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文题释义:单髁假体置换:为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侧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目前临床上单髁假体有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种单髁假体。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把胫骨平台分为0、1、2、C、3、4、5几个区域,观察股骨头中心—踝关节中心连线经过胫骨平台的区域。KENNEDY和WHITE的研究发现,单髁置换后下肢机械轴经过2、C区的术后效果好,并发症少。背景:单髁置换假体主要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2种类型,由于两种平台假体的设计理念和手术操作方法上的不同,对于两种平台假体的选择还有一定分歧和争议。 目的:比较活动与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154例,男54例,女100例,年龄56-81岁,其中100例接受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活动平台组),54例接受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置换治疗(固定平台组)。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复查X射线片(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评估下肢力线矫正情况。研究符合佛山市中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fsz20130642)。结果与结论:①154例患者术后获得60-72个月的随访;②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与临床KS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末次随访的胫股角、髋-膝-踝角度、胫骨后倾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活动平台组胫股角与髋-膝-踝角度的矫正值大于固定平台组(P < 0.05),两组间胫骨后倾角矫正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下肢机械轴位置Kennedy和White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活动平台组出现1例假体松动,2例衬垫脱位;⑤结果表明,两种平台单髁置换假体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随访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但活动平台单髁假体置换下肢力线矫正角度较固定平台大,对于恢复下肢解剖轴线更有优势;2种单髁假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后中期随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固定平台,活动平台中期并发症主要是假体松动、衬垫脱位。ORCID: 0000-0001-9062-8026(刘少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 Oxford Ⅲ单髁系统进行初次单侧膝关节内侧单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 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 通过胫骨解剖轴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内侧膝关节单髁假体置换术中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探讨不同假体翻修率的差异以及并发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3例(133膝)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假体不同分为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两组。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中1例活动平台组患者术后4个月发生半月板衬垫移位脱出,1例活动平台组、1例固定平台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红肿破溃。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关节内感染以及假体松动移位等。活动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8.45±9.17)分,术后为(84.54±8.44)分;固定平台组KSS评分术前为(49.88±12.02)分,术后为(86.40±7.18)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髁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术后的短期随访中活动平台与固定平台术后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异;短期内两种平台假体的翻修率低,但导致翻修的并发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在全膝关节置换时无论是使用活动衬垫还是固定衬垫,全膝关节置换后中长期的功能转归和再手术率都相同,但是近期患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各专家意见并不一致。目的:分析活动衬垫型与固定衬垫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相关活动的角度变化,以探讨置换后关节活动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且患膝既往无手术史的患者90例,应用固定衬垫型假体或活动衬垫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治疗。测量患者置换前膝关节活动度,置换后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髌骨高度。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4-36个月,末次随访时活动衬垫组的最大屈曲度大于固定衬垫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的股骨角、胫骨角、膝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前后髌骨高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活动衬垫型和固定衬垫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患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且活动衬垫型效果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背景:单髁置换因其创伤小、失血少、并发症少、康复快、膝关节功能优、假体生存率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报道多集中于其临床疗效,而单髁置换后患者体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罕见报道。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后的疗效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3年3月因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行单髁置换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术前、术后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30例患者术后切口均Ⅰ级愈合,术后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假体衬垫脱位等并发症;②术后1个月测量胫骨近端内侧角、股胫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③术后1,3,6个月测量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术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好转趋势(P<0.05);④术后3,6个月测量关节滑液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术前逐渐下降(P<0.05),术后各时间点呈逐渐下降趋势;⑤提示单髁置换可有效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恢复膝关节功能,改善膝内翻畸形及下肢力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关节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期疗效,分析手术疗效和学习曲线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4月~2012年12月我科应用第三代牛津单髁关节假体(Oxford phaseⅢ)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114例患者资料(129膝)。对患者术前、术后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以及VAS评分进行评估,计算假体中期生存率。将114例患者分为学习曲线组(47例)和成熟组(67例),分析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影像学评分、HSS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14例患者随访时间24~92个月,平均(37±1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疼痛明显缓解,假体中期生存率为88.2%。成熟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影像学评分及术后HSS评分均较学习曲线组更高。学习曲线组假体生存率为86.9%,成熟组为98.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行再次翻修4例(5膝):活动半月板脱位2例、伴股骨假体松动1例,术后膝外翻畸形1例(2膝)。结论应用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中期疗效满意。Oxford phaseⅢ单髁置换手术学习曲线需要25例以上经验积累后手术技能趋向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单髁置换手术中,市面上可供选择的单髁假体种类较多,常见的衬垫与股骨假体接触面一致性与否,会对置换后的膝关节应力分布产生不同的影响。单髁置换术后胫骨平台内侧断裂以及衬垫脱位是常见的两种失效形式,原因之一是单髁假体在膝关节中的安装位置不匹配,可能导致失效。故本文主要研究衬垫与股骨假体接触面的形状及单髁假体的安装位置对置换后膝关节应力分布的影响。首先,本文建立了正常人体膝关节有限元模型,通过应力和变形两种方式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建立了两种不同形状衬垫膝关节假体模型(A型和B型),模拟分析在单腿站立情况下,两种衬垫5种内外翻安装位置的膝关节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1 kN轴向载荷下,衬垫峰值接触压力、前交叉韧带峰值等效应力、外侧半月板峰值接触压力,这3种参数A型均比B型小,5种内外翻安装位置下A型在内翻3°时衬垫变形、衬垫峰值接触压力、胫骨峰值等效应力、前交叉韧带峰值等效应力均最小。单髁置换时,建议假体内翻6°以内,选择A型或B型衬垫,需结合患者的其他因素综合分析选择。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或可降低单髁置换后衬垫脱位、胫骨内侧平台断裂的风险,以期为单髁假体设计提供生物力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背景:膝外翻畸形常需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来矫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选用假体与膝关节相匹配程度明显影响置换后长期效果。目前国内使用率较高的仍然是依据西方人数据设计的假体系统,应用于国人往往达不到最好匹配。目的:探讨股骨髁及胫骨平台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膝外翻畸形的全膝关节置换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与相关关系。将膝关节相关参数与单膝畸形患者的健侧正常膝(对照组29膝)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膝外翻畸形X射线片显示股胫角为(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中,应注意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解剖学异常。  相似文献   

9.
文题释义: 单髁置换:指对仅存在单间室病变膝关节的一种置换手术方式,用以替代膝关节胫股关节破坏的软骨表面,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例如创伤小、恢复快、截骨少、费用低、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理论上,单髁置换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较好,且膝关节功能接近生理状态。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一种较为成熟的假体,术中保留了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且不进行髁间窝截骨,比较符合膝关节的解剖特性,手术难度虽然较大,但保留了较多的膝关节正常生理结构,有较好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的松动率亦较低。背景:针对仅存在膝关节内侧间室病变的患者,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全膝关节置换均是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对于居住于山区的中老年人的近期疗效需进一步探索。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与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换治疗承德地区中老年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内侧间室膝关节炎中老年患者67例,其中A组31例行单髁置换,B组36例行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全膝置换。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情况、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后1,3 d红细胞容积、C-反应蛋白,术后第1,3,6个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A组围术期血红蛋白下降值、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均低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术后第1,3天2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A组术后第1,3,6月及1年的关节遗忘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④2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感染等并发症;⑤综上,单髁置换在治疗仅存在内侧间室病变膝关节炎的山区中老年患者时,具有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关节遗忘程度高等优点。 ORCID: 0000-0002-8983-8293(韩梦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单髁置换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治疗单纯内侧胫股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目的: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对膝关节单纯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单纯内侧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109例,根据修复方式分为两组,单髁置换组41例,全膝关节置换组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身体健康总评分、精神健康总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以及置换后5年假体在位率。结果与结论:单髁置换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2.44)d,较全膝关节置换组(6.11±2.23)d短(P=0.001)。两组患者置换后并发症发生率、身体健康总评分、精神健康总评分、牛津膝关节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5年,单髁置换组假体在位率(90%)较全膝关节置换组(100%)低(P0.05)。提示对于单纯内侧胫股间室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单髁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具有相似的修复效果,但单髁置换后5年假体在位率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牛津第三代单髁假体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6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10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假体力线,分析假体设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 100例术后平均随访36个月(12~7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股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69°内旋±3.18°,0.83°伸直±3.63°,胫骨假体力线平均为0.12°内翻±0.80°,0.39°伸直±1.24°,无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是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而两者之间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仍缺乏系统评价。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和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集有关比较胫骨高位截骨/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检索年限为2000至2019年。2人独立完成阅读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研究质量,采用Rev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3项研究,共711例患者;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胫骨高位截骨组膝关节活动范围(MD=-5.47,95%CI:-9.53至-1.41,P=0.008)显著优于单髁置换组,单髁置换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MD=0.84,95%CI:0.29-1.39,P=0.003)优于胫骨高位截骨组;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术后胫股角等方面,2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提示在治疗符合手术指征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时,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可获得与单髁置换相似的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全膝关节置换术翻修率、术后感染率、髌股关节软骨退变率、外侧间室退变率、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胫股角,但是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关节活动范围优于单髁置换,而单髁置换后可以使膝关节获得较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质疏松症是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不同骨密度对单髁置换的预后有何种影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通过有限元法研究不同骨密度对内侧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后关节内各结构应力大小及分布的影响,评估骨质疏松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利用CT、MRI获取1名志愿者的下肢影像数据,通过Geomagic Studio、Ansys workbench、Mimics等软件构建正常骨质的膝关节有限元模型(T值≥-1.0),通过改变材料参数建立骨质减少(-2.5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单髁膝关节置换中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的选择存在较多争议,相关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寻求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胫骨后倾的角度。 方法: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及有限元前处理技术建立正常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胫骨假体后倾角度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有限元模型,统一边界条件和载荷,行有限元分析。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胫骨后倾角度的单髁膝关节置换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增大胫骨假体后倾可使胫骨后内侧皮质及松质骨应力逐渐增加,且增大了外侧间室载荷和软骨接触应力,而胫骨前倾使胫骨前内侧皮质应力明显增加。推荐活动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中选择0°-7°胫骨假体后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KOA)的重要手术方法。近年来,随着单髁置换术的广泛应用,活动平台(MB)和固定平台(FB)假体的差异比较成为了目前争论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活动平台和固定平台植入物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在设计、手术操作、临床结果与功能评分及假体生存率的表现差异,旨在为膝内侧间室终末期骨关节炎患者寻求一种更可靠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自发性骨坏死(SONK)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采用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2例(32膝)SONK患者,其中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4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18例。术中患者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屈膝90°取髌骨旁内侧至胫骨结节内侧入路,彻底清除股骨内髁病变坏死病变组织,根据病灶周围硬化骨完整度和强度选择截骨深度。小缺损以骨水泥填塞,较大缺损建议采用已清除的骨赘块制作细小碎骨柱填塞。安装单柱/双柱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假体。再次检查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性,彻底止血,充分冲洗切口,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剂,常规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弹力绷带包扎固定。术后24 h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1~2 d拔除引流管,术后常规给予抗凝、镇痛等对症治疗,麻醉结束后主动进行股四头肌训练和踝泵练习。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36个月患膝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情况[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及胫骨平台角];比较2种假体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力线情况。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32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5.0~70.0 min,平均手术时间(45.5±6.9) min;住院时间5.0~8.0 d,平均6.5 d。32例患者中,1例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半月板垫片脱位,予以翻修后好转;1例行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后,于术后24个月出现下肢力线改变和假体松动,翻修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围手术期感染、假体松动、半月板垫片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HSS评分、KSS和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85.6±4.4)分、(88.4±5.2)分、(108.8±8.2)°,均显著高于术前[(66.8±5.2)分、(61.3±9.8)分、(97.5±7.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61、13.81、5.71,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股胫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174.4±5.6)°、(84.6±3.6)°,均显著低于术前[(179.5±3.8)°、(88.1±2.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4.80,P<0.05);膝关节胫骨内髁后倾角末次随访时为(82.8±3.4)°,较术前[(84.2±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131)。末次随访时,单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HSS评分、KSS、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内髁后倾角、胫骨平台角分别为(84.8±4.2)分、(89.2±6.0)分、(107.6±9.0)°、(175.8±6.0)°、(82.0±4.1)°、(83.8±3.2)°,与双柱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患者[(86.3±4.6)分、(87.8±4.5)分、(109.8±7.9)°、(173.4±5.4)°、(83.5±3.6)°、(85.3±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活动型牛津膝单髁置换在SONK患者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并发症发生少,能明显改善患膝功能和部分纠正下肢力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单髁置换:是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置换范围局限在单髁的置换。膝单髁关节置换与全膝关节置换几乎同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单髁关节置换的目的是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关节结构,以期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膝单髁置换可分内侧室和外侧室两种情况,但仍以内侧为主,无论是内侧还是外侧,在手术方法上基本相同。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内极为重要的一类调节分子,它对机体的发育、生长、代谢以及免疫功能等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也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而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其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及退热作用等多种作用,可以防止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 背景:单髁置换后疼痛是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严重疼痛会影响术后疗效。激素是常见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单髁置换术中关节局部注射鸡尾酒是否添加激素有一定的争议。 目的:评估鸡尾酒中添加激素促进单髁置换后快速康复的有效性。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单侧单髁置换治疗的单侧膝内侧单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激素组(术中关节局部注射鸡尾酒+40 mg曲安奈德)和对照组(术中关节局部注射鸡尾酒+等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术后目测类比评分、芬太尼用量、膝关节功能、炎性指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与结论:①最终80例患者纳入研究,每组40例,2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 > 0.05);②激素组患者术后第1,2,3天静态及动态目测类比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③激素组患者术后48 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 < 0.05);④术后第1,3,5天及术后3个月时激素组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P < 0.05);⑤术后3个月时激素组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优于对照组(P < 0.05),术后6个月时2组患者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激素组术后第3天时C-反应蛋白水平及术后24 h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⑦激素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⑧提示鸡尾酒中添加激素可有效促进单髁置换后快速康复。 ORCID: 0000-0003-3793-6366(岳聚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题释义: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一种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的保膝术式。通过胫骨近端内侧切口,在水平面、冠状面双截骨后,进行楔形撑开、钢板固定。其治疗意义在于将内翻的下肢力线转移至相对正常的膝外侧,以缓解内侧症状,延长关节寿命,延缓骨关节炎进展,甚至避免关节假体置换。 个体化力线矫形:根据膝骨关节炎的多阶段性,针对不同退变程度的膝内侧间室,施行不同的力线矫形方案。通过术前规划截骨后的楔形撑开角度或距离,可以将内翻的下肢力线矫正至中线或偏外侧,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对于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合并膝内翻患者疗效明确,但目前关于力线矫正点的选择仍以Fujisawa点作为参考,个体化力线矫形是否能获得更优越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中个体化下肢力线矫形治疗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无锡市人民医院骨科因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46例患者。根据X射线片、MRI综合评估患膝并划分退变等级(Ⅰ-Ⅲ级),其中Ⅰ,Ⅱ级患者随机分为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每组16例;14例Ⅲ级患者作为Fujisawa组。个体化组轻度退变Ⅰ级矫正下肢力线至胫骨平台50%点,中度退变Ⅱ级矫正至胫骨平台外侧55%点;对照组、Fujisawa组均矫正力线至62.5%点。测量评估术后下肢力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随访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患膝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比较患者术后综合满意度的自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②3组下肢力线矫形结果满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近端内侧角较术前明显增加,股胫角明显减少(P < 0.05);③随着随访时间延长,3组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显著增加,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显著减少,组内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术后3,6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高于对照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个体化组及对照组术后12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所有患者对手术矫形效果满意,个体化组术后综合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表明,个体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通过准确地力线矫形,有利于膝关节早期功能恢复,提升患者满意度。 ORCID: 0000-0003-0566-2858(俞颖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能有效治疗膝关节单侧严重骨关节炎,临床上发现单髁置换后容易发生胫骨后侧骨皮质断裂,断裂始于胫骨截骨的龙骨槽处,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影响单髁置换后膝关节的生物力学结果。目的:探讨单髁置换中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对膝关节生物力学的影响,找出假体立柱长度与患者胫骨前后径的关系。方法:选取37岁无膝关节疾病史健康女性志愿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数据和常用单髁假体,建立自然膝关节模型并建立单髁假体模型。建立8种不同长度的胫骨假体立柱,最小长度为31 mm,最大长度为34.5 mm,以0.5 mm递进,与医院常使用假体立柱长度33.2 mm进行对比。股骨组件和胫骨组件的材料是钴铬钼合金,胫骨衬垫材料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在股骨上方加载1 000 N观察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胫骨假体立柱长度为33 mm时胫骨应力最小,前交叉韧带应力最小,外侧半月板应力最小,股骨假体应力最小;余下各部件应力都较小;(2)受试者本身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长度为53 mm,通过计算比例,胫骨假体立柱长度占胫骨前后径最佳比应为62%左右,如果低于此值可能会发生假体无菌性松动,如果高...  相似文献   

20.
背景: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保膝手段,相关研究证明相对于传统评价工具,遗忘关节评分应用于评价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具有更低的天花板效应和一致性。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后遗忘关节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治疗的患者117例,男35例,女82例,平均年龄61岁,术后获得了至少2年的随访。通过评价患者术后是否达到遗忘关节分为遗忘关节组(n=28)和非遗忘关节组(n=89),以术前患者特征和手术相关因素为潜在预测因素,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与结论:(1)两组患者术前的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遗忘关节评分(FJ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和关节感知问题(PJP)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髋膝踝角和胫骨近端内侧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胫骨近端内侧角对遗忘关节存在显著影响[OR=0.755,95%CI(0.6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