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CNKI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建库至2019年的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探讨临床常用中药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出89首复方,核心中药28味,聚为5类,药物配伍组合20个。常用核心药物有炙甘草、麦冬、五味子、丹参、黄芪等,核心药对有麦冬-炙甘草,炙甘草-五味子-麦冬等。结论:中医药治疗房颤配伍规律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安神为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文献总结中药复方治疗心悸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各大数据库中相关文献,建立心悸中药复方数据库,统计药物使用情况及药物类别频次。结果:纳入文献532篇,涉及处方132首,共计中药105味1328频次,平均每个处方使用中药18味。频次最高的前18味分别是炙甘草、桂枝、丹参、麦冬、黄芪、茯苓、党参、当归、生地、酸枣仁、龙骨、牡蛎、白术、远志、半夏、五味子、川芎、赤芍,累计使用654频次涉及药物类别16类,前4位为补虚药(924次)、安神药(605次)、清热药(513次)、活血化瘀药(502次)。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心悸以益气养血为主,辅以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要的核心药物为炙甘草、桂枝。  相似文献   

3.
孙智祎  王强 《新中医》2019,51(2):43-48
目的:探讨文献中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汤剂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维普(VIP)、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等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汤剂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文献中的方剂用药进行频数、频率、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所用药物共167味,分为22大类,1233频次;其中用药频数最高的5个中药依次为麦冬、炙甘草、丹参、桂枝、五味子;用药频数最高的5个药类依次为补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补阴药;支持度最高的5个药组依次为炙甘草-桂枝,麦冬-五味子,炙甘草-桂枝、麦冬,炙甘草-生地黄,麦冬-生地黄。结论:中药汤剂治疗心律失常多以益气养阴为主,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安神理气为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79—2016年期刊文献中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内服复方,建立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中药复方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中医药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中药复方166首,涉及187味中药,药物使用总频次为1 885次。单味中药使用频次前5位依次是甘草、辛夷、防风、白术、黄芪;中药功效分类分析中频次前2位为发散风寒药、补气药;中药药性分类分析中温性及微温药物使用频次共计1 051次,占55.76%。另外,分别统计出2味药联用,3味药联用的使用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并对其进行规则关联分析。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以使用发散风寒药和补气药为主,补散并用,药性多为温、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中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主题词检索方法检索2010年3月至2020年3月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4个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并结合IBM SPSS Statistics 20.0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06篇文献,涉及中药112味;方剂应用率>50%的药物有麦冬、炙甘草、五味子;药物功效分类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虚药,其次为安神药和活血化瘀药。聚类分析中,提取5对药对及3组药物组合。结论:气阴两虚型室性早搏以益气养阴为治法,方药以补虚药为核心,辅以安神药,佐以活血化瘀药,治疗的核心药物为麦冬、炙甘草、酸枣仁、丹参,聚类分析结果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借助数据挖掘手段,探讨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研究的组方规律。方法:检索CNKI数据库1975—2015年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频数分析、剂量分析和关联规则探索常用有效中药、药对及剂量。结果:对筛选出的56张处方中102味中药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6味核心中药和2个核心药对(桂枝+附子、附子+细辛+麻黄),并确定其参考剂量为黄芪15~50 g,附子6~20.5 g,丹参12~30 g,桂枝9~20 g,麻黄5~10 g,细辛3~10 g。结论: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药物为黄芪、附子、丹参、桂枝、麻黄、细辛,黄芪宜为君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gfang Data)中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频次统计、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方剂784首,所用药物358味,使用频次共计11671次,使用频数位于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桂枝、白芍、当归、黄芪、牛膝、防风、威灵仙、薏苡仁、白术,用药类别以补虚药、祛风湿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中药药性主要为温性药,药味以甘为主,主归脾(胃)经。聚类分析得到15个中药组合。关联分析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22项;三项关联药物组合26项;四项关联药物组合16项。复杂网络分析核心处方为:黄芪、桂枝、当归、白芍、甘草。结论: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多以扶正祛邪为法,其中以补益肝脾肾三脏为主;同时根据风、寒、湿、瘀等病因辨证施治,分别采用活血祛瘀、化痰除湿、温阳散寒止痛等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冠心病气阴两虚证中医药治疗规律,服务临床。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20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25.0以及SPSS 18.0等工具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6篇,包含处方94个,中药131味,用药1 196频次;出现药物以辛、甘味等温性药和苦、酸味等寒性药为主,主要入心经;使用频率较高的3种中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使用种类较多的5种中药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补虚药是麦冬、甘草,使用频次前2位的活血化瘀药是丹参、川芎,“麦冬-五味子”为出现频次最多且支持度最高的药物配伍组合。结论:临床上应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灵活配伍理气药、解表药、收涩药、止血药等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国家专利数据库中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复方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专利数据库2003年4月-2018年1月收录的治疗心律失常中药复方专利数据。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熵聚类等方法,分析中药复方专利的主治证候及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治疗心律失常的中药复方专利149项,包含药物614味。最常见的主治证候为心血瘀阻证(65次、43.62%);高频药物有麦冬(43次、28.86%)、丹参(42次、28.19%)、炙甘草(37次、24.83%)、党参(34次、22.82%)、黄芪(34次、22.82%)等;常见药对有"麦冬-丹参""炙甘草-党参""麦冬-黄芪"等;常见角药有"炙甘草-麦冬-生地黄""麦冬-丹参-人参""麦冬-桂枝-五味子"等;重要关联规则有"炙甘草、生地黄→麦冬""赤芍、人参→丹参""柏子仁,黄芪→五味子"等;熵层次聚类得到的新处方有"党参、酸枣仁、人参、炙甘草""琥珀、甘松、黄精、赤芍、山茱萸"等。结论研发治疗心律失常的高效新药时,可考虑以心血瘀阻证为主治证候,以麦冬、丹参、炙甘草等为处方核心药物配伍加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古今名医治疗心悸病方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心悸病提供参考。方法 查找《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怔忡的有效经验方,采用Excel2013建立处方用药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Cytoscape3.7.2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药物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研究治疗心悸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207首处方,涉及中药275味(含建曲、沉香曲、半夏曲、神曲、六曲5味曲制类中药),用频次≥27的中药共20味,主要有当归、炙甘草、麦冬、生地黄、炒酸枣仁等,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咸为主,归经以五脏为主,功效类别频次前5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关联规则分析提示“生地黄-麦冬”“桂枝-炙甘草”“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当归-炙甘草”为常用药对。结论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心悸怔忡卷》历代医家治疗心悸病用药以育阴清热、养血安神为主,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探讨中医药治疗绝经综合征(MPS)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MPS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数据库,PubMed及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治疗MPS的相关文献。然后将筛选到的文献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9表格,建立MPS方药数据库,并对所有药物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分析,采用chartcool进行绘图,运用SPSS molder 18.0软件进行关联分析获得核心药物组合,再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中药进行组间联接的聚类分析。结果 共筛选到符合标准文献1162篇,涉及处方1463首,共323味中药,其中方剂使用频次≥100首的药物有56味,使用频次最多的药物是白芍,药物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甘、辛味为主,主要归肝、肾经二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较强的核心药对是“女贞子-墨旱莲”,对处方使用频次排名前30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8类药物组合。结论 MPS的中医药治疗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期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中医药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近年来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将研究方法、治疗方式、处方等信息录入EXCEL表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结果:纳入文献128篇?中药内服文献104篇?涉及复方101首中药117味?药物使用总频次1209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是白芷、辛夷、苍耳子?药性分析显示温热药物使用频次占43药?同时对常用药对进行了规则关联分析?结论:纳入文献研究类型主要为随机对照试验?治疗方式以内服为主?治疗原则重在祛邪通窍?同时需固护肺脾之气?明辨虚实?重视清除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从瘀论治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获得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核心药物、药对(组)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中医药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文献共118篇,涉及128份处方与184味中药,药物出现频次累计2 025次,使用频次前10位的中药是当归、川芎、赤芍、黄芪、桃仁、红花、半夏、甘草、天麻、石菖蒲;药性以“温”为主,五味中以“甘”为主,且归肝经的中药较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1个支持度较高的中药组合,“桃仁-红花”为核心药对。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聚类,因子分析得到8个公因子。结论:中医药治疗脑外伤后综合征用药规律以活血化瘀药为主,辅助以理气药、补虚药、安神药等,药物间关联多以桃红四物汤的组方为核心,着重选择药性偏温,味辛甘并归肝经的中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防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一般规律。方法检索1988年1月—2017年10月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中药干预化疗药引起心脏毒性的相关文献,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数统计的方法,归纳中药干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一般规律。结果纳入文献279篇,包括中药126味,使用频次前10位为人参、黄芪、麦冬、丹参、甘草、五味子、附子、党参、三七、川芎;中药制剂剂型中注射剂和汤剂居多;常用中药组合为人参-麦冬、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黄芪、人参-附子、桂枝-甘草;根据中药的功效进行分类,功效频次前3位为补虚药(462次)、活血化瘀药(97次)、清热药(53次)。结论中药干预化疗药所致心脏毒性的治则以补虚为主,常用补虚、活血、清热、温里等药物。  相似文献   

15.
刘宇  马茜  王哲 《天津中医药》2022,39(5):656-662
[目的] 基于现代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用药规律及核心药物,并探讨核心药物的作用机制。[方法] 检索、筛选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的文献,收集治疗房颤的中药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2.5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四气、五味的分类统计,挖掘中药治疗房颤的用药规律,通过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治疗房颤的核心药物;将核心药物输入到BATMAN-TCM系统,对核心药物进行疾病富集、KEGG通路分析,绘制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可视图,探析核心药物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处方220首,涉及中药222味,药用频数≥30次的中药有24味,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甘草、麦冬、丹参、黄芪、五味子、酸枣仁、当归、牡蛎、党参、桂枝。药物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排名前3位的是心、肝、脾。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处方中使用频数≥40次的药物组合13对,包含麦冬、五味子、甘草、龙骨、牡蛎、黄芪、丹参、酸枣仁、桂枝9味中药;得到药物组合规则14条,分别为:甘草、五味子->麦冬,龙骨->牡蛎,五味子->麦冬,牡蛎->龙骨,桂枝->甘草,麦冬、甘草->五味子,麦冬、五味子->甘草,麦冬->五味子,五味子->甘草,酸枣仁->麦冬,牡蛎->甘草,酸枣仁->甘草,麦冬->甘草,五味子->麦冬、甘草;挖掘出治疗房颤的核心药物为:麦冬、五味子、甘草、龙骨、牡蛎、黄芪、丹参、酸枣仁、桂枝。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9味核心药物的富集疾病与房颤相关的有12种,潜在信号通路36条。[结论] 临床治疗房颤药物多以益气养阴、活血安神药为主,核心药物治疗房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钙离子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磊  冯英  黄桂晨  游俊  朱书秀 《中成药》2023,(10):3493-3497
目的 探讨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CNKI、万方、SinoMed、VIP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4月17日以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建立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处方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70篇文献,涉及中药处方73首,中药117味,累积频次905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中药有28味,累积使用频次636次(频率70.28%);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红花、透骨草、伸筋草、桂枝、威灵仙;中药功效分类以祛风湿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苦味为主,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组方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中药组合20个,系统聚类分析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 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以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为主。经数据挖掘技术得出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可为相关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挖掘肾性水肿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从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文献中收录标准处方104首,并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使用Liquorice软件对肾性水肿的治疗方剂进行核心处方及主要配伍药物分析。结果:治疗肾性水肿的104首中药处方中共有196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数≥15次的药物有26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猪苓、车前子、酒萸肉、山药、桂枝、川芎。核心处方组成为黄芪、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酒萸肉、山药、车前子,主要配伍药物为当归-川芎-丹参-大腹皮、党参-白茅根、生地黄-芡实-金樱子,次要配伍药物为陈皮-甘草、桂枝-附子-白芍-干姜、连翘-桑白皮。结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以健脾益气药为主,配伍活血化瘀、活血利水药,佐以收涩及温通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现代中医药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的用药规律和组方特点。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2021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中医药治疗CVA的研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Excel规范化数据库;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统计分析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同时发现其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聚类关系。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97篇,涉及中药144味,累计药物使用频次1107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为杏仁、炙麻黄、生甘草、蝉蜕、地龙、紫菀、桔梗、僵蚕、五味子、防风。常用的药物类型为解表药、补虚药、止咳平喘药、化痰药、平肝息风药、清热药。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药对关联规则有17对,三味中药配伍的关联规则有38条,四味中药配伍的关联规则24条,基本为解表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祛风解痉药物相配伍。聚类分析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为款冬花、白前、桔梗、百部、紫菀、前胡、蝉蜕、地龙、陈皮、荆芥等的组合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CVA以宣肺疏风、止咳化痰、祛风解痉为主,辨证加减予以理气、化湿、收涩、清热等。通过本次数据挖掘得出的用药和组方规律对临床中医药辨证治疗CVA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为新方组合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间质性肺病(ILD)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2012年1月—2022年9月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收录的中医药治疗ILD的文献,建立数据库后分析用药特点,运用SPSSModeler 18.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组方68首,药物175味。用药频次≥10次的药物共29味,有黄芪、甘草、当归、麦冬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五味偏于甘、苦、辛味,药物归经多归肺经。从功效上看,以补虚药、止咳平喘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及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得出46组药物,支持度排名靠前的为当归-麦冬+黄芪,黄芪-麦冬+当归。高频药物聚类共得到3个组方。结论:气虚为ILD发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是该病的首要治疗大法。中医药治疗ILD多以补气药、补阴药、活血药、化痰药及清热药联合使用,多药并用,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并筛选符合要求的研究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用药特点。【结果】 依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得到文献32篇,纳入处方58首,涉及中药101味,总的药物使用频次为580次。高频药物(使用频次 ≥ 10次)有20味,频次居前的药物为甘草、黄芩、石膏、连翘、金银花、牡丹皮、赤芍、淡竹叶、青蒿、水牛角等。101味中药根据药效可归为16类,使用频率居于前5位的药物类别分别为清热药、补益药、解表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共得到常用药物组合7个,核心药对有牡丹皮-水牛角、石膏-知母、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生地黄等;对2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后共得到中药聚类组合5个。【结论】 中药治疗登革热原则总以清解疫毒、凉血化瘀为主,兼以扶正解表。选方以“银翘散”辛凉透邪,以“白虎汤”清泻气分热,以“犀角地黄汤”清解血分热毒,以“半夏藿香汤”化湿和胃,化浊避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