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黄帝内经》"五阳已布,疏涤五脏"的思想,认为五脏阳虚、瘀滞不通是肿瘤发病的重要因素.在肿瘤患者的中医临床治疗中,运用开胃进食汤加减温补五脏阳气,开鬼门、洁净府,通利三焦、六腑,疏涤以使五脏安和.调理肿瘤患者体质,可使肿瘤得到控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延长其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汉代张仲景作《伤寒杂病论》一书,又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宋代林亿等人将此书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书。全书书名有要略二字,是说明书中论述了重要的治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规律。春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有了生发的活力,所以说春季养“生”(生发);夏季,天地之气使万物的生命充满了生长的动力,所以说夏季养“长”(成长)。俗语说,四季都可养生,但实质是不同的。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天养“生”不好,提供给夏天的条件差,夏“长”也不足,夏天就容易发生寒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残卷中,有唐代《定风波》词一首,内容是写阴毒病例一则。这个病例对研究阴毒病有一定价值,故释义讨论于下,供参考。 定风波 阴毒伤寒脉已微, 四肢厥冷恹难医。 更遇盲医与宣泻,休也! 头面大汗永分离。 时当五六日, 头如针刺汗微微。 吐逆粘滑脉沉细, 全冒愦,斯须儿女独孤栖。 〔释义〕患者罹阴毒伤寒病,脉微欲绝,四肢厥冷,淹淹一息难于治疗。这时又遇到既无医学理论,临床经验又不多的医生用发汗、  相似文献   
5.
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以身热,饥肤浸淫,黄水淋漓,先痒后痛为主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疮痈肠痈浸淫病篇》曰:“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说明了浸淫疮风热湿毒由内向外发散为顺证,为轻;风热毒邪不向外发散,由四肢饥肤向里向心传为逆证,为重证。笔者按仲景先师之意,将浸淫疮分为热毒发于饥肤与热毒内传于心二型。并例举病例二则,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热毒发于饥肤张××,男,64岁,1984年7月8日初诊。患者患浸淫疮一个月,曾在两家医院皮肤科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证状:患者由四肢向躯干生疮红烂如蚕豆大,波及前胸后背,周身奇痒难忍,抓破  相似文献   
6.
《金匮》注家多认为《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脱简较多,难明其理,其实不然,正如陈修园评仲景书时所说:“文义高古,往往意在文字之外”,因而读仲景书,要多读多想,然后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笔者认为,张仲景在本篇中论述了辨证论治的几项要旨,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问题,用以指导临症实践。现将笔者学习本篇之后,归纳的几个辨证论治要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论"发表不远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及本人的临床经验,探讨了《内经》“发表不远热”对治疗外感表证的指导意义。指出:外感表证(发热而兼恶寒)阶段,遵循“发表不远热”的宗旨,用辛温解表之品加温覆是根本法则。结合现代发热理论和实践。慎不可见热辄清热,以免使病邪内陷,延长病程,变生他证。  相似文献   
8.
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几方面对非典型肺炎加以论述,提出加强对非典型肺炎的中医药治疗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病同治”辩——兼论辨证必须与辨病相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异病同治的使用标准——同证入手,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异病同治的缺陷,强调只有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前提下,异病同治才具有科学性,临床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初,在战乱中流传八百余年,散乱遗失,以后又增减变易,校正误脱,至使今日存疑待考条文较多。今将《金匮要略》存疑条文二则,析疑于后,与同道研究。一、《金匮要略·暍湿暍病脉证治》篇中有条文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接下一条曰:“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一九六三年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以下简称《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