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一次临床病例讨论之总结,着重介绍了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讨论意见,认为我国惫性胰腺炎的发病特点,与国外有很大不同,故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用非手术疗法治愈。在中药治疗方面,本文对具有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作用的清胰汤方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里攻下中药汤剂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保护以及脏器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6年12月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按照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里攻下中药汤剂鼻饲。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腹胀发生率、腹痛、腹胀消失时间(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IL-6、PCT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降低,腹痛、腹胀持续时间缩短,APACHE评分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里攻下中药汤剂可以促进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道功能恢复,下调体内炎性反应,减轻脏器功能损伤与临床并发症,具有较好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胆道泥沙样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是我国劳动人民常见的急腹症。手术后复发率较高。我院外科急腹症治疗组3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了98例急性胆道感染(1971年7月至1974年3月)。祖国医学认为,胆囊炎、胆石症是气血郁积胆腑,湿热瘀结中焦,影响胆的通降,属热证实证。因此治则主要是清热、利胆、舒肝理气、通里攻下。一、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病因复杂,病情严重,发展急剧,过去多主张手术疗法,只有少数以胃肠减压为主,消极等待其梗阻缓解的保守疗法。一九五八年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在毛主席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引下,通过反复实践,初步摸清了急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律,运用中药通里攻下的积极治疗,主动进攻促使梗阻解除,治疗了一批以往认为必须手术治疗的病人,扩大了非手术疗法范围,非手术率在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鼻饲生大黄、芒硝腹部湿敷能更好地达到抗感染、抗休克、促进肠蠕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目的,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使阴阳趋于平衡,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可以使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获得理想的护理服务,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是由多种因素诱发、多脏器受累的疾病,是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炎症反应性疾病,病情凶险,发展迅速,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有治疗价值。清胰汤可通腑泻热,攻下积滞,  相似文献   

7.
脓毒症病机复杂,危及生命,是医学领域的一大难题,临床上多以抗生素、激素、机械通气等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脓毒症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策略,重点阐释了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四种疗法,探讨了中医药疗法治疗脓毒症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临床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小丽  顾庆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371-2372
目的 探讨应用中药鼻饲联合芒硝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2005年8月至2010年10月对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通里攻下中药鼻饲及芒硝外敷脐部等,并给予精心细致地护理.结果 20例患者全部治愈,均无并发症发生,未采用手术治疗.第1次通便时间11~22 h,平均16h;腹痛、腹胀消失时间15~27 h,平均21 h;住院时间14~19 d,平均17d.结论 中药鼻饲联合芒硝外敷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精心细致地护理有助于提高中药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探讨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了我科2003年2月至2007年6月期间98例有溶栓适应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且都在发病后6h内。在其他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静滴尿激酶,然后进行系统观察。结果经尿激酶溶栓后98例患者中,76例再通,再通率77.5%。结论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在没有介入条件的基层医院里仍旧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疗效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
通里攻下法是指以攻下药为主组成的,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的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法。属中医“下法”范畴。多用于里热与积滞互结之实证。主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苔黄,脉实等。常用药物如大黄、芒硝等,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复方大承气汤等。此法在临床中有广泛应用,适于多种疾病,且多用于急症,时  相似文献   

11.
胰炎康冲剂由厚朴、茯苓;栀子、大黄、木香等十几味药物组成,具有疏理气、和胃降逆、祛热通里之功效,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水肿犁胰腺炎。本文对胰炎康冲剂进行了药理学方面研究,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结果 140例患者予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后,119例患者临床闽接判断为溶栓再通,再通率85%,脑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牙龈出血26例,占18.57%。结论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率高、不良反应少,是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均有发黄的论述。《金匮要略》设专篇“黄疸病脉证并治”加以详述 ,病因不同 ,治法各异。现将仲景退黄七法简要归纳如下。1 泻下退黄法《金匮》曰 :“黄疸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此为表热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硝石汤”。本条是论述热盛里实的证治。“表热里实”一句 ,对本证病机作了高度概括。因为表如无病 ,里热成实 ,汗出更易损耗津液 ,故治当攻下 ,通腑泻热以退黄。大黄硝石汤以栀子、黄柏清泻里热 ,大黄、硝石攻下瘀热 ,共奏泻热通便 ,利湿除黄之功。栀子大黄汤所治酒疸是里热太重所致 ,…  相似文献   

14.
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已被证实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手段,而以Barthel和Brunnstrom等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早期、超早期应用以及强调多种治疗手段综合应用的综合康复治疗则是目前神经康复界的研究热点,这两种治疗手段在脑梗死急性期单独应用时的疗效和安全均已得到肯定,但两者同步联合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尚有待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临床观察,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卢静 《海峡药学》2008,20(1):63-64
大黄主要来源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和根。其功效有活血化瘀、通里攻下之功。与伪品的华北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天山大黄的主要鉴别特征给予介绍,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化痰通腑法是治疗急性期中风的常用法则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CRP对脑梗死的预后判断是既敏感又有特异性的生化指标。本文拟观察化痰通腑法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患者CRP影响,探讨化痰通腑法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5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15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1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8例。并有4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9例。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脑保护剂,延长溶栓时间窗,新型溶栓药的开发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凶险、死亡及致残风险高的特点[1]。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多采用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措施。依达拉奉为自由基清除剂,研究显示[2]清除自由基能够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后的继发性脑损伤,对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联合应用血塞通注射液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的急性缺血性坏死改变,是内科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死亡率高。近年来,在基层医院,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实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静脉途径给药使溶栓药物浓度达到峰值,从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1 概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胃肠功能衰竭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因此,SAP并发胃肠功能衰竭的文献报道较少,临床治疗方法不多.单纯西医多以禁饮、禁食、胃肠减压来处理胃肠,即"静"的方法,但临床疗效不佳.而中西医结合是以"动静结合"的方法,即"静"为暂时的禁饮、禁食、胃肠减压;"动"为早期采用通里攻下方药,加速胃肠蠕动,促进胃肠衰竭的改善.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发现,胃肠衰竭既是SAP的并发症,又是促使SAP病情恶化及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