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张新岩  莫晓艳  宋颖  范凯 《疾病监测》2012,27(8):647-649
目的 分析2001-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锦州市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锦州市共报告人间布病1273例,平均发病率为4.07/10万。凌海市、义县、北镇市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7.38%。25~59岁患者共1021例,占80.02%;男性946例;农民1081例,占84.92%。采集重点人群血清3193份,阳性179份,阳性率为5.61%。34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到22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3型18株,羊种1型3株,犬种1株。 结论 锦州市人间布病疫情仍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株为羊种3型。  相似文献   

2.
崔步云  姜海 《疾病监测》2018,33(3):188-192
我国从1980年开始开展布鲁氏菌病(布病)主动监测,2005年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定21个固定监测点开始人间布病监测。本文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6年年度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2014年全国布病疫情报数为告历史最多,人间新发布病57 222例,发病率为4.22/10万;布病疫情由2005年18个省份报告布病病例,至2013年增加到31个省份。布病病例职业分布涉及到所有分类。12年来21个监测点开展职业人群调查573 032人,血清学检查196 636人,检出阳性39 190例,平均阳性率为18.11%。监测点检菌164株,结合部分送检菌株,在全部276株菌中,羊种布鲁氏菌占74%,还有16%菌株待鉴定,说明引起我国布病疫情的优势菌株是羊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7例,平均增幅为10.27%;病例波及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2011-2015年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县(市、区),报告发病率介于10.26/10万~23.5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5.51/10万;2014年发病数、发病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7 6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布病监测点共采集职业人群血清25 190份,阳性2068人,阳性率为8.21%。全省共分离到布鲁氏菌226株,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9.56%。结论 山西省近年来布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大同市、朔州市和晋中市布病流行水平较高,运城市和临汾市疫情增长较快,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种是羊种3型,应进一步加强布病防治,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研究流行规律,寻找防制工作重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布病报告发病信息和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2-2015年辽宁省共报告布病病例9 247例,年发病率为3.37/10万~6.65/10万;非职业人群占12.46%;职业人群监测平均阳性率6.29%;病原学监测分离到136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Ⅰ型32株、羊种Ⅲ型103株、羊种变异型1株。结论 辽宁省布病处于流行高峰,人间布病疫情由染疫的羊引起,且转为食源性等非传统传播途径的趋势增加,布病控制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发病现况、流行特征和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2016年布病报卡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收集分析动物间资料。结果 四川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7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03.21,P0.001),除攀枝花市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2014-2016年病例数占累计报告数的86.96%(180/207),该时期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48.73%;采集人血清15 011份,阳性率为1.55%。羊感染率呈升高趋势(2=21.18,P0.001)。结论 四川省布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范围广泛,呈散发性。优势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人间和动物间防控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动物间监测净化,做好人间监测。  相似文献   

6.
田雅昕  王妙  李振军  刘志国  翟景波 《疾病监测》2022,37(11):1462-1466
  目的  对200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发病数、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描述疫情。 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 2016年该地区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基因分型。 基于MLVA-16分型方法对本研究的菌株与国际布鲁氏菌MLVA数据库的羊种布鲁氏菌进行比较,调查菌株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联。  结果  2004—2011年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呈现逐年增多态势,并在2011年到达流行顶峰, 2012—2108年显著下降,但2019—2021年再次反弹。 2004—2021年该地区共报告人间布病29 713例,年均报告1 650例,年均发病率为75.46/10万。 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的流行情况高于前山地区。 经AMOS-PCR和MLVA-8两种分子方法鉴定表明,22株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且属于东地中海血统。 菌株间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80%~100%),提示菌株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 此外,来自本研究的20个株菌分别与先前该地区分离菌株和该地区之外的菌株形成完全相同的MLVA-16基因型,表明菌株持续在本地区传播扩散,且呈现跨地区或跨国界传播特点。  结论  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疫情得到一定控制,但流行形势仍较为严重,存在疫情输入和(或)输出风险,应加强传染源(疫羊)的管控,警惕再次反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研究一起羊养殖场中发生的人畜共患羊种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特征。方法 血清学实验采用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分析菌株的分子特征。结果 工作人员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为7/18,饲养羊的阳性率为5/8。2名工作人员血液分离培养出羊种布鲁氏菌(菌株编号:CQ-18和CQ-11),3只羊的血液分离培养出羊种布鲁氏菌(菌株编号:CQ-154、CQ-159和CQ-237)。药敏实验结果:5株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强力霉素、头孢曲松、诺氟沙星、米诺霉素、莫西沙星、氧氟沙星、利福平和链霉素敏感,CQ-154和CQ-237菌株对复方新诺明敏感,CQ-159、CQ-18和CQ-11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5株菌均对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耐药。MLVA分析发现,CQ-154菌株在BRU16位点少了一个串联重复序列,菌株CQ-18在BRU04位点增加了一个串联重复序列,MLST分析5株菌株ST型为8型。结论 布鲁氏菌长期在动物体内存在,是人畜感染布病无法根治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我国首次发现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的羊种布鲁氏菌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2019—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人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种型和分子分型研究,掌握其分子遗传特征,为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对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种的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7.6软件对MLVA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72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AMOS-PCR鉴定显示均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VA分型,Panel1显示具有42、45、63共3个MLVA-8型。Panel2A显示均为41型(4-20-8),Panel2B显示具有高度多变性;72株菌被分为51个MLVA-16基因型,12个为共享基因型,其余39个为单一基因型。宁夏原州区的布鲁氏菌型别较为丰富,包含3种MLVA-8型别。本研究中的72株布鲁氏菌与多个省份的菌株存在18种完全相同的MLVA-16基因型,表明菌株不仅在宁夏广泛传播,在全国范围内也呈跨地区传播的特点。结论 宁夏人间布病疫情极为严重,通过MLVA-16确定了宁夏布鲁氏菌分离株存在多种基因型,可为后续人间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使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四川省2015 — 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分离菌株进行分型研究,为当地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MLVA-16方法对四川省布鲁氏菌株进行分型实验,通过在线数据库对比MLVA-8型别,利用Bio Numerics对MLVA-16位点重复数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四川省布鲁氏菌株被分为29个MLVA-16基因型,遗传相似度在74.6%~100.0%,具有42、43、83共3个MLVA-8型,三者均起源于东地中海群,42型为主要MLVA-8基因型。 MLVA-8方法分辨率为0.356,MLVA-16分辨力为0.991,其中Bruce04、Bruce16及Bruce30位点分辨力较高,可采用MLVA-16方法作为本地暴发调查和散发疫情监测手段。  结论  四川省主要流行株为42型(MLVA-8型别)羊种布鲁氏菌,与全国流行株一致,提示该省布病疫情与北方疫情存在关联。 本研究首次将四川省布鲁氏菌进行MLVA分型,利用其构建的数据库将对四川省未来的布病监测及分子溯源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997~2003年平山县全国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为科学防治布病提供依据。方法汇总分析平山县监测点监测总结并进行分析。结果人间血检阳性率为9.17%,确诊新发患者30例;畜间平均阳性率为0.20%,其中以羊的阳性率最高为0.21%。结论平山县监测点布病疫情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福建省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2020年福建省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和血清学及病原学监测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流行特征和疫情趋势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福建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515例,年均发病率0.26/10万,发病呈逐年增长趋势(趋势χ2=12.88,P<0.05);疫情波及福建省87.50%的县(区),呈高度散发态势,南平市和龙岩市发病率居前,分别为0.64/10万和0.52/10万,发病区(县)数呈增加趋势(趋势χ2=9.29,P<0.05),由2016年的28个增加到2020年的49个;发病高峰为4—8月;40~64岁发病数占62.33%,60~64岁组发病率最高(0.69/10万);男女性发病率比为1.89∶1(χ2=44.77,P<0.05),农牧民占42.33%。 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血清学检测4 934人,阳性84例,阳性率为1.70%。 38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鉴定为2个种(羊种和猪种)和2个生物型(羊3型和猪3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占97.37%。  结论  福建省布鲁氏菌病流行强度逐年增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地区的重点人群采取必要防控措施,提高布鲁氏菌病监测能力,控制其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山西省2005-2019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点(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监测结果,掌握布病流行现状,为制定布病防治对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2005-2019年布病监测数据按常规监测和监测点监测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山西省2005-2019年共报告布病70 736例,2005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6...  相似文献   

13.
塔娜  张文强  米景川  范蒙光 《疾病监测》2021,36(12):1261-1264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一起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的原因,并提出防控措施。  方法   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于2020年4月对达拉特旗一自然村的一起布病暴发疫情进行传染源追踪调查和传染途径分析。  结果   2020年2月28日至3月5日张大圪堵自然村短期内报告3例布病病例,4月在该区开展布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又发现4例确诊和3例隐性感染病例,并检出羊1型和羊3型布鲁氏菌。 卫生部门对患者进行建档跟踪治疗,开展了重点人群监测,对人、畜居住环境进行了一次终末喷雾消毒,并对全村居民开展面对面的宣传教育,发放防护物品;畜牧部门严格执行检疫、淘汰病畜的防治措施,并进行动物疫情监测。  结论   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未经检疫的羊随意贩卖流动,致使病畜流入,感染养殖人员造成疫情暴发。 应加强羊群疾病监测、管理和病畜淘汰机制,防止传染源的流动;加强医疗卫生和畜牧兽医部门的联防联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19 — 2020年陕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流行特征趋势,为制订针对性的布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 — 2020年陕西省布病病例报告和暴发疫情资料,运用SPSS 25.0、ArcGIS 10.8软件对布病病例三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和χ2检验,并对暴发疫情特征和不同感染途径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  2019 — 2020年陕西省累计报告病例2 254例,年均发病率为2.92/10万,发病以4 — 9月为主,病例分布在关中和陕北地区,陕北、关中、陕南地区年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χ2=1 338.771,P<0.001);以男性为主,性别年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140,P<0.001);以40~69岁人群为主(71.25%),职业以农民为主。 累计报告暴发疫情27起,共发现血清抗体阳性者218例(其中确诊病例175例,隐性感染者43例),疫情主要是3~5例的小规模暴发(51.85%),发生场所以家庭散养为主(48.15%),感染途径以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为主(44.44%)。 对病例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途径感染布病的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感染布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95% CI)分别为21.257(95% CI: 13.621~33.183)、15.408(95% CI: 8.927~26.600)和15.895(95% CI: 10.117~24.957)。 检测牲畜10 273只,扑杀病畜349只。 累计分离鉴定布鲁氏菌株69株,均为羊种菌,以羊3型为主。  结论  陕西省应继续坚持和完善联防联控机制,加大病畜检疫力度,提高养殖户布病防控知-信-行模式形成率。  相似文献   

15.
王圣聪 《疾病监测》2010,25(11):897-899
目的通过对2004-2009年山西省浑源县布鲁氏菌病(布病)发病情况的总结,分析布病在本地区的流行状况和趋势,为本地区布病防控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疫情资料,对发病地、性别、年龄、职业等指标进行分析。对2008-2009年79份布病门诊患者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分析,并对11份正在发热患者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结果 2004-2009年发病人数分别为58、99、158、232、188和171例,总数为906例。30~60岁患者共639例,占69.76%。其中以50~60岁最多,共286例,占31.22%。男性733例,占80.02%,女性173例,占19.09%。农民805例,占87.89%。永安和沙圪坨两地发病人数分别为143和112例,明显多于其他乡镇。餐饮工作者和学生人数分别从0例和1例增长至7例和8例。79份血清中57份RBPT和SAT均为阳性,59份RBPT阳性,58份SAT阳性。11份血培养分离到2株布鲁氏菌,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鉴定全部为羊种Ⅲ型。结论 2004-2009年,本地区布病发病人数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全县18个乡镇均有新发病例,个别乡镇各年发病人数均明显高于其他乡镇。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以中年为主,50~6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农民占绝大多数,学生和餐饮工作者发病呈增长趋势。菌种以羊种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