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外髁劈裂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MCL)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科及陆良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5例SchatzkerⅡ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Ⅱ度或Ⅲ度损伤患者,采用MIPPO技术复位固定胫骨外侧平台骨折,锚钉固定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评价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周。Lysholm标准评定示优20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5. 7%。结论微创手术治疗外髁劈裂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高能量踝关节骨折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踝关节周围各解剖结构的损伤特征,探讨Logsplitter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62例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44例、女18例,年龄21~69(42.3±11.7)岁,左侧27例、右侧35例。提取术前X线和CT影像,分析腓骨损伤、胫骨损伤、下胫腓联合损伤、踝关节内侧损伤及外侧韧带损伤的特征及其不同损伤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合踝关节骨折的Lauge-Hansen分型,分析不同踝关节骨折类型在本组Logsplitter损伤中的占比。结果 腓骨损伤特征:横行或短斜形骨折占61.3%(38/62),存在蝶形骨块占25.8%(16/62),粉碎性骨折占11.3%(7/62),腓骨无骨折占1.6%(1/62)。胫骨损伤特征:外侧关节面压缩占38.7%(24/62),合并后侧压缩占6.5%(4/62);内侧损伤包括内踝骨折占87.1%(54/62),三角韧带断裂占12.9%(8/62)。下胫腓联合损伤特征:单纯韧带断裂占11.3%(7/62),合并Tillux结节撕脱骨折占8.1%(5/62),合并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43.5%(27/62),同时合并Tillux结节与Volkmann结节撕脱骨折占37.1%(23/62);合并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占12.9%(8/62)。根据Lauge-Hansen分型显示,其中旋前外展损伤占87.1%(54/62),旋前外旋损伤占8.1%(5/62),旋后外旋损伤占1.6%(1/62),无法分类的占3.2%(2/62)。结论 Logsplitter损伤的影像学特征多样化,在严重骨折脱位的同时,可合并侧副韧带损伤;损伤机制以外展位垂直暴力最为多见,部分也可为外旋位垂直暴力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理特点及社会支持现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56)和中老年组(≥45岁,n=144).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比较两组心理特点[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A型行为量表]、社会支持[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采用Pearson分析患者心理特点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①青年组男性占比、吸烟史占比、高血脂占比、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比较中老年组高(x2=6.196,5.466,8.544,4.079;P<0.05),中老年组高血压占比、糖尿病占比高于青年组(x2=3.888,5.957,P<0.05);②青年组SAS、A型行为量表得分高于中老年组(t=3.936,2.458;P<0.05),焦虑情绪障碍和A型性格占比高于中老年组(x2=15.286,8.005;P<0.01);中老年组SDS得分高于青年组(t=-5.078,P<0.001),抑郁情绪障碍占比高于青年组(x2=10.094,P<0.01);③青年组 SSRS、PSSS得分均略高于中老年组(t=5.261,2.600;P<0.05);④Pear-son 相关分析法显示:SAS、SDS 均与 SSRS、PSSS 呈负相关关系(r=-0.368,-0.390,-0.162,-0.192;P<0.05),A 型性格与SSRS、PSSS关系均不显著(r=0.028,0.117;P<0.05).结论:青年与中老年AMI患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青年主要表现为焦虑和A型性格,中老年主要表现为抑郁;青年患者社会支持水平略高,焦虑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水平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成人胫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2012年12月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诊治的胫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3—2007年资料定为Ⅰ组,2008—2012年资料定为Ⅱ组,统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年间,共诊治成人骨折107648例,其中胫腓骨骨折18432例,胫骨近端骨折3655例,占同期胫腓骨骨折的19.8%(3665/18432),占全身骨折的3.4%(3655/107648)。3655例成人胫骨近端骨折中,男性占70.5%(2575/3655),31~40岁组共707例,构成比最高(27.5%);女性占29.5%(1080/3655),41~50岁组共224例,构成比最高(20.7%)。按AO分型,41-A1型1227例,构成比最高(33.6%)。关节内骨折1651例,其中男1150例,女501例;关节外骨折2004例,男1425例,女579例,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918, P>0.05)。Ⅰ、Ⅱ组分别为1909例和1746例,分别占同期胫腓骨骨折的18.7%(1909/10234)和21.3%(1746/8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364, P<0.01);分别占全身骨折的3.4%(1909/55423)和3.3%(1746/5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784, P>0.05)。Ⅰ、Ⅱ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5:1(1371/538)和2.2:1(1204/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583, P>0.05);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分别为8.4%(161/1909)和12.8%(224/1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8.697, P<0.01)。Ⅱ组41-B型构成比(39.5%,690/1746)高于Ⅰ组(35.1%,671/1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45, P <0.01);Ⅱ组41-C 型构成比(16.1%,281/1746)低于Ⅰ组(19.0%,362/1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77, P<0.05)。结论近10年,成人胫骨近端骨折占胫腓骨骨折的19.8%,占全身骨折的3.4%。男性约占70%,多见于31~40岁;女性约占30%,多见于41~50岁。前后5年相比,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升高了4.4%,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外骨折的构成比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创伤性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以提高创伤性颈椎骨折的预防及救治水平。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24例创伤性颈椎骨折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节段分布、神经损伤ASIA分级、合并症情况。结果 324例患者年龄从18~85岁,平均43.8岁,手术治疗占70.4%(228/324),其中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39岁,占27.2%(88/324)。颈椎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患者占8.0%(26/324),其中颈椎骨折合并胸椎骨折占5.9%(19/324),颈椎骨折合并腰椎骨折1.5%(5/324),颈椎骨折合并胸、腰椎骨折占0.6%(2/324)。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神经损伤百分比为65.1%,并发症发生率(4.7%)最高。40~49岁年龄段患者合并症发生率(34.2%)最高。致伤原因分布中高坠伤、车祸伤、摔伤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4.6%(112/324),32.1%(104/324)和18.8%(61/324)。重物砸伤所致患者性别比(7.7%)、神经损伤百分比(92.3%)、合并症发生率(34.6%)最高。228例手术患者术前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A级47例,B级12例,C级29例,D级63例,E级77例,术后脊髓损伤ASIA分级为A级46例,B级7例,C级23例,D级53例,E级99例。手术治疗患者中有38例(16.7%)患者有1~2级的脊髓损伤恢复。结论从创伤性颈椎骨折的临床特点可以看出,30~39岁年龄段是主要发病年龄,高坠伤是主要致伤原因。60岁及以上年龄段患者,重物砸伤患者神经损伤百分比最高,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神经损伤的恢复,应根据其特点进行预防和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年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将232例IMN患者按照年龄划分为青年组(≥18岁,45岁)和中老年组(≥45岁),收集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及其病理结果,并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病理差异。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IMN患者男女比分别为45∶33和73∶81。与中老年组相比,青年组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相对较高(P0.05),收缩压、尿素氮较低(P0.05)。两组在血肌酐、血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抗PLA2R抗体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以Ⅰ~Ⅱ期和Ⅱ期为主,中老年组以Ⅱ期为主,两组总体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青年组患者肾小球硬化积分、小动脉管壁增厚发生率、玻璃样变性发生率和肾小管萎缩积分较低(P0.05)。两组IgG、IgG4和C3沉积均以阳性为主,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组织PLA2R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青年组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结论青年与中老年IMN患者有其共性,但两者也存在差异。临床病理特征提示青年人IMN预后可能会优于中老年人。  相似文献   

7.
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提供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更具指导意义的后筛窦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 ,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 :发现属管前型的占 2 3 % ( 2 3侧 ) ;半管型的占 2 8% ( 2 8侧 ) ;全管型的占 3 3 %( 3 3侧 ) ;蝶鞍型的占 16 % ( 16侧 )。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 3 3例 ( 6 6侧 ) ;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 17例 ( 3 4侧 )。发现属Ⅰ°后筛窦的占 43 % ( 43侧 ) ;属Ⅱ°后筛窦的占 3 5 % ( 3 5侧 ) ,其中属Ⅱa°后筛窦的占 19%( 19侧 ) ,属Ⅱb°后筛窦的占 16 % ( 16侧 ) ;属Ⅲ°后筛窦的占 2 2 % ( 2 2侧 )。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 2 9例( 5 8侧 ) ;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 2 1例 ( 42侧 )。结论 :后筛窦影像解剖分型分度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青年与老年肾癌患者的病理特点的异同。方法和材料:将我院2005-2009年期间收治的84例符合条件的肾癌病例,按照年龄分为小于等于40岁的青年组(36例)和大于40岁的中老年组(48例),对其病理类型做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例病理类型均以透明细胞癌为主,所占比例分别是72.22%(26/36)和85.42%(41/48),在青年组发现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为老年组所没有的类型。结论:两组的病理类型均以透明细胞癌为主,但在青年组有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这一新的肾癌类型为今后青少年肾癌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4年5月芜湖市中医院关节二科收治的16例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2~68岁,平均36.5岁。根据改良Schenck膝关节脱位分型方法,KD-Ⅰ型1例,KD-Ⅱ 2例,KD-ⅢM型6例,KD-ⅢL型2例,KD-Ⅳ型3例,KD-Ⅴ型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1例,外侧副韧带损伤7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2例,后内侧复合体损伤3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3周内在关节镜下进行一期小切口韧带修复重建术。观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稳定性,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国际膝关节文献记录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评分,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术中发生腘动脉损伤1例,术后发生胫骨侧骨隧道切口愈合不良2例、感染2例,均予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第3天所有患者摄X线片示关节对合良好,重建骨隧道位置良好,内固定牢靠。16例患者随访12~4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重建骨隧道均无明显扩大及内固定松动,无一例韧带翻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115°~135°,平均124°;IKDC评分(89.64±3.15 )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2.88±6.57)分和膝关节活动度123.56°±5.2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791、71.563、25.998,P值均<0.01)。根据IKD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优9例、良4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是一类严重复杂的损伤,需系统地评估患者病情,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在关节镜下行一期韧带重建或修复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浮肩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其术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 2008年2月~2014年6月间,共收治24例浮肩损伤患者,其中ⅠA型2例,ⅠB型2例,Ⅱ型5例,ⅢA型10例,ⅢB型5例;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软组织修复重建术。术后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末次随访采用ASES评分标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4.2±6.4个月),骨折及脱位均获得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2±3.4)个月;无血管神经损伤、内置物退出、断裂等并发症发生。ASE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87.5%。结论浮肩损伤采用手术治疗,行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恢复了肩关节上方悬吊复合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 and the occurrence of simultaneous fractures of the upper limb in older women who sustain a fall-related fracture of the hip.

Study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Main outcome measures

We investigated 472 of 480 white women consecutively admitted to a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because of a fall-related hip fracture. Twenty-seven (5.7%) of the 472 women sustained a concomitant upper-limb fracture of either distal radius (20 women) or proximal humerus (seven women). We assessed serum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 14.2 ± 4.1 (mean ± SD) days after surgical repair of the hip fracture in the 472 women by an immunoenzymatic assay.

Results

Twenty-five-hydroxyvitamin D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27 women with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both hip and upper limb than in the remaining 445 hip-fracture women: mean ± SD values were 6.5 ± 5.0 ng/ml and 11.7 ± 10.4 ng/ml respectively in the two groups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5.2 ng/ml: 95% CI 1.2–9.2; p = 0.011). Low levels of 25-hydroxyvitaimn D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fractures of the upper limb (p = 0.017), after adjustment for eight potential confounders including age, height, weight, hip-fracture type, 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logic impairment, previous hip fracture, and previous upper-limb fracture.

Conclusions

Low levels of 25-hydroxyvitamin D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oncomitant upper-limb fractures in our sample of older women with a fall-related fracture of the hip. Preventing vitamin D deficiency may lower the incidence of simultaneous fractures due to a singe fall in elderly women.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目的:对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2003至2012年收录外固定支架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应用研究文献,采用检索词“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骨折”,排除重复文献以及与研究内容无关的文献,共检索文献408篇。从文献出版时间与数量、学科类别、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以及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等角度对408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文献研究呈上升趋势,2012年发表相关文献85篇,并且多以外科学为主。近10年的文献研究中,以《中医正骨》发表文献量最多,共发表文献18篇。而各研究单位对此进行的研究均不多,仅发表文献1-7篇,并且仅有5篇文献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作为两种微创治疗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应用多年,但争议颇多,且各有利弊。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的疗效。 方法:纳入100例患者,其中4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手术,60例患者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前按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术后1周。并摄X射线片测量测量椎体前缘与后缘比。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都有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恢复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矫形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并发症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经皮椎体成形组为35%,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组为12.5%,两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显著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经皮椎体成形组通过术前术中使脊椎过伸可部分恢复椎体高度,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两组矫形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随着胫骨远端骨折发生率的增加,锁定钢板内固定已成为首选的内固定治疗方法。 目的:研究分析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同时比较内侧锁定钢板与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差异。 方法:应用文献检索的方法获取胫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文献,对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文章选取胫骨远端骨折时踝关节的应力分布机制以及锁定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内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胫骨远端骨折,足处于跖屈位时,易引起胫骨后踝骨折;中立位时,易引起Y型骨折;背屈位时,易引起胫骨前缘压缩。锁定钢板在抗扭转外力上比髓内钉效果要好,且腓骨的完整对于2种固定的效果均有一定的帮助。当腓骨不能够有效固定的时候,锁定钢板固定的稳定性比髓内钉固定的稳定性更好。且内侧锁定钢板固定与外侧锁定钢板固定时的骨折愈合时间并无明显差异,但是外侧锁定钢板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5.
眶-颧复合体骨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眶-颧复合体骨折诊疗经验,探讨手术恢复面中部骨折外形及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68例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经术前X线片、CT或三维CT重建成像确诊后,局麻下取眉弓外,同侧口腔前庭切口,复位后分别进行颧额缝、眶下缘、颧上颌缝三维方向的金属小钛板坚固内固定。结果本组68例患者术后功能和面容恢复较好,3例陈旧性骨折术后有轻度错位出现,余65例患者均获良好的外形和功能。全部患者均未出现钛板钛钉排斥反应。结论眶-颧复合体骨折的治疗,在建立良好的咬合关系的基础上,坚固内固定路线沿支柱结构分布,有助于准确恢复患者面形及功能。以恢复和加强支柱结构为参照的固定方法,对于复杂型骨折、粉碎型骨折和陈旧型骨折错位愈合的病例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股骨颈骨折后常用闭合复位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常规手法闭合复位失败。目的:观察复杂股骨颈骨折运用改良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复杂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36例,经过常规手法复位失败一两次后,采用改良的撬拨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根据年龄、骨折类型、骨密度状况选择动力髋螺钉加1枚空心螺钉(n=17)或3枚空心螺钉(n=19)内固定。内固定后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5.5个月。发生股骨头坏死患者3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Garden复位质量评价:Ⅰ级23例,Ⅱ级11例,Ⅲ级2例,Ⅳ级0例,Ⅰ级、Ⅱ级占患者总数的94.4%。Harris评分情况:优 22例,良7例,中3例,差4例,优良率80.56%。且采用动力髋螺钉加空心螺钉或3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接近(P > 0.05)。因此,对于常规复位失败的复杂股骨颈骨折,建议尝试改良的撬拨闭合复位法,内固定采用动力髋螺钉或空心螺钉对疗效无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0例患者手术治疗9例,其中1例行人工桡骨头置换,并修复肘关节前关节囊及肘内、外侧副韧带;8例内固定,术后予长臂石膏或铰链式支架外固定制动2~3周,早期开始屈伸康复训练。闭合复位保守治疗1例。结果 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0月,平均22.5个月。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8~12周骨折达临床愈合,平均9.2周。肘关节平均屈伸范围为110°±28°,前臂平均旋转活动范围为109°±25°,1例有创伤性关节炎。按照肘关节HHS评分标准评定标准进行评价:优5例、良2例、可1例、差2例(含保守治疗1例),总优良率为70%。结论对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应积极手术治疗,重建或恢复骨的结构,坚强内固定,修复关节周围支持结构,早期功能锻炼,能有效恢复关节功能,减少骨折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背景:选择解剖型钢板或动力髋螺钉,哪种方法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使疗效更满意,目前尚未达成共识。且当前的研究仅限于小样本试验,很难做到大样本多中心治疗研究。 目的:对公开发表的解剖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评价解剖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Med,1995至2013年)、FMJS外文全文数据库(EMCC,1995至2013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5至2013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至2013年)、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1989至2013年)、万方数据库(1995至2013年),收集解剖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对照试验。按照事先制定的入选与剔除标准筛选文献。然后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9个临床对照试验,共1 730例患者,其中解剖型钢板组764例,动力髋螺钉组9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比较骨折愈合时间、预后优良率、置入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4,0.58,0.80);解剖型钢板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后引流量均优于动力髋螺钉组(P均< 0.000 01)。提示解剖型钢板和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相似,但解剖型钢板治疗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和出血量少等优点。由于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较低,存在偏倚的高度可能,影响了结果的论证强度,期待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提供高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骨应力刺激仪的叩击力作用于不同部位和不同固定方法的下肢骨折断端,研究体外施加的叩击力与下肢骨折断端所产生的压力的变化关系.方法 5具完整新鲜成人尸体下肢标本10例,按照股骨骨折、胫骨骨折、胫腓骨骨折顺序造模,并先后采用外固定架、钢板固定,不同骨折部位的两种同定方法下各组均对10例标本进行了观察.各组标本造模成骨干中段的横形骨折,骨折断端放置触力传感器.用骨应力刺激仪在标本的足跟处施加叩击力,分别记录不同骨折部位两种固定方法下施加的叩击力和骨折断端产生的压力,并分析其间存在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骨应力刺激仪的叩击力(50-350N)与骨折断端所产生的压力均呈直线相关(均r=1.000,P=0.000).在相同叩击力作用下,同一固定方法的骨折断端压力,胫腓骨组>胫骨组>股骨组(P<0.05);同一部位的骨折断端压力,外固定架组>钢板组(P<0.05).结论 下肢骨折固定后,体外施加叩击力时骨折断端能够产生相应的压力,临床上可以根据骨折部位或固定方式的不同选取不同大小的叩击力促进固定后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