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1例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病Ⅰ型(LADⅠ)患儿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突变特征。方法总结2020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1例LADⅠ型患儿临床资料。提取患儿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T、B细胞亚群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表面CD18分子,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及ITGB2基因测序。结果本例患儿新生儿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呼吸道、皮肤感染、腹泻及白细胞异常升高。T、B细胞亚群分析提示多个T细胞亚群比值及绝对值较正常值上限升高,绝对值升高明显;但B细胞比值较正常值下限有降低,绝对值在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分子表达仅0.35%,较正常对照明显降低;ITGB2基因测序检测到2号及7号外显子分别存在重复突变c.49dupC(p.Leu17Profs*40)和错义突变c.850GA(p.Gly284Ser),前者为新发突变。结论通过临床、免疫学及基因检测分析,确诊1例白细胞黏附分子缺陷病I型综合征患儿,并发现1个ITGB2基因新发突变。综合免疫学指标结果提示可能存在适应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新发TYK2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特征、诊治经过及免疫学表型,同时总结文献已报道的9例TYK2缺陷患者资料,期望促进对本病的早期识别及规范治疗。方法总结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验证本例患儿二代测序报告所示突变位点,预测错义突变对TYK2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TYK2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各亚群分布以及NK细胞表达CD107a水平。结果此前报道的TYK2缺陷患者临床表现多变,以卡介苗病、反复感染、湿疹为主,部分可伴有血清IgE水平升高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因此是否将本病归为高IgE综合征存在很大争议。本例患儿TYK2基因发生复合杂合突变(c.3041TC,c.1253CA),TYK2蛋白表达缺失,血清IgE水平正常,但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外周血CD4~+T细胞、初始CD4~+T细胞比例减少,过渡型B细胞、中心记忆CD4~+T细胞及效应记忆CD4~+T细胞比例升高;Tfh细胞比例稍增高,Tfh1比例增高,Tfh2与Tfh17比例稍降低;同时,患儿NK细胞表达CD107a水平下降。结论本研究报道了TYK2基因新发突变1例,对于卡介苗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特别是严重的卡介苗病)、有反复胞内菌及病毒感染、湿疹史的患儿应疑诊此病,二代测序有助于快速明确诊断。此例患儿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下降,且各亚群分布异常,NK细胞表达CD107a水平下降,具体机制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ANKL患者的临床病理档案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全血细胞计数以及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与骨髓活检标本的形态学观察.用流式细胞学(FCM)及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进行免疫表型分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结果 10例患者中,最常见的血液学异常为贫血(7例)与血小板减少(9例).6例外周血涂片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穿刺涂片示8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0.0%).6例可见大颗粒淋巴细胞.骨髓活检切片示轻度浸润5例,中度浸润3例,重度浸润2例.骨髓切片中8例为间质型浸润,2例呈弥漫型浸润,4例可见噬血现象(吞噬成熟红细胞).免疫表型方面,FCM检测示全部病例为CD2+sCD3- CD4- CD56+CD57-.9例CD7、5例CD16、4例CD8和1例CD5阳性.8例行免疫组织化学相关抗原检测:cCD3 4例、CD566例、T细胞内抗原1(TIA-1)6例、颗粒酶B4例和穿孔素2例阳性.10例TCRγ基因重排检测均为胚系构型.结论 ANKL是一种NK细胞来源的高度侵袭性淋巴组织肿瘤,需进行全面的外周血与骨髓的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检测才能确诊,需注意与多种NK细胞与T细胞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补体因子Ⅰ(complement factorⅠ,CFⅠ)缺乏患儿CFⅠ基因突变、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伴发热,脑电图及脑脊液检查异常的疑似无菌性脑膜脑炎患儿行免疫学筛查,免疫相关基因新一代测序及ELISA检测CFⅠ蛋白表达。结果该患儿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抗体水平及外周血精细免疫分型正常,经基因分析发现CFⅠ基因第5号内含子拼接位点发生纯合772+1G>T突变,患儿父母均为该突变的携带者。ELISA检测示患儿CFⅠ蛋白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相比明显降低。结论通过临床、免疫学筛查、基因分析及蛋白检测,确诊1例发生CFⅠ基因突变的补体缺乏患儿,为此前未见报道的新发突变。对反复发热伴头痛,脑膜脑炎诊断不明确及C3降低的患儿应考虑补体缺乏并进行补体相关基因分析以最终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例CIITA基因突变所致MHC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缺陷病患儿临床与分子特征。方法分析1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Sanger测序分析患儿CIITA基因序列、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长度多样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R蛋白表达。结果患儿,男,2岁2月,3月起病,表现为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持续CMV感染、卡介苗病、重度营养不良,IgG、IgA下降、IgM升高,CD4~+T细胞比例下降但数量正常、CD4/CD8比例倒置。CIIT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223CT来源于父亲;c.1240delC来源于母亲,为未报道新发突变。患儿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的HLA-DR表达明显降低,T细胞功能轻度受损。确诊后患儿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结论经临床、免疫学筛查、基因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确诊MHCⅡ类分子缺陷患儿1例,其母源突变c.1240delC既往未见报道。反复多病原感染伴有CD4+细胞比例和(或)数量下降需警惕该病可能,综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行MHC-Ⅱ蛋白表达及基因测序可确诊该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的唯一办法,但成功率较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例由11q23染色体CD3E基因突变导致CD3ε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近期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疑诊CD3ε缺陷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儿外周血标本,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核酸,CDR3扫描谱型技术分析T淋巴细胞受体(TCR)多样性,定量PCR检测TCR重排剪切环(TREC)含量,二代测序筛查免疫相关基因,一代测序验证。结果 TCR Vβ亚家族表现为单克隆或寡克隆峰,提示TCR重组受限;定量PCR未检测到TREC含量提示TCR重组及T细胞胸腺输出严重受损;二代测序显示CD3E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一代测序验证证实。结论通过临床及免疫学分析、二代测序筛查及一代测序证实,确诊1例CD3E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CD3ε缺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该病例罕见且临床与免疫学表型复杂,临床诊断存在困难,导致漏诊与延迟诊断,患者死亡率高且均为早期死亡,干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是其唯一的根治手段,因此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对于早期诊断与针对性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以暴发性心肌炎为临床表现的B细胞阴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B-SCID)患儿, 并对其进行基因变异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31日就诊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B-SCID患儿1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 并通过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家系验证。结果患儿为女性, 2个月11天, 出生后反复发生皮肤及肺部感染, 此次因合并暴发性心肌炎入院, 实验室检查提示IgG降低, 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严重缺乏。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RAG1基因c.C3007T(p.Q1003X)纯合无义变异, 患儿父母均为携带者, 该变异既往未见报道, 根据ACMG相关标准判断为疑似致病。结论确诊了1例RAG1基因变异相关的B-SCID, 丰富了RAG1基因的变异谱, 同时为患儿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例无外胚层发育不良、反复感染伴淋巴结肿大患儿临床特征、IKBKG(NEMO)基因突变、NEMO蛋白表达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1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支气管肺炎及颈淋巴结肿大患儿行免疫学初筛、免疫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蛋白印迹法检测NEMO蛋白表达及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检测。结果基因分析示IKBKG基因第9号外显子拼接位点发生g.21819 GA杂合突变,其母为该突变携带者。患儿NEMO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B细胞增殖功能明显受损。结论在国内首次确诊1例IKBKG基因突变致NEMO-ID患儿,不具备外胚层发育不良的反复感染患儿应考虑本病可能。假基因可能干扰高通量测序结果,仔细分析序列原始数据对最终获得确诊结果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部NK/T细胞淋巴瘤(NK/T-cell lymphoma,ENK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部ENKTL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原位杂交结果及鉴别诊断。结果 3例中2例女性,1例男性,发病年龄52~68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镜下见肿瘤侵犯肺实质及支气管,以血管为中心浸润和血管破坏性生长为特征,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及凝固性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均表达CD3、CD56、细胞毒性标志物(TIA-1、Perforin、Gran-B),2例表达CD5、CD30。3例EBER原位杂交检测均阳性。2例行TCR基因重排,结果均阴性。结论肺部ENKTL临床罕见,诊断难度大,预后差,明确诊断需综合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资料、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8岁,肾上腺双侧巨大实性占位。镜下正常肾上腺固有结构消失,瘤细胞呈弥漫性片状分布,以小圆蓝细胞为主,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TIA-1、Granzyme B、CD56、CD2、CD3,Ki-67增殖指数为90%,EBER原位杂交结果阳性,符合肾上腺原发性NK/T细胞淋巴瘤。结论肾上腺淋巴瘤少见,其中以继发性多见,原发性罕见。病理类型为NK/T细胞淋巴瘤则更为罕见,其治疗以手术联合放、化疗为主,预后差。熟悉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EBV的存在与否,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外周血中的分布及表型特征。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分析对比无KOA的健康人群与KOA患者外周血中不同表型的NK细胞分布及其表面功能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自然胞毒受体3(NCR3/NKP30)的表达情况。结果 NK细胞在KOA患者外周血比例明显上调,其中以CD16~(bright) NK细胞升高为主。KOA的NK细胞表面HLA-DR分子表达上调,而NKP30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NK细胞在KOA患者外周血中的比例增加, CD16、 HLA-DR表达上调、 NKP30表达下调。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细胞毒性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n T  Liu W  Li G  Li F  Yuan 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1,30(2):101-104
目的 探讨淋巴结细胞毒性自然杀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5例淋巴结细胞毒性NK/T细胞淋巴瘤作临床病理观察及随访、用ISAB法做免疫表型分析(CD35RO、CD8、CD56、CD30、CD20、TIA-1)及EBER1/2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淋巴结细胞毒性NK/T细胞淋巴瘤的瘤 理组织学特点为:(1)淋巴结结构明显破坏并被瘤细胞所取代:(2)瘤细胞呈多形性;(3)我数肿瘤细胞表达淋巴细胞分化抗原。5例中CD45RO阳性的有4例,其中3例瘤细胞同时呈CD56阳性;1例为无标记细胞性;所有病例的TIA-1和EBER均为阳性。结论 淋巴结细胞毒性NK/T细胞淋巴瘤有特征性的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提示肿瘤进展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肖敏  蒋利萍 《免疫学杂志》2020,36(7):606-611
目的本研究纳入1例8月龄时发生播散性卡介苗病的女性患儿,旨在探讨IFNGR1缺陷病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总结1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FNGR1部分缺陷病患儿临床资料,Q-RT-PCR检测IL-12-IFN-γ轴功能,流式细胞术检测PHA刺激的T细胞表面IFNGR1蛋白表达,Sanger测序法分析IFNGR1基因。结果患儿常规免疫功能无异常。患儿抗凝血经BCG+rhIFN-γ同时刺激后IL-12B的表达水平比单独使用BCG刺激略有增加(P0.05),但较健康对照显著降低(P0.05);IFNGR1蛋白表达高于健康对照。基因测序发现患儿IFNGR1第6外显子存在c.819_822del4(p.N274Hfs*2)杂合突变,父母均无此突变。结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IFNGR1基因部分缺陷病极为罕见,易发生播散性分枝杆菌感染,应尽早检测IL-12-IFN-γ轴功能、相关蛋白表达并行基因分析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例临床表现为竖头不稳、四肢肌张力低下的女性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患儿进行临床检查,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和姐弟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性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果基因测序显示患儿CHRND基因存在c.354C>A(p.N118K)杂合变异,未在其父母及姐弟外周血中发现该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为可疑致病性变异。文献检索发现与已报道病例表型极为相似。结论该患儿确诊为CHRND基因杂合变异引起的慢通道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3A型,这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二代测序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NKT细胞一种新型的T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琦  杨光 《医学信息》2001,14(11):780-783
NKT细胞 (natural killer T cell)主要是指携带一恒定的 T细胞受体 (TCR) αβ和 NK细胞活化性受体的 CD4- CD8-CD4 CD8- T细胞 ,是由 Budd等在 1987年首先报道的 ,以后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这类细胞是不同于传统 T细胞的新一类T细胞 ,在发育、表型、及免疫功能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尤其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 NKT细胞在机体免疫自稳、抗感染和抗肿瘤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  NKT细胞的表型特征NKT细胞具有与成熟的激活 /记忆型 T细胞相似的一些表型 (见表 ) ,其中 NKT细胞最显著的特征是其表达的TCR和 NK细胞的激活受体…  相似文献   

16.
免疫记忆是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的防止再感染的重要特征。固有免疫细胞如NK细胞在感染或细胞因子诱导下亦可获得免疫记忆。与传统NK细胞相比,记忆性NK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功能增强和长期存活等特性。深入探讨细胞、分子和微生物对NK细胞记忆的影响,对提升疫苗效果和抗肿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记忆性NK细胞的表型、免疫记忆特征和生物学功能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人早孕母-胎界面功能细胞对外周NK细胞表型及功能的调节作用,我们模拟母-胎界面微环境,建立滋养细胞和蜕膜基质细胞共培养系统,并将此共培养体系与外周NK细胞共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NK细胞的表型和细胞因子的表达,用细胞毒检测试剂盒检测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研究发现,母-胎界面滋养细胞与蜕膜基质细胞共培养体系能够显著上调外周NK细胞抑制型受体KIR2DL1的表达,下调外周NK细胞杀伤性受体NKp44的表达;显著上调Th2型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下调外周NK细胞穿孔素perforin表达及其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母-胎界面功能细胞能够诱导外周NK细胞的耐受表型及Th2型优势,下调外周及蜕膜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而有利于形成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2,(5):413-418
目的探讨CD20或CD79α异常表达的成熟T/NK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诊断的641例成熟T/NK细胞淋巴瘤, 筛选14例CD20阳性和1例CD79α阳性的成熟T/NK细胞淋巴瘤, 收集临床资料, 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及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检测, 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男性13例, 女性2例, 中位年龄56岁。8例非特指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3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CL)、2例单形性嗜上皮性肠道T细胞淋巴瘤(MEITL)及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12例属于Ⅲ/Ⅳ期, 预后差。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TCR基因重排与相对应的淋巴瘤类型无明显差异。Ki-67阳性指数均>70%。CD20或CD79α表达弱且具有异质性。15例Ig基因重排均呈多克隆。结论 CD20或CD79α异常表达的成熟T/NK细胞淋巴瘤少见, 分期晚, 预后差。CD20或CD79α表达弱, 增殖指数高。其诊断应结合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19.
自然杀伤T细胞(NKT)是一类具有NK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性质的淋巴细胞。由于其表型功能与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免疫细胞有所不同,NKT细胞可以识别由CD1d提呈的特异糖脂分子并具有迅速分泌大量细胞因子, 参与机体先天性免疫及获得性免疫反应的能力, 在调节机体Th1 /Th2免疫网络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表明NKT细胞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 (HIV 1)靶细胞之一, 在AIDS患者体内选择性减少。本文拟从NKT细胞分类、分布、表型特征及与HIV 1作用机制和治疗前景进行综述。1 NKT细胞分类及分布1987…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对1例生后2个月内起病,严重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生后5个月病死,常规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WBC总数2.8×10^9·L^-1,L1.9×10^9·L^-1的患儿,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及其双亲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表达,并抽提出DNA,对IL-2受体γ链(IL2RG)进行基因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检测患儿舅舅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回顾分析患儿家族史,通过问诊进行初步家系调查。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为0;NK细胞(CD16^+CD56^+)为4%。患儿X染色体q13.1的IL2RG基因的第6个外显子存在突变,突变位为849位碱基G缺失导致阅读框架移位,氨基酸序列位于278半胱氨酸处,并在293位产生“TGA”的终止密码子。患儿母亲被证实为携带者,但不是单纯的杂合子,可能存在嵌合突变。患儿被诊断为X-连锁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患儿的舅舅生后因严重感染治疗无效而病死,其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植物血凝素(PHA)刺激72h,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无增殖反应(CPM值为0)。病程中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后出现高热、皮疹和肝、脾肿大后病死。回顾分析家族史,患儿母系中近3代出生男性4例均因严重感染而在婴幼儿期夭折,考虑可能也是X-SCID,女性均健康。患儿妹妹经基因分析证实亦为携带者,为IL2RG基因的第6个外显子849位碱基嵌合型。患儿的舅舅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出现的临床表现为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能。结论经基因分析确诊了1例X-SCID,通过初步家系调查,基因分析证实患儿母亲及妹妹均为嵌合型携带者。临床上对出生后6个月内严重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警惕SCID的可能,并应进行免疫功能评价。如果疑为SCID患儿则不能接种活疫苗和使用未经特殊处理的血制品。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