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是指病原微生物入侵泌尿系统,并在尿中繁殖、侵入泌尿道黏膜或组织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按病原体侵入的部位不同,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尿道炎。因新生儿泌尿系统感染多数并不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而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统称为UTI[1]。新生儿免疫力低下,UTI临床表现不典型,可引起肾脏瘢痕形成、肾小球硬化和肾萎缩,影响肾脏发育,导致肾功能损害[2]。因此,及时防治新生儿尿路感染有重要意义。现将我院2007—2009年收治的新生儿UTI病例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07—2009年我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新生儿UT  相似文献   

2.
��Ⱦ�����׵���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感染后肾炎(post-infection glomerulonephritis)所包括的感染谱相当广泛,细菌感染中除大家熟悉的溶血性链球菌外,其它细菌如肺炎双球菌、金黄色及表皮葡萄球菌、肺炎杆菌、脑膜炎球菌、伤寒杆菌等感染均可引起肾脏损害,但是随着抗生素及时和广泛的应用,细菌感染引起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已明显减低,本文将不再赘述。随着其它病原体感染率的增加,其导致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例如病毒感染中的肝炎(Hepatitis)病毒A(HAV)、B(HBV)、C(HCV)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EB(Ep-stein-Barr)病毒、微小病毒19(Parvovirus B19…  相似文献   

3.
病毒感染是多种肾脏疾病的病因.病毒相关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根据是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肾组织中发现病毒蛋白抗原或核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脏病理以膜性肾病为主,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以膜增生性肾炎为主,且与冷球蛋白血症有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以塌陷性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为特征.此外,细小病毒B19、EB病毒、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均可导致病毒相关性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4.
1病毒感染与病毒性疾病 病毒侵入人体的组织细胞内,借助宿主的细胞环境进行复制增殖,产生子代病毒,是谓病毒感染(viral infection).从病毒学来看,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过程,产生子代病毒,此时病毒处于活动状态,称作产毒性感染(productiveinfection);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中途停止,成为不完整的病毒颗粒、或仅有病毒的DNA存在于细胞内、或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在一起,称为潜伏性或非产毒性感染(latent or non-productive infection).再从临床学来看,病毒侵犯宿主组织细胞,引起病变,临床上见到相应的症状、体征和功能损害的实验室依据,称为病毒性疾病,否则只能称作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就注意到肾脏疾病与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对肾脏和其他泌尿道疾病发病机理的了解及某些泌尿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发现某些病毒性疾病可以有肾脏损害。此后,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病理学、病毒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动物和人类都已证实了许多病毒可  相似文献   

6.
泌尿道感染(UTI)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该文目的是为了评价儿童期第一次UTI后尿路造影术示有肾脏瘢痕和无肾脏瘢痕者的肾功能. 病例和方法1970~1979年在瑞典一家儿童医院被首次确诊为有症状的 UTI儿童 1221例(女 989例,男232例,年龄0—15岁)。所有年龄小于2岁和有发烧症状者(体温38.5℃或以上被认为是感染性发烧)均做尿路造影和空腹膀胱尿道X线拍片。无感染性发烧的儿童检查是否有其他尿路体征或再感染复发.652例中545例(84%)发烧的儿童、569例中208例(3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尿道瓣膜切除术后造成上尿路持续损害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0年1月26例前尿道瓣膜切除术后患儿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3.4岁(5个月至14岁)。瓣膜切除术后4个月至12.5年,平均5.5年。患儿术后均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手术前后均进行血生化(包括尿素氮、肌酐)检查、泌尿系统B超检查、静脉肾脏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VCUG)。比较瓣膜切除前后肾和输尿管积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情况,分析造成前尿道瓣膜术后上尿路持续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前尿道瓣膜切除手术前肾和输尿管积水患儿共15例24侧,占57.7%(15/26);膀胱输尿管反流8例11侧,占30.8%(8/26)。瓣膜切除术后有5例7侧肾和输尿管积水消失,占19.2%(5/26);2例3侧膀胱输尿管反流消失。瓣膜切除术后肾和输尿管积水患儿共10例17侧,占38.5%(10/26);膀胱输尿管反流6例8侧,占23.1%(6/26)。有7例11侧肾和输尿管积水较术前加重,占26.9%(7/26),其中4例6侧膀胱输尿管反流较术前加重。根据术后肾和输尿管积水以及膀胱输尿管反流恢复情况,分为上尿路损害加重组(7例)和上尿路损害减轻或消失组(19例)。行瓣膜切除术后尿动力学检查发现,在上尿路损害加重组7例患儿中,压力流率图显示5例依然存在下尿路梗阻或可疑梗阻。上尿路损害减轻或消失组19例患儿压力流率图均显示无梗阻(P<0.05);两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值、膀胱顺应性、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上尿路损害加重组中5例动态VUCG显示排尿时膀胱颈全程开放不全,行膀胱尿道镜检查发现3例膀胱壁增厚,呈小梁样改变和膀胱假性憩室形成,尤其膀胱基底以及膀胱内口附近组织明显增厚。结论前尿道瓣膜是一种罕见的下尿路梗阻性疾病,瓣膜切除之后上尿路损害仍然会持续存在或加重,可能与患儿异常的膀胱功能有关。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升高、最大尿流率低、膀胱顺应性低以及压力流率图显示梗阻仍存在是导致膀胱功能异常的尿动力学危险因素,可能与前尿道瓣膜患儿同时存在膀胱颈部功能与结构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泌尿系统感染(UTI)是儿科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之一,约30%的婴幼儿在初次感染6~12个月反复发作。而在有泌尿系统发育畸形的儿童中,约30%的患儿以UTI为首发表现,故UTI可能是潜在肾脏结构异常的前哨事件。婴幼儿UTI常并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先天性尿路畸形,对于反复感染的高危患儿,易出现肾脏损害及肾瘢痕,进而导致终末期肾病。因此,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和合理管理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为儿童UTI的诊治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心肌炎(VM)是由于病毒侵犯心肌,在心肌细胞内复制而导致心肌溶解并由此诱发一系列心肌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VM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随着分子病毒学、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揭示出VM发病机制涉及到病毒对感染的心肌细胞直接损害和病毒触发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心肌损害。其发病过程包括2个阶段:(1)感染后第1周以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为主,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并直接作用于心肌;(2)感染第2周开始,以病毒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为主。在这2个阶段中以免疫损…  相似文献   

10.
1小儿泌尿生殖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1.1腹部平片肾脏和膀胱的平片检查用于诊断结石、肾脏钙化,在造影检查之前通常先摄平片。1.2静脉尿路造影经静脉注入对比剂,为观察肾实质,在最初的60s内对肾脏3次摄片,此后依据病情间隔3~5min再摄片,以后逐渐拉长间隔时间摄片直至达到诊断要求。如无禁忌证可采取腹部加压,目的是在肾盂和输尿管内保留含对比剂的尿。去除压迫后拍摄肾脏和膀胱片。该方法的优点:可快速观察全尿路,了解收集系统的解剖细节,显示钙化,对显示梗阻敏感,价廉;其缺点:该方法显影依赖于肾脏功能,对肾实质结构显示不佳,可能会遗漏小的肾…  相似文献   

11.
在21世纪的今天,儿童肾脏疾病谱也与其它系统疾病一样,随着环境、饮食、卫生、医疗条件的变化在发生着相应的改变,儿童继发性肾损害在临床上频频出现,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相对较薄弱。因此我们研究的视角也应与时俱进,在重视研究儿童原发性肾脏疾病的同时,也应加强儿童继发性肾脏损害的临床防治研究。本文从临床上常见继发于感染后肾损害、系统性疾病的肾损害及药物性肾损害这3个方面,讨论目前我国儿童继发性肾损害的研究现状。1感染后所致肾损害儿童感染所致肾损害包括范围广泛的一组疾病,如细菌、病毒、支原体、寄生虫等感染所导致的肾…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可使不同年龄人群普遍感染。据调查,小儿在1岁左右的抗体阳性率达80%,先天性感染占27%,围产或感染占21%。母婴垂直传播及生后获得性感染,常造成胎儿及儿童多脏器损害,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生活质量(1-3)。尿巨细胞包涵体的检测具有留取标本方便,试验成本低廉等优越性。在临床上检测可起到病毒感染的第一步鉴定与筛查的作用。为此,本文研究改进了原有的操作方法并在形态学上进一步探讨,提高本试验的阳性率。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疑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97例,肾脏疾病21例,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6例。2.…  相似文献   

13.
小儿常见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 病毒感染与病毒性疾病  病毒侵入人体的组织细胞内 ,借助宿主的细胞环境进行复制增殖 ,产生子代病毒 ,是谓病毒感染 (viralinfection)。从病毒学来看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完成复制过程 ,产生子代病毒 ,此时病毒处于活动状态 ,称作产毒性感染 ( productiveinfection)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 ,中途停止 ,成为不完整的病毒颗粒、或仅有病毒的DNA存在于细胞内、或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在一起 ,称为潜伏性或非产毒性感染 (latentornon -productiveinfection)。再从临床学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ALRTI的患儿1722例,在就诊当日或次日采集鼻咽吸取物1份,采用逆转录(RT)-PCR方法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副流感病毒(PIV)1~4型、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冠状病毒、偏肺病毒及博卡病毒。将单一RSV感染与RSV混合多种病毒感染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1722例患儿标本中,370例检出RSV病毒,总检出率21.5%。单一RSV感染206例,RSV与一种病毒混合感染124例,RSV与2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40例。RSV与一种病毒混合感染的124例标本中,RSV/RV感染68例(54.8%),其次为RSV/PIV感染24例(19.3%)。双重病毒混合感染组与RSV单一病毒感染组比较,双重病毒混合感染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P<0.001)。多重病毒感染组与RSV单一病毒感染组相比,患儿发热比例更高(P=0.017)、发热持续时间更长(P=0.015)、住院天数延长(P<0.001)、并且在住院期间接受了更多的静脉激素治疗(P=0.005)。而在喘息症状、出现合并症(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损害、心肌损害、腹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氧疗、呼吸支持治疗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单一RSV感染组相比,RSV合并多重病毒感染患儿发热比例更高、发热持续时间及住院天数更长,且住院期间接受了更多的静脉激素治疗。提示多病毒混合感染可能影响患儿临床进程, RSV感染时应重视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B 型超声检查小儿常见腹膜后肿瘤41例。声象图可显示肿瘤形状、大小及其与眦邻器官的关系,观察肿瘤来自肾内或肾外,结合肿瘤边界和内部回声结构的差异,超声图象诊断为肾母细胞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腹膜后畸胎瘤共37例(占90%),均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少数巨大腰部肿块与肾脏关系显示不清病例,确定肿瘤类型仍有困难,此时需结合大血管被推移、淋巴结及肝脏内转移病灶等其他超声图象改变,参考X 线尿路造影和临床生化检查资料全面分析再下结论。  相似文献   

16.
感染与过敏性紫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感染是过敏性紫癜(HSP)的诱发因素之一.该文介绍了各种感染(病毒、细菌、支原体等)与HSP关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讨论了各种病原及其对HSP的临床影响和可能的诱发机制,表明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与HSP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大多研究只能用血标本间接证明病原与HSP的相关性.揭示今后可对HSP患儿的皮肤或肾脏病理标本直接检测病原菌(特别是病毒,包括文献未研究的可能与HSP发病有关的呼吸道病毒等),用特定病原建立HSP动物模型,以直接证明感染与HSP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病毒感染是许多肾脏疾病的病因之一。在亚洲国家 ,乙型肝炎病毒是膜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IgA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丙型肝炎病毒是冷球蛋白血症介导的肾小球肾炎的主要致病原。在非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密切相关。在白种人中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相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合并感染也与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疾病相关。柯萨奇B病毒与IgA肾病相关。微小病毒B19、甲肝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多瘤病毒和汉坦病毒等分别与不同的肾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抗病毒剂     
免疫机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于病毒感染时症状加重。疱疹病毒属的感染从潜伏状态再发,常引起致死性的全身感染症。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主要针对疱疹属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症。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症使用无环岛苷(ACV)、阿糖腺苷(ara—A)、疱疹净(IDU)等。巨细胞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症使用DHP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症在日本使用叠氮胸苷。  相似文献   

19.
为弄清医源性感染的常见原因和类型,作者在1980年3月1日~1981年2月28日期间对Buffalo儿童医院作了前瞻性研究。研究方法专人负责查阅住院记录,提出病毒学或细菌学诊断试验申请单,收集细菌、霉菌、病毒培养及快速诊断的阳性报告,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标准确定是否医源性感染及其分类。其中对病毒作如下修改,即首发症状出现于住院6天以后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或出现于住院4~6天的消化道病毒感染,应考虑为医源性感染,因此时间超过了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轮状病毒的潜伏期。病毒感染至少被下列一种以上的方法证明:(1)用聚乙稀管吸取鼻咽部分泌物,接种于标准的内皮细胞,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和原代猴肾培养细胞;(2)上述标本还用于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分析,查病毒抗原;(3)电镜检查大便中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20.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中华儿科杂志》1995,33(1):8-9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1994年10月湖北武汉)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infections)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人类感染性疾病。CMV为双链线状DNA病毒,属疽疹病毒类,具潜伏。活动的生物学特性。CMV侵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