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目的 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家系患儿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分析,探究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和家族史,采用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患儿的致病基因,对可疑的变异位点进行家系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该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和轻微特殊面容等。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携带NAA15基因(NM_057175.5)c.1807C>T(p.Gln603Term)新发杂合变异。该变异未在文献及疾病相关数据库中报道。该变异导致NAA15蛋白第603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终止密码子,形成截短体蛋白,可能影响蛋白空间构象的稳定性从而影响蛋白功能。保守性分析结果提示上述氨基酸处于蛋白的高度保守区域。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检测结果,推测先证者为NAA15基因变异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结论 明确了NAA15基因的无义变异为一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精神发育迟滞50型患儿的致病原因,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该疾病的突变谱,为受累家庭的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的PKD1、PKD2基因突变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采用二代外显子测序序列捕获技术,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系家族PKD1、PKD2基因进行测序,同时对8个家系的成员针对性的对基因突变的位点采取Sanger测序筛查,对通过Polyphen软件和SIF软件对基因突变的粗劣进行蛋白功能的测定。结果研究结果发现,PKD1基因存在一个框移突变C.2085-2086ins C为杂合子,这种氨基酸编码序列提前终止的现象既有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功能;研究还发现存在两个错意突变杂合子,分别为p.Ala1447Val、p.Arg739Gln,其通过蛋白功能的检测初步预测其无害,同时还有两个同义变异,分别为p.Leu373Leu和p.Asn890Asn;而PKD2为基因为发现有框移突变、剪切、无义以及同义变异和措意变异等发生。同时发现在患病的家族成员中存在一个框移突变p.Ala696Argfs17X。正常的家族成员中未见此突变。结论研究初步发现,p.Ala696Argfs17X突变可能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的可疑治病突变。  相似文献   

3.
卡介苗(BCG)通过诱导IL-12产生和受体表达促进人NK细胞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卡介苗(BCG)对人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抗结核抗体阴性志愿者外周血PBMC、纯化NK细胞, 分别与BCG、 IL-12、 BCG+IL-12、 BCG+抗IL-12Rβ1 mAb(2B10)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FN-γ、 IL-12p40含量;利用ELISpot方法检测IFN-γ、颗粒酶B产生细胞的频率;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杀伤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IL-12Rβ1的表达.结果:BCG呈剂量依赖的方式诱导PBMC产生IFN-γ.在BCG刺激条件下, PBMC颗粒酶B分泌细胞数明显高于不加任何刺激剂组(P<0.05).BCG增强PBMC杀伤活性.BCG不能诱导纯化NK细胞产生IFN-γ, 但与IL-12同时刺激则表现出协同作用.纯化NK细胞经BCG刺激后杀伤活性与未刺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G呈剂量依赖方式诱导PBMC产生IL-12、并促进NK细胞不同亚群表达IL-12Rβ1.2B10抗体抑制BCG对PBMC产生IFN-γ和分泌颗粒酶B的诱导作用.结论:BCG间接地促进N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 其部分机制是通过诱导单核细胞产生内源性IL-12、并上调NK细胞表达IL-12R.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是一类非进行性遗传性跟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患者在黑暗处视力受损。到目前已发现3个基因的5种杂合错义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SNB有关,这三个致病基因已被克隆,相关蛋白突变体的性质已通过体外表达得以研究,对于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功能、蛋白突变体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Stargardt病(STGD)是一组进行性眼底黄斑营养不良的遗传性疾病,多于青少年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中心视力减退,黄斑与色素上皮萎缩,常伴随后极部斑点,尚无有效治疗方法。STGD多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目前已发现4个染色体区段与本病相关,并因此将本病分为STGD1、STGD2、STGD3和STGD4。其中,STGD1与STGD3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已通过体外表达研究相关蛋白突变体的性质,对于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功能、蛋白突变体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Stargardt病(STGD)是一组进行性眼底黄斑营养不良的遗传性疾病,多于青少年期发病,表 现为进行性中心视力减退,黄斑与色素上皮萎缩,常伴随后极部斑点,尚无有效治疗方法。STGD多呈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目前已发现4个染色体区段与本病相 关,并因此将本病分为STGD1、STGD2、STGD3和STGD4。其中,STGD1与STGD3的致病基因已被克隆, 已通过体外表达研究相关蛋白突变体的性质,对于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功能、蛋白突变体及其发病机 制的研究目前已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C1orf194基因内Ile122Asn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CMT)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PCR克隆构建人野生C1orf194基因和携带Ile122Asn突变的C1orf194基因,分别导入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内进行表达,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氨基酸免疫沉淀分析和液相色谱确定候选相互作用蛋白,通过免疫印迹分别确定与野生c1orf194蛋白或突变c1orf194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结果在SH-SY5Y细胞内野生c1orf194蛋白与TBA1C、AACT及HSPA4L等3种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携带Ile122Asn突变的c1orf194蛋白则失去与这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结论 C1orf194基因内的Ile122Asn突变影响c1orf194蛋白与相互作用蛋白的结合,或许影响其调控的分子路径,使患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腓骨肌萎缩症,这对进一步研究c1orf194蛋白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3例临床诊断为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对中国儿童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遗传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选取3例临床诊断为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患儿的家系,应用PCR-DNA直接测序技术对3例患儿家系谷氨酸脱氢酶1基因(glutamate dehydrogenase 1,GLUD1)第6,7,10,11,12外显子区进行测序分析.结果 第1例患儿及其父亲GLUD1基因第7外显子区发现了1个R269H杂合突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第2例患者GLUD1基因的第11外显子区发现了1个S445L杂合突变,为新生突变.第3例患儿家系GLUD1基因第6,7,10,11,12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在某些中国人中,谷氨酸脱氢酶基因R269H,S445L杂合突变可以导致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是一类非进行性遗传性眼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患者在黑暗处视力受损。到目前已发现3个基因的5种杂合错义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SNB有关,这三个致病基因已被克隆,相关蛋白突变体的性质已通过体外表达得以研究,对于致病基因的结构、突变功能、蛋白突变体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目前已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明确一个延续 4代具有珊瑚状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白内障家系的基因缺陷。方法 家系成员的基因组 DNA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 ;利用 L INKAGE5 .1软件计算两点 L OD值 ;用直接测序法对候选基因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38个家系成员中有 13个患有遗传性白内障。基因组扫描发现 ,D2 S32 5引物在最大重组率为 0 .1时 ,其两点最大 L OD值 >3,提示与该家系连锁。对人类γ-晶状体蛋白基因簇的 4个基因进行突变检测发现 ,此家系患者 γ- D晶状体蛋白 (γ- D crystallin,CRYGD)基因第 2外显子有 1个 C→A突变 ,此突变导致蛋白第 2 3位的脯氨酸被苏氨酸取代 (P2 3T)。结论 珊瑚状白内障表型与C→ A错义突变的 CRYGD基因密切相关 ,且此突变完全相同于最近报道的与一层状白内障表型共分离的突变。发现相同的基因缺陷引起的白内障浑浊可位于晶状体截然不同的部位 ,其病理机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富亮氨酸重复序列激酶2(LRRK2)在巨噬细胞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结核分枝杆菌疫苗株卡介苗(BCG)感染巨噬细胞RAW264.7,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生存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q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相关m 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BCG感染的巨噬细胞RAW264.7中LRRK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并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此外,沉默LRRK2明显抑制BCG感染巨噬细胞的分枝杆菌存活率;同时,沉默LRRK2降低BCG刺激诱导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和IFN-γ。更为重要的是,LRRK2可能通过正调控NF-κB通路调节BCG诱导的炎症应答进程。结论:LRRK2/NF-κB信号正调控BCG刺激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应答进程。本研究结果为结核病在基因水平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检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致病基因新型突变。为该家系产前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遗传学依据。方法经知情同意,对死胎接生术后的胎儿进行检测。分析整理孕妇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引产胎儿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找到死产胎儿的高度可疑致病突变位点,并用Sanger测序的方法对家系成员一一验证。结果该家系中共5人,1名患者为非综合征型轻微唇裂,已实施手术修复。2名已故患者,由家系成员自述均为孕20w左右,B超提示严重唇腭裂,行死胎接生术,引产胎儿外观均符合唇腭裂表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对引产胎儿行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到先证者CDON c.323G>C(p.Ser108Thr)的错义突变;Sanger测序证实该家系中现存1人携带CDON c.323G>C(p.Ser108Thr)错义突变,为非综合征型轻微唇裂,已实施手术修复。该位点变异导致第108号氨基酸由Ser变为Thr(p.Ser108Thr),该变异可能导致蛋白功能受到影响,经家系验证该位点突变源自胎儿姥姥。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这种新型突变会引发蛋白功能异常。结论研究筛选出先证者及家系成员CDON基因的新型突变,该家系中携带CDON c.323G>C突变的成员临床表型差异较大,CDON基因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结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外显率不同以及该家系的检测结果,认为CDON c.323G>C突变有可能是本家系致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马凡综合征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临床特点。方法 完成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和直接测序的方法对收集到的两个家系中的成员进行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 1,FBN1)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两个家系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对两个家系成员进行FBN1基因突变检测发现,在两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一个相同的突变位点,即FBN1第27号外显子3463位碱基由G变为A( 3463G>A),导致原纤维蛋白1第1 155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Asp 1155Asn),而两个家系的正常成员及选取的100名健康对照中均未发现该突变位点。结论 先证者均符合Ghent标准诊断为马凡综合征,基因诊断发现两家系中相同的突变位点3463G>A为中国汉族马凡综合征患者中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性疾病。世界范围内FH杂合患者的发病率为1/500,纯合子患者症状严重,发病率为1/1 000 000。我们最近诊断一位32岁女性FH伴早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含量12.99 mmol/L,其父母血脂水平正常。随后,我们应用高通量测序对患者及其母亲进行外显子组分析,测序数据首先与GRCh37数据库进行比对,将比对后检测到的同义突变、位于非编码区的突变以及数据库中已有的SNP筛除。根据其可能的遗传方式,按照常染色体隐性模式进一步筛选,发现148个插入/缺失突变,26个单碱基突变(包括1个无义突变和25个错义突变);对基因突变位点功能筛查和验证分析后,最终发现了一个新的隐性纯合基因突变。该突变为LDLR基因第15个外显子的无义突变位点,该外显子编码O-糖链接结构域。研究中分别构建LDLR基因野生型及突变型表达质粒,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后的LDLR蛋白仍然可以正常表达,推测发生在O-糖链接结构域的突变可能影响LDLR蛋白在细胞膜上的正确定位,从而无法正常清除血浆中的LDL,最终导致FH的发生。本次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位于LDLR基因中的隐性纯合突变,进一步丰富了LDLR基因的突变研究数据,也为FH的基因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L-12是否能够恢复化疗药物对人抗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其机制。方法人PBMCs在抗CD3和抗CD28共刺激条件下,加或不加化疗药物和IL-12,不同的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产生及其mRNA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术或Western blotting检测T细胞不同亚群细胞因子IFN-γ和转录因子T-bet、p-STAT-1、p-STAT-4的表达。利用卡介苗(BCG)刺激PPD+PBMCs,检测化疗药物及IL-12对抗原特异性细胞IFN-γ和TNF-α的表达影响。结果化疗药物对人IFN-γ和TNF-α的产生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同时IL-12对其抑制作用的恢复也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BCG刺激PPD+PBMCs实验证明,化疗药物抑制抗原特异性细胞产生IFN-γ和TNF-α,IL-12能够恢复其免疫抑制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化疗药物通过下调STAT-1和STAT-4的磷酸化以及T-bet的表达影响IFN-γ和TNF-α的产生,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恢复了免疫的抑制作用。结论化疗药物抑制人的细胞免疫应答,而IL-12通过上调STAT-4的磷酸化完全恢复其抑制作用,从而对肿瘤化疗病人重建免疫功能(包括抗感染和抑制癌细胞的复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例CIITA基因突变所致MHCⅡ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Ⅱ,MHCⅡ)缺陷病患儿临床与分子特征。方法分析1例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MHCⅡ类分子缺陷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Sanger测序分析患儿CIITA基因序列、PCR法检测T细胞受体长度多样性,流式细胞术检测HLA-DR蛋白表达。结果患儿,男,2岁2月,3月起病,表现为反复腹泻、呼吸道感染、持续CMV感染、卡介苗病、重度营养不良,IgG、IgA下降、IgM升高,CD4~+T细胞比例下降但数量正常、CD4/CD8比例倒置。CIIT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3223CT来源于父亲;c.1240delC来源于母亲,为未报道新发突变。患儿B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的HLA-DR表达明显降低,T细胞功能轻度受损。确诊后患儿行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发生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结论经临床、免疫学筛查、基因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确诊MHCⅡ类分子缺陷患儿1例,其母源突变c.1240delC既往未见报道。反复多病原感染伴有CD4+细胞比例和(或)数量下降需警惕该病可能,综合临床与实验室检查行MHC-Ⅱ蛋白表达及基因测序可确诊该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根治的唯一办法,但成功率较其他联合免疫缺陷病低。  相似文献   

17.
Marfa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原纤蛋白基因突变是Marfan综合征的致病原因,本文将从蛋白、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关系及突变检测方法四方面概述Marfan综合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及突变分析,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通过家系调查和临床检查,鉴定了两个有血缘关系的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性耳聋大家系.并对已知位点及基因进行连锁分析,对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定位.PCR扩增候选基因MYH14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将这两个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DFNA4位点,最大连锁值为4.94.具有统计学意义.突变检测发现MYH14基因的杂合突变c.359T>C(p.S120L),DNA直接测序确证两家系的所有患者均携带该突变,而家系中正常人则均不携带该突变.结论 第1次在中国非综合性耳聋家系中发现MYH14基因的突变,表明MYH14基因突变也是导致中国人非综合性耳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腓骨肌萎缩症 GDAP1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神经节苷酯诱导分化相关蛋白 1( ganglioside-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protein- 1,GDAP1)基因在中国人腓骨肌萎缩症的突变特点。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结合 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 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腓骨肌萎缩症家系先证者和 15个散发病例共 2 3例患者进行了 GDAP1基因 6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 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发现 GDAP1基因的 A5 33G、A76 7G的复合杂合突变。纯合、杂合 T5 0 7G为人群常见多态。结论 GDAP1基因 A5 33G、A76 7G为新发现的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个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ongenital hypothyroidism,CH)家系进行患儿临床特征描述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从遗传学角度明确其发病原因。方法采用二代测序(NGS)方法对该家系的就诊患儿进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相关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检出可疑致病位点后再结合PCR和Sanger测序在家系内进行遗传共分离验证。结果检测到就诊患儿在DUOX2基因上携带父源性c.3329GA(p.R1110Q)突变和母源性c.1873CT(p.R625X)突变,患儿姐姐也携带有相同的两个突变位点,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DUOX2基因的c.3329GA(p.R1110Q)已有多篇文献报道为致病突变,c.1873CT(p.R625X)为首次报道的可疑致病突变。结论 DUOX2基因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NGS结合Sanger测序可以快速准确的对该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也可以为该家系的产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