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正常层次解剖位置,为涉及面侧区和颌下区的美容外科手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33具(共66例)成人尸体标本的头颈部标本,观察了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类型、走行、与面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穿出腮腺处和与面动脉的交叉处的体表位置。结果面神经下颌缘支为1-2支,以单干型居多,约占58%,大多行于下颌骨下缘上方约占44%,行于骨下缘下方者占5%。未发现面神经下颌缘支不与面动脉交叉,位置在均下颌角下缘上、下方约0.5-1 cm范围内。面神经下颌缘支经过面动脉的浅面和深面者分别占89%和6%;面神经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处的体表位置分别在下颌角上方和下颌支后缘前方1 cm交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与面动脉交处距下颌支后缘约4 cm,距下颌骨下缘约1 cm。结论面神经下颌缘支的毗邻和行程关系较为复杂,了解其与周围结构的重要位置关系,可以减少美容外科手术因神经损伤造成下唇及口角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面神经颊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测分析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及其与腮腺管之间的解剖关系,为腮腺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60例成人头部标本,观测面神经颊支的分支类型、行程、神经与腮腺管的位置关系。结果:面神经颊支以双干型多见(58.3%),三干型次之(28.3%)。神经多行于腮腺管浅面(73.3%)。腮腺管走行在颊支之问的占61.7%,导管距上颊支垂直距离约4.86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下方者占11.7%,距下颊支的垂直距离约1.71mm;腮腺管走行在神经上方者占26.7%,距上颊支的垂直距离约2.56mm。结论:面神经颊支多行于腮腺管浅层,与腮腺管关系十分密切,腮腺区手术时循颊支向后追踪面神经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颏下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与面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为该皮瓣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面动、静脉与面神经分支的交叉关系、交叉点至神经人肌点的距离、面神经各分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模拟逆行蒂颏下瓣修复眼部缺损的手术过程.结果:面神经颈支从下颌角后方出腮腺向前下走行于颈阔肌深面而分布于该肌,该神经出腮腺处至面动、静脉与下颌缘交点处的距离为29.4 mm±4.0 mm;面神经下颌缘沿下颌骨下缘走行,与下颌骨之间常有淋巴结分隔,该神经均于面动、静脉浅面与其交叉,交叉点至下颌缘支入肌处的距离为16.9 mm±3.7 mm,下颌缘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为44.3 mm±5.1 mm;面神经颊支多以2干出腮腺,行程中各颊支之间及与下颌缘支、颧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多个神经弓,在颊脂体表面常交织成丛,继而发出分支进入颧大肌、颊肌和笑肌,与面静脉形成2~4个交叉点,口角平面通常有一个交叉点,其余交叉点均在口角平面以上.结论:为了提高颏下逆行带蒂岛状皮瓣的转瓣点,须从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之间向上牵拉皮瓣,因此需充分分离神经与骨之间的间隙,以免牵拉皮瓣经过该间隙时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血管蒂旋转点不宜高于口角水平,以免损伤面神经颊支、口角诸肌和影响皮瓣的血供.  相似文献   

4.
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临床上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肌肉移植或跨面神经移植整复面瘫时,都需要解剖健侧面神经的分支,其中常解剖的是颊支和下颌缘支。两组分支分别由面神经主干发出,并浅出腮腺缘,在走行过程中,其走行层次以及颊支与腮腺导管、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下缘和面动脉关系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就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解剖学及临床应用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指导临床手术,避免损伤神经分支引起继发性的功能障碍。1面神经颊支有学者[1 ̄3]在腮腺手术中观察到颊支有1 ̄2支,多数学者[4 ̄8]观察颊支有1 ̄4支,以2 ̄3支为主,占75% ̄86.6%,可能与临床手术时术野暴露…  相似文献   

5.
以面动脉为蒂逆行下颌缘皮瓣修复鼻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为以面动脉为蒂逆行下颌缘皮瓣修复鼻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3 6侧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头面部及 8侧铸型标本 ,详细解剖观测下颌缘皮瓣血供、下颌下缘平面至口角平面动静脉长度、面神经下颌缘支和面动脉交点处距下颌下缘距离。结果 :下颌缘皮瓣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及其分支 ,同时亦接受枕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的分支营养 ,并互相吻合。平下颌骨下缘平面 ,面动脉距下颌角距离为 2 .8± 0 .3 ( 2 .4~ 3 .5 )cm ,动脉前壁与静脉后壁距离 0 .7± 0 .2 ( 0 .4~ 1.2 )cm ,动脉后壁与静脉前壁距离 0 .4± 0 .2 ( 0~ 0 .9)cm。口角平面 ,动脉前壁与静脉后壁距离 1.4± 0 .4( 0 .5~ 1.9)cm ,动脉后壁与静脉前壁距离 0 .9± 0 .4( 0 .3~ 1.5 )cm ,两平面间面动静脉长 4.5± 0 .3 ( 4.1~ 5 .4)cm。面神经下颌缘支多为 1~ 2支 ,与面动脉的关系恒定 ,多走行于动脉的浅面 ( 83 .3 % )。另有 8%的下颌缘支弓状行于下颌骨下缘下方 1cm范围内。结论 :以面动脉为蒂的下颌缘皮瓣逆行转位修复全鼻缺损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层次及分段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层次及分段定位,为防止面侧区颌面部下部手术中造成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参照设定的坐标系,观测28具成人尸体(即56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走行层次和位置.结果 面神经下颌缘支主要穿行于腮腺和咬肌筋膜内,全长可分为降段、弓段和升段3段,与下颌后静脉及面动脉交叉处的坐标值分别是(-6.4±1.5)mm和(9.8 ±1.3)mm、(28.8±4.1)mm 和(11.6±1.6)mm.结论 采用分段定位的方法能更准确显示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位置,以满足颌面部外科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精细解剖下颌角周围软组织结构及下颌神经管,为下颌角肥大整形术提供解剖学参考。 方法 20例大体标本,观察及测量面动静脉、面神经下颌缘支及咬肌区的血管和神经。据下颌骨表面骨性标志定位5条径线,测量该5条径线上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计算各软组织结构和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范围。 结果 面动脉距下颌角点为23.18~36.28 mm,距咬肌前缘为-9.51~9.27 mm。面静脉距离下颌角点为17.79~32.03 mm。面神经下颌缘支贴近下颌角部及下颌骨下缘走行,距离下颌角点为-8.57~10.70 mm,而咬肌前缘下颌缘支距下颌骨下缘为-8.83~11.06 mm。咬肌的血供主要有面动脉咬肌支、颈外动脉咬肌支、上颌动脉咬肌支及面横动脉咬肌支这四大来源。咬肌神经多与咬肌动脉伴行进入咬肌。下颌神经管在5个截面中距离下颌骨外侧点分别大于10.50 mm、14.72 mm、15.60 mm、8.53 mm、6.74 mm。 结论 在剥离下颌角区软组织时,注意对咬肌前缘面动脉、面神经下颌缘支及下颌角点附近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去除咬肌的最佳层次为咬肌深层中份最厚点及中下份。而在截骨或劈骨时,根据下颌神经管的安全范围,可在下颌骨颊侧骨板快速画出一条指导性的安全线。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平  李严斌 《解剖与临床》2007,12(3):216-216,F0003
面神经颅外段由面神经核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构成,从茎乳孔穿出颅外,分支分布于面部的表情肌.按其与腮腺的毗邻关系,可将面神经颅外段分为腮腺前段、腮腺内段和腮腺后段.本文主要介绍面神经的腮腺后段.腮腺后段指由腮腺丛发出的5组分支,出腮腺以后至表情肌的一段.颞支、颧支和上颊支主要来自颞面干,下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主要来自颈面干.熟悉面神经的走行方向、分支分布及其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对于保护面神经及其分支免受损伤非常重要.现就面神经各分支的解剖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面部组织移位入颅底手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面部移位颅底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侧成人头面部标本上,对面神经、腮腺管的位置和层次进行了观察与定位。结果:①面动脉在眶下缘水平至鼻旁间距为9.9±5.0mm,至骨膜的深距为2.1±0.8mm;②面神经由茎乳孔出颅后,经腮腺、咬肌和颊区三段分布于面肌。在咬肌段,面神经紧贴咬肌表面行走,面神经颧支行于颧骨表面,至骨面的最小深距为1mm。结论:①旁正中切口不会影响面动脉;②掀翻面肌皮瓣时,颧骨表面和咬肌表面的面神经分支是易损伤区  相似文献   

10.
面神经颞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预防额颞区手术和翼点入路的颅内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60侧成人头部标本,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行程及层次。结果:(1)面神经颞支多为2~4支,占95.00%(57侧)。(2)面神经颞支离开腮腺上缘后向前上走行,从颧弓浅面跨过进入额颞区,后走行于浅筋膜和颞筋膜浅层之间;在腮腺上缘及颧弓上缘处面神经颞支的最后1支距耳屏尖的距离分别为(23.79±0.27)mm和(30.67±0.37)mm。结论:面神经颞支入肌前在颧弓以下一段位置较深、以上表浅。从耳屏尖向前23mm范围内无该神经通过,为手术安全区。  相似文献   

11.
正笔者在解剖一侧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下颌神经存在2处变异。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该侧下牙槽神经在发出下颌舌骨肌神经前2.69mm处发出异常分支(直径为0.63mm)。该神经在走行6.82mm后,穿入下颌支内行走7.00mm后穿出下颌骨,紧贴下颌骨与舌神经伴行至翼内肌下缘,跨过舌神经后,穿过下颌第2磨牙后缘对应的下颌舌骨肌,继续走行一段距离后发出2个终支:1支(直径为  相似文献   

12.
<正> 作者通过30具尸体(60侧)面神经下颌缘支的解剖观察,就其支数及分型、与颌外动脉的位置关系,神经走向、与颊支的吻合情况等进行了抽述和分析,指出下颌缘支本干为1~2支,并与下颌骨下缘嚼肌前缘、颌外动脉的位置关系恒定,从而论证了颌  相似文献   

13.
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神经颞支起于颞面干,在颧弓下方从腮腺上缘穿出腮腺咬肌筋膜后分为三组分支,其中额支和眼支越过颧弓,支配同侧的额肌和眼轮匝肌、皱眉肌等。颞支自颧弓部起即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继续前行在一转折线上穿出帽状腱膜,于颞区表情肌的深面入肌。在走行过程中,面神经颞支与颧弓、与颞区的解剖标志以及与颞区组织的层次之间的关系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提供解剖学依据,并评价其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新鲜尸体15具(30侧),观测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及重要结构。新鲜尸体5具(10侧),模拟内镜手术,术后解剖标本,观察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结果 耳后发际区的分离层面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胸锁乳突肌上部浅面,由后上至前下依次为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外静脉。颌下区的分离层面在颈阔肌深面与下颌下腺鞘膜之间。下颌缘支出腮腺后:①66.7%行于下颌骨下缘之上(7.21±0.50)mm;②23.3%平行下颌骨下缘;③10%行于下颌骨下缘以下(9.43±0.32)mm。在咬肌前下角处,面神经下颌缘支均与面动脉和面静脉交叉,交叉点至下颌角距离分别为(29.86±2.77)mm和(25.71±3.32)mm。舌下神经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颌下区。舌骨舌肌浅面,自上而下分别是舌神经、下颌下腺导管、舌下神经。10侧模拟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无重要结构损伤,无需中转切口。 结论 熟悉耳后发际区和颌下区的解剖层次、标志及参数,耳后发际入路内镜辅助下颌下腺切除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人足背动脉的解剖学与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有关足背动脉与长伸肌腱及腓深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形态学的资料。结果:①足背动脉的体表投影在内、外髁连线前方中点至第1跖骨间隙近侧端的连线。②主要根据其走行与外径足背动脉可分为4、5、63种类型;③足背动脉位腓深神经内侧者占36.1%;位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内侧者占50%;位腓深神经外侧者占23.5%。结论:了解国人足背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可为临床应用提供足背动脉相关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面神经颈支和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研究成果,了解其走行及变异情况,以利于手术中对其保护,避免手术损伤.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面神经颈支和下颌缘支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面神经颈支位置恒定,行程短,可作为逆行分离面神经干的解剖标志.面神经下颌缘支变异较多,行程长,在手术中易受损伤.结论:通过对面神经颈支和下颌缘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为头颈部手术路径的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剖标志,为手术中避免上述神经的损伤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测肩胛上横韧带,肩胛上动脉、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为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肩胛上横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观察肩胛上动脉和肩胛上神经以及它们的冈上肌支与肩胛上横韧带的位置关系,测量它们在肩胛切迹处的直径;以韧带内侧附着处下点的骨面为基点,确定体表穿刺点和穿刺深度。结果肩胛上横韧带下缘长(0.901±0.234)cm,韧带中间窄厚,内、外侧附着点宽薄;肩胛上神经走行于肩胛切迹内,肩胛上横韧带的下方;肩胛上动脉有16.67%走行于切迹内神经的外侧,83.33%走行在切迹外韧带外上方;肩胛上神经的冈上肌支经肩胛切迹内上角走行入冈上肌;体表穿刺定位角为(24.102±3.681)°。穿刺定位距离计算的回归方程是:Y=2.560+0.615X,穿刺深度为(4.342±0.629)cm。结论针刀切断韧带的方向应从韧带内侧部下缘切向内上,可避免损伤韧带下方的肩胛上神经和韧带外上的肩胛上动脉,且可更有效地解除对肩胛上神经及其冈上肌支的卡压;直线回归方程使穿刺的体表定位因人而异,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颌角截骨术中下颌角周围的动脉损伤较常见,但下颌后静脉壁薄,位置较深,也容易受到损伤导致出血,有关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学研究国内外文献报道甚少。目的:观测下颌后静脉的组成、属支、回流及其与面神经、下颌角等结构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20例(40侧),找到并修洁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观察测量下颌后静脉的组成、属支、回流及其与面神经、下颌骨等结构的关系。结果与结论:①下颌后静脉起点恒定,其长度平均值为(4.51±2.01)cm,起始部外径平均值为(0.52±0.28)cm,34侧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合成,6侧直接起于颞浅静脉。依其回流及走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分为前后支,前支大部分汇入颈内静脉,小部分汇入颈外静脉;后支则与耳后静脉结合汇入颈外静脉;另一种不分前后支,直接与耳后静脉结合汇入颈外静脉。②下颌后静脉的属支及其出现率为面横静脉88%,下颌关节静脉98%,腮腺后静脉95%,耳前静脉58%,茎突静脉43%等。③88%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及其分支的内侧。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干或其主要分支近于十字形交叉,它们之间多直接相贴。④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紧贴下颌角下缘及后缘行走的占75%,与下颌角最低点有一定距离(平均值为0.58cm)的占25%;在下颌支后缘中下段,100%的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与下颌支后缘紧密相邻,静脉壁与骨皮质仅隔以菲薄的骨膜。而此处正是下颌角截骨线的位置,无论是剥离还是截骨时都容易损伤该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额支的行程和颞下颌关节的位置,探讨三者的解剖学关系,为颧面部缩小手术中设计耳颞部辅助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例防腐成人尸体(28侧)和2例新鲜成人尸体(4侧)头部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系观察并测量颞浅动脉额支、面神经颞支的走向和颞下颌关节位置,并分析三者关系。结果:①在耳屏点X轴和眉外端B作X轴平行线之间,颞浅动脉额支总走行在面神经额支后上方,面神经额支走向角度与颞浅动脉额支基本一致。在耳屏点与眉外端上方30m m处(TE)连线的区域以下为面神经额支分布区域,在该连线的垂直方向上可获得面神经额支最上支与颞浅动脉之间最远距离为(22.32±9.16)m m,分布范围在耳上基点前(32.68±7.53)m m;②颞下颌关节盘前缘距关节结节止点距离为(3.40±0.75)m m,在耳屏点前(18.60±3.60)m m。结论:在TE连线后上方,无血管搏动的发际内作平行TE连线的切口,可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在关节结节止点前至少5 m m的距离外(约耳屏前25 m m处)截骨,避免进入颞下颌关节腔内损伤关节盘。  相似文献   

20.
制作1成年男性右下肢血管神经标本时,发现胫后动脉发出异常支行于外踝后方(图1),此变异罕见[1,2],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及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该男尸右下肢的胫后动脉在小腿后区走行正常,其在胫骨内踝所在水平面以上0.48 cm处发出异常支,其起始处外径1.82 mm.异常支与胫后动脉呈44.5°在跟腱深面向外下方走行1.93 cm后分为2支:1支水平走行1.88 cm止于胫腓后韧带,其起始处外径1.94 mm;另1支向跟骨外侧走行1.64 cm发出第1分支,止于跟腱深面,再走行0.41 cm发出第2分支,止于跟骨,继续向跟骨外侧走行1.90 cm发出第3分支和第4分支,分别止于足背外侧缘和跟骨外侧,其起始处外径分别为0.80、1.81、1.54、1.9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