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已经成为改善严重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选择,但与其他病因的全髋关节置换相比,存在较高的危险因素。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效果。方法:对24例(33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前患者日常活动均明显受限,其中拄拐9例,轮椅1例;严重疼痛22例;10例(15髋)关节强直。置换前Harris评分平均41.9分,髋关节活动度平均45.4°。所用假体包括生物型18例(24髋)、骨水泥型3例(5髋)、混合型3例(4髋),均为金属合金股骨柄对高分子聚乙烯内衬(摩擦界面)。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3.3个月。最后一次随访,28髋(84.9%)疼痛完全消失;仅有1例仍需单拐辅助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不扶拐自由行走,步态正常。Harris评分平均80.1分,其中优10髋,良18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84.8%;髋关节活动度平均159.6°;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均显著高于置换前(P0.05)。患者的主观满意度为87.5%。2髋(6.1%)出现异位骨化,分别为Brooker分级Ⅰ,Ⅲ级。无脱位、感染、骨折、神经损伤及假体松动下沉,尚无患者进行翻修。提示全髋关节置换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手段,可以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12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髋关节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定(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和放射X线评估。结果随访35~72个月,平均48.3个月。手术时间82~137分钟,平均10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615m L,平均346m L。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术前髋关节疼痛VAS评分(8.2±0.8)分,术后12个月VAS评分(2.1±0.4)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8±0.3)分。患者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62±9)°、后伸活动度为(5±1)°、外展活动度为(23±4)°、内收活动度为(12±2)°;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3±16)°、后伸活动度为(11±1)°、外展活动度为(46±7)°、内收度活动为(28±3)°;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8.6±1.3)分,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89.4±3.0)分,随访末次平均Harris评分(94.6±3.0)分。结论应用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置换髋关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背景:由于医疗技术、假体材料学的不断发展,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受累病变的患者常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进行治疗。且此类疾病中青年患者居多,因此最大限度恢复髋关节功能,恢复脊柱、骨盆、髋关节生物力学平衡,延长髋关节使用寿命,对患者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基于生物学水平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对于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含2年随访时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60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患者,均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随访2年,对置换前、末次随访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生活质量等进行观察、统计及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恢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患者髋关节疼痛较重,功能差,生活质量差;末次随访患者恢复较好,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功能有效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对强直性脊柱炎性髋关节病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可有效恢复髋关节的生理解剖结构,恢复髋关节的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于本院因DDH继发骨性关节炎行THA治疗的30例(36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23例;年龄33~62岁,平均54岁。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患者髋关节功能。根据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臼杯覆盖、位置及假体是否松动。结果患者随访时间5.5~11年,平均6.8年。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0±6.5)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86.0±11.0)分,术前与术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Trendelenburg征阴性,无跛行。髋臼覆盖率(87.0±11.0)%,外展角(46.7±3.5)°,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距离(11.2±7.3) mm,所有患者臼杯内缘达到或超过(25%)Kohler线。截至末次随访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内侧突出技术治疗成人DDH,操作简单,可在真臼附近重建髋臼旋转中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5年3月经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患者实施病变滑膜切除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均行骨盆X射线片、CT及MRI检查,手术前后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定期复查髋关节X射线片。结果 3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7年,平均5.2年,术后假体位置良好并获得了满意的关节活动度。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5.0±6.4)分,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0.2±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468,P0.05)。无复发病例。结论病变滑膜切除术联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髋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强直行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0月,对9例14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髋关节无柄全髋置换术.结果本组随诊时间1~5年,术后1例1髋出现脱位.4髋发生轻度异位骨化,根据 Brooker 分期,Ⅰ级3髋,Ⅱ级1髋.术后患者髋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结论无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髋关节强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对2009年5月~2011年5月15例强直性脊柱炎伴髋关节强直住院患者进行Ⅰ期双侧THA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术后随访15个月,无感染、脱位、假体松动迹象,其中优21髋,良4髋,可4髋,差1髋,优良率为83.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较好的改善强直髋患者的关节功能,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疗效与治疗体会。方法 我院关节科2007年3月~2013年3月共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发的强直性髋关节炎56例(96髋),男55例,女1例,年龄(18~42)岁,平均25.6岁,其中髋关节骨性融合34髋,纤维融合62髋。病程(5.8~27.6)年,56例患者中贫血21例,其中轻度贫血14例。伴随骨质疏松34例。除去3例失败患者,纳入53例(92髋)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的变化,并观察强直性髋关节炎进行置换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均运用我院关节科电子随访病例系统进行跟踪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随访时间(1.4~7.2)年,平均3.7年。随访的53例(92髋)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36.2±12.1)°,Harris评分平均(23.2±10.2)分;术后1年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183.4±17.6)度,Harris评分平均(78.6±6.9)分;髋关节总活动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Harris评分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例失败病例中1例松动,1例脱位,1例感染,松动和感染病例进行了翻修术,脱位病例进行了复位,目前随访均良好。结论 强直性髋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全面的评估和精湛的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关节置换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但应用时仍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其中疗效评估,尤其是中期疗效缺乏长期随访及系统的评估标准。目的:评估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的中期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1-07/2003-03采用生物型假体治疗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假体均为美国Stryker公司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进行5.3~8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评估根据置换后随访双髋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臼杯、股骨假体位置及周围骨质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磨损速度与趋势;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臼杯及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导致的翻修作为止点。结果与结论:患者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平均41分提高到最近随访时的平均91.3分。未出现可确诊的无菌性松动影像表现或要求翻修,亦未发现骨盆局限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3±0.06)mm/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臼杯及股骨假体的生存率均为100%。中期随访结果(至少5.3年)表明,生物型假体用于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能够提供理想固定效果,临床疗效满意。未发现无菌性松动,骨溶解的发生率亦低下。但患者年龄越大,发生松动的概率越大,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配氏人工髋关节系统(S-ROM,De Puy;S-R,Akon)治疗成人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15例(20髋)CroweⅣ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34~64岁,平均49岁。左髋8例,右髋12例。患髋Harris评分(35.79±7.81)分,髋关节活动度(131.74±12.72)°。患肢较健侧短缩4~6 cm,平均5.1cm。X线片示患髋完全性高位脱位。术中采用S-ROM髋关节假体12例,S-R假体3例。结果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术后1例发生坐骨神经损伤。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6年,平均3年。术后半年所有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前跛行步态明显改善,并恢复日常工作。髋关节Harris评分(82.58±4.7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095,=0.00);髋关节活动度(215.26±24)°,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809,=0.00)。X线片复查示,股骨截骨处均在术后3~6个月愈合;股骨假体-骨界面稳固,无松动。随访期间无假体翻修。结论应用组配式人工髋关节系统(S-ROM,De Puy;S-R,Akon)治疗重度髋关节发育不良,尤其是处理股骨近端严重畸形,术中操作方便,术后近期疗效较满意,但假体远期生存率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蛋壳刮除技术在强直髋全髋关节置换髋臼侧重建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荆门市中心医院收治强直髋患者34例(44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27 ~ 66岁,平均(49.2±9.2)岁;强直性脊柱炎强直髋患者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创伤、手术后强直髋患者13例,骨性关节炎强直髋患者5例,感染后强直髋患者1例。对其实施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采用改良的蛋壳刮除技术寻找并重建髋臼,术前、术后各随访时间段记录髋关节Harris评分,测量髋臼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坐骨结节水平连线的垂直距离,以及重建旋转中心和解剖旋转中心到耻骨联合中线的水平距离。对比分析术前和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比较重建旋转中心与解剖旋转中心有无差异,检验髋臼假体位置安放的准确性。结果 术后34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 ~ 72个月,平均38.03个月,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感染、血栓、脱位、骨折等并发症。Harris功能评分由术前(36.56±7.31)分提高到术后1年(80.74±4.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分别为(78.38±8.58) mm和(96.86±9.48) mm,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分别为(77.78±7.63)mm和(98.38±10.62)mm。将髋关节重建旋转中心垂直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旋转中心水平距离与解剖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重建的髋臼假体位置良好。结论 改良蛋壳刮除技术操作简单,能有效避免术中磨穿髋臼,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准确找到真臼并原位重建髋臼,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钽金属骨小梁臼杯合并颗粒及结构性植骨在腔隙性髋臼缺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应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臼杯联合颗粒或结构性植骨治疗的43例(49髋)存在腔隙性髋臼缺损或合并有节段型骨缺损的TH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23髋),女23例(26髋);年龄48~71岁,平均(56±7)岁。初次关节置换37例(42髋),翻修6例(7髋)。记录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西安大略湖与麦克马斯特大学关节炎(WOMAC)评分及VAS评分评定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采用DeLee-Cha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估髋臼假体松动情况,同时采用Engh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髋臼-骨接触面骨长入情况。结果 本组43例(49髋)患者,手术时间70~110 min,平均(87±18)min;术中出血量600~1 200 mL,平均(850±200) mL;手术切口长度10~15 cm,平均(12±2)cm。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45个月,平均37个月。术后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0例,良19例,优良率100%。术后12个月全部患者髋臼杯与骨面均紧密接触,骨质缺损填充良好,无假体松动。结论 对于腔隙性髋臼缺损患者,采用钽金属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结合植骨技术行THA或翻修术早期疗效满意,远期结果仍然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为治疗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晚期患者的最佳选择,然而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患者特别是CroweⅣ型因其髋关节解剖结构的显著异常,增加了手术难度且手术方法颇有争议。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的疗效及髋臼重建与股骨侧处理的方法。 方法:纳入12例(14髋)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0±6.8)分,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加深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行转子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置换后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7年,平均4.6年,2例2髋发生置换过程中股骨大转子不全骨折,予钢丝固定。1例置换后出现坐骨神经刺激症状,1个月后恢复正常,无感染、假体松动及有明显临床表现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置换后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4.0±7.0)分,置换后肢体延长4-6 cm,平均5 cm,短缩的肢体得到满意纠正。说明采用小臼杯、髋臼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性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能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roweI型和Ⅱ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HRA)的临床结果。方法前瞻性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80例CroweI型和Ⅱ型DDH患者随机分入HRA组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组。HRA组中3例改行THR、3例失随访,THR组中2例失随访,故34例37髋接受HRA,38例39髋接受THR。在术后6周、3个月、1年,以后每年1次进行随访,接受放射学及临床评价。结果HRA组和THR组分别平均随访59.4个月(52~70个月)及60.6个月(50—72个月),2组都未出现假体失败。2组间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但HRA组的屈髋活动度显著优于THR组(P〈0.01)。两组间髋臼假体的平均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2)。HRA组的髋臼假体直径大于THR组(49.5ramvs46.1mm,P=0.001)。结论CroweI型和Ⅱ型DDH行HRA的临床结果与THR相近,但HRA术后屈髋活动度更佳,HRA在使用较大股骨假体的同时,髋臼会有额外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5.
背景: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在继发骨关节炎时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置换中髋臼的重建是重点和难点。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并结构性植骨治疗CroweⅢ型髋臼发育不良性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06-01/2009-08收治的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15例(18髋),均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髋臼自体结构性植骨。 结果与结论: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接近正常,置换前双下肢长度差为2.0-3.5 cm,置换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1.5 cm。至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由置换前的平均38分(17-69分)升高至92分(86-96分)。提示CroweⅢ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中,将髋臼重建于真臼内、把髋臼旋转中心内移、辅以结构性植骨,可有效恢复髋臼覆盖、维持臼杯稳定并恢复下肢长度。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陶瓷制造工艺方面仍在不断改进,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的假体成为关节外科领域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然而随着陶瓷对陶瓷摩擦界面假体的广泛应用,出现了假体碎裂和高调摩擦音等一系列问题。 目的:探讨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初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间小于55岁行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19例( 20髋),女31例(33髋),平均年龄45岁,随访时间平均20(12-42)个月。置换前后均采用Harri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影像学随访包括髋臼假体外展角和前倾角,假体松动采用Kawamura及Engh标准,骨溶解采用Engh标准,异位骨化依据Brooker法评价。 结果与结论:置换前Harris评分为(48.10±26.33)分,置换后为(91.10±19.78)分。置换后随访无患者有关节异响的主诉,未见假体松动,未发生假体周围感染,无可观察到的磨损和骨溶解,无明显异位骨化。其中,1例因髋臼陶瓷内衬碎裂翻修。可见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对于年轻的骨质量较好的患者短期疗效显著,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Althoug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metal shell during the revision surgery has several advantages compared to total acetabular revision, there are some disputes about its clinical outcomes,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re-revision rate and the prosthetic survivorship.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in the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retained stable cup. METHODS: Between March 2012 and November 2014, nine patients underwent revision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There were 1 male and 8 females, aged 43.7 years on average. The time was 9.4 years on average from the prima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o revision. Harris Hip Score and prosthesis X-ray films were compared after revision. The effects and safety of cementation of polyethylene liner into a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were further evalu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 Nin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8-37 months. The Harris hip scores before revision was (49.54±18.28) points previously, and (84.82±10.59) points during final follow-up (t=6.377, P < 0.05). One patient had re-revision surgery because of recurrent dislocation. There were not complications in other patients, resulting in failure rate of 11%.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olyethylene liner cementation technique is safe and effective when the well-positioned and well-fixed acetabular cup retain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Twenty-five patients (30 hips) have had a total hip replacement using the cup supporter developed in our department.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follow-up findings on these patients. The mean period after hip replacement was 2 years and 8 months (range from 6 months to 6 years). The cup supporter was used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acetabular protrusions, central migration of the prosthesi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revision operation for a defecting acetabular floor, primary acetabular protrusions (including osteoarthritis with acetabular protrusions) and traumatic fracture-dislocation of the hip. In five cases, autograft of bone was used in addition to the cup supporter for reinforcement of a thin acetabular floor. This combination appeared to provide good clinical results. The cup supporter was of value in revision operations due to loosening of the acetabular cup with severe acetabular protrusions.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直接前入路:改良于Smith-Peterson入路及Heuter前入路,其实是一种改良的单切口Smith-Peterson入路,利用阔筋膜张肌、股直肌及缝匠肌之间的肌间隙直达髋关节,是一种真正从肌间隙进入的微创入路, 有着较好的肌肉保护、不易损伤运动神经、术后脱位率低、 康复快等先天优势。但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有较长的学习曲线,与传统入路相比存在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等发生风险。 加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有询证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一系列优化措施,减少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达到快速康复目的。其核心内容包括:①围术期多模式镇痛;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③术后早期进食水;④避免或减少使用引流管等;⑤控制性输液,避免过多或过少的液体输注。其成效主要体现在: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患者安全康复;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整体医疗费用;减轻社会及家庭负担。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 < 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 < 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ORCID: 0000-0002-6796-6438(李永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