿瘤,部分原因不明。28.3%并发感染的红皮病患者中,41~60岁组和〉6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高于≤40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白蛋白降低组患者感染率高于血浆白蛋白正常组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红皮病病因多种多样,不能忽视非常见病因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血浆白蛋白的降低,红皮病患者的感染率增加,应注意皮肤护理及早期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classified, in July 2009, exposure to artificial tanning devices (sunbeds) as carcinogenic to humans. This classification was based on evidence from epidemiological and experimental animal studies. The present chapter will review these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s. The summary risk estimates from 27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btained through a meta‐analysis showed an increased risk of melanoma: summary relative risk (SRR) = 1.2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8–1.34]. The risk was higher when exposure took place at younger age (SRR = 1.59; 95% CI 1.36–1.85). The risk was independent of skin sensitivity or population and a dose response was evident. A meta‐analysis of 12 studies was conducted for non‐melanoma skin cancers and showed a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isk for basal cell carcinoma (SRR = 1.29; 95% CI 1.08–1.53) and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RR = 1.67; 95% CI 1.29–2.17). As for melanoma, the risk for other skin cancers increased for first exposures at young ag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hav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the evidence for a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oor tanning and skin cancer and they fit with prior knowledge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UV exposure and skin cancer. Additionally, several case–control studies provided consistent evidence of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use of sunbed and ocular melanoma, also with greater risk for first exposures at younger age. Preventive measures based on information on risk or by requiring parental authorization for young users proved to be inefficient in several studi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strong actions or total ban, such as performed in Iceland, or a total ban of sunbed use, as in Brazil or Australian states, needs to be further assessed.  相似文献   

17.
18.
19.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