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游离脂肪酸(NEFA)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医院收治的108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和同期体检7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依据脑梗死病情程度不同分为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依据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分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比较研究组、对照组基线资料和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同时比较研究组各亚组间Hcy、hs-CRP及NEFA水平.结果 研究组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依次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依次明显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较预后不良组明显降低(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联合检测诊断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和特异性较三项单独检测的明显提高.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及NEFA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且Hcy、hs-CRP及NEFA水平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利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1例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 ine,Hcy)与内皮素(Endothelin,ET)的观察,探讨它们与脑梗死的关系,以及同型半胱氨酸和内皮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血浆内皮素,进行对比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17.09±8.39)μmol/L,内皮素(59.24±15.99)ng/L,对照组同型半胱氨酸(8.92±2.69)μmol/L,内皮素(40.39±10.26)ng/L,两组比较均为P<0.01,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与内皮素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4615(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可能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改变,促进内皮素的释放,对脑梗死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等水平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8例,根据24hUAER分为单纯T2DM组(DM组,n=82)、早期DN组(EDN,n=56);临床DN组(CDN,n=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4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FFA(酶法)、Hcy(循环酶法)、CysC(免疫增强比浊法)、尿素氮(Urea,酶法)、肌酐(Cr,酶法)含量,采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UAER,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EDN、CDN组患者FFA、Hcy、CysC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高于DM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CDN组高于EDN组,DM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EDN组和CDN组血清FFA、Hcy、CysC水平与UAER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FFA、Hcy、CysC水平升高与DN的发展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cy和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对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hs-CRP水平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且与梗死灶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治疗后一周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和评价疗效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入院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Hcy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均为行冠脉造影证实为单支血管急性血栓),根据入院Hcy水平分为高Hcy组(Hcy≥10μmol/L) 33例和正常Hcy组(Hcy< 10μmol/L) 27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特征,分析院内的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BNP,血压指标上的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Hcy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Hcy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高Hcy水平患者预后较Hcy正常者差,Hcy水平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型尿钠肽、肌钙蛋白I、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肺栓塞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4例急性肺栓塞(A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栓塞组与健康体检者以及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与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死亡与存活患者血清BNP、TnI及Hcy水平以及三项指标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肺栓塞组患者血清BNP、TnI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血清BNP、TnI及Hcy水平显著高于非大面积肺栓塞患者(P<0.05).急性肺栓塞死亡患者血清BNP、TnI及Hcy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5).血清BNP+TnI+Hcy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6.7%)、特异性(90.9%)及准确度(88.5%)明显高于任一项指标的检测(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BNP、TnI及Hcy是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生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BNP与TnI及Hcy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BNP、TnI及Hcy联合检测可反映急性肺栓塞的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糖蛋白抗原125(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F4)在卵巢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人我院就诊的卵巢癌患者60例(病例组),同期收取卵巢良性疾病患者80例(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在ALP、CA125和HE4水平上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的AF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LP、CA125和HE4在区分卵巢癌与卵巢良性疾病时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8.7%,76.1%、85.9%,92.1%和76.1%,88.7%;联合血清AFP、ALP、CA125和HE4等指标在区分卵巢癌与卵巢良性疾病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4.5%和91.0%.与低CA125组相比,高CA125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降低(P=0.023);与低ALP组相比,高ALP组患者的生存时间也显著降低(P =0.005).结论 血清ALP、CA125和HE4在卵巢癌诊断以及血清ALP与CA125在评估卵巢癌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D-二聚体(D-D)水平与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2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病72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较入院时增加≥2分判断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并以此分为EN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对脑梗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8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00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Hcy、hs-CRP水平及全血TF-PC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梗死容积组上述三指标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和TF-PCA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梗死容积组比较,梗死容积越大,其Hcy、hs-CRP及TF-PCA水平越高。结论:常规监测血清Hcy、hs-CRP和全血TF-PCA水平可为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在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入院当天的NIHSS评分分为轻、中、重度脑梗死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非糖尿病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升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ACI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CI患者100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ACI组于入院1d、7d、14d,对照组于体检当天,采集外周静脉血,均行血清SAA、β2-MG、D-D水平的测定。ACI患者均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按病灶最大径将患者分别纳入大梗死组(>5cm)、中梗死组(3~5cm)、小梗死组(<3cm),并根据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对各组血清SAA、β2-MG、D-D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I组血清SAA、β2-MG、D-D水平随入院时间的延长均呈降低趋势(P<0.05),但入院1d、7d、14d时血清SAA、β2-MG、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梗死面积增大,ACI患者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均逐渐增高(P<0.05)。ACI组入院1d、7d、14d时,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SAA、β2-MG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AA、β2-MG、D-D水平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4(95%CI:0.544~0.803)、0.984(95%CI:0.000~1.000)、0.668(95%CI:0.547~0.789)。结论SAA、β2-MG、D-D在ACI患者中表达增高,或许可作为ACI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普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普外科术后发生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其它手术患者共283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普外科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2.001,95%CI:1.117~3.472)、手术类型(OR=2.199,95%CI:1.203~4.425)及术中低灌注(OR=2.421,95%CI:1.387~4.974)是普外科术后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年龄≥65岁、恶性肿瘤手术及术中低灌注是普外科术后脑梗死形成的可能原因,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干预,对预防普外科围手术期脑梗死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及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连续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77例,按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HT)142例及非出血转化组(NHT)835例,登记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并统计各病例的TOAST分型,分析不同亚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率分别为12.8%、31.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血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分别为大面积脑梗死(OR=10.498,95% CI6.520~17.131,P=0.000)、心房纤颤(OR=1.718,95% CI  1.217~2.941,P=0.005)、糖尿病(OR=1.817,95%CI 1.135~2.903,P=0.012)及抗凝(OR=7.748,95% CI  2.416~25.847,P=0.000)治疗。高血压、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亚型脑梗死HT发生率不同,心源性脑梗死是脑出血转化的主要原因,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糖尿病及抗凝治疗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l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389A/G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fion,AM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检测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50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的基因型,同时采集相关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统计学分析和多因素参与的回归分析。结果AMI组和对照组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等位基因在AM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多因素参与的回归分析中,389A/G多态性(OR:2.88,95%CI:1.70—4.88,P〈0.01)、吸烟(OR:2.72,95%CI:1.52—4.88,P〈0.01)、高脂血症(OR:2.85,95%CI:1.68—4.86,P〈0.01)、糖尿病(OR:2.38,95%CI:1.27—4.47,P〈0.01)和高血压(OR:2.00,95%CI:1.62—3.45,P〈0.05)均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389A/G多态性与AMI明显相关,为AM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朱树花 《医学信息》2019,(4):107-109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与中青年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中青年患者300例,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颅脑MRI或CT结果,分为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尿酸、血脂、血糖水平。将高尿酸脑梗死患者分为口服苯溴马隆控制血尿酸组(控制组)和非控制尿酸组(非控制组)。控制组口服药物苯溴马隆片治疗,非控制组不接受药物治疗,两组每3个月进行随访。对高尿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无症状脑梗死组、有症状脑梗死组和对照组高尿酸患者分别为41例、57例和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脑梗死组41例尿酸升高,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17例,59例尿酸正常,进展为有症状脑梗死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高尿酸脑梗死患者中,控制组50例进展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或复发有7例,非控制组48例进展为有症状性脑梗死或复发有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及进展有相关性(OR=1.31,95%CI=1.003~1.918,P<0.01)。结论 高尿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呈正相关,控制高尿酸可有效预防和降低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进展为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6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24 h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基线资料,并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204例,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222例,发病后180 d通过门诊、电话随访的方式,对两组患者长期预后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采用改良的Ranking量表(mRS)评价预后效果,以mRS评分≤2分代表长期预后良好,以mRS评分>2分代表长期预后不良。结果:1)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组与血纤维蛋白原正常组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的年龄、卒中程度、心力衰竭、复发性脑梗死、脑梗死分型等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浆纤维原水平>3.8 g/L与mRS评分呈明显相关性(r=0.2483,P=0.0000);3)多元回归分析可见,血纤维蛋白原每升高1 g/L,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风险比为1.2836(95%CI:1.0604~1.5517)。结论:入院24 h内血纤维蛋白原属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丹参注射剂和银杏达莫是治疗脑梗死的常用中药制剂。近年来,多篇临床研究证实银杏达莫治疗脑梗死的效果优于丹参注射剂。但由于病例数少,影响实验的可信度。 目的:评价银杏达莫与丹参注射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全面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和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02发表的关于银杏达莫与丹参注射剂对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排除没有基础治疗,诊疗方法中含有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因素或联合用药对结果有明显影响的研究。按Cochrane 协作网的质量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运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ReviewManager 5.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临床评价指标包括治疗总有效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5个随机对照研究,包括1 6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丹参注射剂(OR=3.70,95%CI:2.81~4.88,P < 0.01),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明显强于丹参注射剂,血浆黏度效应值(SMD=-1.01,95%CI:-1.69~-0.32,P < 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效应值(SMD=-0.25,95%CI:-0.36~-0.14,P < 0.01);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也明显强于丹参注射剂(SMD=-0.73,95%CI:-0.88~-0.59,P < 0.01)。说明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丹参注射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评估急性脑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MRI检查,观察组行MRI联合SW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检出率、脑微出血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疾病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0% vs 78.0%, P<0.05);观察组脑微出血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4.0% vs 12.0%, P<0.05);观察组的出血检出面积为(972.83±110.54) m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71±110.53) mm2(P<0.05)。观察组脑梗死面积诊断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入院15 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稳定率及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RI联合SWI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疾病的检出率明显较高,能够准确预测脑微出血,有助于制定正确的临床治疗方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