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湿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湿证溯源  湿证 ,《内经》早有记载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地之湿气 ,感则害皮害筋脉 ,”“湿胜则濡泻。”《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因于湿 ,首如裹”。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湿证》曰 :“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 ,雨雾之属是也 ,多伤人脏气 ;有出于地气者 ,泥水之属是也 ,多伤人六腑 ;有由于汗液者 ,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 ,多伤人肌腠 ;有湿从内生者 ,以水不化气 ,阴不从阳而然也 ,悉由脾肾之亏败。”2 湿证分类  湿之为病 ,有从外感而来…  相似文献   

2.
<正> 针灸治疗急重病证,历代医家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不仅丰富了祖国医学宝库,而且也为急证医学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何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对急重病证的治疗,将是提高针灸学术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对针灸医学的发展亦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据此,笔者根据多年来诊治急重病证的体会,运用八纲辨证,阴阳升降学说,概括之为十法,曾施之于临床尚称应手,故不揣简陋,陈述如下,聊作引玉之砖。一、清热解毒法:本法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满则泄之”、《灵枢·经脉》篇“盛则泻之”、“热则疾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为立法依据。适应病证:主要用于外感温热、湿热内  相似文献   

3.
使用灸法治疗各种虚实寒热之证,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里的补泻之法当然也包括灸法的补泻原则在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还提出了“火郁发之”的理论,王冰将发释为灸法,因此,可以说艾灸适用于各类证候。《红炉点雪》在运用灸法治疗虚实证候中充分发挥了《内经》这种理论并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杨利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10-511
《素问·奇病论》:“病生在肾 ,名为肾风”,指出肾风证之病位在肾 ;其病象则见于《素问·风论》中所云 :“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然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其色黑”。在《素问·评热病论》则指出本证以虚为主 ,“虚不当刺”。本证在肾 ,而以风名之 ,何也 ?因风主动泄 ,其体寒 ,其用温 ,其化燥 (何舒《灵素阶梯》)。即风邪有内统寒温、燥毒之性 ,随着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而发作成病 ,有穿透之能 ,引邪聚毒 ,伤于肾之膜原 ,故曰肾风 (彭子益《圆运动中医学》)。今将任继学老中医临床上治疗肾风之经验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5.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按肝郁证针刺治疗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灸治疗腰痛起效快 ,疗效确切 ,已被公认。但笔者在临床上也常遇到部分患者按常见的寒湿、劳损、肾虚等证型 ,施以针灸治疗 ,疗效欠佳者 ,对此种患者 ,经辨证分析 ,采用了从肝郁、气滞血瘀证治疗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现论述如下。肝郁为腰痛病机之一足厥阴肝经与腰痛的关系 ,古人早有阐述。《素问·刺腰痛论》中说 ,腰痛属足六经之病 ,其中“厥阴之脉 ,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灵枢·经脉》篇中亦有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 ,腰痛不可以俯仰”之说。《直指方·腰痛方论》指出 :“郁怒伤肝则诸筋纵弛 ,忧思伤脾则胃气不行 ,二者又能为…  相似文献   

7.
“”字,《说文解字》曰:“目动也,从目闰也。”仲景辨证,除了别眼睑证之外,还将身体各部肌肉跳动证也归于证。眼睑证,古往今来,不懂医理的人多以迷信语之,殊不知证多是某些疾病欲发之先兆,也是某些疾病在某过程中的一种特有表现,身体肌肤证也是如此。仲景辨治明证较详,所涉证机软广,于此略举数端,浅析于次。1.病在牌:《灵枢·大惑论》曰:“肌肉(脾)之精为约束”。约束者,眼睑肌肤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避真儒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素问·痿论》亦日:“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焊阳和合,则肌肉皮肤随之。若…  相似文献   

8.
丁甘仁治疗泄泻七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名医丁甘仁先生治疗泄泻,论病、选药,思路深细,用法精到。检阅《丁甘仁医案》和《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所载丁氏医案,对泄泻的治疗,颇觉另开生面,归纳起来约有七证。1.泄泻伴慢惊证丁氏治疗泄污伴慢惊,是仿《金匾要略方论本议·怪病总论》“脉者人之正气,正血所行之道路也,杂错于邪风、邪湿、邪寒,则脉行之道路必阻塞壅滞,而拘急痉挛之证见矣。”丁氏认为,因久泻导致脾土虚寒,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浊气凝聚,以致阴寒之邪壅滞于经脉,气血运行不利,经脉受病,而成慢惊。如丁氏医案:王孩,泄泻旬日,腹鸣且胀,舌薄黄根白…  相似文献   

9.
刍议药性     
刍议药性孙启明江苏省启东市吕四镇板桥街21号(226241)张景岳论抱龙丸之危害《景岳全书·小儿则·论药饵之误》说:“小儿气血未充,而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夫有是病而用是药,则病受之矣。无是病而用是药,则元气受之矣,...  相似文献   

10.
咳喘论治     
咳喘论治李今庸(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调经论》说:“气有徐,则喘咳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释名·释疾病》说:“咳,...  相似文献   

11.
刘轲 《江苏中医药》2003,24(10):49-49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卒中”范畴 ,益气化瘀法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且疗效已基本得到肯定。笔者试对其理论渊源作一探讨。1 因虚致瘀 ,瘀阻脑络是中风的病理核心中风的“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 ,在《灵枢·刺节真邪》篇中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并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指出 ,正气亏虚 ,则脉络空虚 ,风邪乘虚入中 ,致使经脉阻滞而发为中风。确立了“内虚邪中”论。隋唐之际 ,唐宋以前 ,对中风病的认识基本上承袭了“内虚邪中”论 ,未越雷池。正如《诸…  相似文献   

12.
《金匮》虚劳病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及用药特点的论述,明之以理,示之以法,析之以方,施之以药,为后世开创治虚之先河。五脏俱虚,脾肾为本,故仲景提出调补脾肾、甘温扶阳是虚劳病的根本治法,创制了行之有效的方剂,为后世医家奠定了治疗虚证的理论基础。1五脏俱虚,首补脾胃补益法则渊源于《内经》、《难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形气俱不足者,调以甘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难经·十四难》也云:“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1.1…  相似文献   

13.
李云英  吴艳华 《新中医》1996,28(9):58-59
中医古籍论鼻衄证治李云英,吴艳华,陈海鼻衄,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本文就有关中医古籍对本症的认识作一论述。1病名证候中医古籍对鼻翩之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春善病鼽衄。”《灵枢·百病始生篇》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对痹证的治疗方法颇多,笔者在临床中采用辩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选用温热药、涤痰化瘀药、扶正补虚药和对症选药,可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现将点滴体会介绍于下。1温热药《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临床根据风寒湿三气之偏盛而分别采用祛风、散寒、煤湿、通络诸法,而适用温热药乃正治之法。对外感热邪或寒湿之邪久著,郁而化热而致的热痹,也仍需加用温热药.因热痹也存在气血流通不畅、病邪壅滞经脉、闭阻经络等病理变化,若纯用寒凉之品直折其热,不仅不能流通气血,反而使热不得泄,痹不得通,病…  相似文献   

15.
秦泳 《中医药学刊》2006,24(7):1370-1371
用标本缓急法治验二则,即:①治愈直肠癌术后出现的顽固性泄泻合并肛周湿疮,用养脏固涩汤治疗久病体弱、气血两虚、脾肾虚寒、肠道失固证;外用清热除湿止痒药治疗久病体弱、肺卫不固,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湿热下注、肌肤失养证。②消渴合并风疽,用滋阴清热生津、除湿化瘀汤治疗阴虚燥热、耗津灼液,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外用清热除湿化瘀解表药治疗湿热下泣、瘀阻经脉证。  相似文献   

16.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成方便读·卷二》),说的是在治疗风病时,方剂中要配以治血药,才有利于祛除外风,熄灭内风。本文试以几个方剂为例,浅析如下。1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第二》,由当归、桂心、牛膝、川芎、芍药、干地黄、独活、防风、秦艽、细辛、寄生、杜仲、茯苓、人参、甘草15味药组成。主治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腰膝,留滞筋脉,使气血痹阻不通而致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方中用独活、防风、秦艽、细辛、寄生、杜仲搜风祛湿,以祛除由外而来之风寒湿邪。然而方中仅用治…  相似文献   

17.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为痔”[1]的理论,为以后痔的病因病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世的临床也提供了治疗根据。这段论述指出了痔的病因、病机和发病的主要环节,并强调痔是肛肠局部筋、脉的病变。但是《内经》后的医家对“加脉横解”的理解大多释为经脉的(或血脉)懈怠、松弛。历代无何异义,也未详加阐释。如王冰注《内经》:“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解而不属。其肠日当积,渐出肛门而为痔。”[2]后世医家有的甚至将此句推演为经脉瘀滞、出血、脱出等。如《外科正宗》:“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  相似文献   

18.
<正> (二)偏枯、痱偏枯即半身不遂。痱,按《说文》:“风病也。”即因风而致痱,其证四肢全废不用,故后人咸以“风痱”名之。偏枯与风痱皆属后世的中风病,即《素问·遗篇·本病论》的“卒中偏痹,手足不仁”之谓。《内经》对此  相似文献   

19.
脉安颗粒由人参、丹参、徐长卿、郁金、苦参五药组成 ,在临床上用于各类早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拟从中医方剂配伍的角度对该方治疗早搏的机理作一分析探讨。1 审证—抓住病机要点方从法出 ,法随证立。审证求因是立法处方的首要前提。早搏主要属于祖国医学“惊悸”、“怔忡”等范畴 ,其临床表现 ,在《内经》中已有记载 ,如《素问·举痛论》之“惊则心无所倚 ,神无所归 ,虚无所定 ,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心中澹澹大动”,《灵枢·本神》之“心怵惕”、“其动应衣”等 ,均生动地描述了本病的主要症状。对于早搏病因病机的认…  相似文献   

20.
万毅刚 《国医论坛》1997,12(6):19-20
万铭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研究3O多年,对中医药治疗尿路感染颇有经验。现将万师的临证思路与方法总结如下。l病因病机急性尿感均以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当属中医“淋证”、“肾热病”范畴。《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脱热也。”《圣济总录·诸淋门》也指出:“诸淋之证,大体绿肾气虚,膀饶有热。”因此,可将急性尿感的病因病机概括为肾虚和膀优湿热两个方面。1.1湿热印毒,蕴结膀此是主要外因“膀眈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位处于下焦,与肾相表里,分别清浊,有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