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民国时期著名医家陈伯坛的学术思想。方法 :通过对陈伯坛主要著作《读过伤寒论》和《读过金匮》的探究,分析并归纳陈氏学术思想。结果:陈氏主要观点体现在:探讨《金匮要略》,当与《伤寒论》合观;治卒病注重"风"字;脏腑辨证注重五脏五行之传变等思想,并对历代注家之误进行了批驳。结论:陈氏见解对于后世研究仲景学术思想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康平本伤寒论》以探求《伤寒论》的成书史。方法:以《康平本伤寒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比其与《宋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书的异同,对《伤寒论》的成书史进行剖析。结果:所谓的《伤寒论·序》中的"经""胎""胪"三字实即《四逆三部厥经》《妇人胎藏经》和《小儿颅囟经》三书;《伤寒卒病论》序言为王叔和集各家之言而成,序言中所记载伤寒疫情可能发生在王叔和家族而非张仲景家族;《康平本伤寒论》序言中为《伤寒卒病论》比较合理;现今人们所理解的《伤寒杂病论》与之最为接近的书当是《金匮玉函要略方》。结论:《伤寒论》的成书史隐现跌宕,学者不能抱守一说,当择善而从。  相似文献   

3.
《伤寒贯珠集》六经病阐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贯珠集》是伤寒论的著名注本之一,作者尤怡,字在泾,号鹤年、拙吾,晚年别号饲鹤山人,江苏长洲人(今属吴县)。其著作尚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医学读书记》、《静香楼医案》。  相似文献   

4.
试论《金匮》杂病理论体系王树芬(中国中医研究院100700)《伤寒论》自序云:"为《伤寒杂病论》含十户卷。"据这一"含"字不难看出:仲景原著中伤寒、q病是各自成章的,才有"含十六卷"之说。这也是王叔和得以单辑伤寒的原因,并由此可以推断;那和以"卒病"...  相似文献   

5.
陈伯坛与《读过伤寒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陈伯坛先生字英畦,广东新会外海人,是清末民国间广东四大名医之一。他博览经史、精通《周易》,尤其笃好医学。陈氏中过举,但他并不醉心于科第功名,而是努力进行医学研究,并专攻仲景之学。行医数十年,甚负时誉。晚年迁居香港,创办“伯坛中医专校”,培养了很多学生,其中不少人成为伤寒派临床家,在广东、港澳及南洋一带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伯坛先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伤寒派岭南名医,为人乐善好施,医术精湛,热衷培育英才,著述颇丰。本长编以文献和实地考证形式介绍了陈氏的出身家世、启蒙、科举、从医、任教、办学、迁居、著书,乃至病卒、墓葬、后辈纪念等内容,较充分地展示了陈伯坛先生富有传奇色彩的大医人生。  相似文献   

7.
学习《金匮要略》应当联系《伤寒论》(以下简称《金匮》、《伤寒》),因为联系《伤寒》,对于学习《金匮》可起到阐发、补充、对比及勘正等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学习《金匮》时,约有1/5的内容要与《伤寒》的1/4的条文相联系,这对于全面、正确理解该部分《金匮》条文的精神实质,提高整个《金匮》的教学质量,是必不可少的。现择其要者,分述如次: 一、阐发阐发,是指《金匮》的部分脉理、因机、病位、证候、诊断、病势、治则、调护、制法及药效等,应当联系《伤寒》有关条文予以说明或映证等。阐发脉理:《水气病篇》云:“脉得诸沉,当贵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所  相似文献   

8.
汉代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宋代林亿等人将此书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书。全书书名有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论述了重要的治略思想。  相似文献   

9.
陈念祖,字修园,清·福建长乐人。陈氏学识渊博,著作饶丰,仅伤寒著作就有《伤寒论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三种。《串解》是伤寒代表作,是研究发挥性著作,不是逐句逐条的注本。诚如任应秋教授曰:“陈念祖用于《伤寒论》的功夫,不在于《浅注》,而在他晚年所著的《伤寒医诀串解》六卷。”该书因得其要旨之能事,故脍炙人口,为医林所习诵。爰就笔者读后体会,作一研讨,现浅析于下,以作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维护旧论,分经审证”,是任应秋教授对陈修园研究《伤寒论》的评价。陈修园作为一个医学普及家而著称于世。他的十六种著作,从基础到临床,基本齐备,对普及祖国医学起了促进作用. 陈氏的学术思想,侧重于仲景学说的研究,对张仲景推崇备至。尤其是对《伤寒论》的钻研,更为深透,先后著作有《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决》、《伤寒真方歌诀》、《伤寒医决串解》等  相似文献   

11.
阳明病提纲证中的"胃家实"是《伤寒论》中争议颇多的内容,历代医家探讨的多是"实"字含义,而忽略了"胃家"的内涵。故从《伤寒》《金匮》条文文字入手,联系《黄帝内经》中的相关内容对"胃家实"进行分析认识,认为"胃家实"包含体质因素在内,且与后文的"脾家实"前后呼应。其观点新颖,对研究《伤寒论》的条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伤寒杂病论》对骨伤科发展的贡献何振辉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510405广州)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为《伤寒论》与北宋林亿等人整理为《金匮要略》。由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存世,使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解放前指《内经》、《伤寒》、《金匮》和《神农本草经》。解放之初,中医授课,以此四大经典为教材,自中医学院成立后,逐步以《内经》、《伤寒论》、《金匮》及《温病学》为四大经典著作。本草学后世已有较大之发展,《神农本草经》已被后世之中药学所取代,而温病学则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外感发热病学的一大派,在治疗发热性传染性疾病中,其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既有创新性又有经典性,因而成为经典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伤寒来苏集》编次方法浅析柯琴辨证论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伤寒论》自叔和重编而流芳百世。此后 ,众多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 ,出现了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三个伤寒学术流派 ,其学术争鸣大大推动了《伤寒论》研究的发展。柯琴作为辨证论治派的杰出代表 ,深悟仲景《伤寒论》之精髓 ,采用“以方类证 ,方不拘经”的方法 ,使散乱无章的《伤寒论》条文明晰化 ,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实用价值颇大 ,深受后世许多医家的推崇和效法。因此 ,从其编次方法来探究柯琴辨证论治思想 ,对学习和研究《伤寒来苏集》大有裨益。1 以方类证 ,证从经分 ,倡仲景辨证论治心法首先 ,从柯氏编注《…  相似文献   

15.
陈念祖,字修园,福建省长乐人,生于1736年,卒于1820年,为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之名医。曾中举人,任知县等职,后因拂意托病而归,重视著书立说,传教门弟。他共著书20多种,其中《伤寒论浅注》)以下简称《浅注》)、《伤寒医诀串解(以下简称《串解》、《伤寒真方歌括》(以下简称《歌括》,为其伤寒之代表作。陈氏学识渊博,临证经验丰富,著作以深入浅出为专  相似文献   

16.
杨士瀛,南宋医家,字登父,号仁斋,生卒不详,三山(今福建省福州市)人,出身于世医家庭,因恶庸医误人,而矢志习医,遂精于医,被誉为福建古代四大名医之一。他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及历代医学名著研究颇深,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所撰《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乃总括张仲景《伤寒论》及朱肱《类证活人书》,并参附自己的学术见解而成。该书对仲景学术深有研究,书中提出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学习《伤寒论》大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金匮》利水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利水法初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410006)路振平,黄家友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利湿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撰成之后,研究者代不乏人,但对其治法,概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种。笔者通过对《伤寒杂病论》30年潜心研究,发现《金匮》中除...  相似文献   

18.
浅论孙思邈对伤寒学说的贡献张喜奎导师:杜雨茂(陕西中医学院712083)关键词孙思邈,伤寒学说,学术思想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广论内、外、妇、儿、气功、养生等等,皆为人知。然而,对《伤寒论》的保存与流传亦有殊功,对《伤寒论》之研究更开先...  相似文献   

19.
先伯欧阳履欽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对日人信仰我国医学,有深刻感触。归国后潛心研究祖国医学,年近四十,医道大行。生前著有《伤寒折中》、《金匮折中》、《药性表解串要》、《时方歌括》等书问世,从学者遍布湘、粤、桂諸省,前后凡百余人。先伯对《伤寒论》的研究,一是遵照《内经》的理论方法以经解经;一是把伤寒六经与杂病  相似文献   

20.
厚朴为古今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的要药。考厚朴入药正品2种,混淆品("姜朴")4种,混充厚朴使用者4种。在《伤寒论》(以下称《伤寒》)《金匮要略》(以下称《金匮》)中用厚朴者共见17处,计14方。其中《伤寒》6方,《金匮》8方。方名有厚朴者,《伤寒》中3方;《金匮》中5方。方名无厚朴者,《伤寒》中3方。《金匮》中3方。后世师圣意而从之,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