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蕈样肉芽肿(MF)是原发于皮肤的低度恶性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早期MF治疗中,光化学疗法、维A酸类、干扰素、白介素2融合蛋白等免疫调节剂对早期蕈样肉芽肿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皮肤T淋巴细胞淋巴瘤。重组α干扰素治疗MF尤其是早期MF的疗效已经得到肯定。对干扰素不敏感,或因经济原因而不能长期应用干扰素的患者,笔者曾用光化学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也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光化学疗法存在潜在的致癌性和不良反应.且易复发。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笔者对部分早期MF患者采用传统的中药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MF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蕈样肉芽肿(MF)是一种较常见的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T-cell lymphoma,CTCL)。蕈样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色素减退性、红皮病型、鱼鳞病型以及多种皮肤表现并存的蕈样肉芽肿。近年来,多种皮损表现的MF报道逐渐增多。我科最近收治1例同时具有紫癜、色素异常、鱼鳞病样皮损等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蕈样肉芽肿属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为3期,即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以往对蕈样肉芽肿病程的评估主要以肿瘤浸润的深度、血清乳酸脱氢酶、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作为指标,并认为蕈样肉芽肿主要是以Th2型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的表达为主。但早期蕈样肉芽肿中的T  相似文献   

5.
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对蕈样肉芽肿皮肤淋巴细胞归巢机制、淋巴细胞凋亡异常以及基因异常的研究,为揭示蕈样肉芽肿发病以及治疗提供了一些新的观点。除传统的光化学疗法、放疗、化疗、体外光化学疗法外,维A酸类、干扰素、白介素2融合蛋白、重组白介素1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等免疫调节剂对早期蕈样肉芽肿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窄波紫外线(NB-UVB)单用及联合干扰素等治疗Ⅰ、Ⅱ期蕈样肉芽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2009年1月—2013年12月诊治并随访的64例经临床和组织病理证实为Ⅰ、Ⅱ期蕈样肉芽肿并接受了NB-UVB,NB-UVB联合干扰素,NB-UVB联合干扰素、甲氨蝶呤(MTX)、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阿维A等方案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64例蕈样肉芽肿(ⅠA期15例,ⅠB期33例,ⅡA期10例,ⅡB期6例),经NB-UVB,NB-UVB联合干扰素,NB-UVB联合干扰素、MTX、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阿维A治疗等方案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18%、86.67%和53.33%。其中ⅠA-ⅡA期中完全缓解(CR)19例(32.76%)、部分缓解(PR)30例(51.72),有效率84.48%。ⅡB期中CR1例(16.67%),PR1例(16.67%),有效率33.33%。结论:NB-UVB及NB-UVB联合干扰素治疗早期MF(ⅠA期、ⅠB-ⅡA期)效果优于ⅡB期,NB-UVB联合干扰素、MTX、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阿维A方案治疗ⅡB期MF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7.
光化学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蕈样肉芽肿3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30例蕈样肉芽肿(MF)患者(大多数属早期病程),用光化学疗法(PUVA)及小剂量α-干扰素进行联合治疗,PUVA的平均治疗剂量为102.8J/cm2,α-干扰素的平均治疗量为6×106U/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6.7%,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证明PUVA联合干扰素治疗MF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炎样蕈样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一种向表皮性低度亚性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除典型表现外,还有少数特殊的临床变异,如肉芽肿性MF,大疱性MF,色素异常性MF,紫癜性MF和持续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炎样蕈样肉芽肿(persistent pigmcnted purpuric dermatitis mycoais fungoides ,PPPD MF)。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PPPD MF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早期MF患者,用NB-UVB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进行治疗,NB-UVB的起始剂量为0.6 J/cm2,每周照射3次,平均治疗剂量为35.7 J/cm2,重组人干扰素α1b的治疗剂量为300万IU,每周注射3次,连用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90%,完全缓解率为50%,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NB-UVB联合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早期MF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蕈样肉芽肿病情进展缓慢,但发生大细胞转化则提示病情恶化,预后较差。蕈样肉芽肿发生大细胞少见,容易误诊。我们报道一例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40岁,因躯干四肢红斑、丘疹伴瘙痒10年,颈后结节5月就诊。患者红斑性皮损显示典型蕈样肉芽肿改变,肿瘤细胞体积较小,表达CD3、CD4,少数细胞表达CD30;而颈后结节性皮损显示有较多的大细胞浸润,可见大细胞亲表皮现象,大细胞阳性表达CD3和CD4,约40%的大细胞表达CD30。结合患者临床病史和组织学改变诊断为蕈样肉芽肿的大细胞转化,给予患者阿维A口服(30 mg/d), 干扰素皮下注射(1周3次,每次2 × 106 IU),浅层X线局部照射等治疗,3周后患者皮损好转,目前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11.
发生于儿童的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临床少见,表现为紫癜和色素减退斑的更为罕见,常易误诊。我们报道一例发生于儿童的MF同时表现为紫癜样和色素减退斑的皮损如下。  相似文献   

12.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以模仿多种皮损,因而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临床遇到的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诊疗经验。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4年收治的7例蕈样肉芽肿(MF)患者临床资料。蕈样肉芽肿患者缺乏特征性表现,较难诊断,7例中6例误诊,组织病理诊断是必须的方法,MF化疗效果较好,5例完全缓解,未出现严重的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蕈样肉芽肿属皮肤T细胞淋巴瘤,临床分为3期,即斑片期、斑块期和肿瘤期。以往对蕈样肉芽肿病程的评估主要以肿瘤浸润的深度、血清乳酸脱氢酶、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sIL - 2R)水平作为指标,并认为蕈样肉芽肿主要是以Th2型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γ的表达为主。但早期蕈样肉芽肿中的T细胞克隆并不表达Th1 /Th2型细胞因子。因此,目前尚不清楚在各期蕈样肉芽肿中是否有Th1 /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作者研究了2 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1 0例,女1 0例)。其中斑片期8例、斑块期7例、肿瘤期5例。对照组为寻常型银屑病1 0例、健康人1 0…  相似文献   

15.
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是最常见的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国际联合会按TNM(肿瘤、淋巴结、转移)将ME分期,甲.期是指临床Ⅰ A、Ⅰ B、ⅡA期(T1/T2)[1],早期MF通常进展缓慢,呈良性表现,可以选择多种治疗方案.早期治疗的原则是阻止疾病发展,一旦疾病局限于皮肤,便可延长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蕈样肉芽肿(MF)属于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其T细胞为亲表皮性辅助T细胞.有报告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能够抑制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故试用该药治疗CTCL.本文报告2例治疗结果.例1. 男,45岁,14年病史,经组织学证实为MFⅢ期.曾用氮芥、电子束、MTX、干扰素和依曲替酯等治疗病情仅能暂时缓解,后用环孢菌素A(12.5mg/kg)静脉注射2周,继以环孢菌素A  相似文献   

17.
蕈样肉芽肿(MF)是最常见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在疾病早期,皮损往往呈多形性,临床与病理变化缺乏特征性,难以与良性炎症性皮肤病鉴别。免疫组化技术对MF的确定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嗜毛囊性蕈样肉芽肿(folliculotropic mycosis fungoides,FMF)是蕈样肉芽肿(mycosis fungoides,MF)的一种独特变异型,临床少见,组织学改变以毛囊为中心的非典型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过去认为FMF预后普遍较经典型MF差,但近年研究发现FMF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根据预后不同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早期病变,以斑片、毛囊性丘疹、痤疮样皮疹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另一类为晚期病变,以结节、肿瘤为主要表现,或者出现皮肤外其他器官受累,预后差。故FMF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同经典型MF一样根据分类分期而定。本综述重点阐述了FMF的最新分类,预后因素及其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临床表现较为严重,维甲酸类药物具有抗角化、抗炎、免疫调节及抑制皮肤良、恶性肿瘤的多种药理作用。笔者采用阿维A联合干扰素IFNα-2b、甲泼尼龙治疗1例难治性红皮病型蕈样肉芽肿患者,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及基因扫描定性检测T细胞受体(TCR)_γ基因重排在早期蕈样肉芽肿(MF)细胞中表达的可行性.方法: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分离早期MF中的肿瘤细胞,荧光标记引物双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扫描(GeneScan)分析TCR _γ基因重排.结果:9例早期MF的TCR_γ/基因重排检出率为66.7%(6/9).2例肿瘤期MF的检出率为100%.结论: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可用于诊断早期MF的TCR_γ基凶重排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