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泽林  李路 《医学综述》2008,14(12):1879-1881
本文分别讨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特点和评估方法。指出1型糖尿病和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均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二者各有其特点。评估1型糖尿病和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有多种,且并不完美,各有利弊,尚不能很好的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质和量的动态变化,但可以取长补短,合理应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寻找更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该治疗方案对胰腺β细胞分泌功能的改善。方法:90例T2DM患者均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治疗16周,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6周后的空腹血糖值(FPG)、餐后2 h血糖值(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C肽(PCP)的变化。结果:经16周治疗后患者FPG、2 h PG、HbA1c分别下降为(6.91±1.50)mmol/L(t=1.669)、(8.28±2.12)mmol/L(t=2.136)、(6.51±1.03)%(t=1.663),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FCP、PCP分别上升为(3.42±0.42)μg/L(t=2.178)、(3.78±0.32)μg/L(t=2.752),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和阿卡波糖合用治疗T2DM降糖效果好,并具有改善胰腺β细胞的内分泌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型糖尿病(T1DM)是遗传易感个体通过自身抗原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的发现为T1DM的预测和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在众多胰岛自身抗体中,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是5种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和锌转运体8抗体。相关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5种抗体在T1DM前驱期和发病期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智仁  熊雨 《西部医学》2012,24(2):350-351,354
目的了解不同空腹血糖(FPG)浓度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结果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476例T2DM患者根据空腹血糖浓度(FPG)分成三组:FPG≥7.0mmol/L且〈11.1mmol/L为A组(357例);FPG≥11.1mmol/L且〈14.0mmol/L为B组(81例);FPG≥14.0mmol/L为C组(38例);FPG〈6.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浓度(2hPG)〈7.8mmol/L正常糖耐量(NGT)为对照组(104例)。对各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IRT)测定胰岛素和C肽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和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胰岛素和c肽高于正常人(P〈0.05),餐后1h对照组出现峰值,餐后2h糖尿病组达到高峰。结论不同空腹血糖浓度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FPG升高而降低,而测定胰岛素及C肽可用于临床,帮助糖尿病分型,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家系一级亲属中糖耐量正常者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况。方法选择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家系一级亲属(T2DM一级亲属组,n=94)和无糖尿病家族史的糖耐量正常者(正常对照组,n=98)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清胰岛素释放试验分别测算全身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Matsuda)]及餐后30min和总体胰岛素释放指数(IGI30和IGI);进一步推算得到葡萄糖处置指数(DI),包括DI30[ISI(Matsuda)×IGI30]和DI[ISI(Matsuda)×IGI],以评估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早期和总体状况。结果 T2DM一级亲属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SI(Matsuda)分别为107.39±41.88和105.18±44.18,DI分别为631.04±179.25和665.66±230.71,两组间ISI(Matsuda)和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一级亲属组DI30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48.44±894.41和1558.35±1015.66(P〈0.05)。结论对于T2DM家系中正常糖耐量的一级亲属个体,在胰岛素敏感性并未降低的情况下,胰岛β细胞已存在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6.
王敏  班博  张梅  汲宝兰  孙冰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17-1721
贫血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普遍存在,多项研究表明贫血是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其可通过诱导缺氧、氧化应激、内皮功能失调等机制参与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本文主要探讨贫血与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致病关系,研究通过纠正贫血改善T2DM患者微血管并发症预后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新诊断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后胰岛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治疗对初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13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方法:对36例空腹血糖(FPG)≥10mmol/L的初诊断T2DM患者入院行胰岛素强化治疗14d(3餐前予以诺和灵R,睡前予以诺和灵N皮下注射),血糖控制平稳出院,后改为诺和灵30R继续治疗,胰岛素治疗共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及3个月比较各时间点血糖(PG)、胰岛素、C肽;稳态模型评估法评估13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胰岛素治疗14d后血糖、HOMA—IR明显下降(P〈0.05),胰岛素及C肽、HOMA-β、△C30/△G30△C120/△G120明显升高(P〈0.05);治疗3个月后较治疗14d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且无明显变化,但其余指标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治疗初诊断T2DM患者,能显著改善B细胞功能,且随治疗时间延长,胰岛功能有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2型糖尿病(T2DM)的大鼠模型,观察吡格列酮(PIO)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高脂组(30只)。高脂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得到T2DM大鼠24只。将成模的24只T2DM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PIO组,每组12只。监测DM组、PIO组和对照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脂,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以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DM组、PIO组大鼠的体质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和HOMA-β则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PIO组的HOMA-β高于DM组(P<0.05)。结论:PIO发挥治疗T2DM大鼠糖尿病的作用可能与减轻T2DM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改善胰岛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SF)检测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0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治疗的T2DM患者(T2DM组)12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为:疗效良好组(A组)53例和疗效差组(B组)67例,同时选取正常健康人员(NC组)60例,测定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TRF)、HbA1c、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胰岛β细胞功能(HOMA β-cell),比较T2DM组与NC组、A组与B组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与NC组比较,T2DM组FPG、HbA1c、FINS、HOMA-IR、SF均升高(P<0.05),而HOMA β-cell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SF及HOMA-IR均升高(P<0.05),而HOMA β-cell降低(P<0.05);T2DM患者SF与HbA1c呈正相关(r=0.584,P<0.05)、与HOMA-IR呈正相关(r=0.451,P<0.05)、与HOMA β-cell呈负相关(r=-0.468,P<0.05)。 结论 T2DM患者体内铁代谢紊乱,铁超载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的损坏;SF可能是影响其疗效的重要因素,SF高者血糖难控制。   相似文献   

10.
蒋明晖  夏宁 《医学综述》2008,14(11):1703-1704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方式,可良好控制血糖,改善第一时相分泌,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修复,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进展。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对人胰岛淀粉样多肽聚集性及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磺素T荧光法检测淀粉样纤维聚集的动力学,采用透射电镜检测淀粉样纤维的形态。分离Wistar大鼠胰岛,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大鼠胰岛随机分配成空白对照组、人胰淀素组、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24 h后采用Annexin-V/PI荧光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细胞凋亡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2) mRNA的表达。结果:人胰淀素单独孵育时,荧光于1.6 h左右开始上升,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3.4 h后平稳,动力学曲线呈S型曲线;人胰淀素与利拉鲁肽(500 nmol/L)以10∶1分子浓度共同孵育时,荧光信号上升延迟缓慢;以1∶1分子浓度共同孵育时,荧光信号未见明显增加,动力学曲线呈直线型。透射电镜结果显示,人胰淀素单独孵育可见大量长条状纤维聚集,人胰淀素与利拉鲁肽(2 μmol)以10∶1浓度共同孵育后纤维数量明显减少,且短小模糊;1:1(20 μmol利拉鲁肽)浓度共同孵育后,无法找到纤维结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人胰淀素组IL-1、TNFα、CCL-2基因的mRNA表达均增加,而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表达均下降(F=429.68、48.79、153.39, 均 P<0.05)。人胰淀素组细胞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人胰淀素+利拉鲁肽组凋亡率比人胰淀素组降低(F=514.34、16.14、18.47,均P<0.05)。结论:利拉鲁肽抑制胰淀素聚集,减少胰岛细胞炎症及凋亡。  相似文献   

12.
13.
唐秀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2-1565
目的探讨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1年9月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性糖尿病,共538例患者。诊断年龄≤40岁为早发组(103例),诊断年龄>40岁为晚发组(4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早发组较晚发组男性、吸烟、糖尿病阳性家族史患者比例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微血管病变患病率高,空腹血糖、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诊断年龄低,高血压、大血管病变患病率低,餐后2 h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与晚发组口服药物、胰岛素或口服药物+胰岛素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730,P=0.006)。早发组糖尿病家族史以母亲患有糖尿病为主,占47.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空腹C肽、糖化血红蛋白是早发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紊乱明显,胰岛β细胞功能损伤严重,糖尿病家族史比例高、只有母亲有糖尿病的患者比例高。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有多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共存。  相似文献   

14.
康志强 《中国医疗前沿》2012,(20):21+92-21,9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二甲双胍及预混胰岛素治疗未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入选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二甲双胍组、预混胰岛素组、二甲双胍联合预混胰岛素组,给予口服最大耐受剂量二甲双胍及胰岛素治疗至少2个月,在此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观察3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BMI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在原方案基础上加用艾塞那肽注射液治疗3月后HbAlc、FPG和PPG、BMI均较前降低(P〈0.05)。结论使用艾塞那肽可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和胰岛β细胞功能,并对降低体重有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较高,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随着微生态技术的发展,肠道屏障功能与T2DM的联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肠黏膜屏障在维持机体内环境和抵御外来病原菌入侵等生理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肠黏膜屏障很可能是治疗T2DM的重要位点,该文将综述肠黏膜屏障损伤在T2DM中的发生、发展及治疗方面的作用,旨在为T2DM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 2DM)患者胰岛素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修复情况。方法将初诊80例T 2DM均分为胰岛素治疗组(试验组)和口服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40),试验组应用胰岛素治疗,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甘舒霖30 R,起始剂量为0.5 U/(kg·d),根据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2~3周血糖达标,空腹血糖≤6.1 mmol/L,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8.0 mmol/L,适当剂量胰岛素维持治疗3个月;对照组:采用口服糖适平治疗,每天1~6片,每片30 mg,通过调整药物的种类及剂量改善血糖水平。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2 hPG)及C肽(2 hC-P)、糖化血红蛋白(HbA 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2~3周血糖即迅速达标。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有明显恢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后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 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胰岛素治疗初诊T 2DM,既可使患者血糖尽快达标,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7.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而引起机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肠促胰岛素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在1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仍有待评估,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抑制胰腺α细胞的胰高血糖素分泌、间接延缓胃排空和降低患者食欲来降低血糖水平,并且LP-1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运用肠促胰岛素治疗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研究中证实肠促胰岛素有免疫调节、抗炎性反应及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能力,因此极有可能运用肠促胰岛素延缓1型糖尿病发病、阻止病情进展恶化、部分恢复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许腾  胡军  高啸  廖丹  刘霞 《四川医学》2010,31(2):186-187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经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CSII)治疗前后动态血糖变化。方法对32例老年T2DM口服降糖药疗效不佳的患者先进行3d血糖监测,再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同时运用雷兰动态血糖监测系统(DGMS)评估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结果经1周治疗后,32例患者的空腹、三餐后2h、晚22:00、晨2:00血糖水平明显降低,24h平均血糖值明显下降,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渡动系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血糖发生少,与治疗前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MS能全面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与CSII联合应用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治疗后患者不仅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而且24h总体达标时间延长。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少。  相似文献   

19.
刘朝晖  杨阳  朱杰   《中国医学工程》2011,(12):31-3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及胰岛素分泌功能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188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96例,单纯2型糖尿病(T2DM,对照组)92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2组72h血糖变化,计算平均血糖的标准差(SDBG),比较2组的血糖波动。采用HOMA-β评价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 (1)DN组SD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HOMA-β明显降低(P〈0.01)。(2)HOMA-β与病程、SDBG、FINS、24hUAER呈正相关(P〈0.01或P〈0.05);DN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DBG、病程、UAER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促进作用,对胰岛β细胞功能损害较持续性的高血糖更严重。  相似文献   

20.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作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s)中一员,在胰岛素和瘦素信号转导中发挥关键的负调控作用。最近研究表明,PTP1B与内质网(ER)应激、胰岛β细胞增殖以及胰岛素分泌有重要的关联;且与2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靶向抑制剂已成为治疗这些代谢性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以PTP1B的结构特点及其与T2DM和肥胖症的关系为基础,根据结合位点将PTP1B抑制剂进行分类,并对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靶向PTP1B的抗T2DM和肥胖症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